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

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

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整体赏析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

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

”(《江行唱和集序》)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

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庭中夜色)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

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

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月下抒情) 细化赏析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

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

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是感慨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三是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

“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文章写作特点  1.信笔疏意,随物赋形。

  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作者心境  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

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2-103 .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124-128 2、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83-86 3、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15-417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bìn)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xuān)冕(miǎn),遗恨寄沧洲。东武:指密州。子由:苏轼之弟文学家苏辙字。彭门:指徐州。此曲:指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安石:谢安,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以功封建昌县公,死后赠太傅。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面濒临大海,故称东海。“从事”句:意为谢安出仕时鬓发已开始变白。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起,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从政。“中年”两句:《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丝竹,泛指管弦乐器。“一旦”三句:意思是说谢安功成名就之后,一定准备归隐会稽,不料后来抱病回京了。西州,代指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雅志:指退隐东山的高雅的志趣。轩冕:古代官员的车服。借指做官。沧洲:水滨,古代多用以指隐士的住处。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qiú)。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zhé)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岁云暮:即岁暮。云,语助词。要褐裘: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迟留:逗留,停留。“惟酒”句:语本《晋书·顾荣传》:“恒纵酒酣畅,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一任”二句:意思是说,任凭有雄心大志的入瞧不起我们,也不去管它了。刘玄德,刘备。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124-128 2、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83-86 3、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15-417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bìn)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xuān)冕(miǎn),遗恨寄沧洲。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东武:指密州。子由:苏轼之弟文学家苏辙字。彭门:指徐州。此曲:指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安石:谢安,字安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臣,以功封建昌县公,死后赠太傅。东海:谢安早年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面濒临大海,故称东海。“从事”句:意为谢安出仕时鬓发已开始变白。谢安少有重名,屡征不起,直到四十多岁才出仕从政。“中年”两句:《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丝竹,泛指管弦乐器。“一旦”三句:意思是说谢安功成名就之后,一定准备归隐会稽,不料后来抱病回京了。西州,代指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雅志:指退隐东山的高雅的志趣。轩冕:古代官员的车服。借指做官。沧洲:水滨,古代多用以指隐士的住处。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qiú)。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zhé)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岁云暮:即岁暮。云,语助词。要褐裘: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迟留:逗留,停留。“惟酒”句:语本《晋书·顾荣传》:“恒纵酒酣畅,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一任”二句:意思是说,任凭有雄心大志的入瞧不起我们,也不去管它了。刘玄德,刘备。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124-128 2、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83-86 3、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15-417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发端明点“安石”,领起上半阕。词人的写作角度比较独特,既不写他经天纬地的才能,也不写他建功立业的辉煌,而是写他人生的另一侧面。劈头就写谢安中年出仕的尴尬:他本来隐居会稽,踏上仕途时鬓发已开始染上秋霜,令人吃惊。再写人情的难堪:人到中年,与亲友相别时觉得难舍难分,于是借音乐来抒写离愁。而后突出他一向抱有的功成身退的心愿: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语气多么肯定,多么坚决,确实是对史书中所谓“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晋书》)数语准确的表述。而结果却是“扶病人西州”,这就反跌出困於轩冕不遂雅志的“遗恨”。这种“遗恨”,便是作者引出的鉴戒——“不早退”。词中的“困轩冕”只是一个文雅的或婉转的说法,实际上(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贪恋功名富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而相从之乐”。换头“岁云暮”三字承上转下,“岁暮”当指年华老大,“早计”是对“遗恨”而言,其内容便是“要褐裘”,亦即辞官归隐,过平民生活。以下七句是由此产生的设想:在归乡的千里长途中,每逢山水名胜或有贤主、良朋接待之类好的去处,可以随意逗留,尽情游乐,不必如官场中人因王命在身而行道局促,一层:我带着醉意唱歌时你跟着唱和,我因醉酒倒下时你要搀扶我,——只有酒是可以使人忘怀得失的,二层:这样,有雄心大志的人会瞧不起我们,那就悉听尊便好了,我们只管走自己的路,三层:这种种设想,情辞恳切,言由中发,有如骏马驻坡,不可遏止,充分表现出词人对辞官归隐而享弟兄“相从之乐”的夙愿。“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极写想象中“退而相从之乐”的情态,简直是对二人的“合影”。篇末“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两句,反用典故,并非真要趋同胸无大志的庸人,而只是强调素愿的坚定不移,这体现了用典的灵活性。   同《南乡子》(东武望余杭)、《醉落魄》(分携如昨)、《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等词作一样,这首词着重表现了苏轼前期思想的另一面,虽然“功成名遂”尚未实现,出仕思想仍占上风,但在某种程度上徘徊于出处之间,却是可以肯定的。早在嘉祐五年(1060)苏氏弟兄寓居怀远驿时,即有“夜雨对床”,“为闲居之乐”(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引、《再祭亡兄端明文》等)的口头约定,这一回正是对前约的重申,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其弟的安慰,词中流露出深厚的兄弟之情。不过,他在诗词中不断表达的这种归卧故山的雅志,最终还是没有实现。苏辙词中的“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倒成了他们此后生活的写照。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苏轼精品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124-12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15-417 3、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216-217

