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黁公诗后(并叙) 文
过加禄镇南二十五里大许店,休焉于逆旅祁宗祥家。
见壁上有幅纸题诗云:满院秋光浓欲滴,老僧倚杖青松侧。
只怪高声问不应,瞋余踏破苍苔色。
其后题云滏水僧宝黁。
宗祥谓余,此光黄间狂僧也。
年百三十,死于熙宁十年,既死,人有见之者。
宗祥言其异事甚多。
作是诗以识之。
黁公本名清戒,俗谓之戒和尚云。
黁公昔未化,来往淮山曲。
寿逾两甲子,气压诸尊宿。
但嗟浊恶世,不受龙象蹴。
我来不及见,怅望空遗躅。
霜颅隐白毫,锁骨埋青玉。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文翻注译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 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 通:濛)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水光潋(liàn)滟(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 通:濛)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可以;
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水光潋(liàn)滟(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 通:濛)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欲:可以;
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 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
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
“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
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
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
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
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
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
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文翻注译赏
后赤壁赋 文翻注译
行香子·秋与 文翻注译赏
昨夜霜风。
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昨夜霜降寒风骤起,梧桐叶落纷纷,我无处回避自己衰老的面容。
秋风问我为何这样,我没有说话,只是用手在空中书写。
人老了,有时沉醉有时沉病有时慵懒。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早晨来到院子里,感叹时光荏苒,岁月流逝,虽不吭声,似乎有意让我伤心。
如今万念俱空,把所有心事,都换作千杯酒来饮。
哪管它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306-307 2、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268-269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yōng)。
霜风:刺骨寒风。
“浑无处”二句:触目尽是因风而落的桐叶,无处回避。
谓天地间都显示出衰老的容貌。
衰容,衰老的面容。
不语书空:不说话,用手指在空中虚画字形。
《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此处用典表示胸中愤懑。
慵:困倦。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nóng)。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似无言”二句:无言的秋意似乎有意地触动着我的情感。
侬:,我,系江浙方言。
付与千钟:交付酒杯,即以酒浇愁之意。
钟,酒器。
酒花:指斟酒时酒面泛起的珠花。
眼花:这里指视线。
烛花:指蜡烛的火焰。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306-307 2、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268-269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yōng)。
昨夜霜降寒风骤起,梧桐叶落纷纷,我无处回避自己衰老的面容。
秋风问我为何这样,我没有说话,只是用手在空中书写。
人老了,有时沉醉有时沉病有时慵懒。
霜风:刺骨寒风。
“浑无处”二句:触目尽是因风而落的桐叶,无处回避。
谓天地间都显示出衰老的容貌。
衰容,衰老的面容。
不语书空:不说话,用手指在空中虚画字形。
《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此处用典表示胸中愤懑。
慵:困倦。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nóng)。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早晨来到院子里,感叹时光荏苒,岁月流逝,虽不吭声,似乎有意让我伤心。
如今万念俱空,把所有心事,都换作千杯酒来饮。
哪管它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似无言”二句:无言的秋意似乎有意地触动着我的情感。
侬:,我,系江浙方言。
付与千钟:交付酒杯,即以酒浇愁之意。
钟,酒器。
酒花:指斟酒时酒面泛起的珠花。
眼花:这里指视线。
烛花:指蜡烛的火焰。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306-307 2、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268-269
昨夜霜风。
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此词上片写景抒情,将秋风拟人与人对话,写词人面对萧瑟秋景,衰容剧增。
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历史悠久的传统主题,“霜风”就渲染出秋日的萧瑟氛围,奠定了全词悲凉哀怨的基调;
尽管词人不愿意让人看出内心的痛苦,但“衰容”遮掩不住其因政治上的挫折而带来的郁结。
接着以问句的形式写出词人有冤无处诉的忧郁愤激,“醉、病、慵”高度概括出了词人生活的无聊和苦闷,显示出对社会和人事的完全绝望。
下片叙事议论,写词人早上醒来,来得庭院,感叹时光易逝,来日无多,而当时处境,只能让他将世间万桩事付与千钟美酒,任凭酒花雪白,眼花缭乱,烛花火红。
光阴似箭,强烈地表现出词作的感伤之情;
酒醉、眼乱、烛红,充分写出了词人狂放不羁的醉态。
此词上下片采用对称结构,但时序上却有“昨夜”与“今朝”的先后承递关系。
词中描述了两幅衰容,一是霜风昨夜入梧桐、今朝来庭下的萧瑟冷落;
一是词人病后意慵懒、酒后眼花乱的潦倒颓放。
全词融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为一体,风格悲凉凄婉,情感沉郁缠绵,富有感染力。
它硬语盘空,借秋日病愈,抒发了官场坎坷、世路沧桑的感叹,流露出风烛残年的悲伤。
作者一生多舛,几遭贬谪。
这时,曾经骄傲的才子,回望一生漂泊,秋风中过往的淡然、坚定、洒脱似一一看穿。
这时的他褪去了才子的傲然,伤得真切。
