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乱飐(zhǎn)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lì)墙。

惊风:急风;

狂风。

乱飐: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1]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乱飐(zhǎn)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lì)墙。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惊风:急风;

狂风。

乱飐: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1]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

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

“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

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

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

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

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

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又云:“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

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

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

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

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

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

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

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

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

“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

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

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

景中寓情,愁思无限。

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

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

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

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

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

作者的高明之处。

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

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

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

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

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20-922

溪居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很久来为公务所累,幸好被贬谪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闲静无事,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有的时候就像个山林中的隐士。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晚上撑船游玩回来,船触到溪石发出声响。

独来独往,碰不到其他的人,眼望楚天一片碧绿,放声高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为簪(zān)组累,幸此南夷(yí)谪(zhé)。

闲依农圃(pǔ)邻,偶似山林客。

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

束:约束,束缚。

南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谪:被降职或调往边远地区。

当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

夜榜:夜里行船。

榜:此处读“彭音,意为进船。

此句指天黑船归,船触溪石而发出的声音。

楚天:永州原属楚地。

束:束缚。

南夷:这里指永州。

谪:贬官流放。

农圃:田园。

偶似:有时好像。

山林客:山林间的隐士。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榜:划船。

响溪石:水激溪石的声响。

长歌:放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为簪(zān)组累,幸此南夷(yí)谪(zhé)。

闲依农圃(pǔ)邻,偶似山林客。

很久来为公务所累,幸好被贬谪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闲静无事,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有的时候就像个山林中的隐士。

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

束:约束,束缚。

南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谪:被降职或调往边远地区。

当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

夜榜:夜里行船。

榜:此处读“彭音,意为进船。

此句指天黑船归,船触溪石而发出的声音。

楚天:永州原属楚地。

束:束缚。

南夷:这里指永州。

谪:贬官流放。

农圃:田园。

偶似:有时好像。

山林客:山林间的隐士。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晚上撑船游玩回来,船触到溪石发出声响。

独来独往,碰不到其他的人,眼望楚天一片碧绿,放声高歌。

榜:划船。

响溪石:水激溪石的声响。

长歌:放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在愚溪之畔筑屋而居时的作品。

诗歌表面是写在此生活的惬意自适,其实是强写欢愉,将被贬的郁愤之情隐晦写出。

  诗人被贬谪永州,应该是有满腹牢骚的,却在诗的开头将其称为幸事:“久为簪组柬,幸此南夷谪。

”诗人认为他长久地为在朝中做官所累,幸亏贬谪南来这荒夷之地,可以让他过上闲适的生活。

此两句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

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

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

“闲依”表现作者的闲散之态, “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

柳宗元少有才名,胸怀大志,可是仕途不顺,一再遭贬。

这次更是被贬永州,远离长安。

他满腔的热情得不到施展的空间,有志而不得伸,有才而不被重用。

于是,在此贬所,只好强写欢愉,故作闲适,称自己对被贬感到庆幸,假装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

这闲适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

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

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

  纵观全诗,诗人似乎已经淡忘了遭贬的痛苦,诗中把被贬谪的不幸称之为幸,将孤独冷静的生活诠释为飘逸闲适的生活。

实际上这全都是诗人激愤的反语,在这种被美化了的谪居生活的背后,隐蕴的是诗人内心深深的郁闷和怨愤。

表面的平淡所蕴含的激愤,更让人为之怦然心动,正如清代的沈德潜所说: “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

”这是很中肯的评价。

  全诗清丽简练,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程帆.《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学生版》 :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07 :234-235 2、 邓诗萍.《唐诗鉴赏大典 3》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05 :113