花影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却教 一作:又教)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却教 一作:又教)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

童:男仆。

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却教 一作:又教)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教:让。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

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

童:男仆。

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却教 一作:又教) 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教:让。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

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却教 一作:又教)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

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

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

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

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

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

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

“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

“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

“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

“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

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

“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

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

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但见远隔天涯云海茫茫。

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

今夜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河塘,恍惚间见落泪如羊祜的却是你杨元素啊。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472-1473页 2、 《读点经典》编委会.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91-92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

余杭:杭州。

“醉笑”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此化用其意。

不用诉离觞(shāng),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duò)泪羊公却姓杨。

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

“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

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472-1473页 2、 《读点经典》编委会.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91-92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但见远隔天涯云海茫茫。

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

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

余杭:杭州。

“醉笑”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此化用其意。

不用诉离觞(shāng),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duò)泪羊公却姓杨。

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

今夜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河塘,恍惚间见落泪如羊祜的却是你杨元素啊。

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

“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

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472-1473页 2、 《读点经典》编委会.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91-92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东武是密州,余杭是杭州。

此词前两句表达别后思念之情。

接下来两句却让人看尽世人的悲哀。

为什么有思念,为什么有无可奈何,为什么有离殇有堕泪,原来只为心中还存了一点功名的热望,总想现在的劳累奔波,或许有个指望,可能有些许盼头。

"何日功成名遂了",到时"还乡",这和衣锦还乡是一个道理的。

背井离乡,亲朋相识却不得见数载经年,一切的一切求一个功成名遂再还乡,然后好好坐下,酒到杯干,细数这些年来的如意不如意,“陪公三万场”,将缺失的岁月再补回,再重拾,再追忆。

  “不用诉离殇,”词人对给他饯行的杨绘说,“痛饮从来别有肠。

”是豪迈还是离愁百转千回,完全不必费神分辨。

离殇从来是不用诉,诉不出的。

痛哭也好微笑也罢,不同的人的表露方式从来都是不一样的。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送归图,灯火已残,斯人独行月下。

这是七月的事情了,那时的河塘边当有蛙鸣声做伴。

苏轼擅书画,赫赫有名的宋四家居首,才华横溢,可是宦海沉浮,身不由己。

一把辛酸泪,到底难以掩饰,痛饮到了最后,也没能硬生生逼住眼底的热气。

“堕泪羊公却姓杨”,则是以杨绘比羊祜了,表达出对友人的赞赏,反映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472-1473页

富人之子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

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

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很笨,儿子的父亲又不教他。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他日后怎么能够持家呢?

”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怎么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务呢?

”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艾子说:“不如试一试他,只要问你的儿子,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承担造谣的罪名。

” 父遂呼其子问之。

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

每以布囊取来。

”父亲就叫他的儿子来问他,儿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

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

”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富人神情变得严肃,改变面容说:“儿子(你)太笨了,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

”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 艾子说:“不是他的父亲不生他的儿子(有这样的父亲,儿子怎么会不笨呢)。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累:积攒、拥有。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hé)能克其家?”克:胜任。

曷﹕何,怎能。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敏:灵敏,聪明。

多能:多种本领。

恃:依靠,指具有。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妄言:乱说,造谣。

父遂呼其子问之。

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

每以布囊取来。

”以:从。

其父愀(qiǎo)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

改容,改变面色。

甚:十分,很。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很笨,儿子的父亲又不教他。

累:积攒、拥有。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hé)能克其家?”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他日后怎么能够持家呢?

”克:胜任。

曷﹕何,怎能。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怎么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务呢?

