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好·握手西风泪不干 文翻译赏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
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在秋风中执手送顾贞观南归,恋恋不舍,想到一年来与好友多次分别,不由得泪流满面。
这一年来我们经常分离。
遥想你在家乡独坐灯前,听着窗外淅沥的秋雨,无人可以相伴;
转念一想,你我曾经同在雪后看山,也可稍解别后独处的寂寞孤独。
凭寄语,劝加餐。
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凭借“我”的殷勤话语,你要努力加餐饭,别让身体瘦损。
咱们约定,等到明年桂花开放的时候你要再回来。
你的画像在沉香的缕缕轻烟中清晰可见,但是你内心的悲伤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描画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张秉戌编著,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第229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129页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在秋风中执手送顾贞观南归,恋恋不舍,想到一年来与好友多次分别,不由得泪流满面。
这一年来我们经常分离。
遥想你在家乡独坐灯前,听着窗外淅沥的秋雨,无人可以相伴;
转念一想,你我曾经同在雪后看山,也可稍解别后独处的寂寞孤独。
年来句:纳兰为侍卫之臣,扈驾出巡是经常的事,仅清康熙十九年至二十年(1680—1681年),纳兰即先后随从皇帝巡幸巩华城、遵化、雄县等地,故云与好友“多在别离间”。
凭寄语,劝加餐。
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凭借“我”的殷勤话语,你要努力加餐饭,别让身体瘦损。
咱们约定,等到明年桂花开放的时候你要再回来。
你的画像在沉香的缕缕轻烟中清晰可见,但是你内心的悲伤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描画出来的。
凭:凭借。
约重还:约定重阳节的时候回来。
沉香:中药名。
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含有树脂的木材。
参考资料: 1、 张秉戌编著,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第229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129页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
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握手西风泪不干”,劈头便是一派依依惜别景象,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握手、西风、泪不干,每个词都带着萧瑟的意境,组合在一起便营造出了极强的感染力。
这里的“握手”不是西方的礼节,而是离别时真情流露的动作,同义的词是“执手”。
如果说“握手西风泪不干”通过描写送别的画面,奠定了这首词的基调,那么“年来多在别离间”一句就是通过纳兰容若的怨恨,来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哀伤。
每个人都会经历离别,偶尔的分别尚可接受,但是“年来多在别离间”,知心之人难以聚首。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这两句描绘出了两幅迥然不同的画面——离别后,在风雨之夜不能成眠,独坐灯前,且听一窗冷雨;
忆曾经,两人雪后初晴兴致盎然,携手同游,共赏一山银装。
“遥知”已是人海茫茫,“转亿”便成往事随风;
“独听”听尽凄凉寂寞,“同看”看遍良辰好景。
昔日的相聚合乐.与今后一个人郁郁寡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愈欢乐,也就愈痛苦。
纳兰容若想象分别之后友人“独听灯前雨”,似乎是在写他的孤独,其实这是容若的孤独。
这是诗词中的一种写法,能够确定远方的友人深深地思念自己,这需要勇气和自信。
因为彼此相知,所以知道在想着他的时候,他也一定在想我,所以才敢说的这样毫不犹豫。
恨离别,无限伤感之中,仍然念念不忘关心友人,反复叮嘱着:“多吃些饭。
”“凭寄语,劝加餐”,这句化自王次回“欲寄语,加餐饭。
难嘱咐,鱼和雁”。
“劝加餐”真的是个很熟悉的情景。
想来知己送别,一定会有很多话嘱咐,而纳兰容若偏偏选了“多吃饭”这句最朴素的话,未经雕琢,却质朴感人。
读来平淡之中感受到浓浓的温暖。
“桂花时节约重还”,这是容若与顾贞观相约,在桂花开放的时节.知己再重聚京华.互诉衷肠。
约定,似乎是送别时一个不变的情节。
因为不舍,也为了给彼此一个慰藉。
而约在“桂花时节”,首先想到的便是中秋节,这个月圆人圆的日子,于是便又多了一层期盼。
在桂花飘香的时候,希望能与你团圆,共品桂花酒、赏月吟诗。
最后两句“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与“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的题目切合,也是全词最动人的两句,尤其是“一片伤心欲画难”一句,算得上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刚刚画好的小像笼罩在袅袅升起的淡淡香烟之中.纳兰容若细细观察许久,却还是不满意,妙手丹青仍然画不出我的离伤与思念。
该词上片想到一年来聚少离多,更增添了此次送别的悲伤。
三、四两句遥想别后情景,希望彼此能以相聚时的欢乐战胜别后的孤独寂寞,有情有景,情景相生。
过片殷勤叮咛,相约重还的时间。
结句写自己独对好友小像以慰相思,从中却看到满面风霜,感受到“一片伤心”,表达了对好友坎坷遭遇的无限同情和深切理解。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129页 2、 苏缨著,纳兰诗词,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05,第165-168页
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 文翻赏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
