月 文
滞雨 文翻译赏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连绵不断的夜雨,留滞在长安之夜;
独对黯淡的残灯,客子更触绪生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我向往着的故乡,美丽的云水之地;
怕的是归乡之梦,不宜于这个清秋。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6-227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连绵不断的夜雨,留滞在长安之夜;
独对黯淡的残灯,客子更触绪生愁。
滞雨:久雨不止。
一说为因雨而停滞之意。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我向往着的故乡,美丽的云水之地;
怕的是归乡之梦,不宜于这个清秋。
云水地:等于说云水乡,云水弥漫之地。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6-227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这首《滞雨》是一首羁旅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孤单寂寞的处境本就容易滋生乡愁,更何况还是在秋雨绵绵的深夜?
归思难收,归期无定,归梦不宜,这一切并不都是因为“滞雨”的缘故。
首句“滞雨长安夜”交代时间地点和缘由,意思是说,下雨了,今夜只好滞留在长安。
但诗人为什么不说“夜雨滞长安”呢?
因为将“滞”字提前,不仅更能体现雨下得久,还能突出夜的漫长,好像是厚实、缠绵的雨连时间的脚步也阻碍了,迟迟不能到黎明。
归心似箭,但偏偏又碰上似乎永无休止的连夜雨,给人一种无法排遣的无奈、凝重之感。
也为后面的“客愁”、“归梦”蓄势。
“残灯独客愁”描写场景:一盏灯油将尽的孤灯之下,坐着一个满脸愁容的独客。
“残灯”,不仅不能给人以光明、温暖的感觉,与外面无尽的雨夜相比,它反而更让人觉得凄凉、忧伤。
灯已残,说明独坐已久;
独坐久,说明客难眠;
客难眠,说明乡愁深。
“残灯独客”与前面的“滞雨夜”共同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孤寂凄清的氛围,在这样的意境下,游子很自然会想到自己的故乡。
“故乡云水地”是虚写,是故乡在云水相接的苍茫辽阔之地吗?
是故乡有云重水复遥远的阻隔吗?
还是故乡根本就不存在于现实,而只在自己如行云流水般飘渺的乡思中吗?
这一句体现了诗人特有的朦胧性,怎么理解似乎都可以,怎么理解都给人一种真实而亲切的感受。
“归梦不宜秋”是直抒感慨,语似直切,实则含蓄。
雨夜客居,残灯独坐,正是思乡梦回的“好”时候,为什么“不宜秋”呢?
因为在诗人眼中,秋就是愁,秋风秋雨秋云秋水,无一不令诗人愁肠百结,在满目愁景的季节,在满怀愁绪的梦中,即使回到故乡,还不是一样愁苦?
算了吧,不做归乡梦也罢!
其实,这样的梦,在任何季节做都是“不宜”的。
诗人在此说“不宜”,其实是“最宜”,有正话反说、不言神伤之妙。
全诗主旨为思乡。
前两句谓客居长安因天雨而行动受阻,独对残灯忧愁不寐,思念故乡;
后两句推进一层,谓故乡本是烟树晴岚、碧水萦回之地,可是正值秋雨绵绵之时,即使梦回故里,所见也是霪雨霏霏,故归梦也不宜当此风雨潇潇之秋也。
如果用知人论诗、以意逆志的方法来读这首《滞雨》,那么,“滞雨”是长期纠缠诗人的牛李两党的纷争与非议;
“客愁”是诗人长期受到排挤压制,难以实现抱负理想、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自己前途命运的迷惘和忧虑;
“故乡”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归宿,是才显志成的美好境界。
“归梦不宜”是不应该轻易放弃和退却,而应该再坚持等下去,孤独愁苦之后,一定会有雨过天青的时候。
“归梦不宜”意为“长安宜留”,在京城之内、天子身边,机会总比“云水”之地要多一些吧。
这里理解,意思就完全两样了。
所以也可以说《滞雨》是一首托雨言志、寄意深远的“咏物诗”。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26-227 2、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汇编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42-47
离思 文
板桥晓别 文翻注译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回头望高高城楼,银河已经渐渐暗淡向西下落,长亭的窗下,渠水荡漾着层层轻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远别的游子像那水仙就要乘赤鲤飞升,芙蓉如面的美人一夜来流下的红泪谁知几多?
