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三首·其二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参考资料: 1、 马松原.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10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qǐ)窗前,寒梅著(zhuó)花未?

来日:来的时候。

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

著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参考资料: 1、 马松原.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10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来日绮(qǐ)窗前,寒梅著(zhuó)花未?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来日:来的时候。

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

著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参考资料: 1、 马松原.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10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

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

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

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

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

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别 / 山中送别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6页 .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99页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fēi)。

掩:关闭。

柴扉:柴门。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6页 .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99页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fēi)。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掩:关闭。

柴扉:柴门。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56页 .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99页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明年 一作:年年)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

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

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

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

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

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

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84-185页 .

田园乐七首·其五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五柳先生: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

五柳先生: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戴红巾报时官手执更筹报晓,更衣官才给皇帝送上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日光初照遮阳的掌扇在晃动,香烟缭绕黄袍上面绣龙飘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早朝结束还须为皇帝写诏书,佩玉叮当贾至回到凤凰池头。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49 . 2、 方笑一 .唐诗三百首品读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04 :227-228 .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绛帻:用红布包头似鸡冠状。

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

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

尚衣:官名。

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

翠云裘: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衣冠:指文武百官。

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

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

这里指皇帝。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

香烟:这里是和贾至原诗“衣冠身惹御炉香”意。

衮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袍。

浮:指袍上锦绣光泽的闪动。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五色诏:用五色纸所写的诏书。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49 . 2、 方笑一 .唐诗三百首品读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04 :227-228 .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戴红巾报时官手执更筹报晓,更衣官才给皇帝送上翠云裘。

绛帻:用红布包头似鸡冠状。

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

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

尚衣:官名。

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

翠云裘: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衣冠:指文武百官。

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

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

这里指皇帝。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日光初照遮阳的掌扇在晃动,香烟缭绕黄袍上面绣龙飘浮。

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

香烟:这里是和贾至原诗“衣冠身惹御炉香”意。

衮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袍。

浮:指袍上锦绣光泽的闪动。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早朝结束还须为皇帝写诏书,佩玉叮当贾至回到凤凰池头。

五色诏:用五色纸所写的诏书。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49 . 2、 方笑一 .唐诗三百首品读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04 :227-228 .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王维这首为贾至《早朝大明宫》而写的和作,利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气氛,别具艺术特色。

  诗一开头,诗人就选择了“报晓”和“进翠云裘”两个细节,显示了宫廷中庄严、肃穆的特点,给早朝制造气氛。

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以警百官,称为“鸡人”。

“晓筹”即更筹,是夜间计时的竹签。

这里以“鸡人”送“晓筹”报晓,突出了宫中的“肃静”。

尚衣局是专门掌管皇帝衣服的。

“翠云裘”是绣有彩饰的皮衣。

“进”字前着一“方”字,表现宫中官员各遵职守,工作有条不紊。

  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

诗人以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表现场面的宏伟庄严和帝王的尊贵。

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深邃伟丽;

万国的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威武庄严。

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大笔勾勒了“早朝”图的背景,气势非凡。

“宫殿”即题中的大明宫,唐代亦称蓬莱宫,因宫后蓬莱池得名,是皇帝接受朝见的地方。

“万国衣冠拜冕旒”,标志大唐鼎盛的气象。

“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此代指皇帝。

在“万国衣冠”之后着一“拜”字,利用数量上众与寡、位置上卑与尊的对比,突出了大唐帝国的威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如果说颔联是从大处着笔,那么颈联则是从细处落墨。

大处见气魄,细处显尊严,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作者于大中见小,于小中见大,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实感。

“仙掌”是形状如扇的仪仗,用以挡风遮日。

日光才临,仙掌即动,“临”和“动”,关联得十分紧密,充分显示皇帝的骄贵。

“衮龙”亦称“龙衮”,是皇帝的龙袍。

“傍”字写飘忽的轻烟,颇见情态。

“香烟”照应贾至诗中的“衣冠身惹御炉香”。

贾至诗以沾沐皇恩为意,故以“身惹御炉香”为荣;

王维诗以帝王之尊为内容,故着“欲傍”为依附之意。

作者通过仙掌挡日、香烟缭绕制造了一种皇庭特有的雍容华贵氛围。

  结尾两句又关照贾至的“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

”贾至时任中书舍人,其职责是给皇帝起草诏书文件,所以说“朝朝染翰侍君王”,归结到中书舍人的职责。

王维的和诗也说,“朝罢”之后,皇帝自然会有事诏告,所以贾至要到中书省的所在地凤池去用五色纸起草诏书了。

“佩声”,是以身上佩带的饰物发出的声音代人,这里即代指贾至。

不言人而言“佩声”,于“佩声”中藏人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

  这首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

这首和诗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说:“盛唐人和诗不和韵”,于此可窥一斑。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67-168 .