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满天是雾花的寒窗对着天空渐暝的暮色,傍晚的天空遥遥对着寒窗的雾花。
花儿凋零,啼鸦声声。
乌鸦开始啼叫,正值落花时节。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
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垂着罗袖的影子显得清瘦不已。
清瘦的身影正垂着罗袖。
和风剪出一丝丝红线,红线似春风剪得整整齐齐。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69页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
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这首词每两句都是反复回文。
“雾窗寒对遥天暮”,从最后一个字“暮”倒着往前读,就是下一句“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倒过来也就是下一句“鸦啼正落花”,这就是回文诗的一种。
一般的选本里很少会选这首词,原囚很简单:这是纯粹的文字游戏,并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和深刻内涵在里边。
这道理是完全正确的,回文诗大多都仅仅是文字游戏而已,就像厨师雕刻出来的一朵精美绝伦的萝卜花,无论多漂亮,也只是正餐旁边的一个装饰。
但是厨师愿意去雕刻萝卜花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要让整桌菜卖出更贵的价钱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炫技。
这是人的天性,如果掌握了高于常人的技术,总忍不住会拿出来卖弄卖弄,没机会卖弄的话,在受到环境的刺激后,就会“技痒”。
从词的作法看,上片布景,下片说情,或者叙事、造理,这是宋词基本结构模式。
回文体的歌词,大体上亦依此模式填写。
上片的相关物景,包括雾窗、暮天,花落、鸦啼,经过回环往复,变而成为窗雾、天暮,落花、啼鸦,其实际项目并不曾添加。
下片通过人物形态的转换,叙说故事。
其之由袖罗、瘦影,风翦、红丝,变而为罗袖、影瘦,翦风、丝红,同样也不曾添加。
无非是一位女子,于花落、鸦啼的背景下,通过风翦、红丝及翦风、丝红的变换,以展现其婀娜多姿的身段而已。
这就是回文的奥秘。
这首词描摹的是眼前风物,虽然意义不大,但是依旧不失隽永别致。
从中更可看到词人娴熟的文字技巧。
参考资料: 1、 苏缨著.纳兰词典评: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09:第147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第74页 3、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12:第65页
红窗月·燕归花谢 文翻注赏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
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
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
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
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
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
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
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
花儿凋谢,燕子归来,遵循节令又过了清明。
风景是一样的,但心里却是两样的愁情,都在思念着对方。
好像还记得那次在回廊里相逢,我们互相发誓要相爱三生,永不分离。
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
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
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
我们在丝绢上写就的鲜红的篆文,好像那天上的星星一样清晰可见。
说道不辜负你我的密约,这丝绢上的深盟即可为凭。
说罢已是深夜,一丝清淡的露珠湿了银色的屏风。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第257页 2、 邢学波笺注.纳兰词笺注全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第165页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
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
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
因循:本为道家语,意谓顺应自然。
此处则含有不得不顺应自然的意思。
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
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
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
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
乌丝阑纸:指上下以乌丝织成栏,其间用朱墨界行的绢素,后亦指有墨线格子的笺纸。
历历:一个个清晰分明。
孤:辜负,对不住。
香露:花草上的露水。
银屏:镶有银饰的屏风。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第257页 2、 邢学波笺注.纳兰词笺注全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0,:第165页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
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
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
