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文·荆钗记

作者: 柯丹邱 朝代: 元代
第一出家门【临江仙】(末上)一段新奇真故事,须教两极驰名。三千今古腹中存,开言惊四座,打动五灵神。六府齐才并七步,八方豪气凌云,歌声遏住九霄云。十分全会者,少不得仁义礼先行。〔问答照常〕。【沁园春】才子王生,佳人钱氏,贤孝温良;以荆钗为聘,配为夫妇。春闱催试,拆散鸾凰。独步蟾宫,高攀仙桂,一举鳌头姓氏香。因参相,不从招赘,改调潮阳。修书远报萱堂,中道奸谋变祸殃。岳母生嗔,逼凌改嫁,山妻守节,潜地去......更多

遣兴五首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

又如垄底松,用舍在所寻。

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

昔者庞德公,未曾入州府。

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

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

举家依鹿门,刘表焉得取。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蓬生......更多

冲卿席上得作字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咨予乏时才,始愿乃丘壑。

强走十五年,朱颜已非昨。

低回大梁下,屡叹风沙恶。

所欣同舍郎,诱我文义博。

古声无慆淫,真味有淡泊。

追攀风月久,貌简非心略。

君思忽推徙,所望颇乖错。

尚怜得经过,未比参辰各。

留连惜余景,从子至日落。

明灯照亲友,环坐倾杯杓。

别离宽後悲,笑语尽今乐。

论诗知不如,兴至亦同作。

田家杂兴八首

作者: 储光羲 朝代: 唐代

春至鶬鹒鸣,薄言向田墅。

不能自力作,黾勉娶邻女。

既念生子孙,方思广田圃。

闲时相顾笑,喜悦好禾黍。

夜夜登啸台,南望洞庭渚。

百草被霜露,秋山响砧杵。

却羡故年时,中情无所取。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

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

逍遥阡陌上,远近无相识。

落日照秋......更多

梦与李七、庾三十三同访元九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夜梦归长安,见我故亲友。

损之在我左,顺之在我右。

云是二月天,春风出携手。

同过靖安里,下马寻元九。

元九正独坐,见我笑开口。

还指西院花,仍开北亭酒。

如言各有故,似惜欢难久。

神合俄顷间,神离欠伸后。

觉来疑在侧,求索无所有。

残灯影闪墙,斜月光穿牖。

天明西北望,万里君知否。

老去无见期,踟蹰搔白首。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124-128 2、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83-86 3、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15-417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bìn)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xuān)冕(miǎn),遗恨寄沧洲。东武:指密州。子由:苏轼之弟文学家苏辙字。彭门:指徐州。此曲:指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安石:谢安,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以功封建昌县公,死后赠太傅。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面濒临大海,故称东海。“从事”句:意为谢安出仕时鬓发已开始变白。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起,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从政。“中年”两句:《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丝竹,泛指管弦乐器。“一旦”三句:意思是说谢安功成名就之后,一定准备归隐会稽,不料后来抱病回京了。西州,代指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雅志:指退隐东山的高雅的志趣。轩冕:古代官员的车服。借指做官。沧洲:水滨,古代多用以指隐士的住处。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qiú)。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zhé)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岁云暮:即岁暮。云,语助词。要褐裘: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迟留:逗留,停留。“惟酒”句:语本《晋书·顾荣传》:“恒纵酒酣畅,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一任”二句:意思是说,任凭有雄心大志的入瞧不起我们,也不去管它了。刘玄德,刘备。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124-128 2、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83-86 3、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15-417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bìn)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xuān)冕(miǎn),遗恨寄沧洲。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东武:指密州。子由:苏轼之弟文学家苏辙字。彭门:指徐州。此曲:指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安石:谢安,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以功封建昌县公,死后赠太傅。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面濒临大海,故称东海。