”敏:灵敏,聪明。

多能:多种本领。

恃:依靠,指具有。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艾子说:“不如试一试他,只要问你的儿子,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承担造谣的罪名。

”妄言:乱说,造谣。

父遂呼其子问之。

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

每以布囊取来。

”父亲就叫他的儿子来问他,儿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

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

”以:从。

其父愀(qiǎo)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富人神情变得严肃,改变面容说:“儿子(你)太笨了,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

”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

改容,改变面色。

甚:十分,很。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 艾子说:“不是他的父亲不生他的儿子(有这样的父亲,儿子怎么会不笨呢)。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

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

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   讽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更说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孩子不可以娇生惯养,否则对他很不利,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浣溪沙·雪颔霜髯不自惊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伽花彩甚奇,谓有初春之兴。因作二首,寄袁公济 雪颔霜髯不自惊。更将翦彩发春荣。羞颜未醉已先赪。 莫唱黄鸡并白发,且呼张丈唤殷兄。有人归去欲卿卿。
伽花彩甚奇,谓有初春之兴。因作二首,寄袁公济伽花颜色绚丽甚是罕见,不由得让人爱上这初春时节。所以特作词两首,寄给袁公济 雪颔霜髯不自惊。更将翦彩发春荣。羞颜未醉已先赪。 虽已是两鬓斑白心中却是未曾服老,仍像是最青春年少的少年,美酒未醉已经羞愧的红了脸。 莫唱黄鸡并白发,且呼张丈唤殷兄。有人归去欲卿卿。不要在年老的时候才感叹时光流逝,且把张丈殷兄叫上一起同行游玩观赏。看到有人归去就想到了你。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伽(qié)花彩甚奇,谓有初春之兴。因作二首,寄袁公济袁公济:苏轼的好友。 雪颔(hàn)霜髯(rán)不自惊。更将翦(jiǎn)彩发春荣。羞颜未醉已先赪(chēng)。 雪颔霜髯:谓发白须白。 翦彩:形容花开繁茂。春荣:喻少年时期。赪:红色。 莫唱黄鸡并白发,且呼张丈唤殷兄。有人归去欲卿(qīng)卿。。白发:指老年时期。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因黄鸡能报晓,故用以指代时光流逝。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伽(qié)花彩甚奇,谓有初春之兴。因作二首,寄袁公济伽花颜色绚丽甚是罕见,不由得让人爱上这初春时节。所以特作词两首,寄给袁公济 袁公济:苏轼的好友。 雪颔(hàn)霜髯(rán)不自惊。更将翦(jiǎn)彩发春荣。羞颜未醉已先赪(chēng)。 虽已是两鬓斑白心中却是未曾服老,仍像是最青春年少的少年,美酒未醉已经羞愧的红了脸。雪颔霜髯:谓发白须白。 翦彩:形容花开繁茂。春荣:喻少年时期。赪:红色。 莫唱黄鸡并白发,且呼张丈唤殷兄。有人归去欲卿(qīng)卿。不要在年老的时候才感叹时光流逝,且把张丈殷兄叫上一起同行游玩观赏。看到有人归去就想到了你。白发:指老年时期。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因黄鸡能报晓,故用以指代时光流逝。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喜雨亭记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更多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693-698 2、 曾枣庄 等.苏轼散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208-212 3、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57-161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志:记。周公得禾,以名其书:周成王得一种“异禾”,转送周公,周公遂作《嘉禾》一篇。汉武得鼎,以名其年:汉武帝元狩七年(前116),得一宝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元年。《通鉴考异》认为得宝鼎应在元鼎四年,元鼎年号是后来追改的。叔孙胜敌,以名其子:鲁文公派叔孙得臣抵抗北狄入侵,取胜并俘获北狄国君侨如。叔孙得臣遂更其子名为“侨如”。扶风:凤翔府。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qí)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biàn)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明年:第二年。治:修建。雨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占:占卜。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弥:整、满。雨:下雨。乙卯:农历四月初二。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丁卯:农历四月十四口。相与:汇聚。贾:指坐商。忭:欢乐、喜悦。适:恰巧。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sòng)繁兴,而盗贼滋炽(chì)。