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
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
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
这首词几乎全是抒吐对往日恋情的回忆,一双爱恋的人两情相许、郑重盟约的情境,深挚动人。
词人对当时景象的宛然追忆,浸透了离别的酸楚。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与追忆往昔。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燕子归来,群花凋谢,又过了清明时节,首句交代了时令,即暮春时节。
词人用“燕归”来暗指世间一切依旧,可是自己所爱之人却不能再回来,所以才会“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
词到下片.纳兰睹物思人,发出了旧情难再的无奈慨叹。
“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在丝绢上写就的鲜红篆文,如今想来,就好像那天上清晰的明星一样。
“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丝绢上写的是当初二人的海誓山盟,这些文字作为凭证,见证了不要相互辜负的密约。
然而,誓言也会有无法实现的一天,如今回忆起往事,情景仍然历历在目,眼泪止不住流了出来,打湿了银屏。
词到“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时戛然而止,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第257页 2、 张菊玲,李红雨著.《纳兰词新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10:第82页
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 文翻注译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
一钩新月几疏星。
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
小阑干外寂无声。
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
一钩新月几疏星。
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昨夜与情郎相约定,在三更时分相会。
城楼上漏壶显示,已到三更。
天际一弯新月,伴着几颗星。
夜将尽,她还在等待中未眠。
一片静谧,只有老鼠在灯下张望不停。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
小阑干外寂无声。
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他定是被什么事情耽搁了吧,刚才真不该暗恨他无情爽约。
小栏杆外寂静无声,没有人来,只有几次轻风吹响了护花铃,提醒独自等待的她现在多么寂寞,徒增伤悲。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张秉戌.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18-19 2、 秦 圃.人生若只如初见——重温最美古诗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490 3、 苏樱 毛晓雯.纳兰词全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294-295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
一钩新月几疏星。
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个人:那人。
严城:戒备森严的城池。
新月:农历每月初出现的弯形的月亮。
鼠窥灯;
形容环境寂静荒僻。
用秦观《如梦令·遥夜沈沈如水》“梦破鼠窥灯”词意。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
小阑干外寂无声。
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瞿唐:即瞿塘,峡名,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
号称西蜀门户,峡口有夔门和滟滪堆。
阑干:即栏杆。
护花铃:为保护花朵驱赶鸟雀而设置的铃。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张秉戌.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18-19 2、 秦 圃.人生若只如初见——重温最美古诗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490 3、 苏樱 毛晓雯.纳兰词全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294-295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
一钩新月几疏星。
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昨夜与情郎相约定,在三更时分相会。
城楼上漏壶显示,已到三更。
天际一弯新月,伴着几颗星。
夜将尽,她还在等待中未眠。
一片静谧,只有老鼠在灯下张望不停。
个人:那人。
严城:戒备森严的城池。
新月:农历每月初出现的弯形的月亮。
鼠窥灯;
形容环境寂静荒僻。
用秦观《如梦令·遥夜沈沈如水》“梦破鼠窥灯”词意。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
小阑干外寂无声。
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他定是被什么事情耽搁了吧,刚才真不该暗恨他无情爽约。
小栏杆外寂静无声,没有人来,只有几次轻风吹响了护花铃,提醒独自等待的她现在多么寂寞,徒增伤悲。
瞿唐:即瞿塘,峡名,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
号称西蜀门户,峡口有夔门和滟滪堆。
阑干:即栏杆。
