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早春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请问春天从这去,何时才进长安门。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托付给你还乡梦,恳请带我回家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秦原:秦地原野,这里是指长安城周围,即长安。春秋战国时属秦国领地。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凭寄:托寄,托付。殷勤:恳切;深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请问春天从这去,何时才进长安门。秦原:秦地原野,这里是指长安城周围,即长安。春秋战国时属秦国领地。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托付给你还乡梦,恳请带我回家园。凭寄:托寄,托付。殷勤:恳切;深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永州地处江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天的到来,自然要比长安早,“南楚春候早,余寒已滋荣”。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地季节,带给人们的是勃勃的活力,盎然的生机。作者写早春,用早春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希望。然而“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春天是美好的,可惜作者被贬在永州,有家也回不成,是“软禁”在这里,是一个“不自由”之身,因此,他借春风来寄付自己的思乡情,借春风来把希望带回故乡,恳切希望春风把自己带回故乡。然而这只是一个“梦”,是一场“春梦”啊。再美好的春梦,也会破灭的。作者写“思乡”是写在早春里,这是这首诗构思最新颖之处。这种思乡之情,不是在夜深人静,是由寂寞引起,也不是在“佳节”因孤独涌现的思念,他是在大地复苏,春意浓浓,热闹忙碌的早春中“思乡”,这种思乡之情就更浓更深了。   这首诗最后一句“殷勤入故园”,“殷勤”一词,它写出了作者浓烈的思乡情,写出了作者殷切的期盼,写出了作者的怨愤,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中心所在。爱与思,期盼与厚望交织在一起,这种复杂的感情,大概是他到永州之初最强烈地一种情感。作者的这首五绝诗情味蕴藉,构思新颖,目景入情,笔随意到,语言通俗明白,主题单纯,但是表达的情是复杂的,在浓浓的思乡情中,也表达了作者不可释怀的心态,爱怨交织的复杂感情,有着浓烈的诗趣,堪称以少胜多的杰作。所以读者欣赏这首诗时,一定理解把握这种复杂的感情,理解早春中的思乡是别有一番情意。这也是柳宗元文中所特有的“淡泊中的至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

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

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

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

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十年憔悴:指被贬十年的屈辱与痛苦生活。

憔悴:面貌惨淡,亦指艰难困苦。

秦京:秦都咸阳,此处代指唐都长安。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故道:指“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攻打越南曾走过的路。

风烟:风云雾霭。

翁仲:秦时巨人,秦始皇曾铸金人以像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

翁仲遗墟,指伏波故道上的汉魏古墓。

草树平,即草与树平,表示非常荒凉。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慵疏:懒散粗疏,这是托词,其实是说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

遭物议,遭到某些人的批评指责。

时名:一时的名声。

刘禹锡被贬官十年回到长安以后曾写诗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多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

由于“语涉讥刺,执政不悦”,这是其再次被贬官的原因之一。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临河:去河边。

濯缨:李陵赠别苏武的诗中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本诗意思是说,“垂泪千行”就可“濯缨”,所以不用象李陵、苏武分别时那样到河中去“濯长缨”了。

濯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表明自己与好友刘禹锡(刘梦得)都是清流,不是浊流,不言委屈,而人知其含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

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

十年憔悴:指被贬十年的屈辱与痛苦生活。

憔悴:面貌惨淡,亦指艰难困苦。

秦京:秦都咸阳,此处代指唐都长安。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

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

故道:指“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攻打越南曾走过的路。

风烟:风云雾霭。

翁仲:秦时巨人,秦始皇曾铸金人以像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

翁仲遗墟,指伏波故道上的汉魏古墓。

草树平,即草与树平,表示非常荒凉。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

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

慵疏:懒散粗疏,这是托词,其实是说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

遭物议,遭到某些人的批评指责。

时名:一时的名声。

刘禹锡被贬官十年回到长安以后曾写诗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多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

由于“语涉讥刺,执政不悦”,这是其再次被贬官的原因之一。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

