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文翻注译赏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残雪凝辉让温暖的画屏变得冰冷。
梅花随凉风飘落,忧伤的笛声传来,已是寂寞黄昏。
深夜想起了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像朦胧起来。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我,世间哀愁的过客,身世凄凉。
为何我在知道你的故事后泪流满面?
痛彻心扉地哭泣,在断肠声里,因朱彝尊的遭遇而辗转难眠。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268页 2、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44-45页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lóng)明。
残雪:尚未化尽的雪。
画屏:绘有彩画的屏风。
落梅:古代羌族乐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横笛吹奏。
月胧明:指月色朦胧,不甚分明。
我是人间惆(chóu)怅(chàng)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客:过客。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268页 2、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44-45页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lóng)明。
残雪凝辉让温暖的画屏变得冰冷。
梅花随凉风飘落,忧伤的笛声传来,已是寂寞黄昏。
深夜想起了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像朦胧起来。
残雪:尚未化尽的雪。
画屏:绘有彩画的屏风。
落梅:古代羌族乐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横笛吹奏。
月胧明:指月色朦胧,不甚分明。
我是人间惆(chóu)怅(chàng)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我,世间哀愁的过客,身世凄凉。
为何我在知道你的故事后泪流满面?
痛彻心扉地哭泣,在断肠声里,因朱彝尊的遭遇而辗转难眠。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客:过客。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268页 2、 纳兰容若著.一生最爱纳兰词 全词彩插珍藏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11:44-45页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这首词采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手法,是一首以抒发人生惆怅为主题的词。
词的上片整体比较平实,主要下力在于营造氛围上。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点明了环境,包括地点是在书房,时间则是在稍有月色的残雪之夜。
接着视觉转换,由视觉转移到听觉上。
这句通过 “残雪”、“凝辉”、“落梅”、“三更”、“月胧明”等字句,营造出了一种既清且冷,既孤且单的意境,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而这种感觉大抵只能给人带来痛苦和茫然。
下片在上片的情感氛围笼罩下,突然情感爆发出来。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问句,可谓起的妙绝。
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伤身世的哀叹。
这两句中似乎有相对的主体,一个是“我是人间惆怅客”的“我”,另一个是“知君何事泪纵横”的君。
但从词意看来,更应该是灵犀暗生的独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间当面的对谈倾诉。
所以说,这个“君”指的是容若自己。
当一个人倦了,累了,苦了,伤了的时候,便不禁会忍不住地自言自语,自怨自艾,自问自答,何况是纳兰这样的至情至性之人。
最后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更是点睛之笔,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见惯了哀而不伤,隐而不发,反而更容易被这样痛彻心扉的凄绝之美打动。
闭上眼睛仿佛依然能看到词人在那一片断肠声里,落泪伤神。
这句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联系了上片下片,将夜半笛声同忆平生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用一个结尾来营造一个新的开始,也就是“忆平生”三个字,这三个字能引导人们联想到词人的生活,去思考更多的东西,可以说是个很好的留白。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编著.中华经典藏书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1:154-155页
采桑子·九日 文翻注译赏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深秋时分,在这遥远的边塞,有谁能记得我?
树叶发出萧萧的声响。
返乡之路千里迢迢。
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
重阳佳节,故园风光正好,离愁倍增。
不愿登高远望。
只觉心中悲伤不已。
当鸿雁南归之际,将更加冷落凄凉。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纳兰词笺注 :北京出版社 ,2005-5-1 :294 . 2、 徐燕婷 朱慧国 .纳兰词评注 :上海三联书店 ,2014-1 :385 .
深秋绝塞(sài)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tiáo)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绝塞:极遥远之边塞。
木叶: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萧:风声;
草木摇落声。
《楚辞·九怀·蓄英》:“秋风兮萧萧。
”;
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迢迢:形容遥远。
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
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谓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故称“屏山”。
此处代指家园。
这句是说,故乡那么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她。
登高:重阳有登高之俗。
魂销:极度悲伤。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纳兰词笺注 :北京出版社 ,2005-5-1 :294 . 2、 徐燕婷 朱慧国 .纳兰词评注 :上海三联书店 ,2014-1 :385 .
深秋绝塞(sài)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tiáo)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深秋时分,在这遥远的边塞,有谁能记得我?