参考资料: 1、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市:长春出版社,1990.12:489-491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晓河:指银河。
微波:指银河之波,也指长亭下水渠之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鲤鱼:典故出自《列仙传》,一名赵国人琴高,会神仙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去。
芙蓉:形容女子容貌。
红泪:典故出自《拾遗记》,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王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参考资料: 1、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市:长春出版社,1990.12:489-491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回头望高高城楼,银河已经渐渐暗淡向西下落,长亭的窗下,渠水荡漾着层层轻波。
晓河:指银河。
微波:指银河之波,也指长亭下水渠之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远别的游子像那水仙就要乘赤鲤飞升,芙蓉如面的美人一夜来流下的红泪谁知几多?
鲤鱼:典故出自《列仙传》,一名赵国人琴高,会神仙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去。
芙蓉:形容女子容貌。
红泪:典故出自《拾遗记》,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王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参考资料: 1、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市:长春出版社,1990.12:489-491
梦泽 文翻注译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悲风萧瑟吹拂着梦泽地区衰枯的白茅草,楚灵王荒淫无道葬送了如花似玉的娇娆。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谁也不知道能为楚王献舞的宫女有多少?
她们费尽心机忍饥挨饿就为了拥有纤腰!
参考资料: 1、 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50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14-715 3、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99-200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梦泽:楚地有云、梦二泽,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现今为洞庭湖一带。
悲风:一说为秋季。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一说为春夏之交,白茅花开之季。
白茅:生于湖畔的白色茅草。
周时楚国每年向周天子进贡包茅,以供祭祀时滤酒用。
李商隐过楚地,故言楚物,另有一说是白茅象征着女性。
《诗经·召南·野有死麕》:“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楚王:楚灵王,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荒淫无道之君。
《墨子》:“楚灵王好细腰,其臣皆三饭为节。
”《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后汉书·马廖传》:“传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娇:对美女的称谓,这里指楚国宫女。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虚:白白地。
宫厨:宫中的膳食。
参考资料: 1、 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50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14-715 3、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99-200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悲风萧瑟吹拂着梦泽地区衰枯的白茅草,楚灵王荒淫无道葬送了如花似玉的娇娆。
梦泽:楚地有云、梦二泽,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现今为洞庭湖一带。
悲风:一说为秋季。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一说为春夏之交,白茅花开之季。
白茅:生于湖畔的白色茅草。
周时楚国每年向周天子进贡包茅,以供祭祀时滤酒用。
李商隐过楚地,故言楚物,另有一说是白茅象征着女性。
《诗经·召南·野有死麕》:“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楚王:楚灵王,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荒淫无道之君。
《墨子》:“楚灵王好细腰,其臣皆三饭为节。
”《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后汉书·马廖传》:“传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娇:对美女的称谓,这里指楚国宫女。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谁也不知道能为楚王献舞的宫女有多少?
她们费尽心机忍饥挨饿就为了拥有纤腰!
虚:白白地。
宫厨:宫中的膳食。
参考资料: 1、 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50 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14-715 3、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99-200
谒山 文翻注译赏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自古以来,就没有能系住太阳的长绳,逝水东流,白云舒卷,更令人怅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正想向仙人麻姑买下沧海,哎,只剩得一杯春露,其冷如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95-396页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118-119页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系日乏长绳:用傅休奕《九曲歌》“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句意,说明时光难以留驻。
水去:含有两个意思:一、与“云回”一样是所见景象,含有“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的意思;
二、指时间的消逝。
《论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的话,是把时间比作流水。
李商隐进而把流水当作时间。
恨不胜:怅恨不尽。
胜,尽。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麻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
《神仙传》载,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岂将复还为陵陆乎?