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

临河:去河边。

濯缨:李陵赠别苏武的诗中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本诗意思是说,“垂泪千行”就可“濯缨”,所以不用象李陵、苏武分别时那样到河中去“濯长缨”了。

濯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表明自己与好友刘禹锡(刘梦得)都是清流,不是浊流,不言委屈,而人知其含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柳子厚与刘梦得在公元793年(贞元九年)同为赐进士及第,踏上仕途,二十多年来,肝胆相照,取长补短,是中唐文坛上的“双星”。

孙昌武先生在《柳宗元评传》中 写道:“刘禹锡是柳宗元一生中最为亲密的友人,是一代差可与柳宗元比肩的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二人交谊终身不渝,在政治斗争中同进退,相支持,在思想理论上互有影响,在文学上也共同切磋,相互学习。

”从步入仕途到“永贞革新”,从革新失败到被贬谪,从奉旨返京到再度远谪,他们始终患难与共。

永州十年,二人交谊最密切,通讯最频繁。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旧历二月,二人作为“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柳宗元《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上亭》)分别从永州、朗州回到长安,满以为劫难已过,对前途充满希望和幻想,谁知不到一个月,却被外放至更为荒僻的远州任职。

是年三月,二人打点行装,携家带口,又一次踏上南下之路。

就心态而言,彼此都凄然伤感,二人都幻想着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造福桑梓;

但朝廷一再疏远,新贵们造谣中伤,其理想已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纵有雄才大略仍无用武之地,因而更加愤懑。

柳宗元便有“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重别梦得》)的打算,刘禹锡则更低调:“耦耕若便遗身 世,黄发相看万事休”(《答重别》),他们已把功名看淡,悟出东山再起遥不可及的道理。

到衡阳后,一人往西南去了柳州,一人向南直奔连州,歧路分手,万语千言,甚为感人。

刘梦得形容惜别时的情景为“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分手之后,相互写诗酬答,共六首,其中七律二首,七绝二首,五绝二首,均字字含情,句句有泪,深沉而郁抑,哀伤而悲凄。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为第一首。

  首联两句,有回顾,有直面,起伏跌宕,贮泪其中。

始“伏”而“起”,旋“起”而又“伏”,短短十四个字,把两位诗人十几年来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炼地表现了出来,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遐思:“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马”们死的死,病的病。

两位诗人总算万幸,只是外放而已。

但十年时间过的是囚徒般的生活,身心均受伤害。

为官乃徒有虚名,治民又力不从心,持家实艰难异常。

作者到永州后,老母爱女相继弃世,自己因水土不服而染病在身,所居处所凡四遭火,差点被烧死。

名为六品官员,实则“弼马温”而已。

故“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不足为怪。

好不容易等到皇恩浩荡,大赦天下,终于得以与友人在长安相见。

“到秦京”为一“起”,心境也稍微好一点。

谁知好景不长,到长安不到一个月,圣旨下,又把他们明升暗降地外放至更为荒僻的州郡做刺史,“谁料翻为岭外行”乃再一“伏”。

此刻,一切希望都化为泡影,海市蜃楼般顷刻之间无影无踪,本是“憔悴”的面容又蒙上厚厚风尘,更显其“憔悴”。

这一年柳宗元44岁,刘禹锡45岁,正是为国效力的大好年华,奈何贬谪远州,英雄失路,宁不哀哉。

  颔联以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暗点“古道西风瘦马”之意,令人瞻望前途,不寒而栗。

作者说:想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大军南征到此,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战旗猎猎,金鼓声声,似在目入耳,可睹可闻;

后人将其铸成石像,立于湘水西岸将军庙前,如巨人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门外一般,供人瞻仰,何其光灿。

而今他等踏上这条古道,只见将军庙前荒草遍地,断壁残垣,不觉怆然泪下,虽是季春,却有《黍离》之悲。

物已如此,人何以堪。

想想自己的境遇,看看唐王朝的倾颓,则又平添了几分愁思,多加了一层愤懑。

这一联妙在借古讽今,即景抒情。

写伏波风采,叹自己身世;

