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柳·家住西秦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家住西秦。

赌博艺随身。

花柳上、斗尖新。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

衷肠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浣溪沙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淡淡梳妆薄薄衣。

天仙模样好容仪。

旧欢前事入颦眉。

闲役梦魂孤烛暗,恨无消息画帘垂。

且留双泪说相思。

采桑子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阳和二月芳菲遍,暖景溶溶。

戏蝶游蜂。

深入千花粉艳中。

何人解系天边日,占取春风。

免使繁红。

一片西飞一片东。

相思儿令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昨夜探春消息湖上绿波平无奈绕堤芳草还向旧痕生有酒且醉瑶觥更何妨、檀板新声谁教杨柳千丝就中牵系人情

点绛唇·露下风高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露下风高,井梧宫簟生秋意。

画堂筵启。

一曲呈珠缀。

天外行云,欲去凝香袂。

炉烟起。

断肠声里。

敛尽双蛾翠。

清平乐·春来秋去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春来秋去。

往事知何处。

燕子归飞兰泣露。

光景千留不住。

酒阑人散忡忡。

闲阶独倚梧桐。

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秋蕊香·向晓雪花呈瑞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向晓雪花呈瑞。

飞遍玉城瑶砌。

何人剪碎天边桂。

散作瑶田琼蕊。

萧娘敛尽双蛾翠。

回香袂。

今朝有酒今朝醉。

遮莫更长无睡。

送瞿生还拜亲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门标杨氏阙,家有汉皇书。

射策淹前志,鸣榔省旧居。

仙山人罕到,幽境画难如。

云窦开宾馆,芝田足岁储。

修词穷五际,为学慕三馀。

努力文明代,翘翘托乘车。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闺阁内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

美人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衣,呈露出芬芳洁白的肌体;

晚来浓妆的娇面,更胜似丰艳的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梳妆后微微下垂的秀发,与娥眉间的眉际月相得益彰;

微红的酒晕,如艳朝霞洒落在她的脸颊。

昼眠梦醒,夕阳西下,原来这一切都是春梦初醒的所作所为。

参考资料: 1、 王晓亮.《宋词三百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第155页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玉碗:古代富贵人家冬时用玉碗贮冰于地窖,夏时取以消暑。

粉融:脂粉与汗水融和。

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

胜荷花:语本李白《西施》:“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借“荷花”表现女子美貌。

鬓(bìn)亸(duǒ)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鬓亸:鬓发下垂的样子,形容仕女梳妆的美丽。

眉际月:古时女子的面饰。

有以黄粉涂额成圆形为月,因位置在两眉之间,故词称“眉际月”。

参考资料: 1、 王晓亮.《宋词三百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第155页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闺阁内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

美人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衣,呈露出芬芳洁白的肌体;

晚来浓妆的娇面,更胜似丰艳的荷花。

玉碗:古代富贵人家冬时用玉碗贮冰于地窖,夏时取以消暑。

粉融:脂粉与汗水融和。

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

胜荷花:语本李白《西施》:“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借“荷花”表现女子美貌。

鬓(bìn)亸(duǒ)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梳妆后微微下垂的秀发,与娥眉间的眉际月相得益彰;

微红的酒晕,如艳朝霞洒落在她的脸颊。

昼眠梦醒,夕阳西下,原来这一切都是春梦初醒的所作所为。

鬓亸:鬓发下垂的样子,形容仕女梳妆的美丽。

眉际月:古时女子的面饰。

有以黄粉涂额成圆形为月,因位置在两眉之间,故词称“眉际月”。

参考资料: 1、 王晓亮.《宋词三百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第155页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这首《浣溪沙》描绘的是一幅浓艳有余的仕女午睡图,写夏日黄昏丽人昼梦方醒、晚妆初罢、酒脸微醺的情状。

全词婉转有致,犹如一幅别具韵味、浓墨重彩的油画。

  上片首句写室内特定的景物—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

古时富贵人家,严冬时把冰块收藏在地窖中,夏天取用,以消暑气。

一“寒”字正反衬出室中的热。

接着,作者笔触写到室中人的身上:粉汗微融,轻薄的纱衣,芬芳洁白的肌体;

晚来浓妆的娇面,胜似丰艳的荷花,犹如一幅美人油画,将仕女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三句设喻。

用意用语均似“花间”派。

“粉融”,意谓脂粉与汗水相互融和的唯美之状,不点出“汗”字,正是作者高明之处。

“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虽亦古诗词中常用之语,但在本词中却有特殊的意义,它跟“冰寒”句配合,在盛夏中得清凉之意。

以“玉”、“冰”、“粉”、“雪”之白,衬托“妆面”之红,写夏日黄昏女子妆罢的情景,真如一幅优美的彩照。

过片写她那下垂的鬓发,已靠近眉间额上的月形妆饰;

微红的酒晕,又如红霞飞上脸边。

  下片一、二两句写女子微醉的情态,艳而不俗,细而不纤。

古时女子的面饰,有以黄粉涂额成圆形为月,因位置在两眉之间,故词称“眉际月”。

李商隐《蝶》诗之三“八字宫眉捧额黄”,似即指此。

“欲迎”、“初上”,形容绝妙。

不独刻画之工,且见词人欣赏之情。

“月”与“霞”,语意双关,既是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也是黄昏时的实景。

可以想象这位美艳的姑娘,晚妆初过,穿着件单薄的纱衣,盈盈伫立,独倚暮霞,悄迎新月。

末句“一场春梦日西斜”,方始点明,原来上边五句所写的,都是昼眠梦醒后的情景。

女子睡起,粉融香汗,重理明妆。

“春梦”,谓刚才好梦的短暂。

慵困无聊,闲愁闲恨,全词之意,至此全出。

末句倒装,“日西斜”三字,与上片“晚来”接应。

  此词纯用白描的手法叙述,选取了闺房中的一个情景,将美人的举止、姿容、睡态和醒时模样刻画得极为生动逼真,极具生活气息,让人可知可感。

词格浓艳,颇见“花间”遗风。

参考资料: 1、 夏于全.《唐诗宋词 第十三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第105页

踏莎行·小径红稀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蒙 通:濛)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蒙 通:濛)小路边的红花日渐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占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袅升腾。

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26 2、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5

小径(jìng)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蒙 通:濛)红稀:花儿稀少、凋谢。

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

红:指花。

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

阴阴见:暗暗显露。

阴阴:隐隐约约。

不解:不懂得。

蒙蒙:形容细雨。

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翠叶藏莺(yīng),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

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游丝转:烟雾旋转上升,像游动的青丝一般。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26 2、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5

小径(jìng)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蒙 通:濛)小路边的红花日渐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占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红稀:花儿稀少、凋谢。

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

红:指花。

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

阴阴见:暗暗显露。

阴阴:隐隐约约。

不解:不懂得。

蒙蒙:形容细雨。

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翠叶藏莺(yīng),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袅升腾。

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

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游丝转:烟雾旋转上升,像游动的青丝一般。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26 2、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4 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5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蒙 通:濛)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

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

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

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

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

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

“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

“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

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

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

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

“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

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

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贺铸《薄幸》词“人间昼永无聊赖。

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也正是此意。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34-435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26

12345 共36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