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夏日作 文
唐多令·惜别 文翻注译赏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
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
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那明月光下的清景,更加令我滋生忧愁。
年事梦中休。
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
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
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sōu)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心上秋:“心”上加“秋”字,即合成“愁”字。
飕:形容风雨的声音。
这里指风吹蕉叶之声。
年事梦中休。
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yíng)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年事:指岁月。
“燕辞归”句: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悉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此用其意。
客,作者自指。
淹留:停留。
萦:旋绕,糸住。
裙带:指燕,指别去的女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sōu)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
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那明月光下的清景,更加令我滋生忧愁。
心上秋:“心”上加“秋”字,即合成“愁”字。
飕:形容风雨的声音。
这里指风吹蕉叶之声。
年事梦中休。
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yíng)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
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
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年事:指岁月。
“燕辞归”句: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悉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此用其意。
客,作者自指。
淹留:停留。
萦:旋绕,糸住。
裙带:指燕,指别去的女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
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
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就内容而论可分两段,然与此的自然分片不相吻合。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
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
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
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
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
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王士禛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具“滑稽之隽”(《花草蒙拾》),是道著语。
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
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实不该以“油腔滑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目之。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
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
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
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
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
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
“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
“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
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
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
“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
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
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
“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
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此下“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为第二段,写客中孤寂的感叹。
