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 文
题李三书斋(崇嗣) 文
感遇·之廿八 文
奉和皇帝上( 一作丘 )礼抚事述怀应制 文
大君忘自(一作物)我。
应(一作膺)运居紫宸。
揖让期明辟。
讴歌且顺人。
轩宫帝图盛。
皇极礼容申。
南面朝万国。
东堂会百神。
云陛旗常满。
天庭玉帛陈。
钟石和睿思。
雷雨被深仁。
承平信娱乐。
王业本艰辛。
愿罢瑶池宴。
来观农扈春。
卑宫昭夏德。
尊老睦尧亲。
微臣敢拜手。
歌舞颂维新。
度荆门望楚 文翻译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远远地远远地离开巫峡,一再瞻望着走下章华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过尽了巴国的山山水水,荆门在濛濛烟雾中敞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城邑分布在苍茫田野外,树林在白云深处被截断。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今天我狂傲高歌的行客,谁知竟会走进楚天中来。
参考资料: 1、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74-75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远远地远远地离开巫峡,一再瞻望着走下章华台。
遥遥:形容距离远。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鸲鹆之巢,远哉遥遥。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
一称大峡。
西起四川省巫山县大溪,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
因巫山得名。
两岸绝壁,船行极险。
望望:瞻望貌;
依恋貌。
《礼记·问丧》:“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
”郑玄注:“望望,瞻顾之貌也。
”章台:即章华台。
春秋时楚国离宫。
《左传·昭公七年》:“及即位,为章台之宫,纳亡人以实之。
”杜预注:“章台,南郡华容县。
”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过尽了巴国的山山水水,荆门在濛濛烟雾中敞开。
巴国:周姬姓国,子爵,封于巴,即今四川巴县。
汉末刘璋又更永宁名巴郡,固陵名巴东,安汉名巴西,总称三巴。
烟雾:泛指烟、气、云、雾等。
南朝宋鲍照《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连山眇烟雾,长波迥难依。
”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城邑分布在苍茫田野外,树林在白云深处被截断。
隈(wēi):山水尽头或曲深处。
“白云隈”,即天尽头。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今天我狂傲高歌的行客,谁知竟会走进楚天中来。
狂歌客:春秋时期楚国人陆通,字接舆,是位隐士,平时“躬耕以食”,佯狂避世不仕。
孔子来到楚国,他唱着“凤兮”之歌讥讽孔子,所以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后常用为典,亦用为狂士的通称。
参考资料: 1、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74-75
登幽州台歌 文翻注译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参考资料: 1、 王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110-11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参考资料: 1、 王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110-11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参考资料: 1、 王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110-11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
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
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王运熙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6-47
燕昭王 文翻译赏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丘陵上已满是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参考资料: 1、 陈新璋.唐诗宋词名篇注评: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06月第1版:第22页-第23页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
碣(jié)石馆:即碣石宫。
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
碣石,指墓碑。
碣,齐胸高的石块。
黄金台:位于碣石坂附近。
相传燕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
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丘陵上已满是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
尽:全。
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在安哉”的倒装,在哪里之意。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霸图:宏图霸业。
已矣:结束了。
已,停止,完结。
矣,语气词,加强语势。
驱:驱使。
复:又,还。
参考资料: 1、 陈新璋.唐诗宋词名篇注评: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06月第1版:第22页-第23页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燕昭王》是一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抒情,这首诗表达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的进取精神。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诗的开篇两句,首先点出凭吊的地点碣石山顶和凭吊的事物黄金台,由此引发出抒怀之情,集中表现出燕昭王求贤若渴的风度,也写出了诗人对明君的盼望,为后四句作铺垫。