树叶发出萧萧的声响。
返乡之路千里迢迢。
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
重阳佳节,故园风光正好,离愁倍增。
不愿登高远望。
只觉心中悲伤不已。
当鸿雁南归之际,将更加冷落凄凉。
绝塞:极遥远之边塞。
木叶: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萧:风声;
草木摇落声。
《楚辞·九怀·蓄英》:“秋风兮萧萧。
”;
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迢迢:形容遥远。
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
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谓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故称“屏山”。
此处代指家园。
这句是说,故乡那么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她。
登高:重阳有登高之俗。
魂销:极度悲伤。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纳兰词笺注 :北京出版社 ,2005-5-1 :294 . 2、 徐燕婷 朱慧国 .纳兰词评注 :上海三联书店 ,2014-1 :385 .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纳兰容若一向柔情细腻,这阙《采桑子》却写得十分简练壮阔,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
仅用聊聊数十字写透了天涯羁客的悲苦,十分利落。
上阙写秋光秋色,落笔壮阔,“六曲屏山和梦遥”点出边塞山势回环,路途漫长难行,遥应了“绝塞”一词,亦将眼前山色和梦联系起来,相思变得流水一样生动婉转,意境深广。
下阙更翻王维诗意,道出了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这样仿佛雨打残荷般清凉警心的句子,轻描淡写地将王维诗意化解为词意,似有若无,如此恰到好处。
结句亦如南雁远飞般空旷,余意不尽。
大雁有自由飞回家乡,人却在这深秋绝塞路上渐行渐远。
愁情沁体,心思深处,魂不堪重负,久久不消散。
"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一句,词中有诗的意境。
也非是用词这种格式流水潺潺地表达,换另一种都不会如此完美。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诗中意境;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是王维诗中景象。
而今,这一切尽归容若。
容若此词,看似平淡,其实抬手间已化尽前人血骨。
参考资料: 1、 安意如 .当时只道是寻常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63 .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 文翻注译赏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
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
人间何处问多情。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
去年高摘斗轻盈。
这连绵不断的雨如同剪不断的哀愁,依稀记得去年我们到杏花园游玩,还一起攀上枝头摘取花枝,比赛谁最轻盈利落。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
人间何处问多情。
香炉中的熏烟轻轻地萦绕,双袖在炉火映照中泛着紫红的颜色,身着青衫而脸上胀红了酒晕。
人间何其广大,竟然还是无处寻觅、亦无处寄托那一份多情。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注》:岳麓书社,2005.1:第34页 2、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384页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bàng)杏花行。
去年高摘斗轻盈。
伏雨:指连绵不断的雨。
高摘:攀高折花。
斗轻盈:与同伴比赛看谁的动作更迅捷轻快。
轻盈,多用以形容女子体态的轻快、灵活。
漫惹炉(lú)烟双袖紫,空将酒晕(yùn)一衫青。
人间何处问多情。
炉烟:香炉中的熏烟。
酒晕:喝完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注》:岳麓书社,2005.1:第34页 2、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384页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bàng)杏花行。
去年高摘斗轻盈。
这连绵不断的雨如同剪不断的哀愁,依稀记得去年我们到杏花园游玩,还一起攀上枝头摘取花枝,比赛谁最轻盈利落。
伏雨:指连绵不断的雨。
高摘:攀高折花。
斗轻盈:与同伴比赛看谁的动作更迅捷轻快。
轻盈,多用以形容女子体态的轻快、灵活。
漫惹炉(lú)烟双袖紫,空将酒晕(yùn)一衫青。
人间何处问多情。
香炉中的熏烟轻轻地萦绕,双袖在炉火映照中泛着紫红的颜色,身着青衫而脸上胀红了酒晕。
人间何其广大,竟然还是无处寻觅、亦无处寄托那一份多情。
炉烟:香炉中的熏烟。
酒晕:喝完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注》:岳麓书社,2005.1:第34页 2、 (清)纳兰性德著;
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384页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
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
人间何处问多情。
这是一首相思之作,却不同于那种甜蜜憧憬的怀想,亦不是刻骨铭心的感念。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首小令,那么非此二字莫可当得:阑珊。
所谓“那能还傍杏花行。
去年高摘斗轻盈”,正是“春花秋月,触绪还伤”的另一番写照。
当年他曾和她一起攀上杏树枝头摘取花枝,比赛谁最轻盈利落,而今的杏花春雨一如往昔,而佳人已逝,以至于唯恐再见到杏花,触动自己的伤心事。
睹物伤情,算是中国诗歌由来已久的传统。
转到下片,出现一组精工的对句:“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
”这两句解释出来,就是熏炉上的烟气轻轻萦绕,双袖在炉火中映出紫红的颜色,身着青衫而脸上泛出了酒晕。
句中一个“漫惹”,一个“空将”,极写无聊之态。
这里纳兰仿佛是说,我现在多么无趣啊,恍恍惚惚,呆呆地烤着炉火,饮着乏味的酒,忽忽悠悠就醉了,我也不知是为了什么,我也不知要做什么。
尾句,作者舍弃了一切描写与对仗,平平呵出:人间何处问多情。
以人间之广大,竟然还是无处寻觅、亦无处寄托那一份多情。
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实已把天地逼仄到了极处。
这正是“谁念西风独自凉”的境界,西风遍吹,而独有我感到了深深的凉意。
天地广大,而唯有我心怀迂曲,无处排遣,无处寄托。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编著.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155页
南乡子·秋暮村居 文翻注译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
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
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
家在寒林独掩扉。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
一片烟笼十里陂。
寒冷的溪上飘满红色落叶,一路上山林寂静无人,树木整齐划一。