描故道荒凉,讽当朝衰微,从而再表“憔悴”之意,可谓一石双鸟,言在此而意在彼也。

此联失粘,仓促成章之未暇订正,或竟不以律害辞,不以辞害意。

亦见唐人知律而不为律所缚也。

  李白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对于柳、刘二人来说,头顶上就不只是一片浮云,而简直是满天乌云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事如幽灵般伴其左右。

据传刘梦得“十年憔悴到秦京”以后曾写诗两首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他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而“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再游玄都观》)二句则暗刺朝廷政治危机,旧宠新贵们一“花”不如一“花”的现实情况。

由于两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新贵们于是大进谗言,一时间风云突变,厄运又至,两位诗人再度遭贬。

作者说:老朋友,我们似失之慵疏呀。

“慵疏”者,非懒散粗疏也,意谓迂直,坚持操守,固其本性也,无怪乎新贵与你我冰炭不相容。

颈联“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妙在正话反说,寓庄于谐,似调侃,类解嘲。

言下之意是:倘若我们能违心地歌功颂德,趋炎附势,少写几句讥讽的诗文,也不至于再度遭贬南荒吧。

  尾联两句,表友情之深厚,叹身世之悲凄,将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说:你我即将分路,天各一方,想当年,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诗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 两句,我们分路,“怅悠悠”则同,但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濯缨洗冠了——“垂泪千行”,看似乖谬,实则在理。

这艺术上的夸张同样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思考。

彼时彼地的两位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渺茫,可垂泪;

生离死别,无缘再见,可垂泪;

英雄失路,报国无门,可垂泪;

新贵弄权,国之日衰,亦可垂泪。

即使“垂泪千行”,也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悲痛、愤懑、伤感、失落、依恋、忧郁互为交织的复杂感情啊!

王勃云“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之中,尚有勉励,读之令人胸襟开阔,格调颇高,堪为千古名句;

而此诗结句从苏李赠别诗中翻出无穷之意。

尾联乃表两个断肠人相别,将国事家事融为一体,可忧可叹,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同样脍炙人口,且有令人潸然泪下的艺术效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闻黄鹂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清波。

王畿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邪看细柳翥。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

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听厌了杜鹃朝朝暮暮的啼叫,不料忽然间传来了黄鹂的鸣唱。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熟悉的叫声打断了我在湘江边上的睡梦,满眼显现出故乡生机盎然的景象。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清波。

那里放眼千里看不到高山大河,与长天相连翻滚着青青麦浪。

王畿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京都地区优待农民少征赋役,乡邻们在农忙过后、酒酿成熟频繁来往。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在那炊烟袅袅巷道深深的村舍里,村南巷北的人们远远地打着招呼互话短长。

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邪看细柳翥。

黄鹂翻飞在阳光下高高地横过昆明池,又迎着风斜看着细柳展翅飞翔。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

我如今跌落在家乡的千山万水之外,就像楚地客家人那样不再返家回乡。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你这故乡的鸟儿为什么要来到这里,使我心里不禁思念起遥远的家乡。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

停止鸣叫调转翅膀快快往回飞吧,你爱吃的西林紫桑就要飘出成熟的果香。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子规:即杜鹃,又名布谷、杜宇、鹈鴂 ,初夏时啼声昼夜不断,其声凄楚。

黄鹂:即黄莺,亦名仓庚、搏黍、黄鸟,羽毛黄色,从眼边到头后部有黑色斑纹,鸣声悦耳。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一声梦断:言黄鹂的一声鸣叫把梦惊醒。

楚江曲:指永州湘江之滨。

故园:指长安。

春意生: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清波。

无山河:谓秦中平原没有高山大河。

际天:连天,一望无际。

青波:指麦浪。

王畿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王畿(jī基):京郊,古称靠近京城的周围。

优本:优待农民。

务闲:指农忙过后稍稍清闲的时候。

饶经过:颇有情谊的频繁来往。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晴烟:指炊烟,有人家居住的地方。

