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文翻注译赏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成池优美的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05:第196页
参(shēn)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参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
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空余鲁叟乘桴(fú)意,粗识轩辕(yuán)奏乐声。
鲁叟:指孔子。
乘桴():乘船。
桴,小筏子。
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
也隐指老庄玄理。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轩辕,即黄帝。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
恨:悔恨。
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05:第196页
参(shēn)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
参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
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
“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空余鲁叟乘桴(fú)意,粗识轩辕(yuán)奏乐声。
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成池优美的乐声。
鲁叟:指孔子。
乘桴():乘船。
桴,小筏子。
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
也隐指老庄玄理。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轩辕,即黄帝。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
恨:悔恨。
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05:第196页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
如此措辞,自无痕迹。
”“比”,即“以彼物比此物”;
而“以彼物比此物”,就很难不露痕迹。
但这四句诗,却是不露“比”的痕迹的。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
“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
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
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
”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
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
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
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
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
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
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
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 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一步抒写。
“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
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
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
而且还用了句内对:前句以“月明”对“云散”,后句以“海色”对“天容”。
这四句诗,在结构方面又有共同点:短句分两节,先以四个字写客观景物,后以三个字表主观抒情或评论。
唐人佳句,多浑然天成,情景交融。
宋人造句,则力求洗练与深折。
从这四句诗,既可看出苏轼诗的特点,也可看出宋代诗的特点。
三、四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
就客观景物说,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
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欲三更”,继而说“也解晴”;
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月明”,还有“谁点缀”呢?
又意味深长地说:“天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
而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
仅就这一点说,已经是很有艺术魅力的好诗了。
然而上乘之作,还应有言外之意。
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语言明净,不会让读者直接觉得得用了典故。
但仔细寻味,又“字字有来历”。
《晋书·谢重传》载:谢重陪会稽王司马道子夜坐,“于时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
重率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
’道子戏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
’”(参看《世说新语·言语》)“云散月明谁点缀”一句中的“点缀”一词,即来自谢重的议论和道子的戏语,而“天容海色本澄清”则与“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契合。
这两句诗,境界开阔,意蕴深远,已经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哲理的启迪;
再和这个故事联系起来,就更能让人多一层联想。
王文诰就说:上句,“问章惇也”;
下句,“公自谓也”。
“问章惇”,意思是:你们那些“居心不净”的小人掌权,“滓秽太清”,弄得“苦雨终风”,天下怨愤。
如今“云散明月”,还有谁“点缀”呢?
“公自谓”,意思是:章惇之流“点缀”太空的“微云”既已散尽,天下终于“澄清”,强加于他的诬蔑之词也一扫而空。
冤案一经昭雪,他这个被陷害的好人就又恢复了“澄清”的本来面目。
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用典贴切就可以丰富诗的内涵,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五、六两句,转入写“海”。
三、四句上下交错,合用一个典故;
这两句则显得有变化。
“鲁叟”指孔子。
孔子是鲁国人,所以陶渊明《饮酒诗》有“汲汲鲁中叟”之句,称他为鲁国的老头儿。
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我的道在海内无法实行,坐上木筏子飘洋过海,也许能够实行吧!