试着登上小楼极目远眺,群山高低连绵。
十里山坡,一片烟雾笼罩。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
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
家在寒林独掩扉。
狗吠声夹杂着鸡鸣,灯光闪烁,找不到回去的路。
沿着横亘之山而行,忽远忽近,时东时西。
家在秋冬的林木深处,正孤独地关着门儿。
参考资料: 1、 何宝民主编.中国诗词曲赋辞典:大象出版社,1997年03月第1版:第1526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刘飞注.最忆西窗同剪烛 纳兰容若词全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第238页 3、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369页 4、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433页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
一片烟笼十里陂。
寒溪:寒冷的溪流。
齐:一致。
这里意即秋天到了,万木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
陂(bēi):池塘、湖泊。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
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
家在寒林独掩扉。
荧(yíng)荧:灯光闪烁的样子。
唐杜牧《阿房宫赋》: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寒林:秋冬的林木。
扉(fēi):门。
参考资料: 1、 何宝民主编.中国诗词曲赋辞典:大象出版社,1997年03月第1版:第1526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刘飞注.最忆西窗同剪烛 纳兰容若词全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第238页 3、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369页 4、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433页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
一片烟笼十里陂(bēi)。
寒冷的溪上飘满红色落叶,一路上山林寂静无人,树木整齐划一。
试着登上小楼极目远眺,群山高低连绵。
十里山坡,一片烟雾笼罩。
寒溪:寒冷的溪流。
齐:一致。
这里意即秋天到了,万木都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
陂:池塘、湖泊。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yíng)荧归路迷。
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
家在寒林独掩扉(fēi)。
狗吠声夹杂着鸡鸣,灯光闪烁,找不到回去的路。
沿着横亘之山而行,忽远忽近,时东时西。
家在秋冬的林木深处,正孤独地关着门儿。
荧荧:灯光闪烁的样子。
唐杜牧《阿房宫赋》: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寒林:秋冬的林木。
扉:门。
参考资料: 1、 何宝民主编.中国诗词曲赋辞典:大象出版社,1997年03月第1版:第1526页 2、 (清)纳兰性德著,刘飞注.最忆西窗同剪烛 纳兰容若词全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第238页 3、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4:第369页 4、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433页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文翻注译赏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是谁在翻唱著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
风萧萧肃肃,雨潇潇洒洒,房里点燃的灯烛又短瘦了,一个凄苦孤独的一夜,在烛泪中逝去。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醒时醉时都一样无聊难耐,就是梦里也没有到过谢桥。
参考资料: 1、 梦远主编,方鸣出版.纳兰词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134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翻乐府:指填词。
翻,按曲调作歌词,白居易《琵琶行》:“为君翻作琵琶行”;
欧阳修《蝶恋花》:“红粉佳人翻丽唱,惊起鸳鸯,两两飞相向。
“乐府,本为汉代管理,祭祀、巡行、宫廷所用音乐的官署,亦称由官署采集来的民歌为乐府。
后来将一切可以入乐的诗歌均称为乐府,容若词中取其广义,代指词。
瘦尽句:意思是说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散作灯花,彻夜不眠。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萦怀抱:萦绕在心。
谢桥:谢娘桥。
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
谢娘,未详何人,或谓名妓谢秋娘者。
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
晏几道《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纳兰反用其意,谓在梦中追求的欢乐也完全幻灭了。
参考资料: 1、 梦远主编,方鸣出版.纳兰词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134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是谁在翻唱著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
风萧萧肃肃,雨潇潇洒洒,房里点燃的灯烛又短瘦了,一个凄苦孤独的一夜,在烛泪中逝去。
翻乐府:指填词。
翻,按曲调作歌词,白居易《琵琶行》:“为君翻作琵琶行”;
欧阳修《蝶恋花》:“红粉佳人翻丽唱,惊起鸳鸯,两两飞相向。
“乐府,本为汉代管理,祭祀、巡行、宫廷所用音乐的官署,亦称由官署采集来的民歌为乐府。
后来将一切可以入乐的诗歌均称为乐府,容若词中取其广义,代指词。
瘦尽句:意思是说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尽散作灯花,彻夜不眠。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醒时醉时都一样无聊难耐,就是梦里也没有到过谢桥。
萦怀抱:萦绕在心。
谢桥:谢娘桥。
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
谢娘,未详何人,或谓名妓谢秋娘者。
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
晏几道《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纳兰反用其意,谓在梦中追求的欢乐也完全幻灭了。
参考资料: 1、 梦远主编,方鸣出版.纳兰词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134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纳兰的词中有一部分爱情词很朦胧,又无本事可寻,所以很难确定其所指。
这首词便是这样。
从词里所描写的情景来看,很像是对一位情人的深深怀念。
通篇表达了一种百无聊赖的意绪。
此阕《采桑子》无一字绮词艳语,而当中哀艳凄婉处又动人心魄,明说是“瘦尽灯花又一宵”,然而憔悴零落的又何止是灯花而已?
