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

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佳期谁料久参差。

愁绪暗萦丝。

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

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那年的今夜,我与师师姑娘初次相遇。

屋内琉帘半卷,烛光朦胧;

屋外,露花笼雾,凉风续续。

她美丽的双颊,泛着微醉后的红润。

抛开髻簪,披拂着秀发,紧偎在我的怀中,她挥泪唱起了新谱的歌曲。

佳期谁料久参差。

愁绪暗萦丝。

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谁知一别多年,久久不能实现当年约定的佳期,只有不尽的愁绪,隐隐约约地萦绕在心里。

料想此刻此际,她一定唱罢了清越的歌,跳完了美妙的舞,又在对着寂寥的秋色嗟叹不已。

画楼依旧,明月依旧,静静的秋夜依旧。

只有清寒的月光照着两处相思,一种愁绪。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 :57-61 2、 刘拥军 选注.李清照秦观词选.成都:巴蜀书社,2000:78-79 3、 龚旭东.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214-215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

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那年的今夜,我与师师姑娘初次相遇。

屋内琉帘半卷,烛光朦胧;

屋外,露花笼雾,凉风续续。

她美丽的双颊,泛着微醉后的红润。

抛开髻簪,披拂着秀发,紧偎在我的怀中,她挥泪唱起了新谱的歌曲。

年时:宋时方言,犹“当年”或“那时”。

酒红滋:酒后脸上泛起红晕。

露华:秋夜露珠。

凉飔(sī):凉风。

偎(wēi):挨贴。

佳期谁料久参差。

愁绪暗萦丝。

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谁知一别多年,久久不能实现当年约定的佳期,只有不尽的愁绪,隐隐约约地萦绕在心里。

料想此刻此际,她一定唱罢了清越的歌,跳完了美妙的舞,又在对着寂寥的秋色嗟叹不已。

画楼依旧,明月依旧,静静的秋夜依旧。

只有清寒的月光照着两处相思,一种愁绪。

参(cēn)差(cī):本指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指错过。

萦(yíng)丝:如丝萦绕,形容纠缠难解。

嗟(jiē)咨:慨叹,叹息。

画楼:雕饰华丽的楼房。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 :57-61 2、 刘拥军 选注.李清照秦观词选.成都:巴蜀书社,2000:78-79 3、 龚旭东.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214-215