护花铃:为保护花朵驱赶鸟雀而设置的铃。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张秉戌.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18-19 2、 秦 圃.人生若只如初见——重温最美古诗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490 3、 苏樱 毛晓雯.纳兰词全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294-295
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 文翻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欲眠还展旧时书。
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
幽窗冷雨一灯孤。
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欲眠还展旧时书。
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窗外,雨打芭蕉的点滴声,使我记起了当初的情景,让我的心都快要碎了。
临睡前又翻检旧时书信,看着那写满相思情意的书笺,便记起当时她初学书写还不熟练的模样。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
幽窗冷雨一灯孤。
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看着这些散乱的书册,不禁泪眼模糊。
在这个冷冷的雨夜里,幽暗的窗前,我点着一盏孤灯。
原以为情缘已尽,可谁又道得清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情呢?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94
清平乐·凄凄切切 文翻注译
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
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
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
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
冷冷清清又到深秋时节,菊花开遍;
夜深入梦之际捣衣声仍没有停歇的意思,杂乱鸣叫的蟋蟀声彻夜不停。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
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人生如燕转眼人去楼空,无心弹奏乐器丢在一旁。
又是这般晓风残月的情景,只是到如今不禁触动心绪,又添了许多新愁。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编著.《最美还是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第79页 2、 纳兰性德.纳兰词 (平装).北京:万卷出版公司,第1版 (2012年7月1日):178
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
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
切切:哀怨、忧伤貌。
黄花节:指重阳节。
黄花,菊花。
砧(zhēn)声:捣衣声。
蛩(qióng):指蟋蟀。
悲咽:悲伤呜咽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
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弦索:弦乐器上的弦,指弦乐器。
触绪:触动心绪。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编著.《最美还是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第79页 2、 纳兰性德.纳兰词 (平装).北京:万卷出版公司,第1版 (2012年7月1日):178
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
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
冷冷清清又到深秋时节,菊花开遍;
夜深入梦之际捣衣声仍没有停歇的意思,杂乱鸣叫的蟋蟀声彻夜不停。
切切:哀怨、忧伤貌。
黄花节:指重阳节。
黄花,菊花。
砧(zhēn)声:捣衣声。
蛩(qióng):指蟋蟀。
悲咽:悲伤呜咽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
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人生如燕转眼人去楼空,无心弹奏乐器丢在一旁。
又是这般晓风残月的情景,只是到如今不禁触动心绪,又添了许多新愁。
弦索:弦乐器上的弦,指弦乐器。
触绪:触动心绪。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编著.《最美还是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第79页 2、 纳兰性德.纳兰词 (平装).北京:万卷出版公司,第1版 (2012年7月1日):178
眼儿媚·咏红姑娘 文翻注译赏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
霞绡裹处,樱唇微绽,靺鞨红殷。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
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
霞绡裹处,樱唇微绽,靺鞨红殷。
秋风瑟瑟,给夜晚带来些微寒意,红始娘花的绿叶被风吹得斜倚着栏杆,好似少女般温婉可爱红姑娘的花冠好像丝织品一样,花朵微微绽放了些,殷红的颜色好像玛瑙一样好看。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
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
当年宫殿里的往事还能向谁询问呢,只有这红姑娘花还依稀尚存。
记得当年元代至正年间,宫殿前的红姑娘花争相斗艳,宫女们争相采摘插戴,而如今,花还在,采花人已经不在了。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263页-第264页 2、 闵译平编.纳兰词全集 汇校汇注汇评:崇文书局,2015.07:第17页 3、 (清)纳兰性德著;