“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
“萦”、“系”二字均由柳丝绵长思出,十分形象。
“垂柳不萦裙带住”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谩长是,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
羁身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侣呢。
由此方见篇着“离人”二字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离乡又逢离别的人啊,其愁也就更其难堪了。
伊人已去而自己既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却不明说(也无须说),只是埋怨柳丝或系或不系,无赖至极,却又耐人寻味。
“燕辞归、客尚淹留”句与此三句,又形成比兴关系,情景相映成趣。
全词第一段对于羁旅秋思着墨较多,渲染较详,为后边描写蓄足了力量。
第二段写字中怀人,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
较之作者的其它作品,此词确有其独到之处。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050-2053
解连环·秋情 文赏
暮檐凉薄。
疑清风动竹,故人来邈。
渐夜久、闲引流萤,弄微照素怀,暗呈纤白。
梦远双成,凤笙杳、玉绳西落。
掩綀帷倦入,又惹旧愁,汗香阑角。
银瓶恨沉断索。
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
抱素影、明月空闲,早尘损丹青,楚山依约。
翠冷红衰,怕惊起、西池鱼跃。
记湘娥、绛绡暗解,褪花坠萼。
暮檐凉薄。
疑清风动竹,故人来邈。
渐夜久、闲引流萤,弄微照素怀,暗呈纤白。
梦远双成,凤笙杳、玉绳西落。
掩綀帷倦入,又惹旧愁,汗香阑角。
银瓶恨沉断索。
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
抱素影、明月空闲,早尘损丹青,楚山依约。
翠冷红衰,怕惊起、西池鱼跃。
记湘娥、绛绡暗解,褪花坠萼。
词人善于捕捉瞬间情感中的细微感受,将对恋人的爱怜抒发得淋漓尽致。
吴文英早年在苏州结识某女子。
近世词家据吴词作过许多分析,推断他在苏州有一妾,后被遣去。
但将他关于苏州情事的词串连比照,可以确认那位女子并非与他朝夕相处之妾,应为一位民间歌妓。
他们的爱情以悲剧告终。
吴文英对她的情感是真挚深厚的,他在词作里常以极隐讳的笔法抒写无尽的哀怨。
这首词是词人寓居苏州的后期、在其恋爱悲剧发生之后作的。
充分抒发出作者的一腔忧怨之情。
词的起笔“暮檐凉薄”,点明环境和时间。
暮色已沉,人在檐下,感到秋之凉意,一语即营造出寂寞凄凉的氛围。
清风吹动庭竹,使主人公产生故人来访的幻觉。
“疑”字将读者带入恍惚迷离的境界,有似梦非梦之感。
此两句用李益“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竹窗闻风》)诗句,“故人”即所钟情的那位女子。
“邈”,渺远之意;
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
这些描写表现的均为非现实的梦幻般的情境。
“渐夜久”表现由暮入夜的过渡。
“闲引流萤”乃用唐代诗人杜牧《秋夕》“轻罗小扇扑流萤”句意,写出故人天真可爱的情态;
借着微弱的萤光,从她的“素怀”暗里见到“纤白”。
这几句词意较为模糊,作者有意以某些优美的细节片断暗示幽会时留下的难忘印象。
传说西王母的侍女董双成能吹云和之笙,词中的“双成”即以仙子借指故人。
双成在梦中远去,凤笙之音渐渐消逝了。
一切均是梦境,惊醒时已是“玉绳西落”。
吴文英喜用生僻的典故,词语十分难解。
“玉绳”乃玉衡的北二星,玉衡为纬书中所指北斗七星的第五星,是斗柄的部分。
玉绳西落标志下半夜已过。
这时主人公才由外室进到内室。
放下布帷,欲进内室,却又“倦入”,当是梦境历历触动了对往事的回忆,故“又惹旧愁”。
不能忘记,在庭栏的角落还留有故人的粉汗香气。
对往事的思念,令词人抚今追昔倍加伤痛。
词的过片以特殊的意象深刻地表达这种悲痛的情感。
“银瓶”是古时汲水用的器具。
“银瓶恨沉断索”援用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句意。
汲水时丝绳意外地断绝,白诗以此比喻“似妾今朝与君别”,言中道分离,遗恨无穷。
他们恋爱悲剧的发生,似乎早在预料之中:“梧桐未秋,露井先觉”,飘零摇落的命运是注定的了。
“抱素影、明月空闲”,即叶梦得《虞美人》“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鸾女”之意。
团扇如月,扇面上绘有素女的小影,已积有灰尘。
“抱”,持也;
团扇曾经是她用来“闲引流萤”的,“明月空闲”意为它已闲着无人用了。
这纪念物上以丹青绘的小影封尘已久,可是那秀眉却依稀动人。
词锋至此陡然一转。
“翠冷红衰”,一派衰落凋残的景象。
“西池”在吴文英关于苏州情事的词中多次出现,当为词人寓所阊门外西园之内的池。
在这凋残衰谢的季节、清寂冷落的秋夜,怕有轻微的声响惊起西池里的睡鱼,西池的鱼跃又将搅扰静寂的秋夜和人的思绪。
因为主人公正因西池的落花回味起故人留下的一个销魂印象:“记湘娥、绛绡暗解,褪花坠萼”。
“湘娥”本为传说中的湘妃。
近世词家考证,认为吴文英在苏州所恋者原籍湖湘,所以“湘娥”或“湘女”皆借指苏州故人。
记得那次幽会时,她偷偷解下轻薄的绛色绡衣。
词的结尾颇具新意,幸福美好的形象用以作为悲伤之词的结尾,同今昔的劳燕分飞恰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产生了回环往复悲喜交集的艺术效果。
吴文英是属于那种情感细腻丰富的人,最善于捕捉并表现瞬间的、形象鲜明的主观感受。
在他的作品中,许多意象具有纤细的主观感受性质,又以晦涩的语句表现出来,其词意往往缥渺朦胧,恰似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
这首词的整体使人如临梦境,比如故人团扇扑萤,令人难辨是梦幻还是往事;
银瓶断索、梧叶早坠,未知其人是离是亡。
在词的结构上虽也有时间关系的交代,但意群之间总有较大的跳跃或转折,而且往往不甚连属。
如下阕的四个意群之间便缺乏应有的顺序联系,结尾则似有词意未尽之感。
这正是梦窗词结构奇幻的特点。
理解梦窗词较为困难,如果细续便会发现作者的表现方式是艺术化的,所表达的情感则是复杂、真挚和缠绵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 第1990-1992页 .
