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五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天用莫如龙,有时系扶桑。

顿辔海徒涌,神人身更长。

性命苟不存,英雄徒自强。

吞声勿复道,真宰意茫茫。

地用莫如马,无良复谁记。

此日千里鸣,追风可君意。

君看渥洼种,态与驽骀异。

不杂蹄啮间,逍遥有能事。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

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

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

上疏乞骸骨,黄冠归故乡。

爽气不可致,斯人今则亡。

山阴一茅宇,......更多

又作此奉卫王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西北楼成雄楚都,远开山岳散江湖。

二仪清浊还高下, 三伏炎蒸定有无。

推毂几年唯镇静,曳裾终日盛文儒。

白头授简焉能赋,愧似相如为大夫。

宿青溪驿奉怀张员外十五兄之绪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漾舟千山内,日入泊枉渚。

我生本飘飘,今复在何许。

石根青枫林,猿鸟聚俦侣。

月明游子静,畏虎不得语。

中夜怀友朋,乾坤此深阻。

浩荡前后间,佳期付荆楚。

锦树行(因篇内有锦树二字摘以为题非正赋锦树也)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今日苦短昨日休,岁云暮矣增离忧。

霜凋碧树待锦树。

万壑东逝无停留。

荒戍之城石色古,东郭老人住青丘。

飞书白帝营斗粟,琴瑟几杖柴门幽。

青草萋萋尽枯死, 天马跂足随牦牛。

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

故国三年一消息。

终南渭水寒悠悠。

五陵豪贵反颠倒, 乡里小儿狐白裘。

生男堕地要膂力,一生富贵倾邦国。

莫愁父母少黄金,天下风尘儿亦得。

李监宅二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尚觉王孙贵,豪家意颇浓。

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且食双鱼美,谁看异味重。

门阑多喜色,女婿近乘龙。

华馆春风起,高城烟雾开。

杂花分户映,娇燕入帘回。

一见能倾座,虚怀只爱才。

盐官虽绊骥,名是汉廷来。

赤谷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

岂但岁月暮,重来未有期。

晨发赤谷亭,险艰方自兹。

乱石无改辙,我车已载脂。

山深苦多风,落日童稚饥。

悄然村墟迥,烟火何由追。

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

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

去矣行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则飞掣。

焉能作堂上燕, 衔泥附炎热。

野人旷荡无靦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越王楼歌(太宗子越王贞为绵州刺史,作台于州城西北)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

孤城西北起高楼, 碧瓦朱甍照城郭。

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

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5-556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3-165 3、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4-196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08 5、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 6、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82-384

黄四娘家花满蹊(xī),千朵万朵压枝低。

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蹊:小路。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tí)。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娇:可爱的样子。

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5-556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3-165 3、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4-196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08 5、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 6、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82-384

黄四娘家花满蹊(xī),千朵万朵压枝低。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蹊:小路。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tí)。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娇:可爱的样子。

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5-556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3-165 3、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4-196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08 5、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 6、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82-384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第六首写寻花到了黄四娘家。

这首诗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

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

“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

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这就是末句的意境。

“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

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

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

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

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

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

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

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

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

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

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

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

“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转。

“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

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

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

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

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增添不少感染力。

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

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最后一首:“不是爱花即欲死”。

痛快干脆,毫不藏伏。

杜甫惯于一拚到底,常用狠语,如“语不惊人死不休”,即是如此。

他又写道:“只恐花尽老相催。

”怕的是花谢人老。

下两句则是写景,写花枝之易落,花蕊的慢开,景中寓借花之深情,以对句出之,更是加倍写法,而又密不透风,情深语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76-277 3、 林从龙.古典文学名篇赏析(第二辑).合肥:黄山书社,1983:39-42 4、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4-536 5、 黄慧娟.杜诗里的唐朝往事.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118-122

羌村三首·其三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一再解释说:“酒味之所以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 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79-82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6-168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正:一作“忽”。

斗争,争斗;

搏斗。

一作“正生”。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jīng)。

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

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

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

《诗经》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却说“鸡鸣高树颠”,又似栖于树。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鸡上树木’的句子”。

按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末云“庭树鸡鸣泪如线”。

湖城在潼关附近,属黄河流域,诗作于将晓时,而云“庭树鸡鸣”,尤足为证。

驱鸡上树,等于赶鸡回窝,自然就安静下来。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问: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

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手中各有携,倾榼(kē)浊复清。

榼:酒器。

浊清,指酒的颜色。

莫辞酒味薄,黍(shǔ)地无人耕。

苦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

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

下面并说出酒味薄的缘故。

苦辞、苦忆、苦爱等也都是唐人习惯语,刘叉《答孟东野》诗:“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