钴鉧潭西小丘记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更多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   参考资料: 1、 蒋绍愚,唐作藩,张万起,宋绍年,李树青.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524 2、 教材编写组.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参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gǔ)鉧(mǔ)潭。西二十五步,当湍(tuān)而浚(jùn)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yǎn)蹇(jiǎn),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dài)不可数。其嵚(qīn)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chòng)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pí)之登于山。    寻:通“循”,沿着。道:行走。步:指跨一步的距离。潭:原选本无,据中华书局版《柳河东集》补。湍:急流。浚:深水。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偃蹇: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殆:几乎,差不多。嵚然:山势高峻的样子。冲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角列:争取排到前面去,一说,像兽角那样排列。罴:棕熊。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yì)秽(huì)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áo)游,举熙(xī)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líng)之状与目谋,瀯(yíng)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zā)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hào)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不能:不足,不满,不到。笼:包笼,包罗。货:卖,出售。不售:卖不出去。怜:爱惜。售:买。更:轮番,一次又一次。器用:器具,工具。刈:割。其中:小丘的当中。举:全。熙熙然:和悦的样子。回巧:呈现巧妙的姿态,技:指景物姿态的各自的特点。效:效力,尽力贡献。清泠:形容景色清凉明澈。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瀯瀯: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匝旬:满十天。匝,周。旬,十天为一旬。虽:即使,纵使,就是。好事:爱好山水。或:或许,只怕,可能。焉:表示估量语气。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fēng)、镐(gǎo)、鄠(hù)、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胜:指优美的景色。陋:鄙视,轻视。连岁:多年,接连几年。其:岂,难道。遭:遇合,运气。所以:用来……的。 参考资料: 1、 蒋绍愚,唐作藩,张万起,宋绍年,李树青.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524 2、 教材编写组.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参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gǔ)鉧(mǔ)潭。西二十五步,当湍(tuān)而浚(jùn)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yǎn)蹇(jiǎn),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dài)不可数。其嵚(qīn)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chòng)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pí)之登于山。  (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寻:通“循”,沿着。道:行走。步:指跨一步的距离。潭:原选本无,据中华书局版《柳河东集》补。湍:急流。浚:深水。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偃蹇: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殆:几乎,差不多。嵚然:山势高峻的样子。冲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角列:争取排到前面去,一说,像兽角那样排列。罴:棕熊。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yì)秽(huì)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áo)游,举熙(xī)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líng)之状与目谋,瀯(yíng)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zā)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hào)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不能:不足,不满,不到。笼:包笼,包罗。货:卖,出售。不售:卖不出去。怜:爱惜。售:买。更:轮番,一次又一次。器用:器具,工具。刈:割。其中:小丘的当中。举:全。熙熙然:和悦的样子。回巧:呈现巧妙的姿态,技:指景物姿态的各自的特点。效:效力,尽力贡献。清泠:形容景色清凉明澈。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瀯瀯: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匝旬:满十天。匝,周。旬,十天为一旬。虽:即使,纵使,就是。好事:爱好山水。或:或许,只怕,可能。焉:表示估量语气。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fēng)、镐(gǎo)、鄠(hù)、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  胜:指优美的景色。陋:鄙视,轻视。连岁:多年,接连几年。其:岂,难道。遭:遇合,运气。所以:用来……的。 参考资料: 1、 蒋绍愚,唐作藩,张万起,宋绍年,李树青.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524 2、 教材编写组.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参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内容结构   第一段,写小丘的基本情况。“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两句,介绍发现小丘的时间及小丘的方位。“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句后的第一段内容,写小丘的景物。钴鉧潭的形势主体是水,小丘的形势主体则是石。作者仅用“生竹树”三字概括其一般景物,而把重点放在写山石的奇特上。