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
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的向往。
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接下二句紧承诗意,以深沉的感情,凄凉的笔调,描绘了眼前乔木丛生,苍茫荒凉的景色,由景衬情,寓情于景,发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
诗人借古以讽今,对古代圣王的怀念,正是反映对现实君王的抨击,是说现实社会缺少燕昭王这样求贤若渴的圣明君主。
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为什么乐毅事魏,未见奇功,在燕国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
因此,这两句明谓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
作品虽为武攸宜“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屑一顾的地位,从而更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
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结尾二句以画龙点睛之笔,以婉转哀怨的情调,表面上是写昭王之不可见,霸图之不可求,国士的抱负之不得实现,只得挂冠归还,实际是诗人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
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如此昏庸,这叫人为国运而深深担忧。
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
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
“已矣”二字,感慨至深。
这“驱马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也暗示了归隐之意。
神功元年(697年),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
这篇览古之诗,一无藻饰词语,颇富英豪被抑之气,读来令人喟然生慨。
杜甫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胡应麟《诗薮》说:“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
”陈子昂的这类诗歌,有“独开古雅”之功,有“始高蹈”的特殊地位。
参考资料: 1、 于至堂.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出版社,2009年05月:陈子昂-燕昭王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3-44
岘山怀古 文翻注译赏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喂饱马儿来到城郊野外,登上高处眺望古城襄阳。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仍因堕泪碑而感到悲伤,又想起孔明的宏伟政纲。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城邑从这里远分为楚国,山川一半入吴到了江东。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丘陵在平原上陡然显现,圣人贤人几乎凋亡一空。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田野树木断于苍茫烟雾,渡口亭楼在晚气中孤耸。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有谁知道我这万里行客,缅怀古昔正在犹疑彷徨。
参考资料: 1、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76-77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秣马:喂马,放马。
临:临近。
这里是来到之意。
荒甸:郊远。
旧都:指古襄阳城。
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
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堕泪碣;
即岘山上的羊祜碑(碑为方形,碣为圆形。
这里即指碑)。
卧龙图:指诸葛亮的谋略。
应专指《隆中对》。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城邑”句:战国时襄阳为秦、楚交界之处,故云“城邑遥分楚。
”“山川”句:襄阳在汉水之滨,汉水入长江,长汉经楚入吴,以上两句写在岘山所见辽阔境界。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丘陵”二句:意思是:丘陵空自高出于平原;
而圣贤该有多少已经谢世,二无继起者。
慨叹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代谢。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野树”二句:是说远处荒野林木,被苍茫的雾气遮断了;
渡口的楼台在傍晚的烟霭中孤零零地耸立着。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万里客:离家远行的游子,指作者自己。
踌蹰:忧愁徘徊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76-77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喂饱马儿来到城郊野外,登上高处眺望古城襄阳。
秣马:喂马,放马。
临:临近。
这里是来到之意。
荒甸:郊远。
旧都:指古襄阳城。
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
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仍因堕泪碑而感到悲伤,又想起孔明的宏伟政纲。