苏轼也提出过改革弊政的方案,但屡受打击,最终被流放到海南岛。
在海南岛,“饮食不具,药石无有”,尽管和黎族人民交朋友,做了些传播文化的工作;
但作为“罪人”,是不可能谈得上“行道”的。
此时渡海北归,回想多年来的苦难历程,就发出了“空余鲁叟乘桴意”的感慨。
这句诗,用典相当灵活。
它包含的意思是:在内地,他和孔子同样是“道不行”。
孔子想到海外去行道,却没去成;
他虽然去了,并且在那里呆了好几年,可是当他离开那儿渡海北归的时候,却并没有什么“行道”的实绩值得他自慰,只不过空有孔子乘桴行道的想法还留在胸中罢了。
这句诗,由于巧妙地用了人所共知的典故,因而寥寥数字,就概括了曲折的事,抒发了复杂的情;
而“乘桴”一词,又准确地表现了正在“渡海”的情景。
“轩辕”即黄帝,黄帝奏乐,见《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
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苏轼用这个典,以黄帝奏咸池之乐形容大海波涛之声,与“乘桴”渡海的情境很合拍。
但不说“如听轩辕奏乐声”,却说“粗识轩辕奏乐声”,就又使人联想到苏轼的种种遭遇及其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动。
就是说:那“轩辕奏乐声”,他是领教过的;
那“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他是亲身经历、领会很深的。
“粗识”的“粗”,不过是一种诙谐的说法,口里说“粗识”,其实是“熟识”。
尾联推开一步,收束全诗。
“兹游”,直译为现代汉语,就是“这次出游”或“这番游历”,这首先是照应诗题,指代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但又不仅指这次渡海,还推而广之,指自惠州贬儋县的全过程。
1094年(绍圣元年),苏轼抵惠州贬所,不得签书公事。
他从1097年(绍圣四年)六月十一日与苏辙诀别、登舟渡海,到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渡海北归,在海南岛渡过了三个年头的流放生涯。
这就是所谓“兹游”。
下句的“兹游”与上句的“九死南荒”并不是互不相承的两个概念,那“九死南荒”,即包含于“兹游”之中。
不过“兹游”的内容更大一些,它还包含此诗前六句所写的一切。
弄清了“兹游”的内容及其与“九死南荒”的关系,就可品出尾联的韵味。
“九死”,多次死去的意思。
“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
然而“九死南荒”,全出于政敌的迫害;
他固然达观,但也不可能毫无恨意。
因此,“吾不恨”毕竟是诗的语言,不宜呆看。
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也见于言外。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65-467页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文翻译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
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
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
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井栏边两裸梧桐树,望着我的冷色的新妆。
我穿淡淡的新妆,初次望着两棵梧桐树立在井栏旁。
我低垂地望着井栏边的花在凋落愁叹,发愁的花在井栏边望着我失色低头。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
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形影孤单,悲叹我度失眠难熬的长夜。
长长的秋夜,可怜我这孤单的身影。
楼上不适应这肃杀的秋色,萧瑟的秋色,我不应该上楼去眺望。
参考资料: 1、 苏轼著,丁永淮编注.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8月:163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
羞(xiū)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井栏边两裸梧桐树,望着我的冷色的新妆。
我穿淡淡的新妆,初次望着两棵梧桐树立在井栏旁。
我低垂地望着井栏边的花在凋落愁叹,发愁的花在井栏边望着我失色低头。
照:看,望。
新妆:女子新颖别致的打扮。
冷:淡淡色。
新:初次。
对:望。
羞:低垂。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
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形影孤单,悲叹我度失眠难熬的长夜。
长长的秋夜,可怜我这孤单的身影。
楼上不适应这肃杀的秋色,萧瑟的秋色,我不应该上楼去眺望。
不宜:不适应,意谓楼上也有凉意了。
参考资料: 1、 苏轼著,丁永淮编注.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8月:163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文翻注译
蝶恋花(佳人) 文
西江月·咏梅 文翻注译赏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
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月笼沙。
远路微香趁马。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
倒绿枝寒凤挂。
马追赶,香微吹,路遥远,沙笼罩,月淡照,炊烟斜。
渡水清彻映照着美艳的梅花。
倒垂着的绿枝,深寒的凤栖在上头。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月笼沙。
远路微香趁马。
凤栖在寒枝上与绿树相映。
鲜艳梅花映照着透彻的清波。
渡口斜烟,蒙着淡月,托着笼沙。
远远的道上,微微的香气,追赶着马儿。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 吕观仁注,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38页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15-1217页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
倒绿枝寒凤挂。
妍(yán)华:喻梅花美丽姿色。
唐·李峤《东飞伯劳歌》:庭前芳树朝夕改,空驻妍华欲谁待。
倒绿:即幺凤,亦名倒挂子。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月笼沙。
远路微香趁马。