酬郭给事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高高的宫门和楼阁冰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桃李技叶茂密,柳絮随风飞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皇宫里钟声稀疏,官舍中办公的官吏已经很少,门下省里只听见乌鸣。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早晨步入金殿时玉佩摇晃,夜晚捧着皇帝的沼书拜别宫门。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想勉强跟着您一同进退,无奈我已衰老,会因病卧床而解下我这身官袍。

参考资料: 1、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30-231 2、 (清)蘅墉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评注:三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259-260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洞门:指深宫中重重相对相通的门。

霭余辉:遮蔽住落日的光辉。

阴阴:枝叶茂密的样子。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禁里:禁里:禁中,即皇宫中。

省:指唐门下省。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玉佩:官员身上佩带的玉石饰物。

趋:小步而行。

奉:“捧”的本字。

天书:皇帝的诏书。

拜琐闱:指毕恭毕敬地离开宫门。

琐闱,宫门。

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强:勉强。

从君:喻在朝做官。

无那:无奈。

卧病:生病卧床。

解朝农:喻不再做官。

参考资料: 1、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30-231 2、 (清)蘅墉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评注:三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259-260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高高的宫门和楼阁冰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桃李技叶茂密,柳絮随风飞舞。

洞门:指深宫中重重相对相通的门。

霭余辉:遮蔽住落日的光辉。

阴阴:枝叶茂密的样子。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皇宫里钟声稀疏,官舍中办公的官吏已经很少,门下省里只听见乌鸣。

禁里:禁里:禁中,即皇宫中。

省:指唐门下省。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早晨步入金殿时玉佩摇晃,夜晚捧着皇帝的沼书拜别宫门。

玉佩:官员身上佩带的玉石饰物。

趋:小步而行。

奉:“捧”的本字。

天书:皇帝的诏书。

拜琐闱:指毕恭毕敬地离开宫门。

琐闱,宫门。

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想勉强跟着您一同进退,无奈我已衰老,会因病卧床而解下我这身官袍。

强:勉强。

从君:喻在朝做官。

无那:无奈。

卧病:生病卧床。

解朝农:喻不再做官。

参考资料: 1、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230-231 2、 (清)蘅墉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评注:三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259-260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王维的后半生,虽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然而在官场上却是“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

”(《旧唐书·王维传》)因此,在他的诗作中,这类应酬的题材甚多。

这首诗,既颂扬了郭给事,同时也表达了王维想辞官隐居的思想。

写法上,诗人又别具机杼。

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意,使那颂扬之情,完全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首联“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是写郭给事所在门下省的暮春晚景。

门下省官署较大,其间门户重叠,楼宇高耸,在落日余晖的笼罩下,显得十分壮丽。

时当暮春,院中的桃李已成绿荫,柳絮在轻轻地飞扬。

郭给事在这样幽雅的环境中居官,想来是很可乐的。

  诗的前两句着意写郭给事的显达。

第一句“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

第二句“桃李阴阴”,突显出郭给事桃李满天下,而“柳絮飞”意指那些门生故吏,个个飞扬显达。

前后两句,形象地描绘出郭给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门生故吏拥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颔联“禁里疏钟宫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是写郭给事在省中值晚班的悠闲自在。

宫禁里晚钟敲响,官吏散归,留下一片清静给郭给事,他怡然自得地欣赏着鸟鸣。

作为门下省的副长官,他掌管着审核政令的重大职事,倘若有心于国事,如何能有此闲心欣赏鸟鸣?