”李商隐据此想像沧海(指东海)是麻姑所有的。
一杯春露:指沧海之水(也就是沧海里所汇聚的时间)已少到只剩一杯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95-396页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118-119页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自古以来,就没有能系住太阳的长绳,逝水东流,白云舒卷,更令人怅恨不胜。
系日乏长绳:用傅休奕《九曲歌》“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句意,说明时光难以留驻。
水去:含有两个意思:一、与“云回”一样是所见景象,含有“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的意思;
二、指时间的消逝。
《论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的话,是把时间比作流水。
李商隐进而把流水当作时间。
恨不胜:怅恨不尽。
胜,尽。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正想向仙人麻姑买下沧海,哎,只剩得一杯春露,其冷如冰。
麻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
《神仙传》载,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岂将复还为陵陆乎?
”李商隐据此想像沧海(指东海)是麻姑所有的。
一杯春露:指沧海之水(也就是沧海里所汇聚的时间)已少到只剩一杯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95-396页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118-119页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时间的流逝,使古往今来多少志士才人慷慨悲歌。
李商隐这首诗,所吟咏慨叹的尽管还是这样一个带有永恒性的宇宙现象,却极富浪漫的奇思异想,令人耳目一新。
“从来系日乏长绳”,诗人开篇运用典故,表达了时间一去不可留的怅惘之情。
古人想用绳子来拉住西沉的太阳,以此挽留时光的流逝,可是又哪有这么长的绳子呢?事实上从来就没有系日的长绳,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时间无穷无尽的流逝。
“水去云回恨不胜”,登高望远,但见滚滚江河向东流去,永无休止。
这一日日、一天天、一年年相似的每一刻仿佛都在重来,鸟去又飞回,春去又春归,但就是这表面的轮回中,有多少峥嵘的岁月在无情地流逝。
轮回一日意味着一天已经过去,轮回一春,意味着一年已过去,从老人到儿童的轮回,意味着一代人已经过去。
太阳日复一日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不断更替,这其中蕴含了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多少悲哀和无奈。
诗人伤感至极,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诗人却由“恨”忽生奇想,转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境:“欲就麻姑买沧海”,何不把沧海买过来,如此一来,时间就可以永远由我来把握了!
自古百川归大海,把沧海买过来,流逝的一切不就又重新回来了吗?
现在沧海已属于麻姑了,不如去向麻姑买下来。
乍读似觉这奇想有些突如其来,实则它即缘“系日乏长绳”和“水去云回”而生。
浪漫主义的思维赋予了诗人极尽的幻想,在感叹人世短暂,时间飞速流逝的迷惘中似乎发现了极好的办法。
不过,纵然有此想法,麻姑又在哪里?