着重描写石的“奇”,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怒偃蹇”,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争为奇状者”的“争”字突出了山石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顽强地抗争逆境的品格: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也可看作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写照。石的奇状既多到殆不可数,作者无法写尽,于是举出其中的两组作为代表,“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一句,既是对偶又运用比拟的方法,形象地将一堆堆静止的无生命的石头描绘成了一群群虎虎有生气的牛马和猛兽,生动细致,联想奇妙,下笔传神,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第二段,写小丘的遭遇和小丘带给自己的享受。小丘美好奇特却被主人抛弃,作者自然萌生购买的念头。“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明写的是小丘的遭遇,实际上暗含着作者自身的遭遇;作者被贬到永州,怀才不遇,同样是被遗弃,和小丘的命运非常相似。“价止四百”进一步印证了小丘售价之低廉,同时也暗含着作者被无辜贬低的愤慨。得到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这番去除务尽的行动,是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又传达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声东击西,指桑骂槐而已。“立”、“露”、“显”三个动词,准确地表现了作者除去秽草恶木的成果,暗含作者锄奸扶良、改革朝政的主张和理想。“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可见新生的小丘恢复了它天然幽美的风姿,主要写外部景致,把静物寓于动态之中。“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一段排比句写作者的感受,其所描绘的境界同文章开头有明显不同:开头写被弃山石的姿态,抒发了作者愤世疾时的愤慨;此时写在整修后的小丘上所感受到的暂时的怡适和宁静,既显示了小丘的价值,也表现作者为自己在不满一旬的时间里得到两处奇异的地方,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作者感叹同样一个小丘,在繁华之地被争相购买,在穷乡僻壤遭人鄙视。被弃置的小丘“农夫过而陋之”,却被作者和他的朋友赏识从而彻底地改变了命运;如此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高兴之余顿处凄清,转折之中独见幽怜,名为小丘,实为作者。“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一句表明了小丘遭人鄙视的原因;“果有遭”一是说小丘被“我”喜而得之,是它有了好的际遇,得到了赏识,二是说自己的遭遇同小丘一样;正如宋人洪迈所说:“士之处世,遇与不遇,其亦如是哉!”,刘海峰认为“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转折独见幽冷”,也是这个意思。“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最后说明写此文的目的,字面上是祝贺小丘得到赏识,真正的用意是为自己被贬谪的不公平待遇而气恼和忧伤,通过“贺兹丘之遭”来发泄胸中的积郁。 文学价值   永州山水,在柳宗元之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但是这些偏居荒芜的山水景致,在柳宗元的笔下,却表现出别具洞天的审美特征,极富艺术生命力。正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柳宗元时而大笔挥洒,描摹永州山水的高旷之美,使寂寥冷落的永州山水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钴鉧潭西小丘记》不是客观描摹自然风景,而是蕴藏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正如他在《愚溪诗序》中所说,他是以心与笔“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像《钴鉧潭西小丘记》中所写的景物“清泠之状与目谋,瀴瀴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山水便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听觉的客观对象,而是投射了作者心境的活生生的亲切的自然。所以,他笔下的山水,都具有他所向往的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也有他诗中孤寂、凄清、幽怨的格调。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就是这些山水了。   《永州八记》对自然美的描绘,贵在精雕细刻出一种幽深之美。八记描写的大都是眼前小景,如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山等,柳宗元总是以小见大,犹如沙里淘金,提炼出一副副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如《小石潭记》对小石潭周围环境的描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创造出一种空无人迹的山野清幽之美。又如《石渠记》对小石渠之水流经之处细腻的刻画,在长不过十许步的小水渠上,一处处幽丽的小景,美不胜收。越过石渠是昌蒲掩映、苔藓环绕的石泓,又折而西行,旁陷岩石之下是幅员不足百尺、鱼儿穿梭的清深的小水潭,又向北曲行,则全都是诡石、怪木、奇卉、美竹。   作者眼前的这些小景,幽深宜人,展示出永州山水的特有风姿。柳宗元曾经说:“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他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因永贞革新遭挫,但他未改本色,于是借山水之题,发胸中之气,洗涤天地间万物,囊括大自然的百态,在用笔赞赏山水美的同时,把自己和山水融化在一起,借以寻求人生真谛,聊以自慰。因而,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刻画永州山水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动态美,不是纯客观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山水自喻,赋予永州山水以血肉灵魂,把永州山水性格化了。可以说,永州山水之美就是柳宗元人格美的艺术写照,可谓情景交融。 参考资料: 1、 朱克文.自然的风景,心灵的境界——柳宗元《钴镫母潭西小丘记》赏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1). 2、 董艳艳.清丽流畅 简约凝练——《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赏析[J].郑州大学文学院,2011(20). 3、 教材编写组.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参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 彭新有.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景物描写赏析[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2008(3).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

