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黁公诗后(并叙)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过加禄镇南二十五里大许店,休焉于逆旅祁宗祥家。

见壁上有幅纸题诗云:满院秋光浓欲滴,老僧倚杖青松侧。

只怪高声问不应,瞋余踏破苍苔色。

其后题云滏水僧宝黁。

宗祥谓余,此光黄间狂僧也。

年百三十,死于熙宁十年,既死,人有见之者。

宗祥言其异事甚多。

作是诗以识之。

黁公本名清戒,俗谓之戒和尚云。

黁公昔未化,来往淮山曲。

寿逾两甲子,气压诸尊宿。

但嗟浊恶世,不受龙象蹴。

我来不及见,怅望空遗躅。

霜颅隐白毫,锁骨埋青玉。

......更多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 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 通:濛)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水光潋(liàn)滟(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 通:濛)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可以;

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水光潋(liàn)滟(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 通:濛)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欲:可以;

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 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

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

“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

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

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

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

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

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

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参考资料: 1、 苏轼 著 冯应榴 注 .苏轼诗集合注(中)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1334-1335 . 2、 黄瑞云 .两宋诗三百首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 :84-85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lóu)蒿(hāo)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tún)欲上时。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依依:不舍之貌。《楚辞》“恋恋兮依依。”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遥知朔(shuò)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更待:再等;再过。 参考资料: 1、 苏轼 著 冯应榴 注 .苏轼诗集合注(中)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1334-1335 . 2、 黄瑞云 .两宋诗三百首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 :84-85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蒌(lóu)蒿(hāo)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tún)欲上时。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依依:不舍之貌。《楚辞》“恋恋兮依依。”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遥知朔(shuò)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更待:再等;再过。 参考资料: 1、 苏轼 著 冯应榴 注 .苏轼诗集合注(中)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1334-1335 . 2、 黄瑞云 .两宋诗三百首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 :84-85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429-430 . 2、 钱钟书 .宋诗选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117 . 3、 钱钟书 .宋诗选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117 .

后赤壁赋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更多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参考资料: 1、 马亮.苏轼作品鉴赏(三):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90-92 2、 朱明伦.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辽宁文学出版社,1997年:380-383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bǎn)。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lú)。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临皋: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黄泥之坂: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木叶:树叶。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的总名。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已而:过了一会儿。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薄,迫,逼近。淞江之鲈:鲈鱼是松江(现在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这是有名的美味。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顾,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里。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诸,相当于“之于”。斗:古代盛酒的器具。不时之须:随时的需要。“须”通“需”。复游于赤壁之下:这是泛舟而游。下文“摄衣而上”是舍舟登陆,“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断,阻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才过了几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离这次仅仅三个月,时间很短,所以说“曾日月之几何”。前次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这次所见的是“断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说“江山不可复识”。曾,才,刚刚。这样用的“曾”常放在疑问句的句首。“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曾几何时”。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qiú)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píng)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履巉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巉岩,险峻的山石。披蒙茸:分开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踞:蹲或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虬,龙的一种。登虬龙是说游于树林之间。栖鹘:睡在树上的鹘。栖,鸟宿。鹘,意为隼,鹰的一种。俯冯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冯夷,水神。幽,深。“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只是说,上登山的极高处,下临江的极深处。划然长啸:高声长啸。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啸,蹙口作声。亦:这个“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从”说的。上文说,游到奇险处二客不能从;这里说,及至自己发声长啸,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悄然:静默的样子。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留:停留。反:同“返”。返回。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gǎo)衣,戛(jiá)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pián)跹(xiān),过临皋(gāo)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chóu)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wù)。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横江东来: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缟,白。衣,上衣。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戛然:形容鹤雕一类的鸟高声叫唤的声音。如白居易《画雕赞》“轩然将飞,戛然欲鸣。”掠:擦过。须臾客去,予亦就睡:这时的作者与客已经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寝于室内,看下文的“开户”便明。羽衣翩仙:穿着羽衣(道士穿的用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翩仙,一作“蹁跹”。揖予:向我拱手施礼。俛:同“俯”,低头。呜呼噫嘻:这四个字都是叹词,也可以呜呼,噫,嘻分开用,或者呜呼,噫嘻分开用。畴昔之夜:昨天晚上。此语出于《礼记·檀弓》上篇“予畴昔之夜”。畴,语首助词,没有实在的意思。昔,昨。过我:从我这里经过。非子也耶:不是你吗?“也”在这里不表示意义,只起辅助语气的作用。顾:回头看。寤:觉,醒。 参考资料: 1、 马亮.苏轼作品鉴赏(三):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90-92 2、 朱明伦.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辽宁文学出版社,1997年:380-383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bǎn)。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lú)。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临皋: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黄泥之坂: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木叶:树叶。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的总名。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已而:过了一会儿。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薄,迫,逼近。淞江之鲈:鲈鱼是松江(现在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这是有名的美味。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顾,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里。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诸,相当于“之于”。斗:古代盛酒的器具。不时之须:随时的需要。“须”通“需”。复游于赤壁之下:这是泛舟而游。下文“摄衣而上”是舍舟登陆,“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断,阻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才过了几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离这次仅仅三个月,时间很短,所以说“曾日月之几何”。前次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这次所见的是“断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说“江山不可复识”。曾,才,刚刚。这样用的“曾”常放在疑问句的句首。“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曾几何时”。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qiú)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píng)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履巉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巉岩,险峻的山石。披蒙茸:分开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踞:蹲或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虬,龙的一种。登虬龙是说游于树林之间。栖鹘:睡在树上的鹘。栖,鸟宿。鹘,意为隼,鹰的一种。俯冯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冯夷,水神。幽,深。“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只是说,上登山的极高处,下临江的极深处。划然长啸:高声长啸。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啸,蹙口作声。亦:这个“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从”说的。上文说,游到奇险处二客不能从;这里说,及至自己发声长啸,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悄然:静默的样子。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留:停留。反:同“返”。返回。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gǎo)衣,戛(jiá)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pián)跹(xiān),过临皋(gāo)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chóu)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wù)。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横江东来: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缟,白。衣,上衣。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戛然:形容鹤雕一类的鸟高声叫唤的声音。如白居易《画雕赞》“轩然将飞,戛然欲鸣。”掠:擦过。须臾客去,予亦就睡:这时的作者与客已经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寝于室内,看下文的“开户”便明。羽衣翩仙:穿着羽衣(道士穿的用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翩仙,一作“蹁跹”。揖予:向我拱手施礼。俛:同“俯”,低头。呜呼噫嘻:这四个字都是叹词,也可以呜呼,噫,嘻分开用,或者呜呼,噫嘻分开用。畴昔之夜:昨天晚上。此语出于《礼记·檀弓》上篇“予畴昔之夜”。畴,语首助词,没有实在的意思。昔,昨。过我:从我这里经过。非子也耶:不是你吗?“也”在这里不表示意义,只起辅助语气的作用。顾:回头看。寤:觉,醒。 参考资料: 1、 马亮.苏轼作品鉴赏(三):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90-92 2、 朱明伦.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辽宁文学出版社,1997年:380-383

