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陆三饮酒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寒郊好天气,劝酒莫辞频。

扰扰钟陵市,无穷不醉人。

春怨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

欲知别后相思意,回看罗衣积泪痕。

画蝉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

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苏溪亭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

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lán)。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lán)。

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

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

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

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

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

“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

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

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

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

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

“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

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

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

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77页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卷箨正离披,新枝复蒙密。

翛翛月下闻,褭褭林际出。

岂独对芳菲,终年色如一。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一作方干诗)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寄禅师寺华上人次韵三首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百年浑是客,白发总盈颠。

佛国三秋别,云台五色连。

朝盘香积饭,夜瓮落花泉。

遥忆谈玄地,月高人未眠。

禅心如落叶,不逐晓风颠。

猊坐翻萧瑟,皋比喜接连。

芙蓉开紫雾,湘玉映清泉。

白昼谈经罢,闲从石上眠。

德士名难避,风流学济颠。

礼罗加璧至,荐鹗与云连。

尘世休飞锡,松林且枕泉。

近闻离讲席,听雨半山眠。

调笑令·边草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 边塞的野草啊,边塞的野草!

野草枯尽时。

戍边的兵士已老。

山南山北雪后放睛。

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千里万里处处月明,明月啊,明月!

远处传来胡笳一声,令人肠断欲绝。

参考资料: 1、 龚学文 .《闺秀词三百首》 .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96 :326-327 . 2、 乔力 .《唐五代词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10 . 3、 綦文霞 .《历代词精品百首》 .长春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1996 :15 . 4、 卢冀宁,汪维懋 .《历代边塞诗词选析》 .北京 :军事谊文出版社 ,1997 :180 . 5、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委会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 边草:边塞之草。

此草秋天干枯变白,为牛马所食。

尽:死。

雪晴:下过大雪后放晴。

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jiā)一声愁绝。

月明:月色皎洁。

胡笳:一种流行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管乐器,汉魏鼓吹乐常用之。

绝:极,很,表示事物程度的副词。

参考资料: 1、 龚学文 .《闺秀词三百首》 .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96 :326-327 . 2、 乔力 .《唐五代词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10 . 3、 綦文霞 .《历代词精品百首》 .长春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1996 :15 . 4、 卢冀宁,汪维懋 .《历代边塞诗词选析》 .北京 :军事谊文出版社 ,1997 :180 . 5、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委会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 边塞的野草啊,边塞的野草!

野草枯尽时。

戍边的兵士已老。

山南山北雪后放睛。

边草:边塞之草。

此草秋天干枯变白,为牛马所食。

尽:死。

雪晴:下过大雪后放晴。

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jiā)一声愁绝。

千里万里处处月明,明月啊,明月!

远处传来胡笳一声,令人肠断欲绝。

月明:月色皎洁。

胡笳:一种流行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管乐器,汉魏鼓吹乐常用之。

绝:极,很,表示事物程度的副词。

参考资料: 1、 龚学文 .《闺秀词三百首》 .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96 :326-327 . 2、 乔力 .《唐五代词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10 . 3、 綦文霞 .《历代词精品百首》 .长春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1996 :15 . 4、 卢冀宁,汪维懋 .《历代边塞诗词选析》 .北京 :军事谊文出版社 ,1997 :180 . 5、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委会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这是一首反映边地戍卒思归情绪的小令,这类题材在唐诗中多得不可胜计,但在词中却很少见。

盛唐时代的诗人们都向往到边塞建功立业,所以岑参等人笔下的边塞风光无比壮丽,充满乐观的情调。

但到了中唐时代,情况不同了,李益的边塞诗就有一种凄凉的气氛,不少诗篇描写边地戍卒的思乡怀归和哀怨情绪。

戴叔伦此词所写也是这种思想情绪,但写得非常含蓄深沉。

  开头“边草”两字重叠,固是词调格律的要求,而在这里使人联想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显示出空间的寥阔,同时点明边塞的地理环境,渲染了荒凉的气氛。

接着“边草尽来兵老”一句,写时间之悠长。

边草一次次从生长到枯萎,戍卒年年盼归,从青年到衰老。

值得注意的是以“草尽”烘托“兵老”,还暗寓着统治者把戍卒当作“边草”一样看待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对统治者不管戍卒死活的斥责和抗议,寄托着对戍卒遭遇的深切同情。

  中间一联对句,非常工整。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前句写边塞冰天雪地,一片银白,“山南山北”点明白雪覆盖面之广阔,“晴”字点明飘雪已经停止,同时为下句的“月明”作铺垫。

下句写白雪衬托下的月色分外皎洁,“千里万里”写月亮普照之广,同时也暗寓着边塞与家乡相隔之遥远。

人隔两地,但所望之月是同一个月,所以明月是最易引起怀人思乡之景,李白著名的诗篇《静夜思》就是描绘见月思乡的情景,唐代写望月怀乡的诗篇不胜枚计。

接着又按格律要求叠用“明月,明月”,使读者更体会到:戍卒面对明月,思乡怀人之情更切,似乎戍卒的思想已长着翅膀飞回了家乡。

  结句“胡笳一声愁绝”,一声胡笳使戍卒从思乡梦中惊醒过来,原来自己仍旧身在边地,最后用“愁绝”二字表现出戍卒的极端忧愁苦闷,同时也起了点明主题的作用。

  全词没有出现思乡怀人的字样,但句句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其特点是全用景物烘托的手法。

边地将尽的枯草,积满山岭的冰雪,晴朗夜空的明月,凄凉悲切的胡笳声,所有这些景物描写,都是为了烘托戍卒的心情,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最后用“愁绝”二字点明,就显得心情特别沉重而有力。

  此词的另一特点是重叠的结构形式。

按照词的格律要求,全词有两对叠句,这种重叠通过重复歌咏可加强感情的抒发,同时也起了加深意境的作甩。

“边草”重叠,形成一种荒凉的意境,描写了戍卒的活动背景,也烘托出戍卒空虚凄凉的心境,这就与单用“边草”二字的作用不同。

“明月”重叠,一方面是上句末尾“月明”二字的颠倒,使之与上句转折呼应,这也是转应曲词调的格律要求,形成上下句勾连的格局,可产生回环往复的韵致,另一方面,“明月”二字的重叠,造成了一种明月普照的柔和氛围,烘托出了戍卒思乡怀人的强烈不安的情绪。

  全词意境极为深沉含蓄,是中唐文人词中难得的一篇佳作。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钟振振 .《历代小令词精华》 .长沙 :岳麓书社 ,1993 :24-25 .

与友人过山寺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共有春山兴,幽寻此日同。

谈诗访灵彻,入社愧陶公。

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

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

同赋龙沙墅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回转沙岸近,欹斜林岭重。

因君访遗迹,此日见真龙。

12345 共25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