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东溪张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 文
渭上秋雨过,北风何骚骚。
天晴诸山出,太白峰最高。
主人东溪老,两耳生长毫。
远近知百岁,子孙皆二毛。
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
石泉饭香粳,酒瓮开新槽。
爱兹田中趣,始悟世上劳。
我行有胜事,书此寄尔曹。
送杨子 文
戏问花门酒家翁 文翻译赏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也很像一串串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卖否?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主编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09.12 :354 .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
沽:买或卖。
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
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道傍榆(yú)荚(jiá)巧似钱,摘来沽(gū)酒君肯否。
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也很像一串串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卖否?
榆荚:榆树的果实。
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主编 .唐诗精华注译评 .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09.12 :354 .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生活抒情小诗。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
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
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之后,诗人蓦然领略了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的诱人场面,他就在酒店小驻片刻,让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并欣赏这动人的春光。
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诗人不是索然寡味地实写付钱沽酒的过程,而是在偶见春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用轻松、诙谐的语调戏问了那位当罏沽酒的七旬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
”诗人丰富的想象,把生活化成了诗,读者可从中充分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这首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
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
在写法上,朴素的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在虚实相映中显示出既平凡而又亲切的情趣。
此诗语言富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给全诗带来了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18-619页 .
山房春事二首 文翻注译赏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文翻译赏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五月的火焰山行人稀少,看着您骑马迅疾如飞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都护军营在太白星西边,一声号角就把胡天惊晓。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2-183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7-188 .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五月的火焰山行人稀少,看着您骑马迅疾如飞鸟。
火山:即火焰山,在今新疆,从吐鲁番向东断续延伸到鄯善县以南。
都护行营:指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行营。
行营:出征时的军营。
太白:即金星。
古时认为太白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jiǎo)声一动胡天晓。
都护军营在太白星西边,一声号角就把胡天惊晓。
角:军中乐器,亦用以报时,略似今日的军号。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2-183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7-188 .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零一,是一首即兴口占而颇为别致的送行小诗。
首句似即景信口道来,点明刘判官赴行军的季候(“五月”)和所向。
“火山”即今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海拔四、五百米,岩石多为第三纪砂岩,色红如火,气候炎热。
尤其时当盛夏五月,那是“火云满山凝未开,鸟飞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送别》)的。
鸟且不敢飞,无怪“行人少”了。
所以此句还写出了火山赫赫炎威。
而那里正是刘判官赴军必经之地。
这里未写成行时,先出其路难行之悬念。
接着便写刘判官过人之勇。
“看君马去疾如鸟”,使读者如睹这样景象:烈日炎炎,黄沙莽莽,在断绝人烟的原野上,一匹飞马掠野而过,向火山扑去。
可见那骑者身手是何等矫健不凡。
以鸟形容马,不仅写出其疾如飞,又通过其小,反衬出原野之壮阔。
本是“鸟飞千里不敢来”的火山,现在竟飞来这样一只不避烈焰的勇敢的“鸟”,令人肃然起敬。
这就形象地歌颂了刘判官一往无前的气概。
全句以一个“看”字领起,赞叹啧啧声如闻。
“都护行营太白西。
”初看第三句不过点明此行的目的地,说临时的行营远在太白星的西边──这当然是极言其远的夸张。
这样写却显得很威风,很有气派。
细细品味,这主要是由于“都护行营”和“太白”二词能唤起庄严雄壮的感觉。
它们与当前唐军高仙芝部的军事行动有关。
“太白”,亦称金星,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在某种情况下预示敌人的败亡(“其出西失行,外国败”,见《史记·天官书》)。
明白这一点,末句含意自明。
“角声一动胡天晓”这最后一句真可谓一篇之警策。
从字面解会,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
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然而在这位好奇诗人天真的心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
这实在可与后来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奇句媲美,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
联系上句“太白”出现所预兆的,这句之含蕴比字面意义远为深刻,它实际等于说: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一扫如磐夜气,使西域重见光明。
此句不但是赋,而且含有比兴、象征之意。
正因为如此,这首送别诗才脱弃一般私谊范畴,而升华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之窠臼。
它没有直接写惜别之情和直言对胜利的祝愿。
而只就此地与彼地情景略加夸张与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见于言外,在送别诗中堪称独具一格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14-615 .