不是不知何事萦怀抱,而是知道也无能为力。
解得开的就不叫心结,放得下的又怎会今生今世意难平?
纳兰容若这样深情的男子,哀伤如雪花,漫天飞舞不加节制,悼亡之作苏子之后有纳兰,可是容若之后谁还能做悼亡的凄凉曲?
嫁了这样的男人不要想着白头到老,因为情深天也妒,注定要及早谢幕留爱情佳话来让人怀念。
上阕侧重写景,刻画了萧萧雨夜,孤灯无眠,耳听着风声、雨声和着凄凉乐曲声的氛围与寂寞难耐的心情;
下阕侧重写不眠之夜,孤苦无聊的苦情。
词情凄惋徘恻,哀怨动人。
下阕紧承上片“瘦尽灯花又一宵”,扣住彻夜未眠,进一步诉说自己百无聊赖的心绪:“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
”不知道何事萦绕心怀?
清醒时意兴阑珊;
沉醉也难掩愁情。
无论是清醒或是沉醉,那个人始终忘不掉。
晏小山《鹧鸪天》词有“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句,不知是何因缘,连一贯严谨的理学家程颐都拜倒其冶艳之下,极之赞许。
容若此处更翻小山语意:“梦也何曾到谢桥?
”纵能入梦,就真能如愿到访谢桥,与伊人重聚吗?
相较于小山的梦魂自由不羁能踏杨花与伊人欢会的洒然,容若的孤苦凄凉斑然若现,以此句结全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整首词以清婉笔调写相思,相思也仿佛临风而动,萦人怀抱。
风也萧萧,雨过天晴也萧萧,醒也无聊,醉也无聊,又是凄凉又是缠绵,并非雕琢之语。
灯光瘦尽亦是人神伤消瘦,一字镂尽风神,尽得其妙。
参考资料: 1、 梦远主编,方鸣出版.纳兰词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134
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文翻注译赏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凛冽的北风,将三更天还在飘落的大雪吹得四散飞扬。
在梦中,相思之人还在迷恋开满桃花的明月之夜。
梦是那么美好,不要催醒他,让他在美好的梦境中多转一转吧。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没有任何征兆,梦中突然听见了画角声,醒来时,泪水已经在枕边结成了薄薄的一层红冰。
耳中听到的是塞马的嘶鸣,眼中看到的是斜挂着残星的军中大旗,好一派凄冷而又壮阔的景象。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3 2、 小桥流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经典鉴赏》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166 3、 更生.《历朝边塞军旅诗·定西番卷》.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50 4、 侯清恒,李少辉.《纳兰全词:走进纳兰容若的情意世界》.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47-148 5、 陈如江,汪政.《一片幽情冷处浓 :纳兰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 6、 张德明.《世界诗库·第10卷:中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491 7、 张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317 8、 刘飞.《最忆西窗同剪烛:纳兰容若词全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6 9、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委会.《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朔风:边塞外凛冽的北风。
倩魂:少女的梦魂,典出唐人小说《离魂记》。
此处指作者自己的梦魂。
桃花月:即桃月,农历二月桃花盛开,故称。
此处代指美好的时光。
由他:任他,听凭他。
好处:指美梦中的景象。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无端:平白无故。
画角:古代乐器,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
红冰:泪水结成的冰,形容感怀之深。
《开元天宝遗事》:“贵妃初承恩召,泣涕登车,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塞马:边塞的战马。
大旗:军中的旗帜。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3 2、 小桥流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经典鉴赏》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166 3、 更生.《历朝边塞军旅诗·定西番卷》.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50 4、 侯清恒,李少辉.《纳兰全词:走进纳兰容若的情意世界》.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47-148 5、 陈如江,汪政.《一片幽情冷处浓 :纳兰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 6、 张德明.《世界诗库·第10卷:中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491 7、 张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317 8、 刘飞.《最忆西窗同剪烛:纳兰容若词全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6 9、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委会.《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朔(shuò)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凛冽的北风,将三更天还在飘落的大雪吹得四散飞扬。
在梦中,相思之人还在迷恋开满桃花的明月之夜。
梦是那么美好,不要催醒他,让他在美好的梦境中多转一转吧。
朔风:边塞外凛冽的北风。
倩魂:少女的梦魂。
此处指作者自己的梦魂。
桃花月:即桃月,农历二月桃花盛开,故称。
