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江州司马青衫泪

作者: 马致远 朝代: 元代

第一折(冲末扮白乐天同外扮贾浪仙、孟浩然上)(白诗云)宴游饮食渐无味,杯酒管弦徒绕身。

宾客欢从童仆喜,始知官职为他人。

小生姓白名居易,字乐天。

太原人氏。

现任吏部侍郎。

这二位老兄,一位是贾浪仙,一位是孟浩然。

他都是翰林院编修。

方今大唐天下,宪宗即位。

时遇春三月,在公廨中闷倦,待往街市上私行一遭。

更了衣衫,只作白衣秀士。

听的人说,这教坊司有个裴妈妈家一个女儿,小字兴奴。

好生聪明,尤善琵琶是这京师出名的......更多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作者: 张九龄 朝代: 唐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0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华文出版社 ,2009 :99-100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

一说指亲人。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灭烛(zhú)怜光满,披衣觉露滋(zī)。

怜:爱。

滋:湿润。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

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

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

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不堪盈(yíng)手赠,还寝梦佳期。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0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华文出版社 ,2009 :99-100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

一说指亲人。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灭烛(zhú)怜光满,披衣觉露滋(zī)。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怜:爱。

滋:湿润。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

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

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

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不堪盈(yíng)手赠,还寝梦佳期。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0 .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华文出版社 ,2009 :99-100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

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

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

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

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

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

还是睡罢!

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

”“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

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

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0 .

【双调】折桂令_别怀人生最

作者: 张可久 朝代: 元代

别怀人生最苦别离,柳系柔肠,山敛愁眉。

金缕歌残,青衫泪湿,锦字来迟。

留客醉鱼肥酒美,送春行莺老花飞。

此恨谁知?

今夜相思,何日归期?

幽居红尘不到山家,羸得清闲,当了繁华。

画列青山,茵铺细草,鼓奏鸣蛙。

杨柳村中卖瓜。

蒺藜沙上看花。

生计无多,陶令琴书,杜曲桑麻。

西陵送别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到西陵,恨满东州。

懒上归鞍,情开泪眼,怕倚层楼。

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

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

烟水悠悠,有句相......更多

齐天乐(赠秋崖道人西归)

作者: 王沂孙 朝代: 宋代

冷烟残水山阴道,家家拥门黄叶。

故里鱼肥,初寒雁落,孤艇将归时节。

江南恨节。

问还与何人,共歌新阕。

换尽秋芳,想渠西子更愁绝。

当时无限旧事,叹繁华似梦,如今休说。

短褐临流,幽怀倚石,山色重逢都别。

江云冻结。

算只有梅花,尚堪攀折。

寄取相思,一枝和夜雪。

秋日怀储嗣宗

作者: 司马扎 朝代: 唐代

故人北游久不回,塞雁南渡声何哀。

相思闻雁更惆怅,却向单于台下来。

怀人诗十章 沈道非

作者: 柳亚子 朝代: 近代

垂虹亭畔论交日,黄歇城边买醉时。

一自鸠兹江上去,暮云春树尽相思。

杂剧·西游记·第三本

作者: 杨景贤 朝代: 元代
羲驭流光泰宇清宝筵初启百花明云中缥缈黄金相日下瞻依白玉京  第九折神佛降孙(孙行者上,云)一自开天辟地,两仪便有吾身,曾教三界费精神,四方神道怕,五岳鬼兵嗔,六合乾坤混扰,七冥北斗难分,八方世界有谁尊,九天难捕我,十万总魔君。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喜时攀藤揽葛,怒时搅海翻江。金鼎国女子我为妻,玉皇殿琼浆咱得饮。我盗了太上老君炼......更多

【仙吕】赏花时_长江风送客

作者: 马致远 朝代: 元代

长江风送客冯客苏卿先配成,愁杀风流双县令。

扑簌簌泪如倾,凄凉愁损,相伴着短檠灯。

【幺】愁恨厌厌魂梦惊,两处相思一样情。

风送片帆轻,天涯隐隐,船去似驭云行。

【赚煞】碧波清,江天静,既解缆如何住程?

灭烛掀帘风越紧,转回头又到山城。

过沙汀,烟水澄澄,千里洪波良夜永。

蛾眉月明,恰才风定,猛抬头观见豫章城。

孤馆雨留人鞍马区区山路遥,月暗星稀天欲晓,云气布荒郊。

前途店少,仅此避风雹。

【幺】客舍骎骎过几朝,雨哨......更多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作者: 姜夔 朝代: 宋代

人绕湘皋月坠时。

斜横花树小,浸愁漪。

一春幽事有谁知?

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

遥怜花可可,梦依依。

九疑云杳断魂啼。

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人绕湘皋月坠时。

斜横花树小,浸愁漪。

一春幽事有谁知?