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

参考资料: 1、 宁波市气象学会 .气候诗歌一百首 :气象出版社 ,1998年03月第1版 :34 . 2、 蔡启伦 .唐代绝句选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年12月第1版 :99 . 3、 刘丽君 .唐诗三百首 :哈尔滨出版社 ,2007.12 :138 .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宦(huàn)情:做官的情怀。

羁思(sì):客居他乡的思绪。

凄凄:形容悲伤难过。

春半:春季二月。

迷:凄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山城:这里指柳州。

尽:凋零。

榕叶满庭莺乱啼:借景讽刺当时把持朝政的守旧派人物。

参考资料: 1、 宁波市气象学会 .气候诗歌一百首 :气象出版社 ,1998年03月第1版 :34 . 2、 蔡启伦 .唐代绝句选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年12月第1版 :99 . 3、 刘丽君 .唐诗三百首 :哈尔滨出版社 ,2007.12 :138 .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

宦(huàn)情:做官的情怀。

羁思(sì):客居他乡的思绪。

凄凄:形容悲伤难过。

春半:春季二月。

迷:凄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

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

山城:这里指柳州。

尽:凋零。

榕叶满庭莺乱啼:借景讽刺当时把持朝政的守旧派人物。

参考资料: 1、 宁波市气象学会 .气候诗歌一百首 :气象出版社 ,1998年03月第1版 :34 . 2、 蔡启伦 .唐代绝句选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年12月第1版 :99 . 3、 刘丽君 .唐诗三百首 :哈尔滨出版社 ,2007.12 :138 .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这首诗写于柳州刺史任上。

  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

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

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

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

“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

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

“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叠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

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

“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

“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

  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

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

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

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

“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

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

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

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写景肃杀萧条。

写情凝重深沉。

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

苏轼《东坡题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内容丰富充实而字面却略显枯干淡泊的作品,其实正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是诗歌创作艺术的极高境界。

这样的作品往往“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咀嚼久之,才能得其真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君子病无乎内而饰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

无乎内而饰乎外,则是设覆为阱也,祸孰大焉;

有乎内而不饰乎外,则是焚梓毁璞也,诟孰甚焉!

于是有切磋琢磨、镞砺栝羽之道,圣人以为重。

豆卢生,内之有者也,余是以好之,而欲其遂焉。

而恒以幼孤羸馁为惧,恤恤焉游诸侯求给乎是,是固所以有乎内者也。

然而不克专志于学,饰乎外者未大,吾愿子以《诗》、《礼》为冠屦,以《春秋》为襟带,以图史为佩服,琅乎璆璜冲牙之响发焉,煌乎......更多

  君子病无乎内而饰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

无乎内而饰乎外,则是设覆为阱也,祸孰大焉;

有乎内而不饰乎外,则是焚梓毁璞也,诟孰甚焉!

于是有切磋琢磨、镞砺栝羽之道,圣人以为重。

豆卢生,内之有者也,余是以好之,而欲其遂焉。

而恒以幼孤羸馁为惧,恤恤焉游诸侯求给乎是,是固所以有乎内者也。

然而不克专志于学,饰乎外者未大,吾愿子以《诗》、《礼》为冠屦,以《春秋》为襟带,以图史为佩服,琅乎璆璜冲牙之响发焉,煌乎山龙华虫之采列焉,则揖让周旋乎宗庙朝廷斯可也。

惜乎余无禄食于世,不克称其欲,成其志,而姑欲其速反也,故诗而序云。

  德才兼备的人经常地担忧内心没有一点的本事却一味地炫耀,或是自己很有本事,但是外表却不华美。

本来没有本事还到处炫耀,这是为自己布下了一个陷阱,灾害真的是太大了;

有本事而不外露,不把它发挥出来,就好像是把好的木材烧掉,把美丽的玉石毁坏,真是太龌龊了!

