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雪颔霜髯不自惊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伽花彩甚奇,谓有初春之兴。因作二首,寄袁公济 雪颔霜髯不自惊。更将翦彩发春荣。羞颜未醉已先赪。 莫唱黄鸡并白发,且呼张丈唤殷兄。有人归去欲卿卿。
伽花彩甚奇,谓有初春之兴。因作二首,寄袁公济伽花颜色绚丽甚是罕见,不由得让人爱上这初春时节。所以特作词两首,寄给袁公济 雪颔霜髯不自惊。更将翦彩发春荣。羞颜未醉已先赪。 虽已是两鬓斑白心中却是未曾服老,仍像是最青春年少的少年,美酒未醉已经羞愧的红了脸。 莫唱黄鸡并白发,且呼张丈唤殷兄。有人归去欲卿卿。不要在年老的时候才感叹时光流逝,且把张丈殷兄叫上一起同行游玩观赏。看到有人归去就想到了你。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伽(qié)花彩甚奇,谓有初春之兴。因作二首,寄袁公济袁公济:苏轼的好友。 雪颔(hàn)霜髯(rán)不自惊。更将翦(jiǎn)彩发春荣。羞颜未醉已先赪(chēng)。 雪颔霜髯:谓发白须白。 翦彩:形容花开繁茂。春荣:喻少年时期。赪:红色。 莫唱黄鸡并白发,且呼张丈唤殷兄。有人归去欲卿(qīng)卿。。白发:指老年时期。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因黄鸡能报晓,故用以指代时光流逝。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伽(qié)花彩甚奇,谓有初春之兴。因作二首,寄袁公济伽花颜色绚丽甚是罕见,不由得让人爱上这初春时节。所以特作词两首,寄给袁公济 袁公济:苏轼的好友。 雪颔(hàn)霜髯(rán)不自惊。更将翦(jiǎn)彩发春荣。羞颜未醉已先赪(chēng)。 虽已是两鬓斑白心中却是未曾服老,仍像是最青春年少的少年,美酒未醉已经羞愧的红了脸。雪颔霜髯:谓发白须白。 翦彩:形容花开繁茂。春荣:喻少年时期。赪:红色。 莫唱黄鸡并白发,且呼张丈唤殷兄。有人归去欲卿(qīng)卿。不要在年老的时候才感叹时光流逝,且把张丈殷兄叫上一起同行游玩观赏。看到有人归去就想到了你。白发:指老年时期。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因黄鸡能报晓,故用以指代时光流逝。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喜雨亭记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更多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693-698 2、 曾枣庄 等.苏轼散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208-212 3、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57-161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志:记。周公得禾,以名其书:周成王得一种“异禾”,转送周公,周公遂作《嘉禾》一篇。汉武得鼎,以名其年:汉武帝元狩七年(前116),得一宝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元年。《通鉴考异》认为得宝鼎应在元鼎四年,元鼎年号是后来追改的。叔孙胜敌,以名其子:鲁文公派叔孙得臣抵抗北狄入侵,取胜并俘获北狄国君侨如。叔孙得臣遂更其子名为“侨如”。扶风:凤翔府。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qí)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biàn)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明年:第二年。治:修建。雨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占:占卜。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弥:整、满。雨:下雨。乙卯:农历四月初二。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丁卯:农历四月十四口。相与:汇聚。贾:指坐商。忭:欢乐、喜悦。适:恰巧。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sòng)繁兴,而盗贼滋炽(chì)。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属:同“嘱”,意为劝酒。禾:谷子,即小米。荐饥:古人说:“连岁不熟曰荐”,因此“荐饥”意应为:连续饥荒。滋:增多。炽:旺盛。优游:安闲舒适、无优无虑的神态。斯:这些。踢:给予。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rú);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sù)。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襦:本意短衣,此处代表所有的衣服。伊:语助词,无意。不:通“否”,意为不然。造物:造物主(即上帝)或指上天。冥冥:高远渺茫。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693-698 2、 曾枣庄 等.苏轼散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208-212 3、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57-161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志:记。周公得禾,以名其书:周成王得一种“异禾”,转送周公,周公遂作《嘉禾》一篇。汉武得鼎,以名其年:汉武帝元狩七年(前116),得一宝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元年。《通鉴考异》认为得宝鼎应在元鼎四年,元鼎年号是后来追改的。叔孙胜敌,以名其子:鲁文公派叔孙得臣抵抗北狄入侵,取胜并俘获北狄国君侨如。叔孙得臣遂更其子名为“侨如”。扶风:凤翔府。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qí)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biàn)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明年:第二年。治:修建。雨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占:占卜。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弥:整、满。雨:下雨。乙卯:农历四月初二。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丁卯:农历四月十四口。相与:汇聚。贾:指坐商。忭:欢乐、喜悦。适:恰巧。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sòng)繁兴,而盗贼滋炽(chì)。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属:同“嘱”,意为劝酒。禾:谷子,即小米。荐饥:古人说:“连岁不熟曰荐”,因此“荐饥”意应为:连续饥荒。滋:增多。炽:旺盛。优游:安闲舒适、无优无虑的神态。斯:这些。踢:给予。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rú);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sù)。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襦:本意短衣,此处代表所有的衣服。伊:语助词,无意。不:通“否”,意为不然。造物:造物主(即上帝)或指上天。冥冥:高远渺茫。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693-698 2、 曾枣庄 等.苏轼散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208-212 3、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57-161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用散文的形式写作喜雨的,在文学史上却并不多见。因此,苏轼的这篇散文《喜雨亭记》就显得十分突出了。当然,如果仅仅是因为前人未写而自己写了这一题材,对文学史有所贡献尚不足为奇。一旦后人接手写作,超越了前人的作品,那么前者就只能有一点文学史的价值而谈不到什么艺术的永恒价值了。