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邪看细柳翥。

昆明:昆明池,在长安西南。

据《汉书·武帝纪》,武帝为习水战,于长安西南凿昆明池,周围四十里。

细柳:地名,即细柳聚,又称柳市,在昆明池之南。

汉文帝时,周亚夫曾屯兵于此,以备匈奴。

翥(zhǔ驻):飞举。

宋之问《度大庾岭》诗:“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

伧(cáng仓):韩醇注:“楚人别种。

”不思还:不想还乡。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乡禽:指在家乡常能见到的子规、黄鹂。

生心:产生思念之心。

桑梓:家乡。

《诗经·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朱《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

”后以桑梓为家乡的代称。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

闭声:停止鸣叫。

回翅:张开翅膀往回飞。

务速:一定要快。

西林:柳宗元在长安城西有祖遗田产,有果树数百株,西林指此。

椹(shèn臻):同“葚”,桑树结的果实,成熟后色紫,故日紫椹。

行:即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咏荆轲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燕国秦国势不两立,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

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让荆轲带上匕首赶赴秦地。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

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

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

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

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

秦兵铲平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

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实在叫做有勇无谋又愚有加。

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6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燕国秦国势不两立,燕太子丹为这块心病十分忧虑。

决定用樊於期脑袋作信物奉行刺秦王的短浅计谋,让荆轲带上匕首赶赴秦地。

不两立:不能同时并存。

《战国策·燕策三》:“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太子:即燕太子丹,燕王喜之子。

虞(yú):忧患,引申为心病。

千金:指代秦将樊於期之首级。

短计:浅陋的计谋。

荆卿:即荆轲。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整年里卑词厚礼,奉养荆轲,恰逢人们将受屠戮,军事形势十分危急。

微言大义激起樊氏深怨,献出人头,荆卿圆睁双眼怒气冲冲辞别燕国首都。

穷年:整年。

徇(xùn):顺从。

且见屠:将要被屠杀。

微言:密谋;

暗中进言。

燕(yān)都:指燕国首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北风里一曲悲歌,易水送行场面壮烈,洒酒祭祀天地登车挥鞭长驱。

把密封樊於期首级的匣子送给宿敌秦王,当面打开燕国的地图割让土地。

朔风:北风,寒风。

爵(jué):古代酒器。

长驱:向前奔驰不止。

函(hán)首:将首级装入匣子。

宿怨:指代秦王。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突然间闪闪电光,图穷匕首见,可惜拿匕首的人不是行家,耳热心悸。

开始行事时锐气何等锋利,到紧要关头他却犹豫无计。

炯(jiǒng)然:明亮貌。

电光:指匕首。

罔(wǎng):没有,不是。

正夫:这里指行家。

正:一作“匹”。

造端:开始;

开端。

趑(zī)趄(jū):犹豫,不进貌。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突然间似长虹横贯太阳,匆忙中反而自遭诛杀。

秦王拔剑而起,盛怒伐燕,号呼声似风雷贯耳,秦军向燕地进发。

仓卒(cù):即仓猝,匆忙急迫。

“按剑”二句:指秦王发怒攻打燕国事。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燕王斩下太子丹头颅讨好秦国,仍被追伐得到处奔跑,没有容身之舍。

秦兵铲平城邑除掉燕王亲姻家族,燕国的官署宫观都被烧毁践踏。

“慈父”二句:指燕王杀太子丹仍被追逃事。

芟(shān):割草,引申为除去。

七族:指亲姻家族。

台:古代官署名。

焚污:谓焚毁玷辱。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开始行事时指望消除灾祸,最终反而触动了灾祸的机匣。

秦王的兼并靠的是诈力,与讲信义的齐桓公大相径差。

弭(mǐ):消除、停止。

枢(shū):枢纽,机关,关键。

诈力:欺诈与暴力。

桓(huán)公: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以信为号召,与秦之并兼诈力不同。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怎能仿效勇士曹沫劫齐桓公的故事呢,实在叫做有勇无谋又愚有加。