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在湘江边绕着江岸一直走下去,不觉月亮都快要落下来了。

江畔的梅树横斜,小小的花枝开放,浸满了忧愁的涟漪。

梅花的一春幽愁之事有谁知道呢?

寒冷的东风吹起。

梅花也很快就要花落香消了。

鸥去昔游非。

遥怜花可可,梦依依。

九疑云杳断魂啼。

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鸥鸟离去,昔日之物已是物是人非。

只能远远地怜惜那美丽动人的花朵和依依别梦。

九嶷山云雾杳杳,娥皇、女英断魂哭泣,相思血泪浸透在绿竹枝上。

参考资料: 1、 史杰鹏 .《宋词三百首正宗》.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14.3 :19-21

人绕湘皋月坠时。

斜横花树小,浸愁漪。

一春幽事有谁知?

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在湘江边绕着江岸一直走下去,不觉月亮都快要落下来了。

江畔的梅树横斜,小小的花枝开放,浸满了忧愁的涟漪。

梅花的一春幽愁之事有谁知道呢?

寒冷的东风吹起。

梅花也很快就要花落香消了。

潭州:今湖南长沙市。

湘:湘江,流经湖南。

皋:岸。

茜(qiàn)裙:绛红色的裙子。

指女子。

鸥去昔游非。

遥怜花可可,梦依依。

九疑云杳断魂啼。

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鸥鸟离去,昔日之物已是物是人非。

只能远远地怜惜那美丽动人的花朵和依依别梦。

九嶷山云雾杳杳,娥皇、女英断魂哭泣,相思血泪浸透在绿竹枝上。

依依:依稀隐约的样子。

九疑:山名。

在湖南宁远县南。

断魂啼:据任昉《述异记》,帝舜南巡,死于九疑并葬于此,其二妃娥皇、女英闻讯奔丧,痛哭于湘水之滨,传说他们的眼泪染竹而成斑。

后二人投湘水而死。

沁:渗透.绿筠(yún):绿竹。

参考资料: 1、 史杰鹏 .《宋词三百首正宗》.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14.3 :19-21

人绕湘皋月坠时。

斜横花树小,浸愁漪。

一春幽事有谁知?

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

遥怜花可可,梦依依。

九疑云杳断魂啼。

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这是一首咏物词。

白石的咏物词所咏最多的是梅、柳,这是因为其中关合着他的一段“合肥情事”,他与合肥情侣相遇于合肥赤兰桥,其地多柳树,而分手时为梅开时节。

夏承焘先生的考证即为:“白石客合肥,尝屡屡来往……两次离别皆在梅花时候,一为初春,其一疑在冬间。

故集中咏梅之词亦如其咏柳,多与此情事有关。

”(《姜白石词编年笺校行实考》)   张炎说:“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

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

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

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

”(《词源》卷下)并标举了咏物词的几条原则:第一,求神似而不求形似;

第二,结构上要能放能收,浑然天成;

第三,所用典故必须符合题旨;

第四,结句必须点明“一段意思”。

若用以上原则衡量此词,可谓处处吻合。

这首词在调下标明“赋潭州红梅”,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盛产红梅,以“潭州红著称于世。

词中从咏红梅入手,但又不拘泥于纯粹写梅,写梅写人,即梅即人,人梅夹写,梅竹交映,含蕴空灵,意境深远,收放自如,达到似花非花,似人非人,花人合一的朦胧迷离的审美境界。

  起句“人绕湘皋月坠时”,点明人物、地点、时间。

湘皋,湘江岸边。

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

”注:“泽曲曰皋。

”水滨江岸往往是情人幽会的理想场所,加之红梅掩映,更富诗情画意的美感。

然而此刻词人写的不是相聚时的欢乐,而是写离别后的哀愁。

一个“绕”字,写出百般无奈,万种离愁。

绕者,徘徊也。

“月坠”二字说明其“人”(抒情诗中的主人翁常常是作者自己)已在此徘徊良久。

月坠湘皋,环境凄清,以此烘托心境,其愁苦悲凉可以想见。

第二、三两句由人及梅,正面点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然词人不是写梅影映照于水面,而是写梅影浸透在水中,着一“浸”字,感情已很强烈,再以“愁”字形容涟漪,将涟漪拟人化了。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人间词话》)。

愁人观物,触目皆是愁色,这在美学和修辞上叫做移情。

诗人写梅多写其横,写其斜。

如苏东坡《和秦太虚忆建溪梅花》诗云:“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词人这里不仅写其疏影横斜,而且突出一个“小”字。

“花树小”,一作“花自小”。

小字有娇小纤弱意。

唯其娇弱,更显得楚楚可怜,让人顿起爱心。

以上三句用写意的笔法,描绘出潭州红梅独特的品格风貌,奠定了全篇离别相思的基调。

  “一春”三句既是写人,也是写梅。

它既承上句,进一步写梅之愁,又从“幽事”渐渐逗引起无限伤心往事,暗暗点出心目中那个“人”来。

梅的“一春幽事”是什么?

