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详出示所赋陈季陵户部巫山图诗仰窥高作叹

作者: 韩元吉 朝代: 宋代

瑶姬家山高插天,碧丛奇秀古未传。

向来题目经楚客,名字径度岷峨前。

是耶非耶莽谁识,乔林石庙常秋色。

暮去行雨朝行云。

翠帷瑶席知何人。

峡船一息且千里,五两竿头见幡尾。

仰窥仙馆至今疑,行人部讯居人旨。

千年遗恨保时伸,阳台愁绝如荒村。

高唐赋里人如画,玉色頩颜元不嫁。

后来饥客眼长寒,浪传乐府吹复弹。

此事牵连到温洛,更怜尘袜有无间。

君不见天孙住在银河浒,尘间犹作儿女语。

鲁公堂

作者: 韩元吉 朝代: 宋代

鲁公之节非一死,其谁碑之子曾子。

鲁公之德人未知,其谁堂这张紫微。

继公作郡五百载,登堂思公宛如在。

江南遗墨处处传,鲁公去作麻姑仙。

一杯相与借风月,但见云碧开池莲。

紫微声名今第一,归上鸾台应不日。

笑谈千里无兵戎,临川草木生春风。

他年道傍儿女说,不思鲁公思张公。

平生八见女而存者五人比又得女少稷作诗宽次

作者: 韩元吉 朝代: 宋代

渐老思似续,抚怀良惘然。

空余岁寒心,凛凛松柏坚。

平生孔明妇,贫贱房且专。

生女不生男,造物宁我偏。

娈彼五娇儿,弄瓦相随肩。

人言可御盗,无乃缪以千。

囊金不办嫁,择婿那敢全。

今年又增一,比比安求旃。

觉贫与觉富,可笑还可怜。

向来两童乌,泡幻随变迁。

应门固未计,畴复与我玄。

我家岂无人,文章绍编笺。

经心不能释,欲语气已填。

筮言晚当见,默祷资明蠲。

行年且四十,那得慰眼前。

陶公谓胜坻,此论吾师焉。

舒宣傥可待,弓裘......更多

送孟婿植还临川

作者: 韩元吉 朝代: 宋代

西风同泛婺江船,倒指光阴六换年。

秋色又看梧叶老,离怀还对菊花前。

尘埃左宦空搔首,功业青云更著鞭,儿女关情易来往,一樽临路亦凄然。

示三子

作者: 陈师道 朝代: 宋代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你们走远了,我倒也不再惦念;及至归期接近,反而难、以忍耐。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儿女们已站在眼前,你们的容貌我已认不出来。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欢喜到了极点,不知说什么好。收泪一笑,包含着多少悲哀。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明知这不是在梦中,可我的心仍在摇摆不踏实。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主编 .宋诗精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67-368 .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你们走远了,我倒也不再惦念;及至归期接近,反而难、以忍耐。去远:离去很远。神宗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因家贫而将妻子儿女送往在四川做官的岳丈处寄养。归近:归期临近。不可忍:难以忍耐,形容与子女见面的急切心情。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儿女们已站在眼前,你们的容貌我已认不出来。略:全,都。省(xing):识,记得。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欢喜到了极点,不知说什么好。收泪一笑,包含着多少悲哀。哂(shěn):微笑。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明知这不是在梦中,可我的心仍在摇摆不踏实。了知:确实知道。忽忽:恍惚不定貌。心未稳:心里不踏实。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主编 .宋诗精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67-368 .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这首诗描述的主要是诗人思亲、见亲的全程心灵感受,言语易懂,感人至深。   首二句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而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去远”句固然是记录了诗人的实情,然而也深刻地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失望和悲伤,诗人决非真的忘情于妻儿,而是陷于一种极度的绝望之中。“归近”一句正说明了他对亲人不可抑捺的情愫。   “儿女”二句写初见面的情形。因离别四年,儿女面目已不可辨认。陈师道的《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说:“何者最可怜,儿生未知父。”可见别时儿女尚幼,故至此有“眉目略不省”的说法,表明了离别时间的长久,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   “喜极”二句是见面之后复杂心情的表现。久别重逢,惊喜之余,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是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然后破涕为笑,庆幸终于见面。此十字中,将久别相逢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抓住了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一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了知”二句更深一层作结,说虽然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犹恐眼前的会面只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这种心理的描绘,写得入木三分。由此可以推知:在与亲人分离的四年中,诗人多少次梦见亲人,然而却是一场空欢喜,反增添了无限的愁思和悲苦,正因为失望太多,幻灭太多,所以当真的会面时,反而产生了怀疑,唯恐仍是梦中之事,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表现了出来。这两句源于杜甫《羌村》组诗中写回家初见亲人的惊喜和疑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意谓久别重逢,如相见于梦中,后来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中“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即用杜甫诗意;而陈师道此二句是翻用杜甫诗的句子,与晏几道《鹧鸪天》中所说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意境略同,可见陈师道取前人诗意能点化出新意。   此诗通篇造语质朴浑厚,无矫饰造作之气,读来恻恻感人,其原因主要在于诗人感情的真挚,语语皆从肺腑中流出,所谓至情无文,即是艺术上一种极高的境界。此类浑朴的作品得力于陈师道向古乐府和杜甫诗的学习,然而他并不在字句上摹仿前人,而在格调立意上倩鉴前人,故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中引陈师道的话说:“今人爱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像之,非善学者。学诗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已有充分的表现。陈师道论诗标举“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后山诗话》),即是他形成这种创作风貌的理论基础。但此类作品在他的集子中也并不很多,故尤为珍贵。   陈师道论诗,提倡“宁拙无巧,宁朴无华。”(《后山诗话》)此诗就是朴拙无华而感人肺腑的好诗。说它朴拙,因为全诗没有典故,没有藻饰,章法平直,句法简洁,并不追求文外曲致。说它感人,是因为字里行间洋溢着至性至情,深挚敦厚,绝无造作虚饰。然而此诗虽不炼句而炼意:首联写久别重逢之情极为生动,尾联则活画出疑信参半之心态。用极简洁的诗句刻画出复杂深微的感情,所以耐人回味。   陈师道做诗追求古朴,讲究锤炼,自称“此生精力尽于诗”,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句,因此,他的诗往往枯涩生硬。这首诗纯是写情,凝练精到,表现了骨肉至情,是他诗中上乘之作。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主编 .宋诗精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67-368 . 2、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年 :648-650页 . 3、 李梦生解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146-147 .