世间流传的史事本来就多有谬误,太史公已从秦侍医夏无且那里早有叹嗟。

曹子:即曹沫,春秋时期著名刺客。

故:通“固”,本来。

太史:指太史公司马迁。

徵(zhēng):证明、应验。

无且(jū):指秦王侍医夏无且。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6

南涧中题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深秋的寒气聚集在南涧,中午时分我独自游览。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回环的秋风在涧中响起,碧树的影子如吹洞箫似的摇晃。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初来这里就像别有感触,稍入深涧觉似忘了疲散。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在幽深的山谷响起像被系住的鸟儿叫声,涧中的寒藻在涟漪中回荡。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梦里总是魂游那已离开了的京城,怀念故人的泪水徒有悲伤。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孤独的生活容易伤感,迷失道路才感到少有适合归宿的地方。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究竟为什么我会如此消沉,内心的苦闷彷徨自有自己知道原因。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2 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深秋的寒气聚集在南涧,中午时分我独自游览。

南涧:地处永州之南,即《石涧记》中所指的“石涧”。

亭午:正午,中午。

李白《古风》诗:“大车飞扬尘,亭午暗阡陌。

”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回环的秋风在涧中响起,碧树的影子如吹洞箫似的摇晃。

萧瑟(xiāo sè):秋风吹拂树叶发出的声音。

曹操《步出东门行》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参差:亦作“篸 ”。

古乐器名,相传舜所造。

《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王逸注:“参差,洞箫也。

”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初来这里就像别有感触,稍入深涧觉似忘了疲散。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在幽深的山谷响起像被系住的鸟儿叫声,涧中的寒藻在涟漪中回荡。

羁(jī):系住。

《淮南子·氾论训》:“乌鹊之巢可俯而探也,禽兽可羁而从也。

”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梦里总是魂游那已离开了的京城,怀念故人的泪水徒有悲伤。

远:一作“游”。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孤独的生活容易伤感,迷失道路才感到少有适合归宿的地方。

孤生:孤独的生涯。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究竟为什么我会如此消沉,内心的苦闷彷徨自有自己知道原因。

索寞:枯寂没有生气,形容消沉的样子。

冯延巳《鹊踏枝》词:“休向尊前情索寞。

”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将来迁谪到永州来的人,也一定能领略我此诗的衷肠。

期(qī):约会。

《诗经·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2 2、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全诗大体分两层笔墨。

前八句,着重在描写南涧时所见景物。

时方深秋,诗人独自来到南涧游览。

涧中寂寞,仿佛秋天的肃杀之气独聚于此。

虽日当正午,而秋风阵阵,林影稀疏,仍给人以萧瑟之感。

诗人初到时若有所得,忘却了疲劳。

但忽闻失侣之禽鸣于幽谷,眼见涧中水藻在波面上荡漾,却引起了无穷联想。

诗的后八句,便着重抒写诗人由联想而产生的感慨。

诗人自述迁谪离京以来,神情恍惚,怀人不见而有泪空垂。

人孤则易为感伤,政治上一失意,便动辄得咎。

如今处境索寞,竟成何事?

于此徘徊,亦只自知。

以后谁再迁谪来此,也许会理解这种心情。

诗人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而遭受贬谪,使他感到忧伤愤懑,而南涧之游,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然所见景物,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

所以苏轼认为“柳子厚南迁后诗,清劲纡徐,大率类此”(《东坡题跋》卷二《书柳子厚南涧诗》)。

这是道出了柳宗元贬后所作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基本特色的。

  清人何焯在所著《义门读书记》中,也曾对此诗作过较好的分析。

他说:“‘秋气集南涧’,万感俱集,忽不自禁。

发端有力。

‘羁禽响幽谷’一联,似缘上‘风’字,直书即目,其实乃兴中之比也。

羁禽哀鸣者,友声不可求,而断迁乔之望也,起下‘怀人’句。

寒藻独舞者,潜鱼不能依,而乖得性之乐也,起下‘去国’句。

”他这种看法,既注意到了诗人在诗歌中所反映的思想情绪,又注意到了这种思想情绪在诗歌结构安排上的内在联系,是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的。

“秋气集南涧”一句,虽是写景,点出时令,一个“集”字便用得颇有深意。

悲凉萧瑟的“秋气”怎么能独聚于南涧呢?