华妍:同“妍华”。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 吕观仁注,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38页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15-1217页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
倒绿枝寒凤挂。
马追赶,香微吹,路遥远,沙笼罩,月淡照,炊烟斜。
渡水清彻映照着美艳的梅花。
倒垂着的绿枝,深寒的凤栖在上头。
妍(yán)华:喻梅花美丽姿色。
唐·李峤《东飞伯劳歌》:庭前芳树朝夕改,空驻妍华欲谁待。
倒绿:即幺凤,亦名倒挂子。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月笼沙。
远路微香趁马。
凤栖在寒枝上与绿树相映。
鲜艳梅花映照着透彻的清波。
渡口斜烟,蒙着淡月,托着笼沙。
远远的道上,微微的香气,追赶着马儿。
华妍:同“妍华”。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 吕观仁注,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38页 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15-1217页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
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月笼沙。
远路微香趁马。
上片,写梅的生活环境,亦是写朝云的生活环境。
前三句,以七个景物叠印成一幅梅花盛开的背景图: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等衬托着梅花开放,鲜艳迷人。
“倒绿枝寒凤桂”,描绘梅的形态,如幺凤般。
朝云自杭州来到惠州,成为一尘不染的词人的最宠爱的妻妾,词人对她的情感不言而喻。
下片,写梅的凋谢,亦是悼念朝云的逝世。
开头二句,写梅花的盛开,幺风与梅枝同绿。
鲜艳的梅花又映照着透明的水波。
再一次渲染了梅、幺凤的青春丽色,即朝云的青春丽色。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环境变化,亦用六个景物来衬托着梅花凋谢、朝云英逝的凄凉气氛:渡口边呈现着的景象是“斜烟,淡月,笼沙”,还有那“远路,微香,趁马”。
“微香”二字,特别醒目地告知读者:梅已谢了,只剩下“微香”,暗示着王朝云也已远走了,正在“趁马”进入到另一世界。
眷恋之情,尽在不言中。
这首词是以“梅”格喻朝云。
全词,采用上片尾句字倒行的回文形式,构成了下片的另一情境。
词人没有直接写朝云,而是从梅—凤—人的互喻象征意蕴,渲染了梅的红叶,风的红喙,以此衬托出朝云的红颜。
这种文体写作起来,难度较大,但词人非常自然地构成了新的意境,塑造了新的形象。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15-1217页
南乡子·送述古 文翻注译
回首乱山横。
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
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
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
回首乱山横。
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
迎客西来送客行。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
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归路晚风清。
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
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04:656 2、 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09:85
回首乱山横。
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
迎客西来送客行。
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
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
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
临平山:在杭州东北。
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
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亭亭,直立的样子。
归路晚风清。
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
归路,回家的路上。
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
这里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04:656 2、 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09:85
回首乱山横。
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
迎客西来送客行。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
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
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
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
临平山:在杭州东北。
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
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亭亭,直立的样子。
归路晚风清。
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
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归路,回家的路上。
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
这里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04:656 2、 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09:85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文翻译赏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记得当初画屏前相遇。