望海潮(四之四)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奴如飞絮,郎如流水,相沾便肯相随。

微月户庭,残灯帘幕,匆匆共惜佳期。

才话暂分携。

早抱人娇咽,双泪红垂。

画舸难停,翠帏轻别两依依。

别来怎表相思。

有分香帕子,合数松儿。

红粉脆痕,青笺嫩约,丁宁莫遣人知。

成病也因谁。

更自言秋杪,亲去无疑。

但恐生时注著,合有分于飞。

青门饮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风起云间,雁横天末,严城画角,梅花三奏。

塞草西风,冻云笼月,窗外晓寒轻透。

人去香犹在,孤衾长闲馀绣。

恨与宵长,一夜薰炉,添尽香兽。

前事空劳回首。

虽梦断春归,相思依旧。

湘瑟声沈,庾梅信断,谁念画眉人瘦。

一句难忘处,怎忍辜、耳边轻咒。

任人攀折,可怜又学,章台杨柳。

河传(二之一)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乱花飞絮。

又望空斗合,离人愁苦。

那更夜来,一霎薄情风雨。

暗掩将、春色去。

篱枯壁尽因谁做。

若说相思,佛也眉儿聚。

莫怪为伊,底死萦肠惹肚。

为没教、人恨处。

河传·乱花飞絮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乱花飞絮。

又望空斗合,离人愁苦。

那更夜来,一霎薄情风雨。

暗掩将、春色去。

篱枯壁尽因谁做。

若说相思,佛也眉儿聚。

莫怪为伊,底死萦肠惹肚。

为没教、人恨处。

蝶恋花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语燕飞来惊昼睡。

起步花阑,更觉无情绪。

绿草离离蝴蝶戏。

南园正是相思地。

池上晚来微雨霁。

杨柳芙蓉,已作新凉味。

目断云山君不至。

香醪著意催人醉。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作者: 朱熹 朝代: 宋代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莫为姬姜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江边的几树梅花真是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且远远的望着那扇柴门,独自归去。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莫为姬姜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劫成灰: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后人借用“劫”指天灾人祸。“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莫为姬姜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江边的几树梅花真是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劫成灰: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后人借用“劫”指天灾人祸。“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且远远的望着那扇柴门,独自归去。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莫为姬姜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莫为姬姜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  这首诗的题目为“次韵雪后书事”。这首诗是一首和诗。和诗是朋友之间用诗相互酬答的一种方式。这种朋友之间的相互酬答,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身在异处通过书信的形式来进行的。根据诗中的“折寄遥怜”、“相思”、“独自回”等词可知,这首诗显然属于后者。这首诗是一首记事诗。诗歌所记何事?且看诗歌本身。   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此词的作用虽然易解,但问题是,谁人“惆怅”,为何“惆怅”。谁在“惆怅”呢?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诗人开篇就说自己“惆怅”,可见其“惆怅”之浓之深。诗人作诗,当蓄积的感情于提笔之际浓烈得难以化解时,便无暇慢条斯理的运用所谓的技巧表达之,而常常在诗歌的开头直接予以发泄,若李白之“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难》),即为此类。然则,诗人为何惆怅?是因为江头只有几树梅,为梅之少而惆怅吗?恐亦不是。为何?因为梅虽是中国古代诗人的爱物,但其诗中的梅多以株,甚至以枝论,若“墙角数枝梅”之类,然未见有诗人因此而惆怅者。因此,朱熹之惆怅当非为梅而为其内心本有之情绪。既然诗人非为梅惆怅,为何要以“江头几树梅”紧承其后?因为诗人要借江头的这几树梅来纾解心中之惆怅。   诗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绕去还来”。“杖藜”者,拐杖也。此句写诗人之行为。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乃因诗人爱梅,不忍离去耶?此种可能虽不能排除,然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   颔联忆寻梅之经历。“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此句再次表明,诗人的惆怅非为梅也。整联写诗人寻梅之经历,却以“雪压”表现梅生存环境之恶劣,从反面衬托梅冒寒绽放的坚贞品质;且诗人强调梅于月明之夜绽放,乃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洁品格。诗人于此联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惆怅,而忆寻梅之经历,既使诗歌在章法上显得摇曳多姿,又为下联写折梅寄意做铺垫。   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上联“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问题是,诗人为何将远人比作“玉”?“怜”又当作何解释?有人认为,此处的远人是一位貌美如玉的女子,“怜”是爱的意思。诚恐不妥。首先,一位走路都需手扶杖藜的老者因为思念一位年轻女子而惆怅得在梅下绕去绕来,去而复来,实在有失体统。再者,这样解释与下联“相思应恨劫成灰”在意思上也难以联系起来。“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句中的一个“应”字。“应”是“应该”的意思,应该怎么怎么,乃是一种推测。此句若写的是诗人自己,当然无需推测;既然用了推测,只能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这个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恨”什么?“劫成灰”。从中便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怨恨。至此,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何以要喻他为“玉”就明白了。原来诗人是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诗人“杖藜行绕去还来”原来是在为朋友忧虑担心。   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尾联仍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沉吟”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独自回”,表现其孓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当然,尾联也有对环境的渲染。“日落”、“寒鸦起”一方面渲染环境的冷寂、凄清,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徘回于梅下时间之长,突出其“惆怅”之深。   这首诗以“书事”为题,句句都是在描写诗人的行为。这些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一位思念远友,为朋友的遭遇满怀忧虑的老者形象。高考命题人认为这首诗是咏梅诗,实为不妥。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整首诗描写的主体,咏物的目的或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或兼而有之。这首诗虽然写了梅,却没有对其做正面描写,虽然也表现了梅的品格,目的却不在此。在诗中,梅只是诗人用以慰藉自己鼓励朋友的凭藉,而不是要着意表现的对象。如此,不能说其是咏物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答侯少府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

