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辽阔的干里江南春景美如画,莺歌燕舞绿叶映衬鲜艳红花。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水村山郭酒旗在春风中招展,南朝佛寺有多少笼罩烟雨下?

参考资料: 1、 王树海.通赏中国古诗:长春出版社,2014:190 2、 张长青.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555-556 3、 徐山琦.经典唐诗300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69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莺啼:即莺啼燕语。

郭:外城。

此处指城镇。

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楼台:楼阁亭台。

此处指寺院建筑。

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参考资料: 1、 王树海.通赏中国古诗:长春出版社,2014:190 2、 张长青.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555-556 3、 徐山琦.经典唐诗300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69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辽阔的干里江南春景美如画,莺歌燕舞绿叶映衬鲜艳红花。

莺啼:即莺啼燕语。

郭:外城。

此处指城镇。

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水村山郭酒旗在春风中招展,南朝佛寺有多少笼罩烟雨下?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楼台:楼阁亭台。

此处指寺院建筑。

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参考资料: 1、 王树海.通赏中国古诗:长春出版社,2014:190 2、 张长青.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555-556 3、 徐山琦.经典唐诗300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69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

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

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

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

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

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

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

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

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

“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

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迪。

《江南春》反映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而它们所表现的多为思旧怀远、归隐、写意的诗情。

  赏析分歧   关于《江南春》绝句的主旨,有没有借古讽今是分歧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处时代的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

或认为主旨在尚儒排佛,表达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

或认为主旨在借古讽今,讽谏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

他们认为晚唐诗人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

  有的研究者不以为然。

他们只是认为这首诗只是描绘了江南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了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

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

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

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

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

参考资料: 1、 林树嵩,《江南春绝句》浅析,《江苏教育》,1983(03) 2、 丁蔚文,《江南春》卷诗画反映的明代中国文化现象, 《艺术百家》,2007(04) 3、 刘晓艳,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小学语文教学》, 2013(23) 4、 杨传明,景美情切 事微理幽——杜牧《江南春》绝句意境层次赏析,《名作欣赏》,2012(29)

题乌江亭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参考资料: 1、 胡可先.杜牧诗选:中华书局,2005:64-65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参考资料: 1、 胡可先.杜牧诗选:中华书局,2005:64-65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参考资料: 1、 胡可先.杜牧诗选:中华书局,2005:64-65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

“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

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

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

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诗类似。

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7-48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长安秋望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参考资料: 1、 张超.名胜诗词经典赏析.北京:线装书局,2007:375 2、 严华银.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名句篇200(名师导读美绘版).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69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4

楼倚(yǐ)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倚:靠着,倚立。

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外:之外。

指楼比“霜树”高。

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气势:气概。

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参考资料: 1、 张超.名胜诗词经典赏析.北京:线装书局,2007:375 2、 严华银.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名句篇200(名师导读美绘版).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69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4

楼倚(yǐ)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倚:靠着,倚立。

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

外:之外。

指楼比“霜树”高。

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

气势:气概。

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参考资料: 1、 张超.名胜诗词经典赏析.北京:线装书局,2007:375 2、 严华银.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名句篇200(名师导读美绘版).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69 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4

金谷园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繁华往事,已跟香尘一样飘荡无存;

流水无情,野草却年年以碧绿迎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啼鸟悲鸣,傍晚随着东风声声传来;

落花纷纷,恰似那为石崇坠楼的绿珠美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香尘:石崇为教练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使她们践踏,无迹者赐以珍珠。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坠楼人:指石崇爱妾绿珠,曾为石崇坠楼而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繁华往事,已跟香尘一样飘荡无存;

流水无情,野草却年年以碧绿迎春。

香尘:石崇为教练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使她们践踏,无迹者赐以珍珠。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啼鸟悲鸣,傍晚随着东风声声传来;

落花纷纷,恰似那为石崇坠楼的绿珠美人。

坠楼人:指石崇爱妾绿珠,曾为石崇坠楼而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极一时之盛。

唐时园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

据《晋书。

石崇传》记载:石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

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

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

”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

”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杜牧过金谷园,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咏春吊古之作。

  面对荒园,首先浮现在诗人脑海的是,金谷园繁华的往事,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

“繁华事散逐香尘”这一句蕴藏了多少感慨。

王嘉《拾遗记》谓:“石季伦(崇)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

”此即石崇当年奢靡生活之一斑。

“香尘”细微飘忽,去之迅速而无影无踪。

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绿珠的香消玉殒,亦如香尘飘去,云烟过眼,不过一时而已。

正如苏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

可叹乎?