苏轼的《喜雨亭记》却不是这样,因为它自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许多令人品味的地方。也许正是这一点,使得后来的作家裹足不前,心甘情愿地让苏轼一枝独秀了吧。   文章开始即点明了用“雨”命名的缘由,与“喜”字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一共援引了历史上的三件事作铺垫,说明古人有了喜事,常常受用这件喜事来命名,以纪念喜事,或者也有预示将来喜事连连的意思。这三件事都很有趣。因为它们与国家的政治都有关系,其中并多少含有天人的关系。第一件事,相传周成王的同母弟堂叔得一异禾,献给了成王。成王将禾转送了周公。周公于是作了《嘉禾》一篇。第二件事,汉武帝于公元前116年5月,在汾水上得一宝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元年。第三件事,鲁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瞒国伐鲁,鲁文公派叔孙得臣抗敌,获胜,并俘获了国君侨如,于是特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侨如。最后这件事,对今人来说,几乎困惑不解了。为什么将敌人的名称用作自己儿子的名字?这是颇为值得研究的事情。无论如何,这是作者为要以雨志亭所作的铺垫,有了这一铺垫,再说事和雨就有记述的道理了。这就像逻辑学中大前提、小前提的三段论一样,有了大前提,后面的话即好说许多,也容易让人接受。   苏轼到风翔府任职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凿池引流,美化环境,但不巧的是当地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旱情显现,灾情就会是必然的结果了。大早望云霓,百姓的忧愁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恰好显示了苏轼笔墨的巧妙。我们知道,苏轼在写《后赤壁赋》的时候,曾经说到自己孤独闲寂,正好有两个朋友来了;霜露既降、明月诱人,想酒而樽空,贤妻正好献上了珍藏多时的美酒;没有下酒之物,正好客人笑哈哈地拿出了出水时鲜。一切就是那么巧,又那么惬人心意。这里也同样如此。百姓们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结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这种句子,轻淡、简单,但不寡味,很像甲骨卜辞中的语言,但甲骨卜辞中是占问、预测,这里则是如实提供了,所以这种句子读来是令人心醉的。够不够?“百姓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按,乙卯是四月初二日,甲子是四月十一日,丁卯是四月十四日。半月之内连降了三场雨,前两次不足,第三次一连下了三天。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实在。要说好雨,喜雨,这才真正称得上是好雨,喜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总令人有细小入微不够大气的感觉。这里我们要注意“民以为未足”一句的作用,这一抑、一落,然后产生后面的三日大雨,效果才能够显示出来。没有这么一句,当然也可以成立,但是读起来就平软的多了。   这场大雨产生的欢快气氛是可观的:“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这是一幅万民同乐官民同欢的喜庆图,较之欧阳修的太守和民的欢乐,真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欧阳修的乐并没有落到实处,架空,浮廓,是在造文、造情,而苏轼这里却是在如实地写作了。我们仿佛也同苏轼一起融入了喜雨的场景之中。唯其如此,苏轼为新落成的亭子命名“喜雨”才是顺理成章之事,才真正具有意义。   亭名由来有自,讲清楚之后也就等于曲终奏雅,逐善可陈了。但是苏轼又在这里做出了好文章,说他善于翻空出奇也好,说他敢于寻根溯源也好,无论如何,作者在这里表现出了惊人的艺术技巧。作者把笔锋一转,以设问的方式,从反面人手来探讨喜雨。曲径通幽,我们试想,也许这是继续写此雨的唯一途径,但苏轼找到了,并不一定是妙手偶得,可能是苏轼的真正功力所在。文中说道:“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饿鸿遍野,盗贼蜂起,百姓遭殃。但是不到五日,不到十日,就喜雨骤至,泽惠我民,又怎么能说不是上天厚待苍生?加上这么一段,文章就显得十分充实,丰满,在对比中更觉得雨之可喜。   写到这里,苏轼开始笔歌墨舞了,但是也曲尽其妙。“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你看,他还是落在亭上,层层递进,把天降喜雨的大功劳像画饼一样,在太守、天子、造物和太空面前虚晃一二,并忙里偷闲找出了一句,让这些人都一一默然,谦虚地拒绝这一荣耀,多漂亮的话,各路诸侯都奉到了,然后再实实在在地放到主题上去。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以喜雨来为亭子命名吧。一虚一实,一推一进,总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作者紧扣一个“雨”字.一个“喜”字。在不到五百字的文章中,“雨”字出现了十五次,有两次作动词使用,“喜”、“乐”共出现六次。通篇都贯穿着为雨而喜的喜气洋洋的气氛。   中国古代,自孟子开始,创天子、官员要有与民同乐,乐民之乐的思想。写这种作品的人很多,但真正写得好的不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其一,苏轼的此篇文章则表现得更好,好就好在落实、不空。   这篇文章在用词上也有值得注意之处。一、排比句多。比如第一段,作者为了说明古人有喜事则名物以示不忘,举了三个例子,三个例子就是三个排比句,借助这种句法,使读者在文意方面有一种说理透彻,充实满足的感觉。第二段写大雨之后,百姓的欢乐场面以及第四段的“雨珠”“雨玉”说,也同样用的是排比形式。在人们喜之不尽,手舞足蹈之时,文字上必须有所变化,一味的松散不可能有文字的整饬条理来得惹眼引人。二、结尾的用韵。《喜雨亭记》的结尾很有意思,它既照应了开头,又给人许多的联想,值得我们注意。苏轼的哲学思想是儒释道三家合一的。在他的诗文中,经常出现对大自然发问的句子,以表达他的人生观和他旷达乐天的情怀。这次大雨之后,感谢谁为好?这里他展开的想象,是从太守到天子,从天子到上天,从上天到造物,其中“玉”、“粟”押韵,“日”“力”押韵,“功“空”押韵,“冥”“名”押韵,读之有循环不尽,均成系统的感觉,神完气足,优雅俊美,然而是虚笔,真正目的则是要归之其小小的亭宇,这样也就把造物、上天、天子、太守、百姓、借助“喜”之“雨”用一个亭子联系了起来,有歌唱的味道,所唱者依然是喜雨,一篇文章的主题所在。   为什么古代关中富甲天下,而近代却默默无闻,特别是唐以后人文凋敝。是不是我们的人种退化了,我近来翻阅(唐代移民史),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在唐末到宋初的移民浪潮中,关中地区首当其冲,人口大量向东迁移,先经洛阳,然后到苏州扬州等运河地区。大家熟知的大文学家范仲淹,祖籍陕西彬县,但却是苏州人。但我们从其文学作品中仍能感受到其陕人后裔的豪迈文风,范仲淹后来也多年在陕从官,报效桑梓。其实在唐末吴县(今天的苏州地区)已有1/3的北方移民。其实不管是从西周之镐京到东周之洛邑;还是西汉之长安到东汉之洛阳;从隋炀帝迁都洛阳到武则天时期42年居住洛阳,关中地区到洛阳的人口迁移一直是单向的,并又有一次向东南方向迁居。还有明代昆山人顾炎武,曾在华山滞留多年,写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佳句。写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初仕凤翔府签书判官,也就是我的家乡陕西凤翔,凤翔是唐王朝的西京,曾经是晚唐人才和贵族的聚居地。苏东坡初仕凤翔府签书判官三年,可以说对他的人生价值关影响至重,正是由于家乡的纯朴民风,和周秦文化发祥故里文化的熏陶,对其文风产生影响。如果说一个人最难忘记的是自己的初恋,那苏东坡同样也忘不了在凤翔的美好时光,以致后来被贬黄州时,碰到当年的凤翔游侠少年陈季常,两人还忆起当年在凤翔北山纵马驰骋的场景;还有当年在凤翔之任上修的“引凤池”(凤翔东湖),居然后来在杭州西湖和广东惠州西湖二次克隆成功。那篇著名的《喜雨亭记》更是体现了其与民同乐的大同思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西江月·梅花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么 同:幺)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么 同:幺)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