”都不含痛苦或伤心的意思。

苦,一作“莫”。

黍,黍子。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兵革:一作“兵戈”,指战争。

童,一作“郎”。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

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艰难”句就是歌词。

“艰难”二字紧对父老所说的苦况。

来处不易,故曰艰难。

惟其出于艰难,故见得情深,不独令人感,而且令人愧。

从这里可以看到人民的品质对诗人的感化力量。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79-82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6-168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正:一作“忽”。

斗争,争斗;

搏斗。

一作“正生”。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jīng)。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

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

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

《诗经》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却说“鸡鸣高树颠”,又似栖于树。

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鸡上树木’的句子”。

按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末云“庭树鸡鸣泪如线”。

湖城在潼关附近,属黄河流域,诗作于将晓时,而云“庭树鸡鸣”,尤足为证。

驱鸡上树,等于赶鸡回窝,自然就安静下来。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问: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

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手中各有携,倾榼(kē)浊复清。

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榼:酒器。

浊清,指酒的颜色。

莫辞酒味薄,黍(shǔ)地无人耕。

一再解释说:“酒味之所以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苦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

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

下面并说出酒味薄的缘故。

苦辞、苦忆、苦爱等也都是唐人习惯语,刘叉《答孟东野》诗:“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

”都不含痛苦或伤心的意思。

苦,一作“莫”。

黍,黍子。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兵革:一作“兵戈”,指战争。

童,一作“郎”。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 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

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艰难”句就是歌词。

“艰难”二字紧对父老所说的苦况。

来处不易,故曰艰难。

惟其出于艰难,故见得情深,不独令人感,而且令人愧。

从这里可以看到人民的品质对诗人的感化力量。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79-82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6-168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这第三首,叙述邻里携酒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

通过父老们的话,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群鸡的争斗乱叫也是暗喻时世的动荡纷乱,同时,这样的画面也是乡村特有的。

正是鸡叫声招来了诗人出门驱赶群鸡、迎接邻里的举动,“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起首四句,用语简朴质实,将乡村特有的景致描绘了出来,而这种质朴,与下文父老乡邻的真挚淳厚的情谊相契合。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父老”说明了家里只有老人,没有稍微年轻的人,这位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同时为下文的“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作铺垫“问”有问候、慰问之义,同时在古代还有“馈赠”的进一步含义,于是又出现“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两句,乡亲们各自携酒为赠,前来庆贺杜甫的生还,尽管这些酒清浊不一,但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

由于拿不出好酒,乡亲们再三地表示歉意,并说明原因: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连年战祸,年轻人都被被征上了前线,由此体现出战乱的危害,短短四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由小小的“酒味薄”一事折射出“安史之乱”的全貌,这首诗也由此表现了高度的概括力。

  最后四句写诗人以歌作答,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父老乡邻的关怀慰问令诗人万分感动,为表示自己的谢意,诗人即兴作诗,以歌作答。

“愧”字含义丰富,既有“惭愧”意,又有“感激”、“感谢”意,而“惭愧”和“愧疚”的成分更多一些。

面对淳朴诚实的父老乡亲,诗人深感时局危难,生活艰困,可又未能为国家为乡亲造福出力,所以不但心存感激,而且感到惭愧。

结局两句将诗情推向极至,“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人长歌当哭,义愤填膺,悲怆感慨之情骤然高涨。

“百虑”化作长歌咏叹,这一声长叹意味深长,饱含无奈和痛楚,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四座乡邻大受感染,产生共鸣,举座皆是涕泪纵横。

听者与歌者所悲感者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皆由是安史之乱引发。

诗人的情感思绪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它能代表千千万万黎民苍生、爱国志士的心声。

杜甫的诗人形象在作品中已经由“小我”升华为“大我”,“纵横”之泪是感时局伤乱世之泪,是悲国破悼家亡之泪,组诗潜藏着的情感暗流在结尾处如破堤之水奔涌而出,悲怆之情推倒了最高点,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的《羌村》三首与“三吏”、“三别”等代表作一样,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

虽然作品讲述的只是诗人乱后回乡的个人经历,但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亲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的场面,绝不只是诗人一家特有的生活经历,它具有普遍意义。

这组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的部分社会现实:世乱飘荡,兵革未息,儿童东征,妻离子散,具有浓烈的“诗史”意味。

  在艺术上,诗人熔叙事、抒情、写景于一炉,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运用今昔对比,高度概括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章诗不仅在形式上连绵一体,而且很好地引导读者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得这组诗的意蕴超越了其文字本身而显得丰富深厚。

杜甫的《羌村》三首用诗人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反映出安史之乱的严重危害,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诗文功底。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63-465

678910 共94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