这自然是诗人主观的感受,在这样的时令和气氛中,诗人“独游”到此,自然会“万感俱集”,不可抑止。

他满腔忧郁的情怀,便一齐从这里开始倾泻出来。

诗人由“秋气”进而写到秋风萧瑟,林影参差,引出“羁禽响幽谷”一联。

诗人描绘山鸟惊飞独往,秋萍飘浮不定,不正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在溪涧深处踯躅徬徨、凄婉哀伤的身影吗?

这“羁禽”二句,虽然是直书见闻,“其实乃兴中之比”,开下文着重抒写感慨的张本。

诗人以“羁禽”在“幽谷”中哀鸣,欲求友声而不可得,比之为对重返朝廷之无望,因而使他要“怀人泪空垂”了。

这诗写得平淡简朴,而细细体会,蕴味深长,“平淡有思致”。

苏轼称赞此诗“妙绝古今”,“熟视有奇趣”,道出了它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吴文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27-928

田家三首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蓐食徇所务,驱牛向东阡。鸡鸣村巷白,夜色归暮田。札札耒耜声,飞飞来乌鸢。竭兹筋力事,持用穷岁年。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子孙日已长,世世还复然。 篱落隔烟火,农谈四邻夕。庭际秋虫鸣,疏麻方寂历。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里胥夜经过,鸡黍事筵席。各言官长峻,文字多督责。东乡后租期,车毂陷泥泽。公门少推恕,鞭朴恣狼藉。努力慎经营,肌肤真可惜。迎新在此岁,唯恐踵前迹。 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蓼花被堤岸,......更多
蓐食徇所务,驱牛向东阡。鸡鸣村巷白,夜色归暮田。札札耒耜声,飞飞来乌鸢。竭兹筋力事,持用穷岁年。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子孙日已长,世世还复然。 篱落隔烟火,农谈四邻夕。庭际秋虫鸣,疏麻方寂历。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里胥夜经过,鸡黍事筵席。各言官长峻,文字多督责。东乡后租期,车毂陷泥泽。公门少推恕,鞭朴恣狼藉。努力慎经营,肌肤真可惜。迎新在此岁,唯恐踵前迹。 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今年幸少丰,无厌饘与粥。  《田家三首》是一组完整的诗篇。第一首诗写农民一年四季从早到晚,辛勤紧张地在地里劳动,到头来却无法维持生计,因为他们的劳动果实全都被官府以田赋和徭役的形式搜刮去了。他们不仅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而且子子孙孙还得把这种悲惨的遭遇延续下去。第二首诗通过具体的事例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吏为催租逼税而威胁恫吓直至私刑拷打农民的种种罪行,从而反映了广大农民在封建暴政下的痛苦生活。这首诗前六句写农民在完成夏税的征敛中被封建官府剥削一空的情景,次十句写里胥在催租时对农民的敲诈勒索和威胁恫吓的情景,后二句写农民听了里胥的一席威胁话语后所产生的恐惧心理。第三首诗前八句描绘的是秋收后农村的景象,后六句则是描绘诗人因迷路在农家借宿的经过。这首诗用非常朴素的语言刻画了一位淳朴可敬的田翁老人形象,反映了诗人和农民亲密无间的关系。   这三首诗体现了一些共同的特色。一是叙事朴实生动,客观真实;二是语言质朴无华,几近口语,体现了田园诗的本色;三是运用生动的形象描写与对话描写,极富艺术感染力,忠实客观地表现了农村悲惨的生活图景,含蓄而又自然地流露出诗人对封建官吏的憎恶,对穷苦民众深切同情的民本思想和对自己遭贬永州、前途无望的愤慨。清人毛先舒说这组诗“叙事朴到”,这一评价是精当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522-524页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92-294页

