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47-248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

刚刚。

长恨春归无觅(mì)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47-248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

刚刚。

长恨春归无觅(mì)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47-248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

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

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

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 的缘故。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

一般说, 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

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

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

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

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 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

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

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

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 外。

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

由此往上,到海拔3 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

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

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

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

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参考资料: 1、 龚学文.《大林寺桃花》教学建议[J]. 小学教学研究,1985,02 2、 褚斌杰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98-899

晚桃花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一棵盛开的红桃花,花枝斜垂在池水上。

因为旁边有茂盛的松竹遮蔽,光照少,所以开放得要晚些。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若不是倾斜的夕阳透入林中,还没办法发现这里有一棵花树,不过也只有我这样喜欢寻幽探胜的闲人,才会过来一探究竟。

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可惜这棵桃花长得不是地方,就像偏僻寒门的人才容易被忽视,贫穷人家的女儿通常晚嫁,是被恶劣的环境给埋没了。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可怜鲜艳的桃花在这不见天日的地方寂寞地度过春天,快要凋零了也没有享受到春光和游人的赏识,今天机缘巧合被我发现,就折一枝花回去欣赏。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87-188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3-194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一棵盛开的红桃花,花枝斜垂在池水上。

因为旁边有茂盛的松竹遮蔽,光照少,所以开放得要晚些。

亚:通“压”。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若不是倾斜的夕阳透入林中,还没办法发现这里有一棵花树,不过也只有我这样喜欢寻幽探胜的闲人,才会过来一探究竟。

无由见:没有办法看见。

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可惜这棵桃花长得不是地方,就像偏僻寒门的人才容易被忽视,贫穷人家的女儿通常晚嫁,是被恶劣的环境给埋没了。

寒地生材:这里指出身寒门的人才。

校:通较,比较,较为。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可怜鲜艳的桃花在这不见天日的地方寂寞地度过春天,快要凋零了也没有享受到春光和游人的赏识,今天机缘巧合被我发现,就折一枝花回去欣赏。

春深:春意浓郁。

白侍郎:白居易时为刑部侍郎。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87-188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3-194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这首诗题为《晚桃花》,它不仅描绘了“春深欲落”的“晚开”桃花的冷清与孤寂,而且通过对桃花的怜惜和咏叹,抒发了诗人的珍爱人才之情。

  首联“一树红桃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先勾画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它的清幽的生活环境。

满树桃花,红艳似火,它的枝桠伸向池塘的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翠竹掩映,青松遮盖,它虽然远离百花又开放得较晚,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个性。

  次联“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是从首联描写转人三联议论的自然过渡。

诗人感叹,这美丽的花只因偶然的机缘才被人发现,若不是斜日临照,与红花相映,人们便观赏不到这“一树红桃”;

若不是作者自己是一个投闲置散的人,就不会知道在这“竹遮松荫”的幽静之处,还会有艳丽动人的桃花。

  第三联“寒地生材遗较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是诗中的警句,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诗人把警策的议论和形象化的比喻结合起来,既显露出锐利的讽谕,批判的锋芒,又含蓄蕴藉,发人深思。

因为生长在贫寒的地方,便容易受到冷落和轻视,花木是这样,人亦如此。

作者用贫家女儿的迟嫁,这一常见的社会现象,生动譬比,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识别人才和选拔人才的问题。

不应因为家世贫寒,便弃而不用,选拔人才应当唯贤是举,广为搜罗,这正是诗人要抒写的真正思想。

  末联“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便紧紧承接着第三联的议论和慨叹,写出了诗人对桃花的怜惜与珍爱。

他独具慧眼,折取一枝,这种与众不同的惜花之情,正反映出诗人对人才问题不同流俗的见解。

  这首诗借景言情,情因景生。

正是晚放的“一树红桃”触发了诗人的创作机缘,才使他生发出那么深长的联想与感慨。

前人论白居易之诗时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

”(陆时雍《诗镜总论》)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富有情味,他所运用的语言大都浅显平易,接近口语,但又十分注意语言的加工和提炼,以便使通俗的字句,表达出深厚的情致。

这首诗中的“一树红桃桠拂池”、“贫家养女嫁常迟”等诗句,既自然流出,不觉晦涩,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显然经过了诗人的选择、提炼和艺术加工。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3-194 2、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87-188

感樱桃花因招饮客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樱桃昨夜开如雪,鬓发今年白似霜。

渐觉花前成老丑,何曾酒后更颠狂。

谁能闻此来相劝,共泥春风醉一场?