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271页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
霞绡裹处,樱唇微绽,靺鞨红殷。
骚屑:风声。
霞绡(xiāo):谓美艳轻柔的丝织物,此处形容红姑娘的花冠。
靺鞨(mò lè):形容红姑娘殷红的颜色,好像是红色的宝石(红玛瑙)一样。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
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
玉墀(chí):女子的头饰,玉制之钗,由三股合成,燕形。
至正:元顺帝年号(1341—1370)。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263页-第264页 2、 闵译平编.纳兰词全集 汇校汇注汇评:崇文书局,2015.07:第17页 3、 (清)纳兰性德著;
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271页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
霞绡裹处,樱唇微绽,靺鞨红殷。
秋风瑟瑟,给夜晚带来些微寒意,红始娘花的绿叶被风吹得斜倚着栏杆,好似少女般温婉可爱红姑娘的花冠好像丝织品一样,花朵微微绽放了些,殷红的颜色好像玛瑙一样好看。
骚屑:风声。
霞绡(xiāo):谓美艳轻柔的丝织物,此处形容红姑娘的花冠。
靺鞨(mò lè):形容红姑娘殷红的颜色,好像是红色的宝石(红玛瑙)一样。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
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
当年宫殿里的往事还能向谁询问呢,只有这红姑娘花还依稀尚存。
记得当年元代至正年间,宫殿前的红姑娘花争相斗艳,宫女们争相采摘插戴,而如今,花还在,采花人已经不在了。
玉墀(chí):女子的头饰,玉制之钗,由三股合成,燕形。
至正:元顺帝年号(1341—1370)。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263页-第264页 2、 闵译平编.纳兰词全集 汇校汇注汇评:崇文书局,2015.07:第17页 3、 (清)纳兰性德著;
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271页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
霞绡裹处,樱唇微绽,靺鞨红殷。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
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
纳兰之心,细致到微小的野果亦能勾起忧虑重重。
《元故宫记》中有对红姑娘描述道: “金殿前有野果,名红姑娘,外垂绛囊,中空有子,如丹珠,味酸甜可食,盈盈绕砌,与翠草同芳,亦自可爱。
”西风瑟瑟惹得些微寒意,翠袖斜倚阑干,清清朗朗的,红姑娘好似少女般温婉可爱。
花冠似有丝织之感,美艳轻柔,殷红之色视同红玛瑙,红姑娘形色甚是好看。
首句“骚屑”,意为风声,汉时刘向《九议·思古》中有“风骚屑以摇木兮,雪吸吸以湫戾”。
行文至此皆是刻画红姑娘之态,读来惹人喜爱,可以想象一片葱郁之景,引得人心随它沉醉在一片风情之中。
故前半部分基调积极,呈现的多是欢愉。
但至下片语意顿转,质问“故宫事往凭谁问”,霎时转为沉重的历史之思,洋溢的许是悲苦之意。
朱颜无恙,过往何存,野果如今还依稀尚存,葱葱郁郁美好地保留着,点缀着这个世间,当年王朝却早已沦为陈迹。
依稀只记得当年元代至正年问,宫殿前的红姑娘争相娇艳,宫中女子争相采摘插戴,一派活泼场面。
而今只留萧条旧宫,美景依旧,对比之下更显得寥落。
至正年间用作背景,自有深意。
至正即元惠宗顺帝第三个年号,故时值元末。
顺帝昏庸,不谙权术,有一年元朝境内发生通货膨胀,加之为治水加重徭役,以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其后各地义军蜂拥而起。
最终,元朝灭亡,政权为朱元璋所夺。
故至正年间这一时代背景隐藏些耐人寻味的意味。
纳兰借用此典,表达的或许是今昔之叹,又或许有对时下的深深忧虑。
再细究“无恙是朱颜”,又要联想纳兰对后主词的偏爱。
这朱颜一词,正是因李后主的绝笔《虞美人》而出名。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每每轻诵此句,都是满怀的怅惘无奈。
“欲语泪先流”的凄婉动人,都寄附于犹在的雕栏玉砌上,偏是为了那不再的朱颜。
传达之意,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百般无奈,与纳兰的“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一句,可谓异曲同工。
纳兰迷后主之词,确实得其精髓而不失纳兰之风。
后主句中的“朱颜”单从释义上看, “朱颜,即红颜,少女的代称”,表义上看应指南唐旧日的宫女,当然后人也有理解其还应包括旧日南唐的青山、碧水、明月等一切美好的事物。
当年李后主被押到东京,从一个尽享君主之乐的国君沦为亡国之俘,辛酸不已,每日以泪洗面,故感叹,当初“物是”,如今“人非”。
纳兰深得后主词义,物是人非的今昔之叹,叹得沉郁内敛,自有精魂。
花草之趣,植株争艳之景,人处虽小,小中见大。
历史遗恨,不用说尽往昔风华绝代,只需轻轻勾勒当下的细枝末节,就足够令怀史之人,流尽含恨之泪。
深感今昔之别,变迁之苦,而今之世,也不知能否安定。
扼腕之痛,忧心之苦,郁结之人,轻轻问道: “故宫事往凭谁问”就足够引人哀愁万分。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菁菁主编.纳兰词全编全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第350页-第351页
满江红·代北燕南 文翻译
代北燕南,应不隔、月明千里。
谁相念、胭脂山下,悲哉秋气。
小立乍惊清露湿,孤眠最惜浓香腻。
况夜鸟、啼绝四更头,边声起。
销不尽,悲歌意。
匀不尽,相思泪。
想故园今夜,玉阑谁倚。
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
道别来、浑是不关心,东堂桂。
代北燕南,应不隔、月明千里。
谁相念、胭脂山下,悲哉秋气。
小立乍惊清露湿,孤眠最惜浓香腻。
况夜鸟、啼绝四更头,边声起。
你我天南地北,然而却不能阻隔千里明月,天涯此时。
我伫立在寒夜风中,承受着这寒冷凄清,孤枕难眠。
已近四更,城乌夜啼,边声四起,此刻谁又在远方挂念塞外苦寒的我呢?
