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赵冬曦君懋子均登南楼 文
游老君洞 文
枕漱鑱鍼泉石肓,登临又刮山川目。
太清飞出离宫景,平地分为散仙福。
知津有赖大夫松,避道尤勤居士木。
层峦破晓霞散绮,断岩涵空雾披縠。
界远都归粟粒藏,脉近宁劳杖头缩。
不愁风引轻舟却,更喜村通小径曲。
妙含道德五千余,迥出洞天三十六。
青牛税驾从懒卧,宝猊回拱长蹲伏。
犹余砥室灿金星,安用柔宗扶玉局。
岩前日月自朝夕阳,物外乾坤岂寒燠。
蛇灵必化第须时,豹隐唯邻聊协卜。
共知容与乐无限,谁想绪余善非独。
两柱擎天寿八荒......更多
奉和三日祓禊渭滨应制 文
破陈乐词二首 文
汉兵出顿金微,照日光明铁衣。
百里火幡焰焰, 千行云骑霏霏。
蹙踏辽河自竭,鼓噪燕山可飞。
正属四方朝贺,端知万舞皇威。
少年胆气凌云,共许骁雄出群。
匹马城西挑战, 单刀蓟北从军。
一鼓鲜卑送款,五饵单于解纷。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阁论勋。
蜀道后期 文翻译赏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我客游在外,行事尽量迅速,像同时间在竞争一样,来往的行程都是预先规划好了的。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可秋风不肯等待,自个儿先到洛阳城去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8页 .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我客游在外,行事尽量迅速,像同时间在竞争一样,来往的行程都是预先规划好了的。
争日月:同时间竞争。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可秋风不肯等待,自个儿先到洛阳城去了。
洛阳:当时的首都。
武则天称帝后定都洛阳。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8页 .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十九。
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刘逸生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诗是张说在校书郎任内出使西川时写的,虽只寥寥二十字,却颇能看出他写诗的技巧和才华。
一个接受任务到远地办事的人,总是怀着对亲人的眷恋,一到目的地,就掐指盘算着回归的日期,这种心情是很自然的。
但张说能把这种幽隐的心情“发而为诗”,而且压缩在两句话里,却不简单。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客心”是旅外游子之心,“争日月”,象同时间进行一场争夺战。
这“争”字实在写得好,把处在这种地位的游子的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
“来往预期程”,是申说自己所以“争日月”的缘故。
公府的事都有个时间规定,那就要事先进行准备,作出计划,所以说是“预”。
十个字把诗人当时面临的客观情况,心里的筹划、掂量,都写进去了,简炼明白,手法很高明。
这十个字又是下文的伏笔。
本来使蜀的日程安排是十分紧凑的,然而诗人回归之心更急切,他要力争按时回洛阳。
他是洛阳人,在洛阳有家,预期回归,与家人团聚。
下文忽然来个大转折:“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不料情况突变,原定秋前赶回洛阳的希望落空了。
游子之心,当然怅惘。
然而诗人却有意把人的感情隐去,绕开一笔,埋怨起秋风来了:这秋风呵,也是够无情的,它就不肯等我一等,径自先回洛阳城去了。
这一笔,妙在避开了率直无味的毛病,而且把人格化了的秋风形容为“无情的秋风”。
这秋风先至,自然要引起许多烦恼。
可以试想,秋风一至洛阳,亲人们必然要翘首企盼;
而自己未能如约的苦衷就更不用说了。
淡淡一笔,情致隽永深厚。
在这里,诗人到底是埋怨秋风,还是抒发心中的烦恼?
诗中没有明说,颇费人寻绎,正是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不过可以想见,诗人对于这次情况的突然变化,确实感到意外,或有点不满,不过他用的是“含蓄”的语言罢了。
张说早些时就写过一首《被使在蜀》诗:“即今三伏尽,尚自在临邛。
归途千里外,秋月定相逢。
”归期定在秋月,即此诗所谓“预期程”。
不料时届秋令,秋风已起,比诗人“先至洛阳城”,他却落后了,即诗题所谓“后期”。
秋风本是按时而起,无所谓“先”;
只因诗人归期“后”了,便显出秋风的“先”来。
两首合看,于诗中的情味当有更深的体会。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58-59页 .
咏瓢 文赏
美酒酌悬瓢,真淳好相映。
蜗房卷堕首,鹤颈抽长柄。
雅色素而黄,虚心轻且劲。
岂无雕刻者,贵此成天性。
美酒酌悬瓢,真淳好相映。
蜗房卷堕首,鹤颈抽长柄。
雅色素而黄,虚心轻且劲。
岂无雕刻者,贵此成天性。
这是一首咏物诗。
张说较少咏物诗,但这一首《咏瓢》很有趣,将初唐的文字游戏与陈子昂一类诗人的哲理意义结合了起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邺都引 文
钦州守岁 文
奉和圣制太行山中言志应制 文
六龙鸣玉銮,九折步云端。
河络南浮近,山经北上难。
羽仪映松雪,戈甲带春寒。
百谷晨笳动,千岩晓仗攒。
皇心感韶节,敷藻念人安。
既立省方馆,复建礼神坛。
扈跸参天老,承荣忝夏官。
长勤百年意,思见一胜残。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文
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
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
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
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
时来谒轩后,罢去坐蓬瀛。
晚节欢重九,高山上五千。
醉中知遇圣,梦里见寻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