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

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7 2、 何杰远.苏轼诗词鉴赏:江苏文化出版社,2006年:200-201

玉骨那愁瘴(zhàng)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qiǎn)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么 同:幺)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

’即使妓秋蟾出比之。

”瘴雾:犹瘴气。

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

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素面翻嫌粉涴(wò),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涴: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7 2、 何杰远.苏轼诗词鉴赏:江苏文化出版社,2006年:200-201

玉骨那愁瘴(zhàng)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qiǎn)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么 同:幺)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

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

’即使妓秋蟾出比之。

”瘴雾:犹瘴气。

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

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素面翻嫌粉涴(wò),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

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涴: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7 2、 何杰远.苏轼诗词鉴赏:江苏文化出版社,2006年:200-201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么 同:幺)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

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

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

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

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

“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

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

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

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

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

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

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

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

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

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

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

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

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

”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参考资料: 1、 李廷先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30-633 2、 刘长贺.宋代诗词典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368

行香子·述怀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

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

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

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

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参考资料: 1、 刘石 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284-285 .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zhēn)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xì)中驹(jū),石中火,梦中身。

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

十分:古代盛酒器。

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

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

虚苦:徒劳,无意义的劳苦。

叹隙中驹:感叹人生短促, 如快马驰过隙缝。

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

石中火,语出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而过。

”梦中身,语出《关尹子·四符》:“知此身如梦中身。

”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开口谁亲:有话对谁说,谁是知音呢?

陶陶: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样子。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

” 参考资料: 1、 刘石 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284-285 .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zhēn)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xì)中驹(jū),石中火,梦中身。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

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

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

十分:古代盛酒器。

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

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

虚苦:徒劳,无意义的劳苦。

叹隙中驹:感叹人生短促, 如快马驰过隙缝。

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

石中火,语出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而过。

”梦中身,语出《关尹子·四符》:“知此身如梦中身。

”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

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

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开口谁亲:有话对谁说,谁是知音呢?