步蟾宫·仙郎心似长江阔 文
宫词百首 文
紫燎光销大驾归,御楼初见赭黄衣。
千声鼓定将宣赦,竿上金鸡翅欲飞。
北阙晴分五凤楼,嵩山秀色护神州。
洛河自契千年运,更拟波中出九畴。
中兴殿上晓光融,一炷天香舞瑞风。
百辟虔心齐稽首,卷帘遥见御衣红。
日和风暖御楼时,万姓齐瞻八彩眉。
瑞气祥烟笼细仗,閤门宣赦四方知。
凤吹鸾歌晓日明,丰年观稼出神京。
封人争献南山寿,五色云中御辇平。
圣主临轩待晓时,穿花宫漏正迟迟。
鸡人......更多
静夜思 文翻注译赏
答友人 文
白日照清水,浅深无隐姿。
君子业高文,怀抱多正思。
砥行碧山石,结交青松枝。
碧山无转易,青松难倾移。
落落出俗韵,琅琅大雅词。
自非随氏掌,明月安能持。
千里不可倒,一返无近期。
如何非意中,良觌忽在兹。
道语必疏淡,儒风易凌迟。
愿存坚贞节,勿为霜霰欺。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文翻注译赏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遥远的扶桑已在渺茫之中,您家在扶桑东面还要往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
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1-802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扶桑:古时传说的东方神木和国名,也指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郭璞注:“扶桑,木也。
”《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
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馀围。
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
”后世常用来指代日本。
渺茫:远而空荡的样子。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师:古代对僧人、道士的尊称。
此指敬龙和尚。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1-802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遥远的扶桑已在渺茫之中,您家在扶桑东面还要往东。
扶桑:古时传说的东方神木和国名,也指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郭璞注:“扶桑,木也。
”《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
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馀围。
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
”后世常用来指代日本。
渺茫:远而空荡的样子。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
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
师:古代对僧人、道士的尊称。
此指敬龙和尚。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1-802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说敬龙此番归国,行程辽远,里程不易概指。
虽然《梁书·扶桑国传》说过“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后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若写诗也是这样指实,便缺少意趣。
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日所出处”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难寻;
这还不够,下面紧接着说敬龙的家乡还在扶桑的东头再东头。
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
不能定指,则其“远”的意味更可寻思。
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
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
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为此送行赠诗,不便作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把这些意思藏在诗句的背后,于是下文转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风顺的话头。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
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
能够到达的也往往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后。
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顺利。
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
“明月”示晴,排除雾雨;
“帆风”谓顺,勿起狂飚──行程中不生灾障。
“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
“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连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畅之情;
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直抵家乡。
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
诗人如此祝愿,也并非仅仅由于主观愿望,故作安慰语。
它是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这就是晚唐时日本与中国之间,海上航行相对地便利与安全的事实。
它印入了诗人心底,写出来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诗句。
参考资料: 1、 陈长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95-1296
雨中花慢·寓目伤怀 文
寓目伤怀,逢欢感旧,年来事事疏慵。
叹身心业重,赋得情浓。
况是离多会少,难忘雨迹云踪。
断无锦字,双鳞杳杳,新雁雍雍。
良宵孤枕,人远天涯,除非梦里相逢。
相逢处,愁红敛黛,还又匆匆。
回首绿窗朱户,可怜明月清风。
断肠风月,关河有尽,此恨无穷。
【双调】折桂令_别怀人生最 文
别怀人生最苦别离,柳系柔肠,山敛愁眉。
金缕歌残,青衫泪湿,锦字来迟。
留客醉鱼肥酒美,送春行莺老花飞。
此恨谁知?
今夜相思,何日归期?
幽居红尘不到山家,羸得清闲,当了繁华。
画列青山,茵铺细草,鼓奏鸣蛙。
杨柳村中卖瓜。
蒺藜沙上看花。
生计无多,陶令琴书,杜曲桑麻。
西陵送别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到西陵,恨满东州。
懒上归鞍,情开泪眼,怕倚层楼。
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
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
烟水悠悠,有句相......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