又用什么东西去与她交换这宇宙的瑰宝?自古以来。
朝代变迁,沧海变桑田都是不争的事实,又有谁能摆脱命运的轨迹?纵有了沧海在手谁又能保证它不又会变成桑田。
“一杯春露冷如冰”意为,蓬山周围的海水,据说现在也变浅了,将又一次要变成陆地,也许麻姑也拿它没办法了,诗人抓住这一点加以发挥,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缩短为一瞬间,让人透悟到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过是浩渺的沧海倏忽变化的遗迹,顷刻之间,连这一杯春露也将消失不存了。
一个“冷”字,揭示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绝望情绪,诗人曾一度豪情万丈的幻想,瞬间又黯淡下来。
诗末两句跨度极大,由对浩瀚的海水充满了无穷的幻想到瞬问的返回现实,这一时空的跳跃,落差之大,让人无法接受,然而也正是这极大的反差,才进一步烘托出了诗人极大的感伤:毕竟时间一去不复返,人生苦短,自己人生旅程过半,尚一事无成。
诗人将一个古老的题材写得这样新奇浪漫,诗情画意,也许正可以借用和诗人同时的李德裕说的一句话来评价:“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此所以为灵物也。
” 参考资料: 1、 邓诗萍.唐诗鉴赏大典 :吉林大学出版,2009.5:第104页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23-1224页
赠刘司户蕡 文翻注译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江风卷起惊涛骇浪,拍击着两岸悬崖峭壁,危舟飘荡,桅杆摇晃满天布满重重乌云。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已经象北国的鸿燕,刚想起飞就被摧抑,又象悲愤的骚客,远眨天涯难归惊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哪里会有汉廷的急诏,把你提前召回,只能象接舆那样,佯狂楚路高歌抒情。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万里他乡与你相逢,既喜悦又悲伤,恨只恨凤凰巢在僻野,遥遥远隔九重门。
参考资料: 1、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 :长春出版社,1990.12:48-49 2、 (唐)李商隐.《李商隐诗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 :5-6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云根:指江边的山石。
碇(dìng):系船的石墩;
危樯:即危船。
此句意为由于江风所致,山石摇动,江船危系于石上,景色也是天昏地暗。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燕鸿:即鸿雁,比喻刘蒉有万里腾飞之志,且又澄清高洁。
但是不幸的是他刚刚展翅,就被狂风摧折了。
更惊:意谓江风蔽日的景象惊动了刘蒉迟迟不归的魂灵;
骚客:指刘蒉;
后归:迟归。
刘蒉被贬长达七年之久,所以言此。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汉廷急诏:指汉代朝廷曾急诏征回者,《汉书·贾谊传》记载:汉贾谊曾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
后来文帝召他回长安,并拜他为梁怀王太傅。
作者以此喻指刘蒉不知何时能被朝廷急诏。
楚路高歌:以屈原比刘蒉,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所以为“楚路高歌”。
高歌,形容诗情悲壮;
翻:以旧曲制作新词。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万里相逢欢复泣:指两人在远离京城的地方重逢。
凤巢:比喻贤臣在朝。
传说黄帝时,凤凰息于东园,或巢于阿阁;
西隔:当时诗人在荆楚之地,长安位于荆楚西北,所以谓西隔。
此句意谓贤者皆被放逐远离朝廷;
九重门:指皇帝居住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 :长春出版社,1990.12:48-49 2、 (唐)李商隐.《李商隐诗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 :5-6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江风卷起惊涛骇浪,拍击着两岸悬崖峭壁,危舟飘荡,桅杆摇晃满天布满重重乌云。
云根:指江边的山石。
碇(dìng):系船的石墩;
危樯:即危船。
此句意为由于江风所致,山石摇动,江船危系于石上,景色也是天昏地暗。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已经象北国的鸿燕,刚想起飞就被摧抑,又象悲愤的骚客,远眨天涯难归惊魂。
燕鸿:即鸿雁,比喻刘蒉有万里腾飞之志,且又澄清高洁。
但是不幸的是他刚刚展翅,就被狂风摧折了。
更惊:意谓江风蔽日的景象惊动了刘蒉迟迟不归的魂灵;
骚客:指刘蒉;
后归:迟归。
刘蒉被贬长达七年之久,所以言此。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哪里会有汉廷的急诏,把你提前召回,只能象接舆那样,佯狂楚路高歌抒情。