陶陶: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样子。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

” 参考资料: 1、 刘石 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284-285 .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此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

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

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斟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

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的意义。

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

苏轼以博学雄辩著称,在诗词里经常发表议论。

此词在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

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但在这首词里却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

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

作者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

《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

《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

《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

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

苏轼才华横溢,在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

将古人关于人生虚无之语密集一处,说明作者对这一问题是经过长期认真思索过的。

上片的议论虽然不可能具体展开,却概括集中,已达到很深的程度。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苏轼在元祐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故有是感。

他在心情苦闷之时,寻求著自我解脱的方法。

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

他解脱的办法是追求现实享乐,待有机会则乞身退隐。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只有经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复与获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烦恼。

但最好的解脱方法膜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

看来苏轼还不打算立即退隐,“几时归去”很难逆料,而田园生活却令人十分向往。

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理想的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

他们恬淡寡欲,并无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赏赐一点便能满足,“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

这非常清高而富有诗意。

  苏轼是一位思想复杂和个性鲜明的作家。

他在作品中既表现建功立业的积极思想,也经常流露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

如果仅从某一作品来评价这位作家,都可能会是片面的。

这首《行香子》的确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在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

苏轼从青年时代进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愿望。

其实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须得像古代范蠡、张良、谢安等杰出人物那样,实现了政治抱负之后功成身退。

因而“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这就要根据政治条件而定了。

事实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没有实现退隐的愿望,临到晚年竟还被远谪海南。

  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议论。

人生很短暂,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虚无,就像偶尔掠过墙缝的阳光、又像燧石取火闪过的火花,或者是黄粱一梦中一段不切实际的经历,都是稍纵即逝、无法真正拥有的。

与其浪费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自在。

这是作者从生活中悟出人生认识,很有哲理意义,读者读后不致感到其说得枯燥。

此词是东坡词中风格旷达的作品。

  行香子词音节流美,堪称词林中之佳调。

上下片领格字用去声,领下三言三句。

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相同并押韵,然亦有并以仄收不押韵。

东坡此词可为定格之典范。

在韵律上此词虽不如《行香子·过七里濑》优美,但也很不错,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两段排比,很有韵律美。

  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建功无望,入仕之时亦生退隐之心,这是古代文人普遍的矛盾。

于是有花间的沉沦,有避世的归隐,而苏轼是豪放达观之人,“且陶陶、乐尽天真”,似乎忘掉了人生的烦恼。

此词虽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闷、消极情绪,但“且陶陶、乐尽天真”的主题,基调却是开朗明快的。

而词中语言的畅达、音韵的和谐,正好与这一基调一致,形式与内容完美地融合起来。

据宋人洪迈《容斋四笔》所记,南宋绍兴初年就有人略改动苏轼此词,以讽刺朝廷削减给官员的额外赏赐名目,致使当局停止讨论施行。

可见它在宋代文人中甚为流传,能引起一些不满现实的士大夫的情感共鸣。

参考资料: 1、 谢桃坊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707-708 .

