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7页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

太清:指天空。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撼:一作“动”。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欲济无舟楫(jí),端居耻圣明。

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

济:渡。

楫:划船用具,船桨。

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

端居:闲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坐观:一作“徒怜”。

徒:只能。

一作“空”。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7页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

太清:指天空。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撼:一作“动”。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欲济无舟楫(jí),端居耻圣明。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

济:渡。

楫:划船用具,船桨。

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

端居:闲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坐观:一作“徒怜”。

徒:只能。

一作“空”。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7页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涵”,有包含的意思。

“虚”,指高空。

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太清”指天空。

“混太清”即水天相接。

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

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

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

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济”,渡的意思。

“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

“端居”,闲居;

“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

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

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

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

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

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

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

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

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

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

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

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

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

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

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

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

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

太清,就是天空。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

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

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

这是写景的妙用。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1-82

送杜十四之江南 / 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淼茫 同:渺)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淼茫 同:渺)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

您去正值春江满,烟云弥漫水茫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叶停何方?

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43-44

荆(jīng)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miǎo)茫。

(淼茫 同:渺)荆吴: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

荆吴在这里泛指江南。

为:一作“连”。

春江:一作“江村”。

淼茫:即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处泊:一作“何处泊”。

天涯:犹天边。

指极远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43-44

荆(jīng)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miǎo)茫。

(淼茫 同:渺)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

您去正值春江满,烟云弥漫水茫茫。

荆吴: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

荆吴在这里泛指江南。

为:一作“连”。

春江:一作“江村”。

淼茫:即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叶停何方?

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处泊:一作“何处泊”。

天涯:犹天边。

指极远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43-44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淼茫 同:渺)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这是一首送别诗。

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

得第者则称“前进士”。

可见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

以“荆吴相接”几个字将千里之遥写得近如比邻,给人以比邻咫尺之感,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

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

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

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

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

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

“水为乡”描出江南特点,也有以水为家之意。

语属宽解,情实至深。

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

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淼茫”。

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

“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淼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

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

“春江淼茫”,春江水满,正好行船,含有祝友人一帆风顺之意,但“淼茫”二字又透出凄惘之情。

“淼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既有喜“君去”得航行之便,也有恨“君去”太疾之意,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日暮征帆何处泊”,撇景入情。

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

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

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

由景入情,抒发别绪。

写出友人的孤单寂寞。

友人走后,诗人遥望江面,但见“日暮孤帆”,航行在渺茫春江之上,于是代人设想,船停何处?

投宿何方?

通过渺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天涯一望断人肠”,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

“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

“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可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

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

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

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

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

  此诗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杜晃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杜晃之间的真挚友谊。

诗中四句从写景入笔,寓主观感情于客观景象之中,使客观的景象染上浓重的主观感情的色彩。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43-44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100

彭蠡湖中望庐山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参考资料: 1、 谈会金编注.庐山东、西林寺历代诗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130-131 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2-64

和张判官登万山亭,因赠洪府都督韩公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韩公是襄士,日赏城西岑。

结构意不浅,岩潭趣转深。

皇华一动咏,荆国几谣吟。

旧径兰勿剪,新堤柳欲阴。

砌傍馀怪石,沙上有闲禽。

自牧豫章郡,空瞻枫树林。

因声寄流水,善听在知音。

耆旧眇不接,崔徐无处寻。

物情多贵远,贤俊岂无今。

迟尔长江暮,澄清一洗心。

大堤行寄万七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

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

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

出门行

作者: 元稹 朝代: 唐代

兄弟同出门,同行不同志。

凄凄分歧路,各各营所为。

兄上荆山巅,翻石辨虹气。

弟沉沧海底,偷珠待龙睡。

出门不数年,同归亦同遂。

俱用私所珍,升沉自兹异。

献珠龙王宫,值龙觅珠次。

但喜复得珠,不求珠所自。

酬客双龙女,授客六龙辔。

遣充行雨神,雨泽随客意。

雩夏钟鼓繁,uG秋玉帛积。

彩色画廊庙,奴僮被珠翠。

骥騄千万双,鸳鸯七十二。

言者未摇舌,无人敢轻议。

其兄因献璞,再刖不履地。

门户亲戚疏......更多

感梦(梦故兵部裴尚书相公)

作者: 元稹 朝代: 唐代

十月初二日,我行蓬州西。

三十里有馆,有馆名芳溪。

荒邮屋舍坏,新雨田地泥。

我病百日馀,肌体顾若刲. 气填暮不食,早早掩窦圭。

阴寒筋骨病,夜久灯火低。

忽然寝成梦,宛见颜如珪。

似叹久离别,嗟嗟复凄凄。

问我何病痛,又叹何栖栖。

答云痰滞久,与世复相暌。

重云痰小疾,良药固易挤。

前时奉橘丸,攻疾有神功。

何不善和疗,岂独头有风。

殷勤平生事,款曲无不终。

悲欢两相极,以是半日中。

言罢相与行,......更多

使东川·江楼月

作者: 元稹 朝代: 唐代

嘉陵江岸驿楼中,江在楼前月在空。

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复如风。

诚知远近皆三五,但恐阴晴有异同。

万一帝乡还洁白,几人潜傍杏园东。

痁卧闻幕中诸公征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

作者: 元稹 朝代: 唐代

濩落因寒甚,沉阴与病偕。

药囊堆小案,书卷塞空斋。

胀腹看成鼓,羸形渐比柴。

道情忧易适,温瘴气难排。

治t3扶轻仗,开门立静街。

耳鸣疑暮角,眼暗助昏霾。

野竹连荒草,平陂接断崖。

坐隅甘对鵩,当路恐遭豺。

蛇蛊迷弓影,雕翎落箭靫.晚篱喧斗雀,残菊半枯荄. 怅望悲回雁,依迟傍古槐。

一生长苦节,三省讵行怪。

奔北翻成勇,司南却是呙。

穹苍真漠漠,风雨漫喈喈。

彼美犹谿女,其谁占馆娃。

诚知通有日......更多

和乐天赠云寂僧

作者: 元稹 朝代: 唐代

欲离烦恼三千界,不在禅门八万条。

心火自生还自灭,云师无路与君销。

96979899100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