行香子·秋与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昨夜霜风。

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昨夜霜降寒风骤起,梧桐叶落纷纷,我无处回避自己衰老的面容。

秋风问我为何这样,我没有说话,只是用手在空中书写。

人老了,有时沉醉有时沉病有时慵懒。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早晨来到院子里,感叹时光荏苒,岁月流逝,虽不吭声,似乎有意让我伤心。

如今万念俱空,把所有心事,都换作千杯酒来饮。

哪管它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306-307 2、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268-269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yōng)。

霜风:刺骨寒风。

“浑无处”二句:触目尽是因风而落的桐叶,无处回避。

谓天地间都显示出衰老的容貌。

衰容,衰老的面容。

不语书空:不说话,用手指在空中虚画字形。

《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此处用典表示胸中愤懑。

慵:困倦。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nóng)。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似无言”二句:无言的秋意似乎有意地触动着我的情感。

侬:,我,系江浙方言。

付与千钟:交付酒杯,即以酒浇愁之意。

钟,酒器。

酒花:指斟酒时酒面泛起的珠花。

眼花:这里指视线。

烛花:指蜡烛的火焰。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306-307 2、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268-269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yōng)。

昨夜霜降寒风骤起,梧桐叶落纷纷,我无处回避自己衰老的面容。

秋风问我为何这样,我没有说话,只是用手在空中书写。

人老了,有时沉醉有时沉病有时慵懒。

霜风:刺骨寒风。

“浑无处”二句:触目尽是因风而落的桐叶,无处回避。

谓天地间都显示出衰老的容貌。

衰容,衰老的面容。

不语书空:不说话,用手指在空中虚画字形。

《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此处用典表示胸中愤懑。

慵:困倦。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nóng)。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早晨来到院子里,感叹时光荏苒,岁月流逝,虽不吭声,似乎有意让我伤心。

如今万念俱空,把所有心事,都换作千杯酒来饮。

哪管它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似无言”二句:无言的秋意似乎有意地触动着我的情感。