方山子传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更多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参考资料: 1、 朱明伦.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苏轼卷:李宁人民出版社,1996:337-340 2、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227-234 3、 周先慎.苏轼散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167-172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lǘ)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chí)骋(chěng)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dùn)于光、黄间,曰岐(qí)亭。庵(ān)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方山子:即陈慥,字季常。光、黄:光州、黄州,两州连界。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隐人:隐士。朱家、郭解:西汉时著名游侠,见《史记·游侠列传》。闾里:乡里。侠:侠义之士。宗之:崇拜他,以他为首。宗,尊奉。折节:改变原来的志趣和行为。《后汉书·段颎传》:“颎少便习弓马······长乃折节好古学。”“驰骋”句:在当代施展才学抱负。遁:遁世隐居。   余谪(zhé)居于黄,过岐(qí)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zào)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jué)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岐亭:宋时黄州的镇名,在今湖北麻城县西南。屋:帽顶。岂:其意为“(这)难道不是······”。方山冠:唐宋时隐士戴的帽子。遗象:犹遗制。“余谪居”三句:苏轼《岐亭五首叙》:“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歧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恤季常也。为留五日,斌诗一篇而去。”谪,降职。矍然:惊讶睁眼相视貌。“环堵”一句: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环堵萦然,不蔽风日”成句,谓室内空无所有。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hàn)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使酒:喝醉酒后爱发脾气,任性而行。好剑:好摆弄刀剑一类武器。余在岐山:宋仁宗嘉祐七年,苏轼任风翔府签判,时陈糙之父陈希亮知凤翔府。苏轼这时始与陈糙相识订交。岐山,指凤翔。凤翔有岐山。怒马:愤怒地鞭马独自冲出去。“一发”一句:一箭射中它。“精悍”一句:精明英武的神情气度。精悍,精明强干。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bó)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然方山子”二句:苏轼《陈公弼传》:陈希亮(公弼)“当荫补子弟,辄先其族人,卒不及其子糙。”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属世袭门阀。穷山中:荒僻的山中。“此岂”一句:难道没有独特的造诣修养能够作到这一点吗?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gòu)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tǎng)见之欤?     异人:指特立独行的隐沦之士。佯狂:装疯。垢污:言行不屑循常蹈故,被人们认为是德行上的垢污。倘:或者。 参考资料: 1、 朱明伦.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苏轼卷:李宁人民出版社,1996:337-340 2、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227-234 3、 周先慎.苏轼散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167-172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lǘ)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chí)骋(chěng)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dùn)于光、黄间,曰岐(qí)亭。庵(ān)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方山子:即陈慥,字季常。光、黄:光州、黄州,两州连界。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隐人:隐士。朱家、郭解:西汉时著名游侠,见《史记·游侠列传》。闾里:乡里。侠:侠义之士。宗之:崇拜他,以他为首。宗,尊奉。折节:改变原来的志趣和行为。《后汉书·段颎传》:“颎少便习弓马······长乃折节好古学。”“驰骋”句:在当代施展才学抱负。遁:遁世隐居。   余谪(zhé)居于黄,过岐(qí)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zào)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jué)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岐亭:宋时黄州的镇名,在今湖北麻城县西南。屋:帽顶。岂:其意为“(这)难道不是······”。方山冠:唐宋时隐士戴的帽子。遗象:犹遗制。“余谪居”三句:苏轼《岐亭五首叙》:“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歧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恤季常也。为留五日,斌诗一篇而去。”谪,降职。矍然:惊讶睁眼相视貌。“环堵”一句: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环堵萦然,不蔽风日”成句,谓室内空无所有。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hàn)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使酒:喝醉酒后爱发脾气,任性而行。好剑:好摆弄刀剑一类武器。余在岐山:宋仁宗嘉祐七年,苏轼任风翔府签判,时陈糙之父陈希亮知凤翔府。苏轼这时始与陈糙相识订交。岐山,指凤翔。凤翔有岐山。怒马:愤怒地鞭马独自冲出去。“一发”一句:一箭射中它。“精悍”一句:精明英武的神情气度。精悍,精明强干。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bó)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然方山子”二句:苏轼《陈公弼传》:陈希亮(公弼)“当荫补子弟,辄先其族人,卒不及其子糙。”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属世袭门阀。穷山中:荒僻的山中。“此岂”一句:难道没有独特的造诣修养能够作到这一点吗?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gòu)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tǎng)见之欤?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异人:指特立独行的隐沦之士。佯狂:装疯。垢污:言行不屑循常蹈故,被人们认为是德行上的垢污。倘:或者。 参考资料: 1、 朱明伦.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苏轼卷:李宁人民出版社,1996:337-340 2、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227-234 3、 周先慎.苏轼散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167-172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重点写隐居时的生活和思想态度(随物赋形)。主旨:说明方山子为弃显闻富乐,独来穷山中的异人。文体:形式为应用文(传记:他传);内容为记叙文。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受感情.写出作者想见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渲染了隐士的特征.。   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薄贫贱,借他人之酒解自己胸中之不快.方山子实乃自悲不遇(暗示手法)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前瞻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

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

去翩翩。

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前瞻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

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极目远眺,马耳山跟九仙山巍峨雄壮、连绵起伏。

脚下河流碧波荡漾仿佛与长天连成一线,高山耸立直入云间。

站在长城高台眺望,顿觉心旷神怡,犹已超然物外。

大雨忽至又很快停歇,清风拂来,不多时已是明月高照。

小溪鸥鹭静联拳。

去翩翩。

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

离去时身姿翩翩,仿似升起的缕缕轻烟。

仕途多坎坷磨难,回首往事仿佛已隔千年。

再难忘记这让人流连忘返的山水美景,杨柳依依,槐树葱郁,让人生怜。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前瞻(zhān)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

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马耳:山名,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六十里。

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六“潍水”条:“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其马耳,故世取名焉。

” 九仙山:在诸城市南九十里。

《苏轼诗集》卷一四《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之一:“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

”作者自注:“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

” 超然:即超然台,旧称北台。

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三:“按北台在密州之北,因城为台,马耳与常山在其南。

东坡为守,葺而新之,子由因请名之曰超然台。

” 小溪鸥鹭(lù)静联拳。

去翩(piān)翩。

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联拳:群聚的样子。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

他年:往年;

以前。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前瞻(zhān)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

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极目远眺,马耳山跟九仙山巍峨雄壮、连绵起伏。

脚下河流碧波荡漾仿佛与长天连成一线,高山耸立直入云间。

站在长城高台眺望,顿觉心旷神怡,犹已超然物外。

大雨忽至又很快停歇,清风拂来,不多时已是明月高照。

马耳:山名,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六十里。

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六“潍水”条:“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其马耳,故世取名焉。

” 九仙山:在诸城市南九十里。

《苏轼诗集》卷一四《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之一:“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

”作者自注:“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

” 超然:即超然台,旧称北台。

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三:“按北台在密州之北,因城为台,马耳与常山在其南。

东坡为守,葺而新之,子由因请名之曰超然台。

” 小溪鸥鹭(lù)静联拳。

去翩(piān)翩。

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

离去时身姿翩翩,仿似升起的缕缕轻烟。

仕途多坎坷磨难,回首往事仿佛已隔千年。

再难忘记这让人流连忘返的山水美景,杨柳依依,槐树葱郁,让人生怜。

联拳:群聚的样子。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

他年:往年;