堕泪碣;
即岘山上的羊祜碑(碑为方形,碣为圆形。
这里即指碑)。
卧龙图:指诸葛亮的谋略。
应专指《隆中对》。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城邑从这里远分为楚国,山川一半入吴到了江东。
“城邑”句:战国时襄阳为秦、楚交界之处,故云“城邑遥分楚。
”“山川”句:襄阳在汉水之滨,汉水入长江,长汉经楚入吴,以上两句写在岘山所见辽阔境界。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丘陵在平原上陡然显现,圣人贤人几乎凋亡一空。
“丘陵”二句:意思是:丘陵空自高出于平原;
而圣贤该有多少已经谢世,二无继起者。
慨叹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代谢。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田野树木断于苍茫烟雾,渡口亭楼在晚气中孤耸。
“野树”二句:是说远处荒野林木,被苍茫的雾气遮断了;
渡口的楼台在傍晚的烟霭中孤零零地耸立着。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有谁知道我这万里行客,缅怀古昔正在犹疑彷徨。
万里客:离家远行的游子,指作者自己。
踌蹰:忧愁徘徊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76-77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岘山,又名岘首山,位于湖北襄阳城南九里,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
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
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陈子昂登临岘山,不觉发思古之幽情,写下这首怀古诗。
开头二句说“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外城为郭,郭外为郊,郊外为甸,秣马于荒甸,说明岘山在襄阳郊外。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荆州,立襄阳郡,自此“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
诗人登临岘山,俯瞰襄阳,不禁想到晋朝的羊祜、三国的诸葛亮。
羊祜喜游山,常登岘山,终日不倦,曾对从行者说过:“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
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羊祜为太守,清名远扬,很受百姓的爱戴,且有献策平吴之功,终身清廉不营私,唯对岘山的青峰白云流连不已。
羊祜病笃,荐杜预自代,年五十八卒。
襄阳百姓在岘山、羊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以纪念,望其碑者,无不流涕。
杜预死后为碑起名曰“堕泪碑”,就是陈子昂诗中所说的“堕泪碣”。
曹操伐刘表时,表已卒,刘备屯兵樊城,闻讯赴襄阳,曹操即派精锐紧紧追击,刘备兵溃于当阳、长坂;
诸葛受命于危难之间,东结孙吴,共御曹魏。
赤壁之战,奠定鼎足之势,功盖三分,名成八阵,登临岘山,俯见襄樊,不能不缅怀以南阳布衣而名垂环宇的诸葛武侯。
“犹悲”、“尚想”,点明“怀古”,也抒发诗人斯人虽逝,而凭吊弥深的感情。
以下接诸葛功业回顾三国时代,古之楚地,魏、蜀、吴,各个分据;
汉水入江处在夏口,夏口城为孙权所筑。
《尚书禹贡》谓:“汉水南至大别入江。
”大别山,《元和志》谓指汉阳县东北之鲁山,“南枕蜀江,北带汉水”,孙吴据长江天险,因此诗中说:“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遥”既表现楚地辽阔,又表现事已久远,兼指时空。
“山川”句,诗人于岘山之上,思绪万千,见汉水曲流岘山之东,而想到滔滔东去的景象。
三、四句诗人怀想羊祜、诸葛,五、六两句则转谈三国事,并非仅就山川而言,其间包涵了“人谋胜天险”的寓意。
羊祜献平吴之策,晋灭东吴诸葛用联吴之策,以抗曹魏;
刘备因意气用事,败于夷陵;
孙皓以残暴多疑,终致亡国。
面对四百多年前的历史遗迹,诗人不禁发出慨叹。
岘山之南,有后汉襄阳侯习郁故居。
习郁在此引水作养鱼池,筑以高堤,间种楸、竹。
秋来,楸丝垂垂,修竹亭亭,景致怡人。
晋朝时的征南将军山简,都督荆、湘、交、广四州,镇守于襄阳,每过习郁园池,必痛饮至大醉方归。
常说:“此我高阳池。
” 刘景升治襄阳时,筑景升台,常登层台之上歌《野鹰来》曲,死后,葬襄阳城东门外二百步。
杜甫十三世祖、镇南大将军,杜预,字元凯,曾在襄阳兴水利,百姓称之为“杜父”。
元凯作两碑,一碑沉万山山下潭水中;
另一沉岘山山下水中,碑文述己之功业。
元凯沉碑时说:“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
”陈子在此即借杜元凯沉碑事,并引申其意,即使百年之后,深谷突起为丘陵,亦是徒然。
空有丘陵出,无数英雄豪杰、古圣先贤,都已经凋零作古了。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沔水经过习郁的邑城,出安昌县东北大父山,西南流,注于白水,南面有汉光武故宅,后汉人苏伯阿曾在此“望气”,称白水乡光武宅有郁郁葱葱的兴旺佳气。
陈子昂借此慨叹郁郁葱葱之气已经中断消失了。
“苍烟断”、“晚气孤”,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他对时政的忧心焦虑。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诗人来自蜀山之中,所以自称“万里客”,“谁知”,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踌蹰”,指惆怅而徘徊。
当诗人凭吊遗踪的时候,缅怀治世良材,有为的将帅以及像羊祜、诸葛亮那样永远为百姓思念的贤臣良相,更希望这样的贤圣,代代不绝。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 文注译
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
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
汉庭:指汉朝。
薄:轻视。
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
汉庭看重巧言令色徒,轻视边疆立功者。
汉庭:指汉朝。
薄:轻视。
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可叹你枉称骢马使,空有雄才直到白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