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属:同“嘱”,意为劝酒。禾:谷子,即小米。荐饥:古人说:“连岁不熟曰荐”,因此“荐饥”意应为:连续饥荒。滋:增多。炽:旺盛。优游:安闲舒适、无优无虑的神态。斯:这些。踢:给予。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rú);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sù)。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襦:本意短衣,此处代表所有的衣服。伊:语助词,无意。不:通“否”,意为不然。造物:造物主(即上帝)或指上天。冥冥:高远渺茫。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693-698 2、 曾枣庄 等.苏轼散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208-212 3、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57-161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志:记。周公得禾,以名其书:周成王得一种“异禾”,转送周公,周公遂作《嘉禾》一篇。汉武得鼎,以名其年:汉武帝元狩七年(前116),得一宝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元年。《通鉴考异》认为得宝鼎应在元鼎四年,元鼎年号是后来追改的。叔孙胜敌,以名其子:鲁文公派叔孙得臣抵抗北狄入侵,取胜并俘获北狄国君侨如。叔孙得臣遂更其子名为“侨如”。扶风:凤翔府。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qí)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biàn)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明年:第二年。治:修建。雨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占:占卜。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弥:整、满。雨:下雨。乙卯:农历四月初二。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丁卯:农历四月十四口。相与:汇聚。贾:指坐商。忭:欢乐、喜悦。适:恰巧。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sòng)繁兴,而盗贼滋炽(chì)。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属:同“嘱”,意为劝酒。禾:谷子,即小米。荐饥:古人说:“连岁不熟曰荐”,因此“荐饥”意应为:连续饥荒。滋:增多。炽:旺盛。优游:安闲舒适、无优无虑的神态。斯:这些。踢:给予。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rú);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sù)。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襦:本意短衣,此处代表所有的衣服。伊:语助词,无意。不:通“否”,意为不然。造物:造物主(即上帝)或指上天。冥冥:高远渺茫。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693-698 2、 曾枣庄 等.苏轼散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208-212 3、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57-161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用散文的形式写作喜雨的,在文学史上却并不多见。因此,苏轼的这篇散文《喜雨亭记》就显得十分突出了。当然,如果仅仅是因为前人未写而自己写了这一题材,对文学史有所贡献尚不足为奇。一旦后人接手写作,超越了前人的作品,那么前者就只能有一点文学史的价值而谈不到什么艺术的永恒价值了。苏轼的《喜雨亭记》却不是这样,因为它自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许多令人品味的地方。也许正是这一点,使得后来的作家裹足不前,心甘情愿地让苏轼一枝独秀了吧。   文章开始即点明了用“雨”命名的缘由,与“喜”字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一共援引了历史上的三件事作铺垫,说明古人有了喜事,常常受用这件喜事来命名,以纪念喜事,或者也有预示将来喜事连连的意思。这三件事都很有趣。因为它们与国家的政治都有关系,其中并多少含有天人的关系。第一件事,相传周成王的同母弟堂叔得一异禾,献给了成王。成王将禾转送了周公。周公于是作了《嘉禾》一篇。第二件事,汉武帝于公元前116年5月,在汾水上得一宝鼎,于是改年号为元鼎元年。第三件事,鲁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瞒国伐鲁,鲁文公派叔孙得臣抗敌,获胜,并俘获了国君侨如,于是特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侨如。最后这件事,对今人来说,几乎困惑不解了。为什么将敌人的名称用作自己儿子的名字?这是颇为值得研究的事情。无论如何,这是作者为要以雨志亭所作的铺垫,有了这一铺垫,再说事和雨就有记述的道理了。这就像逻辑学中大前提、小前提的三段论一样,有了大前提,后面的话即好说许多,也容易让人接受。   苏轼到风翔府任职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凿池引流,美化环境,但不巧的是当地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旱情显现,灾情就会是必然的结果了。大早望云霓,百姓的忧愁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恰好显示了苏轼笔墨的巧妙。我们知道,苏轼在写《后赤壁赋》的时候,曾经说到自己孤独闲寂,正好有两个朋友来了;霜露既降、明月诱人,想酒而樽空,贤妻正好献上了珍藏多时的美酒;没有下酒之物,正好客人笑哈哈地拿出了出水时鲜。