以前。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雨霰疏疏经泼火。

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

杏子梢头香蕾破。

淡红褪白胭脂涴。

苦被多情相折挫。

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

绕遍回廊还独坐。

月笼云暗重门锁。

雨霰疏疏经泼火。

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

杏子梢头香蕾破。

淡红褪白胭脂涴。

经历了一场桃花雨之后,又下了疏稀的雨夹雪。

清明节还未到,街坊中的秋千荡起来了。

杏子梢头的一花蓄开放,淡红色的花脱掉而成白色的花,像被胭脂水粉浸染似的。

苦被多情相折挫。

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

绕遍回廊还独坐。

月笼云暗重门锁。

被对方多情带来的痛苦的折磨,精神不振,简直像度过一年时光似的。

夫妻二人跑遍长廊,还各自独坐回廊,已是“月笼云暗重门锁”的深夜。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北京:中国书店,2007.01:82-83 2、 苏轼.东坡词注.长沙:岳麓书社, 2005.01 :108 3、 孟庆祥,沈薇薇,孟繁翠.声律启蒙 外二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01:608 4、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武汉:崇文书局 , 2011.12 :160-161

雨霰(xiàn)疏疏经泼火。

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

杏子梢(shāo)头香蕾破。

淡红褪白胭脂涴(wò)。

雨霰:细雨和雪珠。

苏轼《蝶恋花·徽雪有人送》词:帘外东风交雨霰,帘里佳人,笑语如莺燕。

经:曾经,已经。

泼火:指寒食节,寒食节时下雨称为泼火雨。

《遁斋闲览》:“河朔谓清明桃花雨曰泼火雨。

”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

”唐彦谦《上巳》:“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

”巷陌:街坊。

香蕾破:芳香的花苞绽开了。

胭脂涴:胭脂浸染。

韩愈《合江亭》:“愿书岩上石,勿使泥尘涴。

” 苦被(bèi)多情相折挫。

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

绕遍回廊还(hái)独坐。

月笼云暗重门锁。

被:表被动。

折挫:折磨。

厌厌:精神萎糜貌。

陶潜《和郭主簿》之二:“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浑似:简直像。

年时:一年时光。

史浩《千秋岁》:“把盏对横枝,尚忆年时个。

”个:语助词,相当于“的”。

还:依然,仍然。

月笼:月色笼罩。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云暗:云层密布。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北京:中国书店,2007.01:82-83 2、 苏轼.东坡词注.长沙:岳麓书社, 2005.01 :108 3、 孟庆祥,沈薇薇,孟繁翠.声律启蒙 外二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01:608 4、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武汉:崇文书局 , 2011.12 :160-161

雨霰(xiàn)疏疏经泼火。

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

杏子梢(shāo)头香蕾破。

淡红褪白胭脂涴(wò)。

经历了一场桃花雨之后,又下了疏稀的雨夹雪。

清明节还未到,街坊中的秋千荡起来了。

杏子梢头的一花蓄开放,淡红色的花脱掉而成白色的花,像被胭脂水粉浸染似的。

雨霰:细雨和雪珠。

苏轼《蝶恋花·徽雪有人送》词:帘外东风交雨霰,帘里佳人,笑语如莺燕。

经:曾经,已经。

泼火:指寒食节,寒食节时下雨称为泼火雨。

《遁斋闲览》:“河朔谓清明桃花雨曰泼火雨。

”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

”唐彦谦《上巳》:“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

”巷陌:街坊。

香蕾破:芳香的花苞绽开了。

胭脂涴:胭脂浸染。

韩愈《合江亭》:“愿书岩上石,勿使泥尘涴。

” 苦被(bèi)多情相折挫。

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

绕遍回廊还(hái)独坐。

月笼云暗重门锁。

被对方多情带来的痛苦的折磨,精神不振,简直像度过一年时光似的。

夫妻二人跑遍长廊,还各自独坐回廊,已是“月笼云暗重门锁”的深夜。

被:表被动。

折挫:折磨。

厌厌:精神萎糜貌。

陶潜《和郭主簿》之二:“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浑似:简直像。

年时:一年时光。

史浩《千秋岁》:“把盏对横枝,尚忆年时个。

”个:语助词,相当于“的”。

还:依然,仍然。

月笼:月色笼罩。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云暗:云层密布。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北京:中国书店,2007.01:82-83 2、 苏轼.东坡词注.长沙:岳麓书社, 2005.01 :108 3、 孟庆祥,沈薇薇,孟繁翠.声律启蒙 外二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01:608 4、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 汇编汇评汇校.武汉:崇文书局 , 2011.12 :160-161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

请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

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

谁像我东坡苏老。

白首之年,淡忘了仕进的机会。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记住西湖的西岸,春日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如烟的云霏。