销不尽,悲歌意。
匀不尽,相思泪。
想故园今夜,玉阑谁倚。
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
道别来、浑是不关心,东堂桂。
悲歌不胜消受,悲泪暗流不止,在家乡的故园里,谁又在独倚着栏杆同样神伤呢?
只恨无梦可慰相思,唯以违心之字的书信自慰。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77页
代北燕南,应不隔、月明千里。
谁相念、胭脂山下,悲哉秋气。
小立乍惊清露湿,孤眠最惜浓香腻。
况夜鸟、啼绝四更头,边声起。
你我天南地北,然而却不能阻隔千里明月,天涯此时。
我伫立在寒夜风中,承受着这寒冷凄清,孤枕难眠。
已近四更,城乌夜啼,边声四起,此刻谁又在远方挂念塞外苦寒的我呢?
代北燕南:泛指山西、河北一带。
代北,原指汉、晋时期之代郡,唐以后之代州北部等。
燕南,泛指黄河以北之地。
胭(yān)脂(zhī)山:即燕支山。
在古匈奴境内,以产燕支(胭脂)草而得名因其地水草丰美,宜为畜牧,是为塞外之宝地。
古诗中多代指值得怀念之地。
秋气:指秋日的凄清、肃杀之气。
边声:指边境上羌管、胡茄、角号等诸多声响。
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销不尽,悲歌意。
匀不尽,相思泪。
想故园今夜,玉阑谁倚。
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
道别来、浑是不关心,东堂桂。
悲歌不胜消受,悲泪暗流不止,在家乡的故园里,谁又在独倚着栏杆同样神伤呢?
只恨无梦可慰相思,唯以违心之字的书信自慰。
匀(yún):抹。
青海:本指青海省内之最大的咸水湖,北魏时始用此名。
后以之喻边远荒漠之地。
红笺(jiān):红色笺纸,多用以题写诗词等,这里是指书写信札。
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浑是:全是。
东堂桂:因科举考试而及第称为“东堂桂”。
语出《晋书·郤洗传》:郤冼以对策上第,拜仪郎。
后迁官,晋武帝于东堂会送,问洗曰:“卿自以为何如?
”洗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
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77页
落花时·夕阳谁唤下楼梯 文注译赏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
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
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香荑(tí):原指散发着芳香的嫩草,此处指女子柔嫩的手指。
荑:茅草的嫩芽。
总:通“纵”,即使,纵然。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笺书:信札,文书。
直恁(nèn):竟然如此。
无凭据:不能凭信,难以料定。
指书信中的期约竟如此不足凭信,即谓“误期、爽约”之意。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102页 2、 纳兰性德著;
崇贤书院释译,图解纳兰词,黄山书社,2016,第142页 3、 纳兰性德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第103页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
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夕阳西下,是谁把她从楼上唤出,她柔嫩的手里握着一把香草,她站在台阶前回头看看。
却强忍着笑意站住了尽管一语不发,却依然很美丽。
香荑(tí):原指散发着芳香的嫩草,此处指女子柔嫩的手指。
荑:茅草的嫩芽。
总:通“纵”,即使,纵然。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信中约定好却没能如期而至,就不要再说什么相思。
劝你沉醉在小窗,还没到落花相见的时候。
笺书:信札,文书。
直恁(nèn):竟然如此。
无凭据:不能凭信,难以料定。
指书信中的期约竟如此不足凭信,即谓“误期、爽约”之意。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102页 2、 纳兰性德著;
崇贤书院释译,图解纳兰词,黄山书社,2016,第142页 3、 纳兰性德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第103页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
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上阕中“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夕阳西下时分,伊人从楼上被人唤出,下得楼来与人相亲,她的手指,白嫩如荑。
“一握香荑”并非说她手里握着一把香草,此句乃是对伊人形貌的刻画,正如《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用柔嫩的白茅芽比喻美人的手指,描绘庄姜之美。
古代男女相约,十分不易,但是伊人下得楼来,却忍笑伫立,一语不发,叫人摸不着头脑。
“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三句,是描绘女子的神情:本该见情郎了,她却回头忍笑,婧婧地在阶前倚立,静默无语;
