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七夕送陈令举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 不学痴牛女。

风箫声断月明中, 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 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 风雨散、飘然何处。

送孙著作赴考城兼寄钱醇老李邦直二君于孙处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使君闲如云,欲出谁肯伴。

清风独无事,一啸亦可唤。

来従白苹洲,吹我明月观。

门前远行客,青衫流白汗。

问子何匆匆,王事不可缓。

故人钱与李,清庙两圭瓚。

蔚为万乘器,尚记沟中断。

子亦东南珍,价重不可算。

别情何以慰,酒尽对空案。

惟持一榻凉,劝子巾少岸。

此风那复有,尘土飞灰炭。

欲寄二大夫,发发不可绊。

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上巳日作。城南有坡,土色如丹,其下有堤,壅郑淇水入城。 东武城南,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上巳日作。城南有坡,土色如丹,其下有堤,壅郑淇水入城。 东武城南,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这首词的题目交代了作词的地点、时间,叙写的中心——“会流杯亭”,以及与此相关的城南引水入城工程。上片写雨后暮春景物,并抒写了惜春的意绪。开头三句从城南引水入城工程写起:东武城南筑就新堤,郑淇河水开始充盈。其所以由此落笔,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曲水”的水源,对下片来说,真可谓伏脉千里。以下详写暮春景物,先写雨后山冈上花木零落的景象:一场小雨过后,在那浓密的树林中和苍翠的山冈上,红花绿叶,堆积满地。透过字面,仿佛有词人轻微的叹息。以“卧”、“堆”两个动词形容花叶遍地狼藉的状态,以“红”、“碧”两个表示色彩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借指花、叶,都显得十分形象和精炼。再写“枝上残花”荡然无存,于是向江边追寻春天的踪迹:试问未来还有多少春光?算来不过三分之一。这就是寻春所获得的一个既令人失望又使人略感安慰的结果。因此,词人在描写暮春景物时,也由隐而显地表现了他惜春的心情。   下片写曲水流杯的现场盛况以及对当年兰亭陈迹的感慨。换头“官里事”四句,词人感叹官衙事务纷繁,自然界又多风雨,轻闲而明丽的日子竟没有多少。这是一笔衬托,说明聚会流杯亭是很难得的。以下“相将泛曲水”两句,正面写曲水流杯的现场盛况:上巳日与同僚相约聚会于流杯亭,开展曲水流杯的活动,全城百姓都争着前来观光。“相将”句明点词序“会流杯亭”,转到对全词中心内容的叙写,但用墨极其简炼,妙处全在从闲处铺垫以及从侧面烘托。与暮春自然景物相比,“泛曲水”是一道特异的风景线,它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春光大减所造成的缺憾,所以上片所写未尝不是一种绝好的铺垫。“满城争出”句,由充当热心观众的全城百姓渲染出曲水流觞现场的盛况。一个“满”字和一个“争”字,更令人想见万人空巷的热闹情景,以及词人作为州郡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和自得。另一层烘托则是由眼前景、事所引发的对历史的联想:“君不见兰亭修楔事,当时座上皆豪逸。”显然,兰亭修禊与曲水流杯,当日主盟其事并作序的王羲之与词人自己,众名士(“豪逸”)与众同僚,一一对应,其衬托和比喻之意清晰可见。结尾两句紧承上文,对史事感慨系之:到如今只有长竹布满故地的山岭,而昔日盛事已成陈迹,再也无从寻觅了。这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怀古主要是为了慨今,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兰亭集序》),其真正用意即在于此。它所蕴蓄的是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感,是带有人生哲理意义的。   这年十二月,苏轼离开密州任所时,还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一首《别东武流杯》诗,可见上巳雅集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253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47-148

皇太后阁六首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彤史年来不绝书,三朝德化妇承姑。

宫中侍女减珠翠,雪里贫民得裤襦。

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二首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明月人华池,反照池上堂。

堂中隐几人,心与水月凉。

风萤已无迹,露草时有光。

起观河汉流,步屧响长廊。

名都信繁会,千指调笙簧。

先生病不饮,童子为烧香。

独作五字诗,清绝如韦郎。

诗成月渐侧,皎皎两相望。

残句山抹微云秦学士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 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 一作:人间;