夜间好梦,忽儿在幽会,恋情绵绵,难忘高唐路。
燕子双双,飞来又飞去,碧绿纱窗,几度春光已逝去。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在那天,绣帘相见处,低头假意走过,笑弄鬓发如云缕一般。
紧锁着秀眉,娇羞不开口,陌生人前,深情难以倾诉。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2-44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1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记得当初画屏前相遇。
夜间好梦,忽儿在幽会,恋情绵绵,难忘高唐路。
燕子双双,飞来又飞去,碧绿纱窗,几度春光已逝去。
画屏:有画饰的屏风。
惊回:惊醒。
高唐:战国时楚国台馆名,在云梦泽中,楚王游猎之所,一说在江汉平原。
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
其上独有云气,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
去而辞曰;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暮视之如言。
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纱窗:蒙纱的窗户。
这里喻指男女幽会的房间。
春光:原指春天的风光,这里代指青春、岁月。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在那天,绣帘相见处,低头假意走过,笑弄鬓发如云缕一般。
紧锁着秀眉,娇羞不开口,陌生人前,深情难以倾诉。
佯行:假装走。
香云缕:对妇女头发的美称。
敛尽:紧收,收敛。
春山:喻指妇女妓好的眉毛。
轻诉:轻快地倾吐。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2-44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1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苏轼的词具有多种风格,有的雄奇奔放,由此而创豪放一派;
有的婉转多情,并不亚于柳、秦诸家。
这首《蝶恋花》就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纯爱情词。
它毫无掩饰地写出了一个男子的单相思。
上片回忆了恋爱的全过程:初遇——破灭——思念。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出这爱情的开端是美妙的,令人难忘的,与心爱的人在画屏之间的初次会遇,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可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情缘突然被割断了,这无异于一场美梦的破灭,一切幸福的向往都化为泡影,所以紧接着就说“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这里借高唐之典比喻再也不能与情人相会了。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进一步写出男主人公的一片痴情。
虽然是“高唐梦断”,情丝却还紧紧相连:梁间的双飞燕春来又秋去,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悄悄走过,而对她的思念却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半分。
其特别标举燕子是双飞,春光是从纱窗前走过,是因为这些物象最惹人相思,意在表明自己这几年是在极度的思念中度过的,是在没有希望的等待中度过的。
下片回过头来集中描述他们之间最甜蜜的一次会遇。
“那日绣帘相见处”,点明相会的时间与地点。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活画出女方的娇羞之态:低眉垂眼,假意要走开,却微笑着用手整理自己的鬓发。
一个“佯”字,见出她的忸怩之态,一个“笑”字,传出钟情于他的心底秘密。
当人理鬓自也是一种保持最佳容姿以取悦于人的亲昵表示。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进一步写出女方的内心活动: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无情,实在出于害羞。
一个姑娘家当然不好在人前轻率地倾吐自己的爱情,可愈是如此,愈见其纯真,愈是招人疼爱。
全词就以此甜蜜的回忆的结束而结束,活泼而有分寸,细腻而有余味。
作者在这里描写的相思之情是赤裸裸的,热乎乎的,可也是健康的,朴素的,就像爱情本身那么健康,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朴素。
女主人公自然是青楼中人物,男主人公是封建社会中的青年士子无疑。
他们可以向意中人表示自己的爱情,但无权决定自己的婚姻。
他们之间的爱情的中断,决不是女方的变心,更不是男方的负情,而是受着外力的压迫与阻挠。
此词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顺叙、倒叙的交叉运用,使结构错落有致。
上片先写爱情的“好梦惊回”,下片再写甜蜜的欢会,自然是倒叙。
单就上片说,从初会写到破裂,再写到无穷尽的思念,自然又是顺叙。
如此交叉安排,使其具有简单的情节,颇有点像现代的抒情性短篇小说的梗概,收到了曲折生情、摇曳生姿的艺术效果。
二是运用了反衬手法,即以相见之欢反衬相离之苦。
此词下片特意集中笔墨将勾魂摄魄的欢会详加描述,就正是为了反衬男主人公失恋的痛苦。
因为只有爱得如此之深,才能思得如此之切;
只有享受过如此的欢愉,才能产生如此的痛苦。
这比说任何伤心的话更伤心十分。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47-748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42-44 3、 刘默.宋词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85-186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文翻译赏
望海楼晚景·横风吹雨入楼斜 文翻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大风吹打雨水斜着飘进望海楼,壮丽的景观应该用华美的辞句来夸赞。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风雨过后潮水平静江海碧澄,时时闪过的电光形成紫金般的龙蛇。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