“从事”句:意为谢安出仕时鬓发已开始变白。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起,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从政。“中年”两句:《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丝竹,泛指管弦乐器。“一旦”三句:意思是说谢安功成名就之后,一定准备归隐会稽,不料后来抱病回京了。西州,代指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雅志:指退隐东山的高雅的志趣。轩冕:古代官员的车服。借指做官。沧洲:水滨,古代多用以指隐士的住处。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qiú)。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zhé)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岁云暮:即岁暮。云,语助词。要褐裘: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迟留:逗留,停留。“惟酒”句:语本《晋书·顾荣传》:“恒纵酒酣畅,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一任”二句:意思是说,任凭有雄心大志的入瞧不起我们,也不去管它了。刘玄德,刘备。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124-128 2、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83-86 3、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15-417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发端明点“安石”,领起上半阕。词人的写作角度比较独特,既不写他经天纬地的才能,也不写他建功立业的辉煌,而是写他人生的另一侧面。劈头就写谢安中年出仕的尴尬:他本来隐居会稽,踏上仕途时鬓发已开始染上秋霜,令人吃惊。再写人情的难堪:人到中年,与亲友相别时觉得难舍难分,于是借音乐来抒写离愁。而后突出他一向抱有的功成身退的心愿: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语气多么肯定,多么坚决,确实是对史书中所谓“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晋书》)数语准确的表述。而结果却是“扶病人西州”,这就反跌出困於轩冕不遂雅志的“遗恨”。这种“遗恨”,便是作者引出的鉴戒——“不早退”。词中的“困轩冕”只是一个文雅的或婉转的说法,实际上(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贪恋功名富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而相从之乐”。换头“岁云暮”三字承上转下,“岁暮”当指年华老大,“早计”是对“遗恨”而言,其内容便是“要褐裘”,亦即辞官归隐,过平民生活。以下七句是由此产生的设想:在归乡的千里长途中,每逢山水名胜或有贤主、良朋接待之类好的去处,可以随意逗留,尽情游乐,不必如官场中人因王命在身而行道局促,一层:我带着醉意唱歌时你跟着唱和,我因醉酒倒下时你要搀扶我,——只有酒是可以使人忘怀得失的,二层:这样,有雄心大志的人会瞧不起我们,那就悉听尊便好了,我们只管走自己的路,三层:这种种设想,情辞恳切,言由中发,有如骏马驻坡,不可遏止,充分表现出词人对辞官归隐而享弟兄“相从之乐”的夙愿。“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极写想象中“退而相从之乐”的情态,简直是对二人的“合影”。篇末“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两句,反用典故,并非真要趋同胸无大志的庸人,而只是强调素愿的坚定不移,这体现了用典的灵活性。   同《南乡子》(东武望余杭)、《醉落魄》(分携如昨)、《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等词作一样,这首词着重表现了苏轼前期思想的另一面,虽然“功成名遂”尚未实现,出仕思想仍占上风,但在某种程度上徘徊于出处之间,却是可以肯定的。早在嘉祐五年(1060)苏氏弟兄寓居怀远驿时,即有“夜雨对床”,“为闲居之乐”(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引、《再祭亡兄端明文》等)的口头约定,这一回正是对前约的重申,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其弟的安慰,词中流露出深厚的兄弟之情。不过,他在诗词中不断表达的这种归卧故山的雅志,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苏辙词中的“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倒成了他们此后生活的写照。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124-12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15-417 3、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216-217

吟乐天自问怆然有作

作者: 刘禹锡 朝代: 唐代

亲友关心皆不见,风光满眼倍伤神。

洛阳城里多池馆,几处花开有主人。

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二首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涧水横斜石路深,水源穷处有丛林。

青鸳几世开兰若,黄鹤当年瑞卯金。

败壁数峰连粉墨,凉烟一穗起檀沈。

十年亲友半零落,回首旧游成古今。

答长安丞裴说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出身忝时士,于世本无机。

爰以林壑趣,遂成顽钝姿。

临流意已凄,采菊露未稀。

举头见秋山,万事都若遗。

独践幽人踪,邈将亲友违。

髦士佐京邑,怀念枉贞词。

久雨积幽抱,清樽宴良知。

从容操剧务,文翰方见推。

安能戢羽翼,顾此林栖时。

酬邢杜二员外

作者: 许浑 朝代: 唐代

雪带东风洗画屏,客星悬处聚文星。

未归嵩岭暮云碧, 久别杜陵春草青。

熊轼并驱因雀噪,隼旟齐驻是鸿冥。

岂知京洛旧亲友,梦绕潺湲江上亭。

678910 共16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