送内

作者: 陈师道 朝代: 宋代

麀麌顾其子,燕雀各有随。

与子为夫妇,五年三别离。

儿女岂不怀,母老妹已笄。

父子各从母,可喜亦可悲。

关河万里道,子去何当归。

三岁不可道,白首以为期。

百亩未为多,数口可无饥。

吞声不敢尽,欲怨当归谁。

诗一首

作者: 陈师道 朝代: 宋代

南朝官纸儿女肤,玉版云英比不如。

乞与此公原不称,他年留与大苏书。

寄邢和叔

作者: 陈师道 朝代: 宋代

昔作梁宋游,幽忧废朝昏。

闭门无往还,不厌儿女喧。

隔墙闻剥啄,暮夜谁扣门。

知是邢夫子,低回过高轩。

愿为布衣交,不顾年德尊。

匆匆立谈罢,又见东南奔。

江湖多病後,仅免饷鱼鼋。

久废数行书,因人问寒暄。

但爱孤山西,松筠数家村。

便欲筑居室,插秧仍灌园。

生前不自爱,身後何足论。

草玄笑扬雄,赞易悲虞翻。

文章徒自苦,纸笔莫更存。

郤寻南郭老,隐几学忘言。

他日宦游客,误入桃花源。

苇间见渔父,谁识王公孙。

松柏篇

作者: 鲍照 朝代: 南北朝

小序余患脚上气四十余日。

知旧先借傅玄集。

以余病剧。

遂见还。

开袠。

适见乐府诗龟鹤篇。

于危病中见长逝词。

恻然酸怀抱。

如此重病。

弥时不差。

呼吸乏喘。

举目悲矣。

火药间阙而拟之。

松柏受命独。

历代长不衰。

人生浮且脆。

鴥若晨风悲。

东海迸逝川。

西山导落晖。

南郊悦籍短。

蒿里收永归。

谅无畴昔时。

百病起尽期。

志士惜牛刀。

忍勉自疗治。

倾家行药事。

颠沛去迎医。

徒备火石苦。

奄至不得辞。

龟龄安可获。

岱宗限已迫。

睿圣不得留。

为善......更多

满江红(自赋)

作者: 汪莘 朝代: 宋代

万古灰飞,算何用、黄金满屋。

吾老矣,几番重九,几杯_醁。

此日登临多恨别,明年强健何由卜。

且唤教、儿女逐人来,寻黄菊。

苹已白,枫犹绿。

鲈已晚,橙初熟。

叹人间何事,稍如吾欲。

五柳爱寻王母使,三闾好作湘妃曲。

向飘风、冻雨返柴扉,骑黄犊。

3132333435 共64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