算起来诗人中相处得宜。

如我与您这样的友情,确实稀微,弥足珍贵。

约定日后,像东晋宰相谢安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引退、回归。

别让这一高雅志向与未来事实彼此违背。

不应在西州路上回首恸哭,为了我而沾湿衣襟,洒落泪水。

参考资料: 1、 徐晓莉主编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年1月 :341-342 . 2、 陶文鹏编著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年09月 :286 . 3、 薛玉峰著 .苏东坡词今译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2.09 :141-142 .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huī)。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钱塘江:浙江最大河流,注入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以潮水壮观著名。

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几度斜晖:意谓度过多少个伴随着斜阳西下的夜晚。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

记取西湖西畔(pàn),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fēi)。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相得:相交,相知。

雅志:很早立下的志愿。

西州,古建业城门名。

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史治所,以治所在城西,故称西州。

参考资料: 1、 徐晓莉主编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年1月 :341-342 . 2、 陶文鹏编著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年09月 :286 . 3、 薛玉峰著 .苏东坡词今译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2.09 :141-142 .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huī)。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

请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

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

谁像我东坡苏老。

白首之年,淡忘了仕进的机会。

钱塘江:浙江最大河流,注入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以潮水壮观著名。

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几度斜晖:意谓度过多少个伴随着斜阳西下的夜晚。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

记取西湖西畔(pàn),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fēi)。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记住西湖的西岸,春日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如烟的云霏。

算起来诗人中相处得宜。

如我与您这样的友情,确实稀微,弥足珍贵。

约定日后,像东晋宰相谢安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引退、回归。

别让这一高雅志向与未来事实彼此违背。

不应在西州路上回首恸哭,为了我而沾湿衣襟,洒落泪水。

相得:相交,相知。

雅志:很早立下的志愿。

西州,古建业城门名。

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史治所,以治所在城西,故称西州。

参考资料: 1、 徐晓莉主编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年1月 :341-342 . 2、 陶文鹏编著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年09月 :286 . 3、 薛玉峰著 .苏东坡词今译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2.09 :141-142 .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 一作:正春)   词作起势不凡,以钱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分合,充分地表现了词人的豪情。

首二句写江潮“有情”而来,却终“无情”而归,似有情而实无情。

“几度斜晖”的发问,又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

地上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则是天地无情,万物无情。

“俯仰昔人非”写人世转瞬万变,如同梦幻,这又是社会人生的无情。

对此无情的人生,词人的态度却很乐观,“不用思量今古”,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因而他能超脱时俗,“自首忘机”。

这种达观的思想,在苏轼词中表现得极为普遍,而在这首词中则更明显,词人俯仰天地,纵览古今,得出的结论“一切无情”。

因此,他的“忘机”,就带有深刻的了悟性。

  下阕写词人与参寥的友情。

词人看穿了古今万物,无意去名利场上角逐,但他并没有完全忘世,更没有忘情,他对生活的爱是执著强烈的,他对友情是非常珍视的。

回想起在西湖与参寥子和诗饮酒、饱览春山美景、谈禅说理、流连忘返的日日夜夜,词人不禁从内心深处对这位友人以知己许之——“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以“诗人”称参寥,正反映出二人志趣的投合。

苏轼才高学富,一般是不轻易许人的,但对参寥的诗,曾不止一次地赞赏。

如参寥的诗句“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风薄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等,都是为苏轼所激赏的。

在诗歌创作上的共同兴趣,是二人友谊的一个重要基础。

  “约他年、东还海道”以下五句,表现了词人归隐之志的坚定,进一步写二人的友情。

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死于西州门,未能实现其归隐的“雅志”。

羊昙素为谢安所重,谢安死后,他有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

词人当时被召还,且被委以显官,但他“自首忘机”,志在归隐,因此,安慰友人,说“我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朋友恸哭于西州门下”。

说“愿”,说“不应”,全从自我的感情落笔,正表现了两人情谊的深切。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平淡的文字抒写深厚的情意,而气势雄放,意境浑然。

“从至情中流出”道出了这首词的特色。

由于词人与参寥有着共同的志趣,由于参寥品德的高尚,他们的友谊是十分真挚的。

词人所抒之情发自内心,这种真挚的感情并不因文字的平淡而失去其深沉、雄厚之力。

这是“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的一种艺术境界,它看似容易,实际上只有少数作家才能达到。

元好问说苏轼词“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元好问《新轩乐府引》)。

  此外,词中抒写出世的高想,表现人生空漠之感,却以豪迈的气势出之,使人惟觉其气象峥嵘,而毫无颓唐、消极之感。

词人强调达观和“忘机”,使人感到的却是他对友情的无比珍重。

苏轼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又执著于友情的个性,于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刘怀荣主编,刘怀荣,陈殿生,王海燕,张晓明,高志国著 .唐宋元诗词曲名篇解读 :济南出版社 ,2003年06月 :175-177 .