此处代指美好的时光。
由他:任他,听凭他。
好处:指美梦中的景象。
无端听画角,枕畔(pàn)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sī),残星拂大旗。
没有任何征兆,梦中突然听见了画角声,醒来时,泪水已经在枕边结成了薄薄的一层红冰。
耳中听到的是塞马的嘶鸣,眼中看到的是斜挂着残星的军中大旗,好一派凄冷而又壮阔的景象。
无端:平白无故。
画角:古代乐器,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
红冰:泪水结成的冰,形容感怀之深。
《开元天宝遗事》:“贵妃初承恩召,泣涕登车,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塞马:边塞的战马。
大旗:军中的旗帜。
参考资料: 1、 赵明华.《纳兰词典评》.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3 2、 小桥流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经典鉴赏》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166 3、 更生.《历朝边塞军旅诗·定西番卷》.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50 4、 侯清恒,李少辉.《纳兰全词:走进纳兰容若的情意世界》.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147-148 5、 陈如江,汪政.《一片幽情冷处浓 :纳兰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 6、 张德明.《世界诗库·第10卷:中国》.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491 7、 张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317 8、 刘飞.《最忆西窗同剪烛:纳兰容若词全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6 9、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委会.《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第一句描写呼啸的朔风吹起了满地的落雪,雪虽然停住了,但继之而来的狂风卷起了满地雪花,这风如刀似割,它比下雪更冷十倍,它的来临使寒冬落雪的气温更加凄冷;
“三更雪”点明是在夜里下的雪,塞外苦寒,风雪之夜,思念故乡的军旅之人这时还不能人睡。
第二句“倩魂犹恋桃花月”,“倩魂”意思是带着笑意的梦魂。
这一句写军旅征夫进入梦境,外面呼啸的寒风还在凄紧地吹着,一直思念故乡的人终于带着微笑进入了梦境;
他仿佛看到,窗下月色溶溶,窗外桃花耀眼,闺中旖旎温馨的氛围与风光叫人无限依恋。
梦境与现实是如此悬殊,作者以“三更雪”与“桃花月”对举,把风雪交加的塞外寒夜与闺中的温情作了鲜明的对比。
“犹恋”两字承接上句的“朔风吹”,表明尽管强劲的朔风吹散了满地的雪花,但吹不散军旅征夫的思乡之念,在寒风刺骨的深夜,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下片,第三、四句,以“梦好”承“桃花月”而发,诉说了远离故乡的思家之人,每天鞍马劳顿,巡边守地,只有在深夜里才能静静地思念故乡的亲人,但寒夜中的梦,有恶梦,也有好梦,今夜正做着好梦,就让他做下去吧。
让他在梦中多得到一些欢聚的幸福和快乐。
诗人在这里用了两句非常流畅易懂的句子,但投入的感情却是真切深刻的,充满了对军旅征夫的无限同情。
希望他多享受好梦的幸福,谁也不要打断他的梦,这与唐代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删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写法十分相近。
金昌绪写了思妇梦往边地,纳兰性德写征夫梦回故里,他们难相见,就让他们在梦中多相会吧!为了这,鸟儿不要啼叫,更不要去相催。
第五、六句,又接出了“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然而,好梦不长,画角一声把征夫从欢聚团圆的梦境中拽回到现实。
本来,卫戍边地的军人,对军旅中的画角声声习以赞常,但这时对梦回故里,沉醉入幸福欢乐的梦中人来说,这画角吹稠太“无端”,“无端”两字透出了征夫对这画角的恼恨,对军营生活的恼恨,也隐隐谴责了制造这悲欢离合的封建统治阶级。
一声画角断送了他一场幸福梦,他长久地盼望着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但却很难实现。
终于,在梦中他回到了故里和亲人中间,征夫禁不住流淌下幸福的泪水,待到画角一声梦醒回时,欢聚时的幸福泪水已在枕边凝结成为一层薄薄的冰。
方千里诗曾道:“情泪滴如冰”。
“枕畔红冰薄”中的“红冰”两字,这里指凝成为冰。
诗人以“梦好”,“画角”人手,点出最后的一个“冰”字,把梦境中幸福缠绵情景与现实中的塞外苦寒生活做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抒发出这无声之恸。
最后的两句词,“塞马一声嘶,残星照大旗”,继之画角,这塞马一声嘶,又一次打破了周遭的沉寂,把仍然沉浸于梦境的征夫梦彻底打碎了,从迷惘中醒来的征夫,虽然还留恋着刚才的梦境,但睁眼抬头时,残星欲曙,晓风吹拂着军旗,迎来了塞外冰冷的空旷的黎明,使征夫完全回到冰冷的现实生活里。
这首词中诗人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把边地军旅生活的劳苦艰辛和征夫们对妻室故园的魂牵梦绕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强烈地抒发出对卫戍边地的征夫们无限同情。
在写梦醒时,连同画角、塞马、残星、大旗,把塞外寒夜中军旅生活描绘得格外悲凉寂寞,与词的上片写梦回故里时的缠绵格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清词之美》.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3-254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 文翻注译赏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井边的梧桐在淅沥的秋风秋雨中渐渐老去,所爱之人的踪迹也在蟋蟀的呜叫中慢慢消失。
所爱之人经行之处,如今已荒无人迹,布满了青苔。
