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张君瑞闹道场(第一本) 文
楔子(外扮老夫人上,开)老身姓郑,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不幸因病告殂。
只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
年一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
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
因俺孩儿父丧未满,未得成合。
又有个小妮子,是自幼伏侍孩儿的,唤作红娘。
一个小厮,唤做欢郎。
先夫弃世之后,老身与女孩儿扶柩至博陵安葬;
因路途有阻,不能得去,来到河中府,将这灵柩寄在普救寺内。
这寺是先夫相国修......更多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文
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
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
分定金兰契,言通药石规。
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有月多同赏,无杯不共持。
秋风拂琴匣,夜雪卷书帷。
高上慈恩塔,幽寻皇子陂。
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儒风爱敦质,佛理赏玄师。
度日曾无闷,通宵靡不为。
双声联律句,八面对宫棋。
往往游三省,腾腾出九逵。
寒销直城路,......更多
三五七言 / 秋风词 文翻注译赏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秋风清,秋月明,秋风凌清,秋月明朗。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寒鸦本已栖息,又被明月惊起。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朋友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57 . 2、 梅影三叠 .人生自是有情痴——古典诗词之寸缕相思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 :15-16 .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huán)散,寒鸦栖(qī)复惊。
落叶聚还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
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57 . 2、 梅影三叠 .人生自是有情痴——古典诗词之寸缕相思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 :15-16 .
秋风清,秋月明,秋风凌清,秋月明朗。
落叶聚还(huán)散,寒鸦栖(qī)复惊。
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寒鸦本已栖息,又被明月惊起。
落叶聚还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
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朋友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57 . 2、 梅影三叠 .人生自是有情痴——古典诗词之寸缕相思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 :15-16 .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
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此诗的体式许多人认为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
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秋月明。
……’此其滥觞也。
刘长卿《送陆澧》诗云:‘新安路,人来去。
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
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
’宋寇莱公《江南春》诗云:‘波渺渺,柳依依。
孤林芳草远,斜日沓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
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
清人还把李白这首诗当作是一首创调词而收入《钦定词谱》,云:“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
”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
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
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就说道:“有三五七言。
”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
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
‘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
” 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
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
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
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唱和诗”。
“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
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
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唐宋诗醇》卷八)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梅影三叠 .人生自是有情痴——古典诗词之寸缕相思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2 :15-16 . 2、 李德辉.李白《三五七言》诗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2.
忆旧游·渺山城故苑 文
渺山城故苑,烟横绿野,林胜青油。
甚相思只在,华清泉侧,凝碧池头。
故人念我何处,坠泪水西流。
念寒食如君,江南似我,花絮悠悠。
不知身南北,对断烟禁火,蹇六年留。
恨听莺不见,到而今又恨,睍睆成愁。
去年相携流落,回首隔芳洲。
但行去行来,春风春水无过舟。
杂剧·亻刍梅香骗翰林风月 文
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 文
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草桥店梦莺莺(第四本) 文
楔子(旦上,云)昨夜红娘传简去与张生,约今夕和他相见,等红娘来做个商量。
(红上,云)姐姐着我传简帖儿与张生,约他今宵赴约。
俺那小姐,我怕又有说谎,送了他性命,不是耍处。
我见小姐去,看他说甚么。
(旦云)红娘收拾卧房,我睡去。
(红云)不争你要睡呵,那里发付那生?
(旦云)甚么那生?
(红云)姐姐,你又来也!
送了人性命不是耍处。
你若又翻悔,我出首与夫人,你着我将简帖儿约下他来。
(旦云)这小贱人倒会放刁,羞人......更多
声声慢(九日泛湖游寿乐园赏菊,时海棠花开,即席命赋) 文
西风坠绿。
唤起春娇,嫣然困倚修竹。
落帽人来,花艳乍惊郎目。
相思尚带旧子,甚凄凉、未忄欠妆束。
吟鬓底,伴寒香一朵,并簪黄菊。
却待金盘华屋。
园林静、多情怎禁幽独。
蛱蝶应愁,明日落红难触。
那堪雁霜渐重,怕黄昏、欲睡未足。
翠袖冷,且莫辞、花下秉烛。
杂剧·西游记·第四本 文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文翻注译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0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华文出版社 ,2009 :99-100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
一说指亲人。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灭烛(zhú)怜光满,披衣觉露滋(zī)。
怜:爱。
滋:湿润。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
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
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
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不堪盈(yíng)手赠,还寝梦佳期。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0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华文出版社 ,2009 :99-100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
一说指亲人。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灭烛(zhú)怜光满,披衣觉露滋(zī)。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怜:爱。
滋:湿润。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
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
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
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不堪盈(yíng)手赠,还寝梦佳期。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0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华文出版社 ,2009 :99-100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
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
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
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
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
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
还是睡罢!
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
”“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
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
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