但即使没有言语,在情郎眼里,也还是那样楚楚动人。
描写二人相会时,词人从女子落笔,写得精致活泼,数十字之间将伊人的形貌神情,心波暗涌,情人间且亲且嗔的复杂心态写得清透,读来惟妙惟肖。
下阕道破伊人忍笑伫立,一语不发的原因。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她嗔怪情人信中相约却失约,故假意娇嗔说:书信中的期约竟如此不足凭信,你误期爽约,请你不必再说对我的相思了。
但不是真是“休说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大约是看见情人慌乱着急,自己心下又不忍,遂以俏皮的口吻转口来抚慰情人珍重春光好沉醉,不要因为犹豫而耽误了两人相处的好时光,言语间隐有“有花堪折直须折”的雅骚之意,含情女子的曲款心事,不言而喻,而彼此且亲且嗔的复杂心态,亦活灵活现。
精准的用词中,看得出其中缱绻的情意,离愁,离恨,相爱,相守,爱情之中的种种,纳兰尽悉把握词中。
生命犹如朝露,虚幻间便很快度过了一生,如果不及时把握,那悔恨的将会是自己。
这首《落花时》虽写情人幽会,但细致入骨,周身春光亦仿佛流转不定,眉目相照时只见缱绻未露轻薄,其风流蕴藉处颇有北宋小令遗风,言辞殊丽,一似月照清荷。
珍重而亲昵,这是纳兰性德风骨心境高于一般市井词人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著;
梦远主编,纳兰词全解 超值彩图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第198页
点绛唇·黄花城早望 文翻译赏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
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
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
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初雪后的五更之夜,黄花城中弥漫着寒光,积雪的峭壁上,栈道显得平滑了许多。
无边的寒风也阻挠不了我披衣观景的兴致。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
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面对这茫茫雪色,不觉心中怅然,无限慨叹!
什么时候才能天亮,天空中的晨星要消散了,广漠沙原上的大雁也已经起飞开始新的征程。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37-38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
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初雪后的五更之夜,黄花城中弥漫着寒光,积雪的峭壁上,栈道显得平滑了许多。
无边的寒风也阻挠不了我披衣观景的兴致。
五夜:即五更。
古代将一夜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故称。
南朝梁陆佐公《新刻漏铭》:“六日无辨,五夜不分。
”注引《汉旧仪》:“五夜者,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也。
”栈(zhàn):栈道。
于绝险之地架木而成的道路。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
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面对这茫茫雪色,不觉心中怅然,无限慨叹!
什么时候才能天亮,天空中的晨星要消散了,广漠沙原上的大雁也已经起飞开始新的征程。
平沙雁:广漠沙原上之大雁。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05:37-38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
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
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这首词描绘了黄花城雪后将晓的景象,与《烷溪沙·姜女庙》等或为同时之作。
词全用白描,但朴质中饶含韵致,清奇中极见情味。
黄花城奇异的景观,作者无聊赖的心绪跃然纸上。
词的上片描写边塞地区凌晨的景色。
“五夜”二句谓落了一夜的雪,五更天色欲明之时,雪已经堆得与栅栏相平了。
“西风”二句紧扣上文,所以要“看”,是由于积雪的寒光,使人误以为天色已明;
“披衣”是由于西风劲吹,寒气袭人。
下片“对此”二句,又与“看”字关联。
看到这白茫茫的一片大雪,无边无际,不觉令人百感交集,不住叹息。
“何时旦”句用提问表明此时尚未天明,刚才只是误以为天明罢了。
最后二句,又是对“何时旦”这一问题的答覆。
星光渐淡,大雁开始起飞,离天明也不远了。
“平沙”当然是指“平于栈”的积雪。
遣词造句都有着落,前后互相呼应,行文十分绵密。
通篇只描写景物,而寓情于景,以景抒情。
词人用开阔的意象表现内心的情感,将环境的空旷凄凉映照在情感上,将大的环境空间叠加在深沉而复杂的小的情感上,给人呈现一种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方式。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06月第1版,: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