下邽庄南桃花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村南无限桃花发,唯我多情独自来。

日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惜为谁开。

桃花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傍沼人窥监,惊鱼水溅桥。

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

作者: 纳兰性德 朝代: 清代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

吹落娇红,飞入闲窗伴懊侬。

桃花并非无情地死去,在这春阑花残之际,艳丽的桃花被东风吹落,飞入窗棂,陪伴着伤情的人共度残留的春光。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有谁来怜惜我这像沈约般飘零殆尽、日渐消瘦的身影,为春残而懊恼,感到慵懒无聊。

虽比不上芙蓉花,但它的一片幽香在清冷处却显得更加浓重。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25-27页 2、 闵泽平编著.纳兰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崇文书局,2012.03:第1-2页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

吹落娇红,飞入闲窗伴懊(ào)侬(nóng)。

采桑子:《百名家词钞》作“罗敷媚”。

娇红:嫩红,鲜艳的红色。

这里指花。

懊侬(:烦闷。

这里指烦闷的人。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yōng)。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东阳:指南朝梁沈约。

因其曾为东阳太守,故称。

唐朝初期,著名的史学家姚思廉和他的父亲姚察在所著史籍《梁书·沈约传》中,高度赞誉了他的人品和文品,评价他“高才博洽、一代英伟。

”姚思廉在《梁书·沈约传》中记载:“沈约,永明末出守东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

”沈约操劳过度,日渐消瘦后,被世人以“东阳销瘦”、“东阳瘦体”称之。

春慵:春天的懒散情绪。

芙蓉:荷花,或以为指芙蓉镜。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相国李公下第游蜀,遇一老妪。

言:郎君明年芙蓉镜下及第。

明年,果然状头及第。

”幽情:《草堂嗣响》作“幽香”。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25-27页 2、 闵泽平编著.纳兰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崇文书局,2012.03:第1-2页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

吹落娇红,飞入闲窗伴懊(ào)侬(nóng)。

桃花并非无情地死去,在这春阑花残之际,艳丽的桃花被东风吹落,飞入窗棂,陪伴着伤情的人共度残留的春光。

采桑子:《百名家词钞》作“罗敷媚”。

娇红:嫩红,鲜艳的红色。

这里指花。

懊侬(:烦闷。

这里指烦闷的人。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yōng)。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有谁来怜惜我这像沈约般飘零殆尽、日渐消瘦的身影,为春残而懊恼,感到慵懒无聊。

虽比不上芙蓉花,但它的一片幽香在清冷处却显得更加浓重。

东阳:指南朝梁沈约。

因其曾为东阳太守,故称。

唐朝初期,著名的史学家姚思廉和他的父亲姚察在所著史籍《梁书·沈约传》中,高度赞誉了他的人品和文品,评价他“高才博洽、一代英伟。

”姚思廉在《梁书·沈约传》中记载:“沈约,永明末出守东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

”沈约操劳过度,日渐消瘦后,被世人以“东阳销瘦”、“东阳瘦体”称之。

春慵:春天的懒散情绪。

芙蓉:荷花,或以为指芙蓉镜。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相国李公下第游蜀,遇一老妪。

言:郎君明年芙蓉镜下及第。

明年,果然状头及第。

”幽情:《草堂嗣响》作“幽香”。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25-27页 2、 闵泽平编著.纳兰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崇文书局,2012.03:第1-2页

桃花

作者: 齐己 朝代: 唐代

千株含露态,何处照人红。

风暖仙源里,春和水国中。

流莺应见落,舞蝶未知空。

拟欲求图画,枝枝带竹丛。

桃花石枕歌送安吉康丞

作者: 皎然 朝代: 唐代

君吏桃州尚奇迹,桃州采得桃花石。

烂疑朝日照已舒, 含似春风吹未坼。

珪璋特达世所珍,吾知此物亦其伦。

应羡花开不凋悴,应嘉玉片无缁磷。

立性坚刚平若砥, 君子偏将交道比。

何人亦秉坚刚姿,吾见君心得如此。

君心所好我独知,别多见少长相思。

从来赏玩安左右, 万里提携君莫辞。

太湖诗。桃花坞

作者: 皮日休 朝代: 唐代

夤缘度南岭,尽日穿林樾。

穷深到兹坞,逸兴转超忽。

坞名虽然在,不见桃花发。

恐是武陵溪,自闭仙日月。

倚峰小精舍,当岭残耕垡。

将洞任回环,把云恣披拂。

闲禽啼叫窕,险狖眠硉矹.微风吹重岚,碧埃轻勃勃。

清阴减鹤睡,秀色治人渴。

敲竹斗铮摐,弄泉争咽嗢。

空斋蒸柏叶,野饭调石发。

空羡坞中人,终身无履袜。

书桃花坞周处士壁

作者: 方干 朝代: 唐代

醉吟雪月思深苦,思苦神劳华发生。

自学古贤修静节,唯应野鹤识高情。

细泉出石飞难尽,孤烛和云湿不明。

何事懒于嵇叔夜,更无书札答公卿。

1112131415 共16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