胡歌 文翻译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文翻注译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雄鸡啼唱,大路上洒满黎明的寒光。
黄莺鸟鸣声婉啭,京城处处是一派暮春景象。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宫里的晓钟敲过,千门万户一齐开敞,天子的仪仗排列在玉阶两边,环拥着百官进入朝堂。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殿前花色与佩剑的闪光交加辉映,天边的晨星才刚刚消隐。
飘扬的旌旗轻拂着柳枝,枝头还沾带着夜来的清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凤凰池上歌一曲阳春白雪,谁想唱和可真会知难却步。
参考资料: 1、 包和平.书画千家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371 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511-512 3、 陈超敏.千家诗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43-144 4、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6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紫陌:指京师的街道。
曙(shǔ)光:破晓时的阳光。
啭(zhuàn):婉转的叫声。
皇州:京都。
阑:尽。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金阙(què):皇宫金殿。
万户:指皇宫中宫门。
玉阶:指皇宫中大明宫的台阶。
仙仗:天子的仪仗。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剑佩:带剑、垂佩绶,都为高官之饰物,此指禁卫军的武装。
旌(jīng)旗:旗帜的总称。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凤凰池上客:指贾至。
凤凰池,也称凤池,这里指中书省。
阳春:古曲名,即宋玉《对楚王问》中提到的《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后以之比喻作品高妙而懂得的人很少。
参考资料: 1、 包和平.书画千家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371 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511-512 3、 陈超敏.千家诗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43-144 4、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6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雄鸡啼唱,大路上洒满黎明的寒光。
黄莺鸟鸣声婉啭,京城处处是一派暮春景象。
紫陌:指京师的街道。
曙(shǔ)光:破晓时的阳光。
啭(zhuàn):婉转的叫声。
皇州:京都。
阑:尽。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宫里的晓钟敲过,千门万户一齐开敞,天子的仪仗排列在玉阶两边,环拥着百官进入朝堂。
金阙(què):皇宫金殿。
万户:指皇宫中宫门。
玉阶:指皇宫中大明宫的台阶。
仙仗:天子的仪仗。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殿前花色与佩剑的闪光交加辉映,天边的晨星才刚刚消隐。
飘扬的旌旗轻拂着柳枝,枝头还沾带着夜来的清露。
剑佩:带剑、垂佩绶,都为高官之饰物,此指禁卫军的武装。
旌(jīng)旗:旗帜的总称。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凤凰池上歌一曲阳春白雪,谁想唱和可真会知难却步。
凤凰池上客:指贾至。
凤凰池,也称凤池,这里指中书省。
阳春:古曲名,即宋玉《对楚王问》中提到的《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后以之比喻作品高妙而懂得的人很少。
参考资料: 1、 包和平.书画千家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371 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511-512 3、 陈超敏.千家诗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43-144 4、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6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文翻注译赏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听说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苍的山岭只是过了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为王事尽力岂敢说路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归。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73 .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连年:接连多年。
一作“年年”。
唐郑遂初《别离怨》诗:“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通。
”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曾(zēng):竟,竟然。
一作“长”。
应:一作“来”。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疏勒:地名,唐时安西四镇之一,在今新疆疏勒。
武威:地名,今属甘肃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勤王”句:一作“不敢道远思”。
勤王:谓尽力于王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73 .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听说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
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连年:接连多年。
一作“年年”。
唐郑遂初《别离怨》诗:“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通。
”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
曾(zēng):竟,竟然。
一作“长”。
应:一作“来”。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苍的山岭只是过了武威。
疏勒:地名,唐时安西四镇之一,在今新疆疏勒。
武威:地名,今属甘肃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为王事尽力岂敢说路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归。
“勤王”句:一作“不敢道远思”。
勤王:谓尽力于王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
’”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73 .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此诗所写,都是回应其他人的关心和慰问。
诗题“发临洮将赴北庭”,因而诗中所叙述,也是临洮至北庭沿途景物。
开头“闻说”者,则说明此行轮台和第一次去的安西不同,暗示着和安西有对比:自然方面,春风不到,连年雪飞;
人事方面,汉使应稀。
此次虽是作者第二次出塞,但到北庭还是第一次,所以凭传闻写出轮台的寒冷与荒凉,但是调子并不低沉。
从“连年见雪飞”至“青山过武威”写景,但诗人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连年见雪飞”写气候之寒冷,“春风曾不到”写其荒凉,“白草通疏勒”写其萧瑟,“汉使亦应稀”写其地距中原之遥远,揭示出西域戍边的艰苦性。
尾联在内容情感上起到了点染和升华的作用,全面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勤王敢道远”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
这两句其实是回答别人“勤王道路远,家乡何时归”的关怀,写得很有创意,把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结构上点明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言简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以抒发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1、 戴伟华.岑参边塞诗新论——以人缘和地缘为视角.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 文翻译赏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我故地重游,宛若以前从外地回家。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汾河岸上袅娜垂柳,似乎还识旧人,欲著人衣,依依难舍。
参考资料: 1、 陆坚.中国咏物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83-84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03-204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我故地重游,宛若以前从外地回家。
宛似:好象。
归:回到家里。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汾河岸上袅娜垂柳,似乎还识旧人,欲著人衣,依依难舍。
可怜:可爱。
依依:形容柳树对人依依惜别的情态。
参考资料: 1、 陆坚.中国咏物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83-84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03-204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诗人重游小时居住地,恍然多少往事涌上心头。
诗人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千头万绪,欲言还止,而诗人只撷取河边杨柳意象来传情达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汾上柳”,所抒之情是重返旧地的欢快喜。
柳树本是一种没有感情的植物,而诗中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树以动人的情感。
诗的语言很平常,如说白话,可是一个“归”字写出了诗人对旧居的怀恋,故地重访,就像当年回家一样,自然而然,信步走来,写出对环境的熟悉和亲切感。
旧地的一切,都像自家人一样朴实真切,亲在骨子里。
就连汾河边的柳树,微风拂来,依依流连,像是对作者打招呼,亲昵可爱。
诗的后两句比拟手法新颖、别致。
特别是“也依依”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柳树的娇娜可爱,而且把柳树对作者的不舍之情、留恋之意,生动地表达出来。
而这种动人的话态,是作者重到“此地”,即题中“平阳郡”的心境的具体写照,是“宛似归”的形象描绘。
这种物与情、情与境交织在一起的描写。
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使所咏之物栩栩如生,使所抒之情历历可睹。
而且不正面说自己见到河边柳树生起依依之情,却说柳对人依依,对面下笔,赋予柳以人格和情感,便使诗中平添一种感情交流的温馨之情,艺术效果高超。
诗人撷取河边杨柳意象来传情达意。
自古即有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古诗中亦屡见不鲜,诗人能化陈出新,意巧语奇。
诗中即浓缩了诗人哽咽难述的追怀,记载着诗人当初与旧邻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动人画面,也凝聚着诗人对故地的深厚感情。
言短而意长,语浅而情深,杨柳依依之貌形象生动,俏如丽人,直有画面效果。
参考资料: 1、 陆坚.中国咏物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83-84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