侬:,我,系江浙方言。

付与千钟:交付酒杯,即以酒浇愁之意。

钟,酒器。

酒花:指斟酒时酒面泛起的珠花。

眼花:这里指视线。

烛花:指蜡烛的火焰。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306-307 2、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268-269

昨夜霜风。

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此词上片写景抒情,将秋风拟人与人对话,写词人面对萧瑟秋景,衰容剧增。

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历史悠久的传统主题,“霜风”就渲染出秋日的萧瑟氛围,奠定了全词悲凉哀怨的基调;

尽管词人不愿意让人看出内心的痛苦,但“衰容”遮掩不住其因政治上的挫折而带来的郁结。

接着以问句的形式写出词人有冤无处诉的忧郁愤激,“醉、病、慵”高度概括出了词人生活的无聊和苦闷,显示出对社会和人事的完全绝望。

  下片叙事议论,写词人早上醒来,来得庭院,感叹时光易逝,来日无多,而当时处境,只能让他将世间万桩事付与千钟美酒,任凭酒花雪白,眼花缭乱,烛花火红。

光阴似箭,强烈地表现出词作的感伤之情;

酒醉、眼乱、烛红,充分写出了词人狂放不羁的醉态。

  此词上下片采用对称结构,但时序上却有“昨夜”与“今朝”的先后承递关系。

词中描述了两幅衰容,一是霜风昨夜入梧桐、今朝来庭下的萧瑟冷落;

一是词人病后意慵懒、酒后眼花乱的潦倒颓放。

  全词融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为一体,风格悲凉凄婉,情感沉郁缠绵,富有感染力。

它硬语盘空,借秋日病愈,抒发了官场坎坷、世路沧桑的感叹,流露出风烛残年的悲伤。

  作者一生多舛,几遭贬谪。

这时,曾经骄傲的才子,回望一生漂泊,秋风中过往的淡然、坚定、洒脱似一一看穿。

这时的他褪去了才子的傲然,伤得真切。

全词悲切中又有作者一如既往的旷达,也表达了作者对坎坷一生的无谓态度,在伤感中放任心性的情感,哀而不伤.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306-307 2、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268-269 3、 张旭泉.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精品词鉴赏.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86-188

和子由渑池怀旧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苏轼诗词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5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老僧:即指奉闲。苏辙原唱“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jiǎn)驴嘶。蹇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蹇,跛脚。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苏轼诗词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5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老僧:即指奉闲。苏辙原唱“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jiǎn)驴嘶。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蹇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蹇,跛脚。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苏轼诗词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5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就是说,多少年过去了,人变了,和尚死了,物变了,寺壁坏了,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当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鸿爪,象是雪化了,这些爪印也不见了。言外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   最后两句,作者自己加了个注脚:“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是说:当年要去赴考时,我骑的马在渑池西边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没法子,只好骑着小毛驴到渑池。所以诗中说:你还记得吗?当时我骑着小毛驴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遥远,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驴也累得叫个不停。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深感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水垢何曾相受。

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水垢何曾相受。

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水和污垢什么时候在一起共存过。

仔细看来两个都有又好像两个都没有。

我对擦背的人说,今日劳烦你要一直搓背了。

只希望能轻点再轻点,我的身上本来也没有什么污垢。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水垢何曾相受。

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kāi)背人,尽日劳君挥肘(zhǒu)。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gòu)。

揩背:揩擦背部。

尽日:犹终日,整天。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水垢何曾相受。

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kāi)背人,尽日劳君挥肘(zhǒu)。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gòu)。

水和污垢什么时候在一起共存过。

仔细看来两个都有又好像两个都没有。

我对擦背的人说,今日劳烦你要一直搓背了。

只希望能轻点再轻点,我的身上本来也没有什么污垢。

揩背:揩擦背部。

尽日:犹终日,整天。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昨夜的秋风好似来自万里之外的家乡。月亮攀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冷气透入人的衣袖。在异乡作客的我抱着被子愁得睡不着觉。更哪能忍受漏壶一滴滴的声音,越发觉得长夜漫漫。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寄居他乡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梦里醒来凄绝伤神,一觉醒来满面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 吕观仁注.《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110页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wéi),冷透人衣袂(mèi)。有客抱衾(qīn)愁不寐(mèi)。那堪玉漏长如岁。屏帏:屏,屏风;帏,床帐。衣袂:衣袖。衾:被子。玉漏:古代计时器。长如岁:度夜如年。 羁(jī)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新书:新写的信。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 吕观仁注.《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110页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wéi),冷透人衣袂(mèi)。有客抱衾(qīn)愁不寐(mèi)。那堪玉漏长如岁。昨夜的秋风好似来自万里之外的家乡。月亮攀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冷气透入人的衣袖。在异乡作客的我抱着被子愁得睡不着觉。更哪能忍受漏壶一滴滴的声音,越发觉得长夜漫漫。屏帏:屏,屏风;帏,床帐。衣袂:衣袖。衾:被子。玉漏:古代计时器。长如岁:度夜如年。 羁(jī)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寄居他乡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梦里醒来凄绝伤神,一觉醒来满面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新书:新写的信。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 吕观仁注.《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110页