是“嫁与车风春不管”,转眼间“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白石《暗香》)春残花落,惆怅自怜,除清风明月外,亦复谁知?

“香远茜裙归”,是以茜裙女子的归去,象征梅花之飘零。

茜裙,即红裙。

香气被寒冷的东风吹远了,而落花仍依恋残枝,在树下回旋。

此句充满了奇妙的想象,“香”犹花魂,缥缈而去;

茜裙则是由花瓣幻化出来的形象,如在眼前。

这个幻化出来的形象,即是白石魂萦梦牵的合肥情侣,这是白石一生的“情结”所在,所以看到了梅花,会马上联想到分离的情人。

那时节春寒料峭,红梅绽放,他与穿着红裙的女子在江边分别。

词人渐行渐远,回首岸边,只见那红裙渐远渐小,以至成为一个红点,就像江边的一朵红梅。

……此时此刻,词人又深情地望着湘江边上的红梅,双眼渐渐模糊,幻化出当年江边的“茜裙”来。

人耶?

梅耶?

真耶?

幻耶?

这样的描写,是写物而不凝滞于物,符合上面张炎所标举的第一个标准。

  过片一笔宕开,以“鸥去”结束对往事的回忆。

词中本咏红梅,为何一下子又扯到江鸥?

此法即张炎所云“收纵联密”中的一个纵字,也就是说不拘泥于故实,而要从远处着笔。

鸥是眼前的景物,符合湘皋这一特定地点。

词人在江皋徘徊,惊起一滩鸥鸟;

而鸥鸟的拍翅声又惊醒词人,使他从迷惘的回忆中回到当前。

啊,这一切原来都是幻觉,往昔的情事就象鸥鸟一样飞去了。

词写到此处,如果继续从远处着笔,则失其收纵自如之妙,于是“遥怜”二字又把它收回本题,并与上阕的“香远”遥相绾合,从而构成一体,深得“联密”之致。

“花可可”,与前面的“花树小”遥相呼应。

可可,小也,形容梅朵小如红点。

“可可”和“依依”俱为叠字,且平仄相谐,声韵极美。

  《词林纪事》引楼敬思语,说姜白石词“能以翻笔、侧笔取胜”。

这首词上阕由梅及人,写己之相思,下阕始则宕开,几经翻转,写对方之相思。

从对方写来,将两地相思系于一树红梅,故其相思之情,愈翻愈浓,益转益深。

细细品味“遥怜”以下诸句,即可探知个中消息。

“九疑”三句,看似写竹,实为写梅。

  在词人看来,这红梅之红,分明是娥皇、女英二女的相思血泪染成的,也即自己恋人的相思血泪染成的。

这里用湘妃的典故,既关合潭州湖南之地,又借斑竹暗喻红梅,以娥皇、女英对舜帝之相思,比作合肥恋人对己之相思,虽从对方写来,并以侧笔刻画,然却“用事合题”,非常精当。

因为其中“相思血”三字,是牵合梅与竹的媒介。

这也可见白石用典的妙处。

前人用典,用其本意,有时显得呆板、平直;

白石用典,只是取其所需,只取其大意,不拘泥于故实,用的非常灵活   这首词在审美价值上是创造了一种含蓄朦胧的美。

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一中说:“所谓沈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

……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

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此词没有像一般的咏物词那样,斤斤于一枝一叶的刻画,而是着重于传神写意。

从空处摄取其神理,点染其情韵,不染尘埃,不着色相,达到“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的妙境)。

它通过“月坠”、“鸥去”、“东风”、“愁漪”以及“绿筠”的渲染烘托,通过“茜裙归”、“断魂啼”、“相思血”的比拟隐喻,塑造出一种具有独特风采的、充满愁苦、浸透相思情味的红梅形象,借以表达对心上人的深深眷恋。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695-1697页

兰陵王·汉江侧

作者: 史达祖 朝代: 宋代

汉江侧。

月弄仙人佩色。

含情久,摇曳楚衣,天水空濛染娇碧。

文漪簟影织。

凉骨时将粉饰。

谁曾见,罗袜去时,点点波间冷云积。

相思旧飞鷁。

谩想像风裳,追恨瑶席。

涉江几度和愁摘。

记雪映双腕,刺萦丝缕,分开绿盖素袂湿。

放新句吹入。

寂寂。

意犹昔。

念净社因缘,天许相觅。

飘萧羽扇摇团白。

屡侧卧寻梦,倚阑无力。

风标公子,欲下处、似认得。

3132333435 共230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