一切就是那么巧,又那么惬人心意。这里也同样如此。百姓们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结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这种句子,轻淡、简单,但不寡味,很像甲骨卜辞中的语言,但甲骨卜辞中是占问、预测,这里则是如实提供了,所以这种句子读来是令人心醉的。够不够?“百姓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按,乙卯是四月初二日,甲子是四月十一日,丁卯是四月十四日。半月之内连降了三场雨,前两次不足,第三次一连下了三天。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实在。要说好雨,喜雨,这才真正称得上是好雨,喜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总令人有细小入微不够大气的感觉。这里我们要注意“民以为未足”一句的作用,这一抑、一落,然后产生后面的三日大雨,效果才能够显示出来。没有这么一句,当然也可以成立,但是读起来就平软的多了。   这场大雨产生的欢快气氛是可观的:“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这是一幅万民同乐官民同欢的喜庆图,较之欧阳修的太守和民的欢乐,真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欧阳修的乐并没有落到实处,架空,浮廓,是在造文、造情,而苏轼这里却是在如实地写作了。我们仿佛也同苏轼一起融入了喜雨的场景之中。唯其如此,苏轼为新落成的亭子命名“喜雨”才是顺理成章之事,才真正具有意义。   亭名由来有自,讲清楚之后也就等于曲终奏雅,逐善可陈了。但是苏轼又在这里做出了好文章,说他善于翻空出奇也好,说他敢于寻根溯源也好,无论如何,作者在这里表现出了惊人的艺术技巧。作者把笔锋一转,以设问的方式,从反面人手来探讨喜雨。曲径通幽,我们试想,也许这是继续写此雨的唯一途径,但苏轼找到了,并不一定是妙手偶得,可能是苏轼的真正功力所在。文中说道:“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饿鸿遍野,盗贼蜂起,百姓遭殃。但是不到五日,不到十日,就喜雨骤至,泽惠我民,又怎么能说不是上天厚待苍生?加上这么一段,文章就显得十分充实,丰满,在对比中更觉得雨之可喜。   写到这里,苏轼开始笔歌墨舞了,但是也曲尽其妙。“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你看,他还是落在亭上,层层递进,把天降喜雨的大功劳像画饼一样,在太守、天子、造物和太空面前虚晃一二,并忙里偷闲找出了一句,让这些人都一一默然,谦虚地拒绝这一荣耀,多漂亮的话,各路诸侯都奉到了,然后再实实在在地放到主题上去。既然如此,就让我们以喜雨来为亭子命名吧。一虚一实,一推一进,总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作者紧扣一个“雨”字.一个“喜”字。在不到五百字的文章中,“雨”字出现了十五次,有两次作动词使用,“喜”、“乐”共出现六次。通篇都贯穿着为雨而喜的喜气洋洋的气氛。   中国古代,自孟子开始,创天子、官员要有与民同乐,乐民之乐的思想。写这种作品的人很多,但真正写得好的不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其一,苏轼的此篇文章则表现得更好,好就好在落实、不空。   这篇文章在用词上也有值得注意之处。一、排比句多。比如第一段,作者为了说明古人有喜事则名物以示不忘,举了三个例子,三个例子就是三个排比句,借助这种句法,使读者在文意方面有一种说理透彻,充实满足的感觉。第二段写大雨之后,百姓的欢乐场面以及第四段的“雨珠”“雨玉”说,也同样用的是排比形式。在人们喜之不尽,手舞足蹈之时,文字上必须有所变化,一味的松散不可能有文字的整饬条理来得惹眼引人。二、结尾的用韵。《喜雨亭记》的结尾很有意思,它既照应了开头,又给人许多的联想,值得我们注意。苏轼的哲学思想是儒释道三家合一的。在他的诗文中,经常出现对大自然发问的句子,以表达他的人生观和他旷达乐天的情怀。这次大雨之后,感谢谁为好?这里他展开的想象,是从太守到天子,从天子到上天,从上天到造物,其中“玉”、“粟”押韵,“日”“力”押韵,“功“空”押韵,“冥”“名”押韵,读之有循环不尽,均成系统的感觉,神完气足,优雅俊美,然而是虚笔,真正目的则是要归之其小小的亭宇,这样也就把造物、上天、天子、太守、百姓、借助“喜”之“雨”用一个亭子联系了起来,有歌唱的味道,所唱者依然是喜雨,一篇文章的主题所在。   为什么古代关中富甲天下,而近代却默默无闻,特别是唐以后人文凋敝。是不是我们的人种退化了,我近来翻阅(唐代移民史),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在唐末到宋初的移民浪潮中,关中地区首当其冲,人口大量向东迁移,先经洛阳,然后到苏州扬州等运河地区。大家熟知的大文学家范仲淹,祖籍陕西彬县,但却是苏州人。但我们从其文学作品中仍能感受到其陕人后裔的豪迈文风,范仲淹后来也多年在陕从官,报效桑梓。其实在唐末吴县(今天的苏州地区)已有1/3的北方移民。其实不管是从西周之镐京到东周之洛邑;还是西汉之长安到东汉之洛阳;从隋炀帝迁都洛阳到武则天时期42年居住洛阳,关中地区到洛阳的人口迁移一直是单向的,并又有一次向东南方向迁居。还有明代昆山人顾炎武,曾在华山滞留多年,写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佳句。写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初仕凤翔府签书判官,也就是我的家乡陕西凤翔,凤翔是唐王朝的西京,曾经是晚唐人才和贵族的聚居地。苏东坡初仕凤翔府签书判官三年,可以说对他的人生价值关影响至重,正是由于家乡的纯朴民风,和周秦文化发祥故里文化的熏陶,对其文风产生影响。如果说一个人最难忘记的是自己的初恋,那苏东坡同样也忘不了在凤翔的美好时光,以致后来被贬黄州时,碰到当年的凤翔游侠少年陈季常,两人还忆起当年在凤翔北山纵马驰骋的场景;还有当年在凤翔之任上修的“引凤池”(凤翔东湖),居然后来在杭州西湖和广东惠州西湖二次克隆成功。那篇著名的《喜雨亭记》更是体现了其与民同乐的大同思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西江月·梅花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么 同:幺)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么 同:幺)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