行路难三首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

披霄决汉出沆漭,瞥裂左右遗星辰。

须臾力尽道渴死。

狐鼠蜂蚁争噬吞。

北方竫人长九寸,开口抵掌更笑喧。

啾啾饮食滴与粒,生死亦足终天年。

睢盱大志小成遂, 坐使儿女相悲怜。

虞衡斤斧罗千山,工命采斫杙与椽。

深林土剪十取一, 百牛连鞅摧双辕。

万围千寻妨道路,东西蹶倒山火焚。

遗馀毫末不见保,躏跞涧壑何当存。

群材未成质已夭, 突兀哮豁空岩峦。

柏梁天灾武......更多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早晨的愚池露白风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这景致最合我脱俗心意,何况与隐士携手同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朝霞散去众山显得更远,高阔的天空大雁长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把机变诡诈交给当权者,我暂且去体验伏羲时的民情。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9-290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此诗写诗人与谢山人早晨同到愚池游览时情景,虽飘然有出尘之思,然毕竟身处逆境,聊作羲皇上人,也只是暂时的自我安慰。

  诗的首联写道:“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在一个露白风清的早晨,诗人与谢山人来到愚池边,用清澈的池水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沐浴着习习凉风,惬意极了。

这真是一幅无比清静幽雅的图画。

天地间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只有愚池边的诗人和相携而至的谢山人。

诗句中一个“清”字,既是写眼前景物,同时又点出了诗人心境,情与景交融成一种境界,渲染出诗人的恬淡情趣。

初看,上句是叙事,下句是写景。

其实,诗人是把自己也当作一景来写了,由于有了人的活动,景物才会如此生动而富于情趣。

  愚池早晨这种清静幽雅的景致,使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的感叹。

诗人谪居永州已经六年,随着时光的流逝,永州奇异的山水之美,使诗人的心灵多少得到一些慰藉。

他移居愚溪之畔后,过着与农圃为邻的村居生活。

这种闲适恬淡的生活,使诗人觉得仿佛就是隐居山林。

他在《溪居》一诗中写道:“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所以,当他与谢山人来到愚池边,置身于这清静幽雅的景致中,浑然觉得自己已超尘出世,俨然就是一位山林客了。

诗的首联与颔联,景与情融溶为一体,创造出了一种物我合一、脱俗造化的境界。

  颈联“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高远寥阔的图景:云霞散去,天朗气清,几只大雁鸣叫着飞过蓝天,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直延伸到天际。

景因情设,这眼前的景致正是诗人此时胸襟开阔舒坦的具象。

政治革新的失败,仕途的失意,曾给诗人以沉重打击。

流贬永州的头几年,他倍感冤屈,满怀忧愤。

他努力为自己辩谤祛诬,希望一朝昭雪,憧憬有朝一日能够“起复”。

但在移居愚溪后,他的心情平定多了。

“起复”既已无望,驱散心头的云雾,退一步也海阔天空。

于是诗的尾联写道:“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此联妙在一个“付”字,从字面上看,“付”是“交付”的意思,其实则包含着诗人对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机心”极度的轻蔑与鄙视。

官场的机变诡诈,诗人向来不屑,更何况此时已远离是非纷争。

地处南荒的永州,民风淳朴敦厚,诗人生活在他们中间,仿佛走进了远古的伏羲时代,所以他说“聊适羲皇情”。

而句中的“聊”字,又反映出诗人的无奈心情,这种隐居般的生活并非诗人的真心追求,只是暂时自我安慰而已。

  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柳宗元把个人的情感渗透在景物中,写出了一种“无我之境”。

写景与抒情相交错,情与景相融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脱俗造化,境界清新高阔,情趣恬淡幽雅,意兴洒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闻籍田有感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

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

皇帝不久就要率领百官去东郊祭典,而我就像被贬长沙的贾谊又过了一年。

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汉帝刘恒曾经在宣室向贾谊请教过鬼神的事,我即使写成典籍,滞留周南却无法送达皇帝面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

皇舆(yú于):天子坐的车。

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釐(xī希)事:指鬼神与幸福吉祥方面的事情。

“釐”同“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

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使用了两个典故,因此显得比较深奥难懂。

第一个典故跟汉朝的贾谊有关。

贾谊是雒阳(今河南洛阳)人,生活在公元前200—168年之间。

据《史记·贾谊传》记载:贾谊才十八岁时,就因为能够写诗做文章而著名。

后来被河南太守吴治平推荐给汉文帝刘恒,二十多岁就成了博士,并在一年之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干部)。

