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送别二首 文赏
九日 文
杂曲歌辞·秋夜长 文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雁南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
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
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所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铜雀妓二首 文翻
羁春 文翻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客游千里追名之心早已厌倦,春天到来我一门心思要回家。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北园里的情景还是那么令人伤感,我又看见花飘花落乱纷飞。
参考资料: 1、 钟江南编著.唐宋诗词注释: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1: 第94页
山中 文翻注译赏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
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2-23
长江悲已滞(zhì),万里念将归。
滞:淹留。
一说停滞,不流通。
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况属:何况是。
属:恰逢,正当。
高风:山中吹来的风。
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2-23
长江悲已滞(zhì),万里念将归。
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
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滞:淹留。
一说停滞,不流通。
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况属:何况是。
属:恰逢,正当。
高风:山中吹来的风。
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2-23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
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
可以参证的有作者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羁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
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 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
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
人在山上望长江,由于距离远,看不清它的滚滚奔腾的波涛,往往会感到江水是凝滞不动的。
所以,这句诗中长江悲伤滞留的形象,也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直觉感受。
悲愁的长江与悲愁的诗人相互感发、契合、共鸣,强烈地感染了读者的情绪。
诗一开篇,境界便很悲凉浑壮。
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
“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
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
一为送别将尽之岁。
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
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
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
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
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发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
诗的前两句中“长江”和“万里”是从空间上表述自己远在外地他乡,归家的路途遥远。
“已滞”和“将归”是从时间上表明诗人长期滞留他乡,还没有归去。
紧接着,诗人紧紧抓住眼前的环境和景色,写出了“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
从字面上看,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
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
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
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
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
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
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
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
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
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
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
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之妙。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此诗道:“寄兴高远,情景俱足。
”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
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
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
该诗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构。
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16-17 2、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26
重别薛华 文翻译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
明月照在冒珍珠似的水泡的江水上,秋风洗刷着能把锦缎洗得更好看的锦江。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这分别的地方,有楼台,紧靠着又高又陡的江岸;
有洲诸,很长很长,长得要跟远天连起来。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旅途飘泊,现在要以千里计数了;
而凄凄惶惶的情景,看来要陪伴我一辈子了。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眼前的穷途末路,只能叫我眼泪洗面;
回头看看我走过的里程,也只能叫我潸然出涕。
参考资料: 1、 聂文郁 .王勃诗解 .青海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0 :105-106 . 2、 (唐)王勃著 倪木兴 选注 .初唐四杰诗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21-22 .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
明月照在冒珍珠似的水泡的江水上,秋风洗刷着能把锦缎洗得更好看的锦江。
沉珠浦:河岸的美称。
浦,江岸。
濯(zhuó)锦川:即锦江。
岷江分支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平原,传说蜀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故称。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这分别的地方,有楼台,紧靠着又高又陡的江岸;
有洲诸,很长很长,长得要跟远天连起来。
绝岸:陡峭的江岸。
洲渚(zhǔ):水中小块的陆地。
亘(gèn):绵延。
长天:辽阔的天空。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旅途飘泊,现在要以千里计数了;
而凄凄惶惶的情景,看来要陪伴我一辈子了。
旅泊:飘泊。
旅,一作“飘”。
栖遑(xī huáng):同“栖皇”,奔波不定,神情不安。
遑,一作“迟”。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眼前的穷途末路,只能叫我眼泪洗面;
回头看看我走过的里程,也只能叫我潸然出涕。
“穷途”句:典出晋阮籍。
《世说新语·栖逸》注引《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哭而返。
”潸(shān)然:流泪。
参考资料: 1、 聂文郁 .王勃诗解 .青海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0 :105-106 . 2、 (唐)王勃著 倪木兴 选注 .初唐四杰诗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21-22 .
早春野望 文
赠李十四四首 文
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
琴尊唯待处,风月自相寻。
小径偏宜草,空庭不厌花。
平生诗与酒,自得会仙家。
乱竹开三径,飞花满四邻。
从来扬子宅,别有尚玄人。
风筵调桂轸,月径引藤杯。
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