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

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7 2、 何杰远.苏轼诗词鉴赏:江苏文化出版社,2006年:200-201

玉骨那愁瘴(zhàng)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qiǎn)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么 同:幺)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

’即使妓秋蟾出比之。

”瘴雾:犹瘴气。

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

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素面翻嫌粉涴(wò),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涴: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7 2、 何杰远.苏轼诗词鉴赏:江苏文化出版社,2006年:200-201

玉骨那愁瘴(zhàng)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qiǎn)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么 同:幺)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

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

’即使妓秋蟾出比之。

”瘴雾:犹瘴气。

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

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素面翻嫌粉涴(wò),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

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涴: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37 2、 何杰远.苏轼诗词鉴赏:江苏文化出版社,2006年:200-201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么 同:幺)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

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

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

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

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

“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

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

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

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

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

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

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

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

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

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

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

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

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

”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参考资料: 1、 李廷先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30-633 2、 刘长贺.宋代诗词典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368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前瞻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

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

去翩翩。

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前瞻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

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极目远眺,马耳山跟九仙山巍峨雄壮、连绵起伏。

脚下河流碧波荡漾仿佛与长天连成一线,高山耸立直入云间。

站在长城高台眺望,顿觉心旷神怡,犹已超然物外。

大雨忽至又很快停歇,清风拂来,不多时已是明月高照。

小溪鸥鹭静联拳。

去翩翩。

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

离去时身姿翩翩,仿似升起的缕缕轻烟。

仕途多坎坷磨难,回首往事仿佛已隔千年。

再难忘记这让人流连忘返的山水美景,杨柳依依,槐树葱郁,让人生怜。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前瞻(zhān)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

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马耳:山名,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六十里。

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六“潍水”条:“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其马耳,故世取名焉。

” 九仙山:在诸城市南九十里。

《苏轼诗集》卷一四《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之一:“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

”作者自注:“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

” 超然:即超然台,旧称北台。

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三:“按北台在密州之北,因城为台,马耳与常山在其南。

东坡为守,葺而新之,子由因请名之曰超然台。

” 小溪鸥鹭(lù)静联拳。

去翩(piān)翩。

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联拳:群聚的样子。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

他年:往年;

以前。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前瞻(zhān)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

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极目远眺,马耳山跟九仙山巍峨雄壮、连绵起伏。

脚下河流碧波荡漾仿佛与长天连成一线,高山耸立直入云间。

站在长城高台眺望,顿觉心旷神怡,犹已超然物外。

大雨忽至又很快停歇,清风拂来,不多时已是明月高照。

马耳:山名,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六十里。

后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六“潍水”条:“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其马耳,故世取名焉。

” 九仙山:在诸城市南九十里。

《苏轼诗集》卷一四《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之一:“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

”作者自注:“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

” 超然:即超然台,旧称北台。

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三:“按北台在密州之北,因城为台,马耳与常山在其南。

东坡为守,葺而新之,子由因请名之曰超然台。

” 小溪鸥鹭(lù)静联拳。

去翩(piān)翩。

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

离去时身姿翩翩,仿似升起的缕缕轻烟。

仕途多坎坷磨难,回首往事仿佛已隔千年。

再难忘记这让人流连忘返的山水美景,杨柳依依,槐树葱郁,让人生怜。

联拳:群聚的样子。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

他年:往年;

以前。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谁怀念李白而想和李白举洒论文呢?