漆园多乔木,睢水清粼粼。

诏书下柴门,天命敢逡巡。

赫赫三伏时,十日到咸秦。

褐衣不得见,黄绶翻在身。

吏道顿羁束,生涯难重陈。

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

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

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

如何燕赵陲,忽遇平生亲。

开馆纳征骑,弹弦娱远宾。

飘飖天地间,一别方兹晨。

东道有佳作,南朝无此人。

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

吾党谢王粲,群贤推郄诜。

明时取秀才,......更多

酬陆少府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代

朝临淇水岸,还望卫人邑。

别意在山阿,征途背原隰。

萧萧前村口,唯见转蓬入。

水渚人去迟,霜天雁飞急。

固应不远别,所与路未及。

欲济川上舟,相思空伫立。

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

作者: 吴文英 朝代: 宋代

春语莺迷翠柳。

烟隔断、晴波远岫。

寒压重帘幔拕绣。

袖炉香,倩东风,与吹透。

花讯催时候。

旧相思、偏供闲昼。

春澹情浓半中酒。

玉痕销,似梅花,更清瘦。

春语莺迷翠柳。

烟隔断、晴波远岫。

寒压重帘幔拕绣。

袖炉香,倩东风,与吹透。

春风殆荡,莺语啁啾,翠柳如烟,水波潋滟,远山如黛。

室内帘幔重重,挡住了窗外的春光,仍透着寒意,令人感到压抑。

袖中虽然笼着燃着香料的手炉,还是希望春风能将手炉吹得旺些。

花讯催时候。

旧相思、偏供闲昼。

春澹情浓半中酒。

玉痕销,似梅花,更清瘦。

春花催发,引起了旧日的相思情。

如今孤身一人,闲极无聊得难捱这早春的清昼。

唯有以酒销愁,来冲淡那春的引诱,情的煎熬。

将醉未醉,闺中人玉损香销,有如梅花,甚或更加清瘦。

参考资料: 1、 李建龙.中国金榜百家经典·第7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286 2、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2481页 3、 赵慧文.徐育民编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349

春语莺迷翠柳。

烟隔断、晴波远岫。

寒压重帘幔拕绣。

袖炉香,倩东风,与吹透。

远岫(xiù):远山。

岫,峰峦。

谢胱《郡内高斋闲望》诗:“窗中列远岫。

”寒压:写闺中人对室内重帘叠幔的压抑的感受。

拕(tuō):同“拖”。

“绣”指室外春光。

袖炉香:即炉香拂袖,此代指闺中人。

倩:同“请”。

花讯催时候。

旧相思、偏供闲昼。

春澹情浓半中酒。

玉痕销,似梅花,更清瘦。

花讯:二十四番花信风。

古人认为花期有信,应风而开。

由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

闲昼:指极至无聊的时光。

春澹(dàn):春之淡薄,这是闺中人思春的心里感受。

情浓:指闺中人的内心情感。

中(zhòng)酒:因酒醉而身体不爽,犹病酒。

参考资料: 1、 李建龙.中国金榜百家经典·第7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286 2、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2481页 3、 赵慧文.徐育民编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349

春语莺迷翠柳。

烟隔断、晴波远岫。

寒压重帘幔拕绣。

袖炉香,倩东风,与吹透。

花讯催时候。

旧相思、偏供闲昼。

春澹情浓半中酒。

玉痕销,似梅花,更清瘦。

  发端“春语莺迷翠柳。

“烟隔断、晴波远岫”二句,以丽语勾出春暖花开的美景。

“春语”句为近景,着“烟隔断”三字,点明下面所写“晴波远岫”是远景,开头所绘之春景,有柳之翠,莺之黄,山之青,水之绿,色彩鲜明清丽;

有峰峦之静谧,水波之动荡,翠柳之摇曳,黄莺之歌唱,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动静交织、远近交融的立体画面。

这画面充满蓬勃的生机,为下文起着反衬的作用。

  “袖炉香”三句,写闺中人在薰香的室内,敬请春风的吹拂,“吹透”二字,刻画出闺中人要驱走重帘叠幔所造成的寒气与重压之情何等强烈。

这里没有春天来临的欢愉与轻松,由此将“闺怨”正面作了暗示。

  过片紧承“倩东风”,“花讯催时候”写闺中人盼望春天的迅速到来。

“旧相思、偏供闲昼”一句,以直抒胸臆手法写出“闺怨”之情。

“旧相思”与上片的“寒压”相呼应,可见“寒压”之感绝非客观的重帘叠幔所致,而是有内在的原因。

因此,就更感到永昼漫漫,百无聊赖了。

“春澹情浓半中酒”一句,继写闺中人的所为所感。

正因“春澹情浓”这种感情的反差,造成的内心矛盾,也只好以酒消愁了。

然而酩酊之后更引起身体不适。

最后道“玉痕消,似梅花,更清瘦”,以闺中人玉损香销,如清瘦的梅花作结,从而将“闺怨”之情一笔托出。

  此首小令在艺术颇具特色:一、含蓄委婉以景托情,反复渲染,揭示主旨。

开章描绘春景之美,用以反衬闺怨之情,后以帘幔塞压从正面衬托闺怨,进而以“倩东风,与吹透”表达闺情之渴望;

下阕又以闲昼相思,情浓病酒来揭示“闺怨”,最后以玉容消损如清瘦梅花的比喻将闺怨写足。

二、善于炼字。

词语声调铿锵,色彩鲜明,景物描写富有主体感。

如“春语莺迷翠柳”一句,写翠柳飘拂,黄莺婉转,不仅有声有色,动静交织,而且加上一个“迷”字,将黄莺拟人化了,有力地表达了人对春天的喜悦之情,它起了诗眼的作用。

又如“晴波远岫”二个词的修饰语为“晴”“远”二字,于是就将晴空如洗,水波荡漾,峰峦起伏,山青如黛的美好境界勾出。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编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349

8687888990 共230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