联系杜甫在门下省值班时“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春宿左省》)的情景,便可知道这位郭大人是位怎样的官吏了。

此联的“官舍”、“省中”均指门下省,重复用词,也表现出作者的无话强说之状。

  此两句写郭给事居官的清廉闲静。

如果说前两句的景状是华艳的,这两句就转为恬淡了。

一个“疏”字,一个“稀”字,正好点染了这种闲静的气氛。

诗人描写“省中啼鸟”这个现象,意味甚浓。

一般说,官衙内总是政务繁忙,人来人往,居然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声,正活画出郭给事为官的闲静。

  王维作诗,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无奇的景或物,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意义。

“省中啼鸟”,看起来是描写了景致,其实,是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时世太平,以致衙内清闲。

虽是谀词,却不着一点痕迹。

  颈联“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是写郭给事官职的显要。

早朝时摇弄出玉佩的美音去金殿朝见皇帝,傍晚时捧着皇帝的诏书回到门下省给官吏们宣读。

他那恭谨的样子,有一个“趋”和一个“拜”字生动地描写出来了。

“晨”、“夕”两字,则使人感到他时时紧随皇帝左右,处于一种令人嘱目的地位。

从全诗结构看,这里是极扬一笔,为最后点出全诗主旨作好准备。

  诗的末两句作了一个急转,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向: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

这是全诗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

唐人的很多酬赠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

然而王维此诗,却一反陈套,使人感到别开生面。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68-169页 2、 韩成武 张国伟主编.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70-372

田园乐七首·其七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喝酒时正好遇到山泉,醉后喜欢抱琴倚靠在高大的松树旁。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早上到南园去摘折露葵,晚上来到东谷舂捣黄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2-123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喝酒时正好遇到山泉,醉后喜欢抱琴倚靠在高大的松树旁。

酌:斟酒,倒酒。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chōng)。

早上到南园去摘折露葵,晚上来到东谷舂捣黄粱。

露葵:莼菜。

东谷:一作”西舍“。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2-123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莲花坞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洲:水中的陆地。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篙:撑船用的工具。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日日采莲劳作,天天早出晚归,这是十分辛苦的工作,然而诗中的采莲人自有他们的生活乐趣。“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采莲人对莲花的珍爱与怜惜,同时也表明他们热爱平常生活、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诗中流淌的是诗人悠然的闲情逸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登河北城楼作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傅岩上有一些住户的院落,那驿亭就坐落在云雾之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站在高高的城池上观赏落日的景象,遥远的水面上映着苍山的倒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岸上有零星的火光,有几只小船孤零零地停在水面,一些渔家与夕鸟相伴而归。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在这寂静又广阔的天地之间,心绪也跟那宽广的河水一般闲适。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38页 2、 马玮.王维: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32-34页

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井邑(yì):人家,居民的房子院落。

傅(fù)岩:山岩名,地势险峻,一称傅险,传说商代贤臣傅说未仕前曾版筑于此。

客亭:亭驿,供旅人休息的小亭子。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极浦(pǔ):远处的水滨。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广川:广阔的河流。

此指黄河。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38页 2、 马玮.王维: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32-34页

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傅岩上有一些住户的院落,那驿亭就坐落在云雾之间。

井邑(yì):人家,居民的房子院落。

傅(fù)岩:山岩名,地势险峻,一称傅险,传说商代贤臣傅说未仕前曾版筑于此。

客亭:亭驿,供旅人休息的小亭子。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站在高高的城池上观赏落日的景象,遥远的水面上映着苍山的倒影。

极浦(pǔ):远处的水滨。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岸上有零星的火光,有几只小船孤零零地停在水面,一些渔家与夕鸟相伴而归。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在这寂静又广阔的天地之间,心绪也跟那宽广的河水一般闲适。

广川:广阔的河流。

此指黄河。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38页 2、 马玮.王维: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32-34页

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首联“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描述的是诗人登上城楼所见到的景色。

诗人把全诗的布景放到云雾之间,不但有辽阔与沧桑的感觉,而且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梦如幻的迷离之感。

这样设景,既拉大了人与景的距离,使之不至于太过清晰切近而失去朦胧美感,又给之后要展现的实在的物体布置了一个较为虚空的背景。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两联,前面两句,从大处着笔,显示出高、远、壮、阔之感,后面两句则从细节上加以点缀。

正如绘画中“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的章法,颔联结构的布置也具有绘画般的技艺:高处的城楼,略低的夕阳,遥远的水边及更远一些的苍山倒影,错落参差,具有画面的美感。

  颈联两句,诗人将视角从辽阔的大背景中拉回,关注于眼前的小景与细景,“宿”是静,“还”是动,动静结合,展现了水面的遥远与闲静。

而“岸火”则消解了“孤舟”的寂寞之感,给有些寂寞清冷的画面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让全诗的写景不显得呆板与死寂。

  两句“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两句,抒发了诗人内心自由快乐的情感,表现了诗人以山水为乐的情怀。

  这首诗中,诗人将村镇、客亭作一层远景;