西江月·平山堂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

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

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参考资料: 1、 陈明源 .常用词牌详介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7年10月 :150 . 2、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 :201-203 . 3、 《读点经典》编委会 .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 :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 :20 .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wēng),壁(bì)上龙蛇飞动。

平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

《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

《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老仙翁:指欧阳修。

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

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是为“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所本。

未转头时是梦: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此翻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参考资料: 1、 陈明源 .常用词牌详介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7年10月 :150 . 2、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 :201-203 . 3、 《读点经典》编委会 .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 :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 :20 .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wēng),壁(bì)上龙蛇飞动。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

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平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

《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

《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老仙翁:指欧阳修。

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

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

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是为“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所本。

未转头时是梦: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此翻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参考资料: 1、 陈明源 .常用词牌详介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7年10月 :150 . 2、 刘石评注 .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 :201-203 . 3、 《读点经典》编委会 .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 :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 :20 .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于公元1048年(庆历八年)知扬州时所建。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

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

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

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绪万千。

“三过平生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

此前,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经杨州,来平山堂凭吊恩师。

“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十年不见老翁”,是说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

“壁上龙蛇飞动”,是说欧公虽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亲书手迹,其中有他的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瞻仰壁间欧公遗草,只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

此句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

  词的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道出缅怀之情。

“欲吊”、“仍歌”均用欧词原句,既重现当日欧公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仍留存世间,可堪告慰之意。

作者由过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欧阳恩师的某些事迹,感念他的恩德;

又由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恩师的某些遭遇,因此,当他凭吊逝者,目睹平山堂前恩师手植的“欧公柳”,耳闻歌女演唱欧词,自然会生发万千感慨。

白居易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苏轼则比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算得什么呢?

故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   苏轼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习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

白居易诗云“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更进一步认识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周汝昌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04 :635-636 .

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谁怀念李白而想和李白举洒论文呢?

是杜甫,他在成都的草堂遥指江东的李白。

夸说当时扬州的繁华富丽。

从早春又到晚春初夏,离恨之情千斤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小船连夜渡江来到扬州,大家同时吃惊而又笑我经过旅途辛苦的疲困容颜。

说的话仍然带着江东口音。

夜深喝酒的地方,仍是像作梦一样。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著,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赏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8,第38-39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297页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草堂:杜甫在成都时的住所。

江东:杜甫在成都时李白正放浪江东,往来于金陵(今江苏南京)、采石(今属安徽)之间。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珠帘”句:杜牧《赠别二首》之一:“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轻舸(gě)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nóng)。

夜阑(lán)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轻舸:小船。

“语音”句:言友人说话时吴地口音未改。

吴侬,吴地口音。

“夜阑”二句: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之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著,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赏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8,第38-39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297页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谁怀念李白而想和李白举洒论文呢?

是杜甫,他在成都的草堂遥指江东的李白。

夸说当时扬州的繁华富丽。

从早春又到晚春初夏,离恨之情千斤重。

草堂:杜甫在成都时的住所。

江东:杜甫在成都时李白正放浪江东,往来于金陵(今江苏南京)、采石(今属安徽)之间。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珠帘”句:杜牧《赠别二首》之一:“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轻舸(gě)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nóng)。

夜阑(lán)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小船连夜渡江来到扬州,大家同时吃惊而又笑我经过旅途辛苦的疲困容颜。

说的话仍然带着江东口音。

夜深喝酒的地方,仍是像作梦一样。

轻舸:小船。

“语音”句:言友人说话时吴地口音未改。

吴侬,吴地口音。

“夜阑”二句: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之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著,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赏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8,第38-39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297页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上片写对友人怀念的深切。

“尊酒何人怀李白”两句,运用杜甫怀念李白的典故,抒写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何人”,当然是指杜甫,故作设问,不仅增加了句法的变化,也使语言显得含蓄有味。

杜甫、“草堂”都是词人自喻,“李白”、“江东”则是他喻,即比喻友人,亦即“扬州席上”的主人。

“珠帘十里卷香风”,用杜牧诗意写扬州,暗指东道主王存,与上文“怀李白”、“指江东”语意相承。

词人怀念之情虽深,可是“花开花谢,离恨几千重”。

“花开花谢”,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这里是说离别之久;

“离恨几千重”,是夸说离恨之深,而且使抽象的感情有了形体感,似乎成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有了上片的铺垫,下片写扬州席上意外相逢时的惊喜和迷惘,就显得十分真实可信了。

“轻舸渡江连夜到”,承上“珠帘”句,点出题目“夜到扬州”。

词人是从江南京口渡江而来的,所以才如此便捷。

“一时惊笑衰容”,紧承前句,写出了与友人意外相逢时惊喜参半的复杂感情。

词人当年已56岁,又久历宦海沉浮,天涯游宦,说是“衰容”,想来是极为吻合的。

彼此倾谈时,词人还发现,对方“语音犹自带吴依”。

结穴二句写“席上”的情事:“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这里化用杜甫写乱离中与亲人偶然重聚时深微感情的名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来表现这次重逢时的迷惘心态,从而深化了与老友间的交谊。

  这首词真实地表露了词人当时“量移”后的心境。

“量移”,虽未能彻底平反昭雪,但已显现出宽赦之君恩。

所以,词人先以李白受谗自喻,后以杜甫乱中幸得生还相譬,其用事贴切,暗与自己实际遭遇相合。

故而在六十字的短短篇幅中,写了相忆、相聚、慰藉、话旧、伤离等广阔的内容,含蓄地倾诉了自身之不幸遭遇,使作品更富于感愤。

使人读之浮想联翩,为之凄然。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1-1122页 2、 熊朝东著,明月几时有:苏轼诗词文精品选析,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第186页

678910 共30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