全词悲切中又有作者一如既往的旷达,也表达了作者对坎坷一生的无谓态度,在伤感中放任心性的情感,哀而不伤.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苏轼词全集.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306-307 2、 刘石 等.宋词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华书局,2011:268-269 3、 张旭泉.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精品词鉴赏.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86-188
和子由渑池怀旧 文翻注译赏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文翻注译
水垢何曾相受。
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水垢何曾相受。
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水和污垢什么时候在一起共存过。
仔细看来两个都有又好像两个都没有。
我对擦背的人说,今日劳烦你要一直搓背了。
只希望能轻点再轻点,我的身上本来也没有什么污垢。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水垢何曾相受。
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kāi)背人,尽日劳君挥肘(zhǒu)。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gòu)。
揩背:揩擦背部。
尽日:犹终日,整天。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水垢何曾相受。
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kāi)背人,尽日劳君挥肘(zhǒu)。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gòu)。
水和污垢什么时候在一起共存过。
仔细看来两个都有又好像两个都没有。
我对擦背的人说,今日劳烦你要一直搓背了。
只希望能轻点再轻点,我的身上本来也没有什么污垢。
揩背:揩擦背部。
尽日:犹终日,整天。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蝶恋花·昨夜秋风来万里 文翻注译
守岁 文翻注赏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
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24-327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8-19 3、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5-16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hè)蛇。
垂尽:快要结束。
壑:山谷。
修鳞(lín)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修鳞:指长蛇的身躯。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qiǎng)不睡,相守夜欢哗。
强:勉强。
哗:一作“喧”。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zhuā)。
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坐久灯烬(jìn)落,起看北斗斜。
灯烬:灯花。
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北斗斜:谓时已夜半。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cuō)跎(tuó)。
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24-327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8-19 3、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5-16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守岁》,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六句:“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这里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人题,跟前两首有所不同。
这个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见辰龙巳蛇,以蛇比岁,不是泛泛设喻。
这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近,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
“系其尾”字面虽然用《晋书·贾后传》“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的话,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为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蛇尾巴梢,哪里能系得住呢?
以这样六句开头,好像说这个风俗无道理。
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
中间六句是第二个层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谌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这个层次写守岁的情景。
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磕睡,却还要勉强欢闹。
这两句仍然是作者回味故乡的风俗,而不是他在凤翔时的情景。
这一年苏轼才二十六岁(虚龄二十七岁),膝下只有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不可能有这两句所写的场景。
“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
这两句主要是针对大人守岁所说的。
纪昀很欣赏这十个字,说是“真景”。
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他能不费力地写出来,增添不少亲切感。
最后四句是第三个层次:“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这个层次与开头第一个层次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
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
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辙。
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
这个结句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
苏轼的《守岁》,诗意明白易懂,旨在勉励自己惜时如金。
作者用形象的蛇蜕皮喻时间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免得时间过半,虽勤也难补于事。
努力应从今日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24-327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8-19 3、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