此时旧地重游,即便拾得美人遗下的翡翠头饰,也无法对人明言,只能徒自伤感。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回廊之处曾经留下了多少令人刻骨相思的痕迹,而今旧地重游,相思成灰。
独倚回廊,只有天边落月孤独相伴。
吹灭灯火,在月光下走近花阴,寻找过去的踪迹。
十年前的踪迹宛然犹在,十年前的那颗心还依然在胸膛跳动。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埋藏在心里的那份情感历久旎新弥新,难以忘怀。
参考资料: 1、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12:第245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58页 3、 小桥流水著.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经典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5:第36页 4、 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第115页 5、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57-58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银床:指井栏。
一说为辘轳架。
淅(xī)沥(lì):象声词,形容风雨声、落叶声等。
屧(xiè)粉:借指所恋之女子。
屧,为鞋的衬底,与粉字连缀即代指女子。
秋蛩(qióng):蟋蟀。
采香:指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的去处。
蹙(cù):聚拢,聚集。
⑻连钱:草名,叶呈圆形,大如钱。
翠翘(qiào):女子的首饰。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回廊:用春秋吴王“响履廊”之典。
宋范成大《吴郡志》:“响履廊,在灵岩山寺。
相传吴王令西施辈步履,廊虚而响,故名。
”其遗址在今苏州市西灵岩山。
作者词中多次提及此地,是纳兰性德与恋人开始恋情的地方。
就:走进,接近。
参考资料: 1、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12:第245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58页 3、 小桥流水著.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经典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5:第36页 4、 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第115页 5、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57-58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井边的梧桐在淅沥的秋风秋雨中渐渐老去,所爱之人的踪迹也在蟋蟀的呜叫中慢慢消失。
所爱之人经行之处,如今已荒无人迹,布满了青苔。
此时旧地重游,即便拾得美人遗下的翡翠头饰,也无法对人明言,只能徒自伤感。
银床:指井栏。
一说为辘轳架。
淅(xī)沥(lì):象声词,形容风雨声、落叶声等。
屧(xiè)粉:借指所恋之女子。
屧,为鞋的衬底,与粉字连缀即代指女子。
秋蛩(qióng):蟋蟀。
采香:指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的去处。
蹙(cù):聚拢,聚集。
⑻连钱:草名,叶呈圆形,大如钱。
翠翘(qiào):女子的首饰。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回廊之处曾经留下了多少令人刻骨相思的痕迹,而今旧地重游,相思成灰。
独倚回廊,只有天边落月孤独相伴。
吹灭灯火,在月光下走近花阴,寻找过去的踪迹。
十年前的踪迹宛然犹在,十年前的那颗心还依然在胸膛跳动。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埋藏在心里的那份情感历久旎新弥新,难以忘怀。
回廊:用春秋吴王“响履廊”之典。
宋范成大《吴郡志》:“响履廊,在灵岩山寺。
相传吴王令西施辈步履,廊虚而响,故名。
”其遗址在今苏州市西灵岩山。
作者词中多次提及此地,是纳兰性德与恋人开始恋情的地方。
就:走进,接近。
参考资料: 1、 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12:第245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58页 3、 小桥流水著.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词经典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5:第36页 4、 汪政、陈如江编著.纳兰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第115页 5、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57-58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银床”是井栏的美称,也称辘轳架。
“淅沥”象指风雨,落叶声。
“屧”为鞋的衬底。
此处代指伊人行踪。
“蹙连钱”指结满野草苔痕。
“翠翘”为女子头饰物,形状像青色小鸟。
“银床淅沥青梧老“遥应下阕尾句所点及的十年,而“屧粉秋蛩扫”一句,则深化了前一句的写景,在井阑、庭树、落叶之外,又添了虫鸣,使一幅深秋庭院清寂之景,如现眼前。
“屧粉秋蛩扫”一句飘然起思情,由实景入虚,秋虫声声,芳草小径幽幽,伊人的芳踪已失,再也唤不回。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这句又从虚景回转,好象一个人,从杳然的往事中猛然惊醒,回到现实。
这句写他走到恋人曾经行经处,那里已是苔痕碧碧草凄凄,在草丛间偶然拾得她戴过的翠翘玉簪,胸中无限伤感却无可倾诉。
何恨不能言,隐隐透出此词悼念的并非卢氏,而是容若青梅竹马的恋人。
唯此,才有拾得翠翘不可言的遗恨。
下阕所说的是容若故地重游,独立于花阴月影之下,心潮起伏。
回廊,应是他和恋人昔日常常逗留约会的地方。
而今天上明月依旧,地上人事已非。
月华柔软如水又怎样呢,密密裹住的,再不是相依相偎的两个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赤枣子·风淅淅 文翻注赏
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微风吹拂,细雨蒙蒙,每一个丝雨都将心底的春愁加剧。