因此就要用锻炼磨砺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既有真才实学,又善于将它显露出来,这一点是很为古代圣贤之人看好的。

豆卢先生,是一个内心很有本事的人,这是我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而且很想让他把才能发挥出来,取得成功。

但是由于从小就成了孤儿,经常担心疾病和饥渴的来临,寒酸辛苦地在各个诸侯国之间游走,以此寻求一点生活的资助,他真的是有本事的人啊!

但是,这样的话,就没有办法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学业,内心拥有的才能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展示和发挥,我多么希望你能将《诗》、《礼》当成人生行事的根本,将《春秋》当成是连接的纽带,将那些历史的书籍当成是协助的东西,这样的话,你内在的才华就会像美玉碰撞时发出的声音一样迸发出来,也会像山林中野雉身上炫美的羽毛一样展示出来,到那时,你就能够在各种朝廷政事之间自由地周旋,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

然而遗憾的是我没有俸禄,你的需求我没有办法满足你,从而来完成你的志愿,只是希望你能尽早地回来,所以写了这篇序文。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君子病无乎内而饰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

无乎内而饰乎外,则是设覆为阱也,祸孰大焉;

有乎内而不饰乎外,则是焚梓毁璞也,诟孰甚焉!

于是有切磋琢磨、镞砺栝羽之道,圣人以为重。

豆卢生,内之有者也,余是以好之,而欲其遂焉。

而恒以幼孤羸馁为惧,恤恤焉游诸侯求给乎是,是固所以有乎内者也。

然而不克专志于学,饰乎外者未大,吾愿子以《诗》、《礼》为冠屦,以《春秋》为襟带,以图史为佩服,琅乎璆璜冲牙之响发焉,煌乎山龙华虫之采列焉,则揖让周旋乎宗庙朝廷斯可也。

惜乎余无禄食于世,不克称其欲,成其志,而姑欲其速反也,故诗而序云。

    病:担心、担忧。

内:内在的修养。

饰:外在的装饰。

设覆为阱:在陷阱上放置遮盖的东西。

孰:很,程度深。

诟:耻辱、羞耻的意思。

镞(zú)砺:在磨刀石上面磨箭头。

栝羽:在箭的尾巴上加上羽毛。

两个词都是刻苦磨炼的意思。

遂:成功、成就。

幼孤:年龄很小的孩子。

羸馁:瘦弱饥渴的样子。

恤恤焉:忧郁的样子。

克:能。

琅乎:象声词,是珠玉等撞击后发出的声音。

璆璜:都指的是美玉。

冲牙:指的是古代玉饰上的配件。

揖让:古时候宾客之间的礼节。

周旋:行礼时进退之礼。

称:满足的意思。

反:与“返”通假。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君子病无乎内而饰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

无乎内而饰乎外,则是设覆为阱也,祸孰大焉;

有乎内而不饰乎外,则是焚梓毁璞也,诟孰甚焉!

于是有切磋琢磨、镞砺栝羽之道,圣人以为重。

豆卢生,内之有者也,余是以好之,而欲其遂焉。

而恒以幼孤羸馁为惧,恤恤焉游诸侯求给乎是,是固所以有乎内者也。

然而不克专志于学,饰乎外者未大,吾愿子以《诗》、《礼》为冠屦,以《春秋》为襟带,以图史为佩服,琅乎璆璜冲牙之响发焉,煌乎山龙华虫之采列焉,则揖让周旋乎宗庙朝廷斯可也。

惜乎余无禄食于世,不克称其欲,成其志,而姑欲其速反也,故诗而序云。

  德才兼备的人经常地担忧内心没有一点的本事却一味地炫耀,或是自己很有本事,但是外表却不华美。

本来没有本事还到处炫耀,这是为自己布下了一个陷阱,灾害真的是太大了;

有本事而不外露,不把它发挥出来,就好像是把好的木材烧掉,把美丽的玉石毁坏,真是太龌龊了!

