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书怀,寄王宗成(一作王宗城)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长亭。

大舶夹双橹,中流鹅鹳鸣。

云天扫空碧,川岳涵馀清。

飞凫从西来,适与佳兴并。

眷言王乔舄,婉娈故人情。

复此亲懿会,而增交道荣。

沿洄且不定,飘忽怅徂征。

暝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

斗酒烹黄鸡,一餐感素诚。

予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

有德必报之,千金耻为轻。

缅书羁孤意,远寄棹歌声。

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 ( 一作春归桃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

蓬壶虽冥绝,鸾鹤心悠然。

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

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

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巅。

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

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

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

入远构石室,选幽开上田。

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

永辞霜台客,千载方来旋。

江上寄巴东故人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汉水波浪远,巫山云雨飞。

东风吹客梦,西落此中时。

觉后思白帝,佳人与我违。

瞿塘饶贾客,音信莫令稀。

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黄鹤东南来,寄书写心曲。

倚松开其缄,忆我肠断续。

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

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

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

蹇予未相知,茫茫绿云垂。

俄然素书及,解此长渴饥。

策马望山月,途穷造阶墀。

喜兹一会面,若睹琼树枝。

忆君我远来,我欢方速至。

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

我情既不浅,君意方亦深。

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

且向山客笑,与君论素心。

送侄良携二妓赴会稽戏有此赠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携妓东山去,春光半道催。

遥看若桃李,双入镜中开。

钓滩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

霭峯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李白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夏日山中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参考资料: 1、 李白.李白诗歌全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761

懒摇白羽扇,裸袒(tǎn)青林中。

裸袒:指诗人在青林里脱去头巾,不拘礼法的形态。

青林:指山中树木苍翠、遮天蔽日。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脱巾:摘下帽子。

露顶:露出头顶。

松风:松树间吹过的凉风。

参考资料: 1、 李白.李白诗歌全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761

懒摇白羽扇,裸袒(tǎn)青林中。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

裸袒:指诗人在青林里脱去头巾,不拘礼法的形态。

青林:指山中树木苍翠、遮天蔽日。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脱巾:摘下帽子。

露顶:露出头顶。

松风:松树间吹过的凉风。

参考资料: 1、 李白.李白诗歌全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761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

因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懒得摇。

因为山林中过往的人烟稀少,诗人敢于脱去头巾,表现出悠然自得,不拘礼法的形象。

句中通 过“懒”、“裸”,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夏日乘凉的悠闹情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消闲图画。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

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归自然的情趣。

通过“脱”、“露”,来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向往自然的心情。

“任”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任凭山风从头上吹过,表现出一种豁达、爽快的感觉。

  全诗写出了作者在山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

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

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

“裸体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更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亲近自然的心情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炎热。

同时借夏天炎热的环境,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在山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

诗中在夏天炎热的环境下,对诗人状态的描写生动,别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闲趣。

参考资料: 1、 李白.李白诗歌全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761 2、 钟刚.唐三家五绝注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85

采莲曲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

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参考资料: 1、 赵乃增主编 . 唐诗名篇赏析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1 .

若耶(yé)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mèi)空中举。

袂:衣袖。

全诗校:“一作袖。

”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紫骝(liú)嘶入落花去,见此踟(chí)蹰(chú)空断肠。

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

踟蹰:徘徊。

参考资料: 1、 赵乃增主编 . 唐诗名篇赏析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1 .

若耶(yé)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mèi)空中举。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袂:衣袖。

全诗校:“一作袖。

”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

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紫骝(liú)嘶入落花去,见此踟(chí)蹰(chú)空断肠。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

踟蹰:徘徊。

参考资料: 1、 赵乃增主编 . 唐诗名篇赏析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1 .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李白诗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荷花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语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无做作,一气呵成,展示出诗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

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

  第一句:若耶河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是和风细雨,或是娇喘微微。

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

“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

  第二句: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

温和的阳光,浓抹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媚,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

采莲女不知是在挥手还是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准备的新妆,最是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

这两句勾勒出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美好意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第三句: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的游冶郎,不知哪家的公子,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我们可以想象出此时的采莲女面对岸边的游冶郎会有多么的娇羞,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心里怦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李白笔下的娇羞之态并未点明,只是从“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联想到的,有着明丽可人的浪漫情调,自有一种清新脱俗。

诗人将她们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又以游冶郎的徘徊搔首来衬托她们的娇美,使用乐府写罗敷的手法,从而更加委婉传神。

  第四句: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惊花,花落,空见那一份景色,使人凄怆断肠。

这里充斥着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伸而发出的愁思,这与他平素洒脱自信、率真不羁、清新飘逸的风格有所不同,而以一种细腻温婉的笔触,引人遐思。

“踟蹰空断肠”,似是断肠人在天涯,象他《月下独酌》中一身孤傲与月为伴,与影为伴,还是免不了苍茫寂寥、清绝孤独之感,一向大气豪迈的李白也有避不了的人生悲哀。

  诗人笔下生风,使一曲采莲,景因情而媚,情因景而浓,而毫无堆砌之嫌,清新自然,仍是一如既往的浪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夜泊牛渚怀古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挂帆席 一作:去)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怀想起东晋谢尚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我也能够吟哦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挂帆席 一作:去) 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423页 .

牛渚(zhǔ)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

诗题下有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西江: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称西江。

牛渚也在西江这一段中。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余亦能高咏,斯(sī)人不可闻。

高咏:谢尚赏月时,曾闻诗人袁宏在船中高咏,大加赞赏。

斯人:指谢尚。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挂帆席 一作:去) 挂帆席:一作“洞庭去”。

挂帆:扬帆。

落:一作“正”。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423页 .

牛渚(zhǔ)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

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

诗题下有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西江: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称西江。

牛渚也在西江这一段中。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怀想起东晋谢尚将军。

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余亦能高咏,斯(sī)人不可闻。

我也能够吟哦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

高咏:谢尚赏月时,曾闻诗人袁宏在船中高咏,大加赞赏。

斯人:指谢尚。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挂帆席 一作:去) 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挂帆席:一作“洞庭去”。

挂帆:扬帆。

落:一作“正”。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423页 .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挂帆席 一作:去)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

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

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

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藉,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

空间的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在人们的意念活动中往往可以相互引发和转化,陈子昂登幽州台,面对北国苍莽辽阔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感,便是显例。

而今古长存的明月,更常常成为由今溯古的桥梁,“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说明这一点。

因此,“望”、“忆”之间,虽有很大跳跃,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合理。

“望”字当中就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明言的意念活动。

“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

暗逗下文。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

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

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

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

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

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

“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

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

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

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

这种神韵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文字语言和特定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近写意;

写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

用语的自然清新,虚涵概括,力避雕琢;

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

李白的五律,不以锤炼凝重见长,而以自然明丽为主要特色。

此篇行云流水,纯任天然。

这本身就构成一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趣,适合表现抒情主人公那种飘逸不群的性格。

诗的富于情韵,与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46-347页 .

7172737475 共8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