往事已在脑海里渐渐模糊,那些经历究竟是真是梦,我分辨不清。
纵然你在梦里到来,也隔着一重帘幕,让我无法接近。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468页
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淅淅(xī xī):象声词,指轻微的声音。
纤纤:形容细长的样子。
细细:形容轻柔的样子。
一重帘:此处之帘是现实中的帘子,意指实境之帘隔开了虚幻之梦境。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468页
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春雨总是惹人愁,这样的天气里,也怪不得纳兰写出这样的词句。
斜风细雨斜织着,迷蒙一片。
“淅淅”是象声词,形容风声。
总觉得象声词也是有感情的,像“淅淅”两字,同样是风,却有种柔弱迷惘的情绪在里面。
唐朝李咸用《闻泉》诗中有一句: “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似乎是约定俗成,“淅淅”的风总与大喜大悲无关,多是愁绪,即便有些欢乐,也是似有还无的那么一丁点。
“纤纤”两字转而描画春雨的形态,这两个字本是用来描画女子双手柔细之态的,《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就有: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用这里描摹雨丝,倒也有种婉约雅致的风情。
细雨如丝,依然朦朦胧胧地笼罩着一方天地,又慢慢地浸入心底。
秋雨愁,是不能愁过这连绵的春雨。
雨打芭蕉,春雨愁结,于是乎凄凄惨惨切切。
春雨的细腻和夏雨的豪情截然不同,只有春天才会有这连绵的细雨。
空气中布满浓浓的湿气,阴阴的灰色,映在眼底,隐在心里,胸口被堵得紧紧的,似磐石般压得使人透不出气来,所有的委屈苦恼全部喷涌而出,伤感瞬间在心底最潮湿的角落里发芽。
因此纳兰才说,“难怪春愁细细添。
”风雨凄迷中最是容易自怜。
尤其是一人独处,怀思之情便难免。
而南这浓重的愁情而致似梦非梦的幻觉生起了。
词人喃喃自语着,那过去了的事已记不分明了。
庄子曾经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
此言一出,便成就了千百年文人墨客心中的一个结。
真实是什么,是眼睛看到的,还是手指触碰到的,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什么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如今眼前的这一切,或许一朝梦醒皆成幻影。
但纳兰随即苦笑摇头,即使在梦中,也隔着一层厚厚的帘,看不清楚。
这种愁绪就像一场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跑步,因为起点便是终点。
也像是梦,醒来时分明觉得梦是真的,而再真实的梦也不过只是场梦罢了,与现实永远隔着一重甚至多重的帘。
帘里帘外,有的人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一种朦胧恍惚的境界,也从中流露出一种莫可名状的惆怅。
纳兰的词总是意深而情婉,就如这首小令,语句中有“花间”风韵,却更湿得清丽自然。
寥寥几笔,景致情感都在其中。
参考资料: 1、 张远编著.纳兰词全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8:第325页
少年游·算来好景只如斯 文翻注译赏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
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
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只求你知道,只要懂得,因为有你,才是好景,才能称意。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哪怕十年音尘绝,回想起来也只有彼时是美好的,否则就算一样月钩精巧、柳絮轻盈,也只是憔悴人看憔悴景,一发凄清。
参考资料: 1、 马大勇.纳兰性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03:第182页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
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斯:代词,意为“这”,表示语境中所指的事物。
寻常:普通,一般。
风月:本指清风明月,后代指男女情爱。
称意:合乎心意。
相宜:合适,符合。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又,汉班固《汉武故事》云:“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
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
’有顷,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王母傍。
” 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
残照:指月亮的余晖。
参考资料: 1、 马大勇.纳兰性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03:第182页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
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只求你知道,只要懂得,因为有你,才是好景,才能称意。
斯:代词,意为“这”,表示语境中所指的事物。
寻常:普通,一般。
风月:本指清风明月,后代指男女情爱。
称意:合乎心意。
相宜:合适,符合。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哪怕十年音尘绝,回想起来也只有彼时是美好的,否则就算一样月钩精巧、柳絮轻盈,也只是憔悴人看憔悴景,一发凄清。
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又,汉班固《汉武故事》云:“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
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
’有顷,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王母傍。