落日、苍山作一层中景;

孤舟、渔家作一层近景,由远到近,由点到面再到点,构成了一幅层次错落,虚实结合,点面清晰的山川风景图。

参考资料: 1、 马玮.王维: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32-34页 2、 (唐)王维著;

李俊标疏解.王维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12:42-43页 3、 (唐)王维.王维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01:69页

晓行巴峡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江色晴明有位女子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走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眺望远处阆白二流明莹。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啼着故里的声音。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幸赖自己深知山水情趣,稍可排解离乡背井愁情。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64-165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际晓:犹黎明。

巴峡:长江自巴县(重庆)至涪州(涪陵)一段有明月、黄葛、铜锣、石洞、鸡鸣、黄草等峡,这些峡皆在古巴县或巴郡境内,因统称为巴峡。

帝京:帝都,指京都长安。

《汉武故事》:“上幸河东,欣言中流,与群臣饮宴,顾视帝京,乃自作《秋风辞》。

”唐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女浣(huàn):即浣女。

浣,洗。

朝(zhāo)日:早晨初升的太阳。

鸡:一作“禽”。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水国:犹水乡。

临水城邑。

南朝宋颜延之《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水国周地险,河山信重复。

”唐孟浩然《洛中送奚三还扬州》诗:“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

”树杪(miǎo):树梢。

《陈书·儒林传·王元规》:“元规自执楫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阁于树杪。

”杪:一作“上”。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井:即市井,村落,指山城住户。

万井:千家万户。

唐陈子昂《谢赐冬衣表》:“三军叶庆,万井相欢。

”眺迥:远望。

二流:其一为长江,另一当指在巴峡一带入江的河流,如嘉陵江、玉麟江、龙溪河等。

一说为阆水和白水。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殊方语:异乡语言。

殊方:远方,异域。

汉班固《西都赋》:“逾昆仑,越巨海,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故:一作“旧”。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赖:多亏。

多:一作“谙”。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64-165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

际晓:犹黎明。

巴峡:长江自巴县(重庆)至涪州(涪陵)一段有明月、黄葛、铜锣、石洞、鸡鸣、黄草等峡,这些峡皆在古巴县或巴郡境内,因统称为巴峡。

帝京:帝都,指京都长安。

《汉武故事》:“上幸河东,欣言中流,与群臣饮宴,顾视帝京,乃自作《秋风辞》。

”唐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江色晴明有位女子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

女浣(huàn):即浣女。

浣,洗。

朝(zhāo)日:早晨初升的太阳。

鸡:一作“禽”。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走行。

水国:犹水乡。

临水城邑。

南朝宋颜延之《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水国周地险,河山信重复。

”唐孟浩然《洛中送奚三还扬州》诗:“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

”树杪(miǎo):树梢。

《陈书·儒林传·王元规》:“元规自执楫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阁于树杪。

”杪:一作“上”。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眺望远处阆白二流明莹。

井:即市井,村落,指山城住户。

万井:千家万户。

唐陈子昂《谢赐冬衣表》:“三军叶庆,万井相欢。

”眺迥:远望。

二流:其一为长江,另一当指在巴峡一带入江的河流,如嘉陵江、玉麟江、龙溪河等。

一说为阆水和白水。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啼着故里的声音。

殊方语:异乡语言。

殊方:远方,异域。

汉班固《西都赋》:“逾昆仑,越巨海,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故:一作“旧”。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幸赖自己深知山水情趣,稍可排解离乡背井愁情。

赖:多亏。

多:一作“谙”。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64-165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

词句清丽,景象雄伟。

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说在暮春的黎明作者行经巴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

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清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片鸡鸣。

江面上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

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

有人认为“万井”是指千泉万涓,而不是指千家万户。

因为以巴峡的地势,不可能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

也有道理,可备一说。

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

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

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

  从格律上说此诗是一首五言排律,中间几联在形式上都是对仗,在内容上都是写景,很有特色。

作者既好山水,自然善于捕捉异地的自然景物、风俗民情等特殊的美感。

“晴江一女浣”、“水国舟中市”等句子,写出了作者即目所得的优美风光。

水国舟市,道尽水乡的独特风貌;

桥过树梢,极写山乡的奇幻景观。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使人视野开阔,诗歌意境也随之宏远。

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念之情。

此地虽有山水情趣,也只能稍事排解离别之情、思念之苦。

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说来,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64-165

登裴秀才迪小台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2345 共3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