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沉醉东风(五首)

作者: 关汉卿 朝代: 元代
一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二忧则忧鸾孤凤单,愁则愁月缺花残。为则为俏冤家,害则害谁曾惯,瘦则瘦不似今番;恨则恨孤帏绣衾寒,怕则怕黄昏到晚。三伴夜月银筝凤闲,暖东风绣被常悭。信沉了鱼,书绝了雁,盼雕鞍万水千山。本利对相思若不还,则告与那能索债愁眉泪眼。四夜月青楼凤箫,春风翠髻金翘。雨云浓,心肠俏,俊庞儿玉......更多

浪淘沙·风色转东南

作者: 张榘 朝代: 宋代

风色转东南。

翠拥层峦。

杏花疏雨逗清寒。

钟阜石城何处是,烟霭漫漫。

行旆已西关。

一霎时间。

芳樽聊复挽余欢。

明日断魂分付与,万叠云山。

寄江州褚谘议诗

作者: 何逊 朝代: 南北朝

自与君别离。

四序纷回薄。

分手清江上。

念别犹如昨。

追忆边城游。

奚寻平生乐。

俱登巃从岭。

共坐逶迤阁。

清吹或忘归。

繁文时间作。

连镳戏浅草。

游幰遵长薄。

五载同衣裘。

一朝异暌索。

夫君颇留滞。

骖騑未沃若。

伊家从入关。

终是填沟壑。

早秋正凄怆。

余晖晚销铄。

林叶下仍飞。

水花披未落。

如何隔千里。

无由举三爵。

因君奏采莲。

为余吟别鹤。

杂剧·西游记·第六本

作者: 杨景贤 朝代: 元代
万里香风下九天仙真鹤驭尽翩翩一诚上达祗园地永保皇图亿万年  第二十一折贫婆心印(唐僧一行人上,云)脱离了红孩儿,过了火焰山,于路亏杀龙天三宝。今日到得中天竺国,皆是诸佛罗汉之地。孙悟空,我与龙君、沙、猪慢行,你先去寻个打火做宿处,吃了饭,到灵鹫山参佛世尊。你到前面,不要妄开口说话。此处是佛国了,参禅问道的极多,不要输了。不比你相杀到容易,禅机却怕人。(行者云)小行知道。我先行,师父慢来。(下)(......更多

杂剧·李太白贬夜郎

作者: 王伯成 朝代: 元代
第一折(驾上云了)(高力士云了)(太真云了)(禄山上了)(外末宣住了)(正末扮上开)小生姓李名白,字太白。曾梦跨白鹤上升,吾非个中人也。【仙吕】【点绛唇】鹤梦翱翔,坦然独向,蓬山上。引九曲沧浪,助我杯中况。【混江龙】忽地眼皮开放,似一竿风外酒旗忙。不向竹溪翠影,决恋着花市清香。我舞袖拂开三岛路,醉魂飞上五云乡。甘心致仕,自愿归休,欧阳浩气,浇灌吟怀,不求名,不求利,虽不一箪食一瓢饮,我比颜回隐迹只......更多

杂剧·破苻坚蒋神灵应

作者: 李文蔚 朝代: 元代
第一折(冲末扮苻坚领卒子上)(苻坚云)府库充实聚宝珍,数年修政以安民。强兵富国兴王地,守治长安号大秦。某乃秦公苻坚是也。原祖中蒲人氏,我父乃蒲洪,授都督之职,后改姓苻。永和六年十一月,某将兵入长安,初归民心未定,某遣使赴建康,各举孝悌廉直。有吕婆楼举王猛有谋略之才,某招纳用之,某拜他为军师。修政以来,开辟田畴,练习军士,因此上国富兵强,数载秦国大治。某心中惟有一件大事,未曾称意。某与军师商议,看此......更多

最高楼(客有败棋者,代赋梅)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花知否,花一似何郎。

又似沈东阳。

瘦棱棱地天然白,冷清清地许多香。

笑东君,还又向,北枝忙。

著一阵、霎时间底雪。

更一个、缺些儿底月。

山下路,水边墙。

风流怕有人知处,影儿守定竹旁厢。

且饶他,桃李趁,少年场。

倾杯乐(散水调)

作者: 柳永 朝代: 宋代

楼锁轻烟,水横斜照,遥山半隐愁碧。

片帆岸远,行客路杳,簇一天寒色。

楚梅映雪数枝艳,报青春消息。

年华梦促,音信断、声远飞鸿南北。

算伊别来无绪,翠消红减,双带长抛掷。

但泪眼沈迷,看朱成碧。

惹闲愁堆积。

雨意云情,酒心花态,孤负高阳客。

梦难极。

和梦也、多时间隔。

江城子·画堂高会酒阑珊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画堂高会酒阑珊。

倚栏干。

霎时间。

千里关山,常恨见伊难。

及至而今相见了,依旧似、隔关山。

倩人传语问平安。

省愁烦。

泪休弹。

哭损眼儿,不似旧时单。

寻得石榴双叶子,凭寄与、插云鬖。

落日怅望

作者: 马戴 朝代: 唐代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112-113 .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片:片刻,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念:想。何:多么。滞:滞留,淹留。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微阳:斜阳。微,指日光微弱。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物,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惊:因面容改变而吃惊。平昔:平素,往昔。颜:面色,容颜。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112-113 .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片:片刻,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念:想。何:多么。滞:滞留,淹留。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微阳:斜阳。微,指日光微弱。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物,如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惊:因面容改变而吃惊。平昔:平素,往昔。颜:面色,容颜。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112-113 .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殊的艺术效果。细细玩味,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马戴这一首望乡之曲就是这样,它的乐音越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遥遥传来,至今仍然能挑响读者心中的弦索。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54-1255页
12345 共1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