” 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
残照:指月亮的余晖。
参考资料: 1、 马大勇.纳兰性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03:第182页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
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这首词写的是爱情失败后的痛苦。
上阕以议论和叙述为主,描写热恋时的甜蜜幸福。
起首两句写只要“有情”,便无处不是“好景”。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
”世上最美好的景致,莫过于有情人相知相守。
在相爱的人眼中,纵然是平常的风光月色和平常的言谈笑语,都会使人感到称心如意,美妙无比,这就是所谓的“称意即相宜”。
论及“相宜”,陆游曾吟《梨花》,“开向春残不恨迟,绿杨率地最相宜”。
无论是在人生的春秋还是晴雨,遇到她,孤单消弭,一切未知便立刻有了答案——那不是参考,而是确定,是唯一。
她随风而过,不似斯佳丽那般疯狂固执的爱却如一杯陈年女儿红,令人沉溺于往事中久久不愿醒转。
而下阕笔锋陡然一转,从热恋的甜蜜转为离别的苦楚。
好景不长,这是千百年流传的古训。
由墨菲定理可知,越害怕的事情便越会发生。
越渴望,越难求;
越珍惜,便越易失去。
相知相伴,最是难求。
“十年青鸟音尘断”,此处“十年”虽非实指,但也足以说明词人与所爱之人已经分离多年,且送信的青鸟不见,杳无音讯。
那些陈年往事日日温习,愈思量愈清晰,愈清晰愈徒增烦恼。
本是“花有清香月有阴”之时,本应与爱人尽享“春宵一刻值千金”,那千古同月落下的清辉在人间划出一道铜墙铁壁,一边“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另一边只剩“一钩残照,半帘飞絮”。
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不过没有到伤情的地方。
那一份执著的念想,和卢氏一起生活的时候,卢氏的一颦一笑,纳兰的一言一语,打碎了,搅匀了,和一团泥。
看着弯月余晖洒照在沾满柳絮的帘子上,词人回首往事,相思之情溢涌而出。
“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接下来的这两句进一步烘托相思之情难耐,相伴的那些日子虽无大喜,回忆起来却总是沁着丁香一般若有若无的甘甜。
即使人再合适、再称意、再相宜,若不属于自己,到最后也只有“不胜思”的“往事”。
最后一句“总是恼人时”方点醒题旨,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上下两阙一喜一悲,对比鲜明,简淡清新,自然道来,直中间曲,质而能婉。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 .《经典读库 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第82-83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前碎一地的残香与叹息》:万卷出版公司,2012 :第364页 3、 聂小晴编著.《中华经典藏书 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 :第4页
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 文翻赏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
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满天是雾花的寒窗对着天空渐暝的暮色,傍晚的天空遥遥对着寒窗的雾花。
花儿凋零,啼鸦声声。
乌鸦开始啼叫,正值落花时节。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
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垂着罗袖的影子显得清瘦不已。
清瘦的身影正垂着罗袖。
和风剪出一丝丝红线,红线似春风剪得整整齐齐。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69页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
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这首词每两句都是反复回文。
“雾窗寒对遥天暮”,从最后一个字“暮”倒着往前读,就是下一句“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倒过来也就是下一句“鸦啼正落花”,这就是回文诗的一种。
一般的选本里很少会选这首词,原囚很简单:这是纯粹的文字游戏,并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和深刻内涵在里边。
这道理是完全正确的,回文诗大多都仅仅是文字游戏而已,就像厨师雕刻出来的一朵精美绝伦的萝卜花,无论多漂亮,也只是正餐旁边的一个装饰。
但是厨师愿意去雕刻萝卜花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要让整桌菜卖出更贵的价钱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炫技。
这是人的天性,如果掌握了高于常人的技术,总忍不住会拿出来卖弄卖弄,没机会卖弄的话,在受到环境的刺激后,就会“技痒”。
从词的作法看,上片布景,下片说情,或者叙事、造理,这是宋词基本结构模式。
回文体的歌词,大体上亦依此模式填写。
上片的相关物景,包括雾窗、暮天,花落、鸦啼,经过回环往复,变而成为窗雾、天暮,落花、啼鸦,其实际项目并不曾添加。
下片通过人物形态的转换,叙说故事。
其之由袖罗、瘦影,风翦、红丝,变而为罗袖、影瘦,翦风、丝红,同样也不曾添加。
无非是一位女子,于花落、鸦啼的背景下,通过风翦、红丝及翦风、丝红的变换,以展现其婀娜多姿的身段而已。
这就是回文的奥秘。
这首词描摹的是眼前风物,虽然意义不大,但是依旧不失隽永别致。
从中更可看到词人娴熟的文字技巧。
参考资料: 1、 苏缨著.纳兰词典评: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09:第147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第74页 3、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12:第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