尊 通: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 一作:强虏)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 一作:人间;

尊 通:樽)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9-71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60-62 . 3、 四川大学古籍所编 .宋集珍本丛刊 第108册 .北京 :线装书局 ,2004 :56 . 4、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4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雪:比喻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fā)。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回忆。

小乔初嫁了:《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雄姿英发: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qiáng)橹(lǔ)灰飞烟灭。

(樯橹 一作:强虏)羽扇纶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fà)。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

华发:花白的头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

(人生 一作:人间;

尊 通:樽) 一尊还酹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尊:通“樽”,酒杯。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9-71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60-62 . 3、 四川大学古籍所编 .宋集珍本丛刊 第108册 .北京 :线装书局 ,2004 :56 . 4、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4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雪:比喻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fā)。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回忆。

小乔初嫁了:《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雄姿英发: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qiáng)橹(lǔ)灰飞烟灭。

(樯橹 一作:强虏)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fà)。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

华发:花白的头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

(人生 一作:人间;

尊 通:樽)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一尊还酹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尊:通“樽”,酒杯。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9-71 . 2、 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60-62 . 3、 四川大学古籍所编 .宋集珍本丛刊 第108册 .北京 :线装书局 ,2004 :56 . 4、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4 .

题西林壁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参考资料: 1、 金菊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1-1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参考资料: 1、 金菊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1-1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参考资料: 1、 金菊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1-1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参考资料: 1、 何满子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20-421

蝶恋花·春景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

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参考资料: 1、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宋词鉴赏辞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01:78 2、 张傲飞.唐诗宋词名家鉴赏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2

花褪(tuì)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子:毛本误作“小”。

“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

”绕:元本注“一作晓。

”柳绵:即柳絮。

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诗:“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

《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

……,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

”又卷一:“却,犹倒也;

谨也。

”“却被”,反被。

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

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参考资料: 1、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宋词鉴赏辞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01:78 2、 张傲飞.唐诗宋词名家鉴赏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2

花褪(tuì)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子:毛本误作“小”。

“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

”绕:元本注“一作晓。

”柳绵:即柳絮。

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诗:“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

《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

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

……,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

”又卷一:“却,犹倒也;

谨也。

”“却被”,反被。

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

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参考资料: 1、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宋词鉴赏辞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01:78 2、 张傲飞.唐诗宋词名家鉴赏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2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本词是伤春之作。

苏轼长于豪放。

亦最擅婉约,本词写春景清新秀丽。

同时,景中又有情理,我们仍用“何处无芳草(知音)”以自慰自勉。

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

本词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

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

王士祯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

未必能过。

”《花草蒙拾》指出本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

”褪对旨颜色变浅或消失。

开头一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句意为: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

这两句又描绘了一幅美丽而生动的春天画面,但缺少了花树的点缀,仍显美中不足。

“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

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

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两句大意是: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天行将结束,难道天下之大,竞找不到一处怡人的景色吗?

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

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

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

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

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

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

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

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

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

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

墙内是家,墙外是路;

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

墙外是赶路的行人。

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

不过,在这无语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

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

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

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平。

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

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

男子多情,女子无情。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

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

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人回味、想象。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

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

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

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

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曹文轩.唐宋诗词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0 2、 王德先.宋词鉴赏大典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46-147

阳关曲·中秋月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参考资料: 1、 刘石评注.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78-79 2、 《读点经典》编委会 .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 :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162-163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溢:满出。暗寓月色如水之意。银汉:银河。唐袁晖《七月闺情》:“不如银汉女,岁岁鹊成桥。”玉盘:喻月。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参考资料: 1、 刘石评注.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78-79 2、 《读点经典》编委会 .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 :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162-163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溢:满出。暗寓月色如水之意。银汉:银河。唐袁晖《七月闺情》:“不如银汉女,岁岁鹊成桥。”玉盘:喻月。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参考资料: 1、 刘石评注.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78-79 2、 《读点经典》编委会 .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 :凤凰出版社 ,2012年6月:162-163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处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参考资料: 1、 刘石评注.唐宋名家诗词苏轼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11月:78-79
1112131415 共30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