汉廷急诏:指汉代朝廷曾急诏征回者,《汉书·贾谊传》记载:汉贾谊曾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
后来文帝召他回长安,并拜他为梁怀王太傅。
作者以此喻指刘蒉不知何时能被朝廷急诏。
楚路高歌:以屈原比刘蒉,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所以为“楚路高歌”。
高歌,形容诗情悲壮;
翻:以旧曲制作新词。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万里他乡与你相逢,既喜悦又悲伤,恨只恨凤凰巢在僻野,遥遥远隔九重门。
万里相逢欢复泣:指两人在远离京城的地方重逢。
凤巢:比喻贤臣在朝。
传说黄帝时,凤凰息于东园,或巢于阿阁;
西隔:当时诗人在荆楚之地,长安位于荆楚西北,所以谓西隔。
此句意谓贤者皆被放逐远离朝廷;
九重门:指皇帝居住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 :长春出版社,1990.12:48-49 2、 (唐)李商隐.《李商隐诗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06 :5-6
龙池 文翻译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云母屏风张开,龙池宴饮作乐,羯鼓声急促高亢,淹没了所有器乐。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夜深宴罢归来,唐明皇的侄儿薛王酩酊大醉,而儿子寿王却夜不成寐。
参考资料: 1、 杜兴梅 杜运通.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北京:线装书局,2011:211 2、 周振甫.李商隐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53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云母屏风张开,龙池宴饮作乐,羯鼓声急促高亢,淹没了所有器乐。
龙池:既是地名,也是舞曲名。
这里指隆庆宫。
《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龙潜之时,宅在隆庆坊。
”“玄宗正位,以坊为宫,池水逾大,弥漫数里。
”又据《新唐书·音乐志》载:“初,帝赐第隆庆坊,坊南之地变为池,中宗常泛舟以厌其祥。
帝即位,作龙池乐,舞者十二人,冠芙蓉冠,蹑履,备用雅乐,唯无磬。
”云屏:有云形彩绘的屏瓜或用云母作装饰的屏风。
羯(jié)鼓:一种出自于外夷的乐器,据说来源于羯族。
羯鼓两面蒙皮,腰部细,用公羊皮做鼓皮,因此叫羯鼓。
它发出的音主要是古时十二律中阳律第二律一度。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夜深宴罢归来,唐明皇的侄儿薛王酩酊大醉,而儿子寿王却夜不成寐。
漏永:漏是滴漏的意思,是古代的计时器。
漏永形容漫漫的长夜。
薛王:唐玄宗弟弟李业之子。
寿王:唐玄宗的儿子李瑁。
杨玉环先为寿王妃,后被唐玄宗看中,又将其立为贵妃。
参考资料: 1、 杜兴梅 杜运通.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北京:线装书局,2011:211 2、 周振甫.李商隐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53
无题 文
忆住一师 文翻译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我无端端离开“远公”多年了,此刻长安城中清晓闻钟令我回忆起他所在的西峰佛寺来。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住一师也许还在室中煮茗读经,不觉烟炉中焚香已尽,寒灯也渐渐晦暗。
外间童子见天色微明,便打开房门,不想夜来大雪,只见一片银白,门前的松树也披满雪。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16-1217页 2、 邓丹,陈芝国著.李商隐诗选读:线装书局,2007:187 3、 王颖.唐诗宝鉴 至爱真情卷.陕西: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28-29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我无端端离开“远公”多年了,此刻长安城中清晓闻钟令我回忆起他所在的西峰佛寺来。
无事:无端。
远公:本指东晋庐山东林寺高僧惠远(一作慧远),是净土宗的初祖,此处指住一师。
帝城:指京城长安。
钟晓:即晓钟,是唐代京城长安清晨的一大特色,每天拂晓,宫中和各佛寺的钟声一齐长鸣,声震全城。
西峰:指庐山。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住一师也许还在室中煮茗读经,不觉烟炉中焚香已尽,寒灯也渐渐晦暗。
外间童子见天色微明,便打开房门,不想夜来大雪,只见一片银白,门前的松树也披满雪。
炉烟:亦作“ 炉烟 ”。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16-1217页 2、 邓丹,陈芝国著.李商隐诗选读:线装书局,2007:187 3、 王颖.唐诗宝鉴 至爱真情卷.陕西: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