本来深受文帝的器重,打算给他授予公卿的职位,但由于不少高官的反对与毁谤,汉文帝逐渐疏远了他,将他贬为长沙王的老师。

贾谊经过湘江时,写了一篇吊唁屈原的诗词,借屈原被谗言所害放逐到江南来比喻自己。

他在长沙滞留了四年多的时间,还算幸运,终于被文帝想起来了,急忙派人把他征召回京城。

入朝觐见时,文帝正坐在宣室之中,品尝祭神之后剩余下来的肉,因为对鬼神的事情有不少疑问,所以向他请教有关鬼神和幸福吉祥的缘故。

贾谊于是非常详细地解说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此后,汉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的老师,并经常向他询问国家大事方面的得失。

梁怀王刘胜,是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爱好读书,没过几年,因为骑马时不小心摔死了。

贾谊觉得没有尽到自己当老师的责任,常常流泪哭泣,伤心过度,第二年也死了。

他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三岁。

  第二个典故跟汉朝的太史公司马迁一家有关。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从公元前140年开始,就在汉武帝刘彻的朝中担任太史,对“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的学说,都颇有研究,精通四书、五经和六艺,常有“治民、治天下”的夙愿。

到公元前110年时,汉武帝采纳大臣的建议,去泰山封禅。

司马迁的父亲身为太史,被迫滞留在周南,无法跟随天子前往泰山,参与封禅盛典,悲愤而死。

临终前曾抓住司马迁的手,流着泪嘱咐他:“天子去泰山封禅,我不能随同前往,这是我的命运不好。

我死了之后,你必定接任太史的官职;

身为太史,不要忘记我所想写的论著和文稿。

”过了三年,司马迁果然当上了太史令,博览国家的藏书,秉承父亲的遗愿,潜心修史。

公元前99年,他因为替李陵投降匈奴辩解,被关进狱中,受了腐刑。

出狱后当上了中书令,虽然历经磨难,他却无怨无悔地发愤著述,终于在公元前91年编写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通史,即《史记》。

全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柳宗元的《闻籍田有感》,第一句是写公元810年(元和五年)旧历十月,唐宪宗李纯传旨,次年的正月十六日,要去东郊举行祭拜大典,命令有关部门的官吏撰写典仪方面的文稿。

任务繁重,时间却又非常紧迫。

第二句是写柳宗元自认为才华出众,而且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完全能够承担如此重任,但因为滞留在永州,就像当年西汉时期被贬到长沙的贾谊,没法参与这种重大的祭典活动。

  第三句写贾谊后来终于被汉文帝重新起用,而自己满腹的学问和才识,却不能展示在皇帝的面前。

第四句写柳宗元以司马谈来比喻自己,因为无缘参与这种规模宏大且相当隆重的庆典,心情非常难受。

他特别希望能够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将自己写成的典仪文稿,送到唐宪宗的手里,以便引起重视和青睐,但又没有真正能够信任与委托的人,帮助自己实现这种愿望。

  柳宗元在公元803年,进入朝廷,担任监察御史里行,“里行”是见习的意思,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的部长助理,曾经主持过祭祀之类的事情。

过了一年多,即公元805年的四、五月,他又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专门掌管礼仪、享祭、贡举之类事情。

从诗中所引用的两个典故,不难看出柳宗元那种跃跃欲试、极愿为国分挑重任的积极进取精神;

同时,也夹杂着对朝廷不辨忠奸、排斥贤德人士的做法深表遗憾与忧愤的苦闷心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久忘上封事,复笑升天行。

窜逐宦湘浦,摇心剧悬旌。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

岁月杀忧栗,慵疏寡将迎。

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石角恣幽步,长乌遂遐征。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风篁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稍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

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乔木余故国,愿言果丹诚。

四支反田亩,释志东皋耕。

96979899100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