守岁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

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24-327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8-19 3、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5-16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hè)蛇。

垂尽:快要结束。

壑:山谷。

修鳞(lín)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修鳞:指长蛇的身躯。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qiǎng)不睡,相守夜欢哗。

强:勉强。

哗:一作“喧”。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zhuā)。

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坐久灯烬(jìn)落,起看北斗斜。

灯烬:灯花。

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北斗斜:谓时已夜半。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cuō)跎(tuó)。

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24-327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8-19 3、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5-16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守岁》,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六句:“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这里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人题,跟前两首有所不同。

这个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见辰龙巳蛇,以蛇比岁,不是泛泛设喻。

这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近,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

“系其尾”字面虽然用《晋书·贾后传》“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的话,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为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蛇尾巴梢,哪里能系得住呢?

以这样六句开头,好像说这个风俗无道理。

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

  中间六句是第二个层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谌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这个层次写守岁的情景。

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磕睡,却还要勉强欢闹。

这两句仍然是作者回味故乡的风俗,而不是他在凤翔时的情景。

这一年苏轼才二十六岁(虚龄二十七岁),膝下只有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不可能有这两句所写的场景。

“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

这两句主要是针对大人守岁所说的。

纪昀很欣赏这十个字,说是“真景”。

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他能不费力地写出来,增添不少亲切感。

  最后四句是第三个层次:“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这个层次与开头第一个层次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

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

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辙。

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

这个结句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

  苏轼的《守岁》,诗意明白易懂,旨在勉励自己惜时如金。

作者用形象的蛇蜕皮喻时间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免得时间过半,虽勤也难补于事。

努力应从今日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24-327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8-19 3、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5-16

江神子·恨别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摧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版本一)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版本二)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摧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流离天涯,思绪无穷无已。相逢不久,便又匆匆别离。拉着佳人,只能采一枝暮春的杏花,含泪赠别。你问春天还剩多少,即便春意尚在,又能和谁一同欣赏?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版本一)三月的隋堤,春水缓缓。此时鸿雁北归,我却要到飞鸿过冬的湖州。回望旧地,清清浅浅的泗水在城下与淮河交汇。想要让泗水寄去相思的千点泪,怎奈它流不到湖州地。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57 .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摧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东风:代指春天。 隋(suí)堤(dī)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sì)与淮通。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版本一)隋堤:指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而得名。背归鸿:词人南下湖州(今属浙江)而大雁北飞,所以说是“背归鸿”。彭城:即徐州,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楚江:即泗水。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57 .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摧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流离天涯,思绪无穷无已。相逢不久,便又匆匆别离。拉着佳人,只能采一枝暮春的杏花,含泪赠别。你问春天还剩多少,即便春意尚在,又能和谁一同欣赏?东风:代指春天。 隋(suí)堤(dī)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sì)与淮通。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版本一)三月的隋堤,春水缓缓。此时鸿雁北归,我却要到飞鸿过冬的湖州。回望旧地,清清浅浅的泗水在城下与淮河交汇。想要让泗水寄去相思的千点泪,怎奈它流不到湖州地。隋堤:指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而得名。背归鸿:词人南下湖州(今属浙江)而大雁北飞,所以说是“背归鸿”。彭城:即徐州,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楚江:即泗水。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57 .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摧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版本一)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版本二)  此词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为苏轼由徐州调至湖州途中。词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天涯流落”,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却匆匆”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携手”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后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携手佳人”,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和泪折残红”,写作者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为问”三句。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过片“隋堤三月水溶溶”,是写词人离徐途中的真景,将浩荡的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而词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苏轼是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而自叹不如归鸿。“彭城”即徐州城。“清泗与淮通”暗寓作者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看到泗水,触景生情,自然会想到徐州(泗水流经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徐州既相逢难再,因而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无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令词人不禁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读之令人肠断。   此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作者由分别之地彭城,想到去湖州途中沿泗入淮,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别时之“和泪”,想到别后的“寄泪”。这样,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结句“流不到,楚江东”,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久远地回响在读者的心头。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690-692 .
2627282930 共30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