亦可悲乎?

还是观赏废园中的景色吧:“流水无情草自春”。

“流水”指东南流经金谷园的金水。

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潺湲,春草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

这是写景,更是写情,尤其是“草自春”的“自”字,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相似。

  傍晚,正当诗人对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时候,忽然东风送来鸟儿的叫声。

春日鸟鸣,本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赏心乐事。

但是此时—红日西斜,夜色将临;

此地—荒芜的名园,再加上傍晚时分略带凉意的春风,在沉溺于吊古之情的诗人耳中,鸟鸣就显得凄哀悲切,如怨如慕,仿佛在表露今昔之感。

日暮、东风、啼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色彩。

此时此刻,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映入诗人的眼帘。

诗人把特定地点(金谷园)落花飘然下坠的形象,与曾在此处发生过的绿珠坠楼而死联想到一起,寄寓了无限情思。

一个“犹”字渗透着诗人多少追念、怜惜之情!

绿珠,作为权贵们的玩物,她为石崇而死是毫无价值的,但她的不能自主的命运不是同落花一样令人可怜么?

诗人的这一联想,不仅是“坠楼”与“落花”外观上有可比之处,而且揭示了绿珠这个人和“花”在命运上有相通之处。

比喻贴切自然,意味隽永。

  一般怀古抒情的绝句,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这首诗则是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初冬夜饮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我像淮阳太守汲黯经常卧病,偶而喝杯酒解忧愁,客居异乡衣袖上结满清霜,只有与灯烛作伴。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台阶下的积雪像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明年又有谁在此凭依栏杆?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75-676 2、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下).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409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淮阳多病:用汉代汲黯自喻。

《汉书·汲黯传》:汲黯因屡谏而出为东海太守,“多病,卧阁内不出”。

后徙为淮阳太守,“黯付谢不受印绶,诏数强予,然后奉诏。

召上殿,黯泣曰:‘……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

’”求欢:指饮酒。

霜:在这里含风霜、风尘之意。

与:对,向。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砌:台阶。

谁此:谁人在此。

阑干:即栏杆。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75-676 2、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下).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409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我像淮阳太守汲黯经常卧病,偶而喝杯酒解忧愁,客居异乡衣袖上结满清霜,只有与灯烛作伴。

淮阳多病:用汉代汲黯自喻。

《汉书·汲黯传》:汲黯因屡谏而出为东海太守,“多病,卧阁内不出”。

后徙为淮阳太守,“黯付谢不受印绶,诏数强予,然后奉诏。

召上殿,黯泣曰:‘……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

’”求欢:指饮酒。

霜:在这里含风霜、风尘之意。

与:对,向。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台阶下的积雪像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明年又有谁在此凭依栏杆?

砌:台阶。

谁此:谁人在此。

阑干:即栏杆。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75-676 2、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下).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409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聚散竟无形,回肠自结成。

古今留不得,离别又潜生。

降虏将军思,穷秋远客情。

何人更憔悴,落第泣秦京。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中 一作:衷)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中 一作:衷)多少感慨从内心涌上不能自已,一声画角夕阳照在楼头。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对着碧山整日思念无尽,到哪年愁恨可与芳草一同罢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见,大道本非身外还去何处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有谁能够比得上你张公子,以上千首诗篇蔑视那万户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3 2、 吴 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94-95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5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中 一作:衷)多少感慨从内心涌上不能自已,一声画角夕阳照在楼头。

百感:指内心种种复杂的情感。

中:一作“衷”,指内心。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对着碧山整日思念无尽,到哪年愁恨可与芳草一同罢休?

芳草:象征贤者。

即:一作“始”。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见,大道本非身外还去何处求?

“睫在”句:用比喻批评白居易评价不公,发现不了近在眼前的人才。

长:一作“犹”。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有谁能够比得上你张公子,以上千首诗篇蔑视那万户侯。

得似:能像,能比得上。

张公子:指张祜。

轻:作动词,轻视、蔑视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23 2、 吴 鸥.杜牧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94-95 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5

汴河阻冻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珮响参差。

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赠别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眼前迎送不曾休,相续轮蹄似水流。

门外若无南北路, 人间应免别离愁。

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去值秋。

莫怪分襟衔泪语,十年耕钓忆沧洲。

归燕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画堂歌舞喧喧地,社去社来人不看。

长是江楼使君伴,黄昏犹待倚阑干。

678910 共4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