是杜甫,他在成都的草堂遥指江东的李白。

夸说当时扬州的繁华富丽。

从早春又到晚春初夏,离恨之情千斤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小船连夜渡江来到扬州,大家同时吃惊而又笑我经过旅途辛苦的疲困容颜。

说的话仍然带着江东口音。

夜深喝酒的地方,仍是像作梦一样。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著,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赏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8,第38-39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297页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草堂:杜甫在成都时的住所。

江东:杜甫在成都时李白正放浪江东,往来于金陵(今江苏南京)、采石(今属安徽)之间。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珠帘”句:杜牧《赠别二首》之一:“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轻舸(gě)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nóng)。

夜阑(lán)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轻舸:小船。

“语音”句:言友人说话时吴地口音未改。

吴侬,吴地口音。

“夜阑”二句: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之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著,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赏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8,第38-39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297页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谁怀念李白而想和李白举洒论文呢?

是杜甫,他在成都的草堂遥指江东的李白。

夸说当时扬州的繁华富丽。

从早春又到晚春初夏,离恨之情千斤重。

草堂:杜甫在成都时的住所。

江东:杜甫在成都时李白正放浪江东,往来于金陵(今江苏南京)、采石(今属安徽)之间。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珠帘”句:杜牧《赠别二首》之一:“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轻舸(gě)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nóng)。

夜阑(lán)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小船连夜渡江来到扬州,大家同时吃惊而又笑我经过旅途辛苦的疲困容颜。

说的话仍然带着江东口音。

夜深喝酒的地方,仍是像作梦一样。

轻舸:小船。

“语音”句:言友人说话时吴地口音未改。

吴侬,吴地口音。

“夜阑”二句: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之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著,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赏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8,第38-39页 2、 (宋)苏轼著;

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297页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

珠帘十里卷香风。

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

语音犹自带吴侬。

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上片写对友人怀念的深切。

“尊酒何人怀李白”两句,运用杜甫怀念李白的典故,抒写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何人”,当然是指杜甫,故作设问,不仅增加了句法的变化,也使语言显得含蓄有味。

杜甫、“草堂”都是词人自喻,“李白”、“江东”则是他喻,即比喻友人,亦即“扬州席上”的主人。

“珠帘十里卷香风”,用杜牧诗意写扬州,暗指东道主王存,与上文“怀李白”、“指江东”语意相承。

词人怀念之情虽深,可是“花开花谢,离恨几千重”。

“花开花谢”,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这里是说离别之久;

“离恨几千重”,是夸说离恨之深,而且使抽象的感情有了形体感,似乎成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有了上片的铺垫,下片写扬州席上意外相逢时的惊喜和迷惘,就显得十分真实可信了。

“轻舸渡江连夜到”,承上“珠帘”句,点出题目“夜到扬州”。

词人是从江南京口渡江而来的,所以才如此便捷。

“一时惊笑衰容”,紧承前句,写出了与友人意外相逢时惊喜参半的复杂感情。

词人当年已56岁,又久历宦海沉浮,天涯游宦,说是“衰容”,想来是极为吻合的。

彼此倾谈时,词人还发现,对方“语音犹自带吴依”。

结穴二句写“席上”的情事:“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这里化用杜甫写乱离中与亲人偶然重聚时深微感情的名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来表现这次重逢时的迷惘心态,从而深化了与老友间的交谊。

  这首词真实地表露了词人当时“量移”后的心境。

“量移”,虽未能彻底平反昭雪,但已显现出宽赦之君恩。

所以,词人先以李白受谗自喻,后以杜甫乱中幸得生还相譬,其用事贴切,暗与自己实际遭遇相合。

故而在六十字的短短篇幅中,写了相忆、相聚、慰藉、话旧、伤离等广阔的内容,含蓄地倾诉了自身之不幸遭遇,使作品更富于感愤。

使人读之浮想联翩,为之凄然。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21-1122页 2、 熊朝东著,明月几时有:苏轼诗词文精品选析,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第186页

678910 共30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