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送北使二首 文
传闻合蒲叶,曾向洛阳飞。
何日南风至,还随北使归。
红颜渡岭歇,白首对秋衰。
高歌何由见,层堂不可违。
谁怜炎海曲,泪尽血沾衣。
待罪居重译,穷愁暮雨秋。
山临鬼门路,城绕瘴江流。
人事今如此,生涯尚可求。
逢君入乡县,传我念京周。
别恨归途远,离言暮景遒。
夷歌翻下泪,芦酒未消愁。
闻有胡兵急,深怀汉国羞。
和亲先是诈,款塞果为雠。
释系应分爵,蠲徒几复侯。
廉颇诚未老,孙叔且无谋。
若道冯唐事,皇恩尚可收。
奉和三日祓禊渭滨应制 文
蜀道后期 文翻译赏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我客游在外,行事尽量迅速,像同时间在竞争一样,来往的行程都是预先规划好了的。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可秋风不肯等待,自个儿先到洛阳城去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8页 .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我客游在外,行事尽量迅速,像同时间在竞争一样,来往的行程都是预先规划好了的。
争日月:同时间竞争。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可秋风不肯等待,自个儿先到洛阳城去了。
洛阳:当时的首都。
武则天称帝后定都洛阳。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8页 .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十九。
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刘逸生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诗是张说在校书郎任内出使西川时写的,虽只寥寥二十字,却颇能看出他写诗的技巧和才华。
一个接受任务到远地办事的人,总是怀着对亲人的眷恋,一到目的地,就掐指盘算着回归的日期,这种心情是很自然的。
但张说能把这种幽隐的心情“发而为诗”,而且压缩在两句话里,却不简单。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客心”是旅外游子之心,“争日月”,象同时间进行一场争夺战。
这“争”字实在写得好,把处在这种地位的游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
“来往预期程”,是申说自己所以“争日月”的缘故。
公府的事都有个时间规定,那就要事先进行准备,作出计划,所以说是“预”。
十个字把诗人当时面临的客观情况,心里的筹划、掂量,都写进去了,简炼明白,手法很高明。
这十个字又是下文的伏笔。
本来使蜀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紧凑的,然而诗人回归之心更急切,他要力争按时回洛阳。
他是洛阳人,在洛阳有家,预期回归,与家人团聚。
下文忽然来个大转折:“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不料情况突变,原定秋前赶回洛阳的希望落空了。
游子之心,当然怅惘。
然而诗人却有意把人的感情隐去,绕开一笔,埋怨起秋风来了:这秋风呵,也是够无情的,它就不肯等我一等,径自先回洛阳城去了。
这一笔,妙在避开了率直无味的毛病,而且把人格化了的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
这秋风先至,自然要引起许多烦恼。
可以试想,秋风一至洛阳,亲人们必然要翘首企盼;
而自己未能如约的苦衷就更不用说了。
淡淡一笔,情致隽永深厚。
在这里,诗人到底是埋怨秋风,还是抒发心中的烦恼?
诗中没有明说,颇费人寻绎,正是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不过可以想见,诗人对于这次情况的突然变化,确实感到意外,或有点不满,不过他用的是“含蓄”的语言罢了。
张说早些时就写过一首《被使在蜀》诗:“即今三伏尽,尚自在临邛。
归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
”归期定在秋月,即此诗所谓“预期程”。
不料时届秋令,秋风已起,比诗人“先至洛阳城”,他却落后了,即诗题所谓“后期”。
秋风本是按时而起,无所谓“先”;
只因诗人归期“后”了,便显出秋风的“先”来。
两首合看,于诗中的情味当有更深的体会。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58-59页 .
钦州守岁 文
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 文
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 文
赴集贤院学士上赐宴应制得辉字 文
岳州别赵国公王十一琚入朝 文
送宋休远之蜀任 文
求友殊损益,行道异穷申。
缀我平生气,吐赠薄游人。
结恩事明主,忍爱远辞亲。
色丽成都俗,膏腴蜀水滨。
如何从宦子,坚白共缁磷。
日月千龄旦,河山万族春。
怀铅书瑞府,横草事边尘。
不及安人吏,能令王化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