因此就要用锻炼磨砺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既有真才实学,又善于将它显露出来,这一点是很为古代圣贤之人看好的。

豆卢先生,是一个内心很有本事的人,这是我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而且很想让他把才能发挥出来,取得成功。

但是由于从小就成了孤儿,经常担心疾病和饥渴的来临,寒酸辛苦地在各个诸侯国之间游走,以此寻求一点生活的资助,他真的是有本事的人啊!

但是,这样的话,就没有办法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学业,内心拥有的才能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展示和发挥,我多么希望你能将《诗》、《礼》当成人生行事的根本,将《春秋》当成是连接的纽带,将那些历史的书籍当成是协助的东西,这样的话,你内在的才华就会像美玉碰撞时发出的声音一样迸发出来,也会像山林中野雉身上炫美的羽毛一样展示出来,到那时,你就能够在各种朝廷政事之间自由地周旋,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

然而遗憾的是我没有俸禄,你的需求我没有办法满足你,从而来完成你的志愿,只是希望你能尽早地回来,所以写了这篇序文。

  病:担心、担忧。

内:内在的修养。

饰:外在的装饰。

设覆为阱:在陷阱上放置遮盖的东西。

孰:很,程度深。

诟:耻辱、羞耻的意思。

镞(zú)砺:在磨刀石上面磨箭头。

栝羽:在箭的尾巴上加上羽毛。

两个词都是刻苦磨炼的意思。

遂:成功、成就。

幼孤:年龄很小的孩子。

羸馁:瘦弱饥渴的样子。

恤恤焉:忧郁的样子。

克:能。

琅乎:象声词,是珠玉等撞击后发出的声音。

璆璜:都指的是美玉。

冲牙:指的是古代玉饰上的配件。

揖让:古时候宾客之间的礼节。

周旋:行礼时进退之礼。

称:满足的意思。

反:与“返”通假。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箕子碑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更多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一般说来,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受危难仍能保持正直的品德;二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典传授给圣明的君主;三是使人民受到教化。殷朝有位贤人叫箕子,确实具备这三方面的德行而在世上立身行事,因此孔子在概述“六经”的要旨的时候,对他特别重视。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在殷纣王那时候,大道背弃,政治混乱,天威显示不能加以制止,圣人的教诲毫不起作用。牺牲生命以便维护天命国运,确实是一种“仁”德,只是不利于家族的延续,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委身降顺以便保存自己宗庙的奉祀,确实也是一种“仁”德,只是参与灭亡自己的国家,故而他也不忍心去做。上述这两种办法,已经有这样做的人了。因此他便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随顺适应这混乱的世道;隐藏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貌似糊涂却不去做邪恶之事,形同柔弱而却自强不息。故而在《易》中说;“箕子能做到韬晦。”这就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啊。等到天命更改了,人民得到了公正和安定,于是便献出治国的大法,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使周朝的人们能根据这些法则来调整伦理道德。创立典章制度。故而在《书经》中说:“因召回了箕子而写成了《洪范》。”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则传授给圣明的君主啊。等到被封在朝鲜,推行道义来训化民俗,使德行不再鄙陋,人民不再疏远,以便发展推延殷朝宗绪,使外夷变为华夏,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啊!所有这些崇高的品德,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天地变化发展,自己能获得其中的正“道”,难道不是伟大的人吗?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啊!当那周朝的时运尚未到来,殷朝宗庙的香火还没灭绝,比干已经死掉,微子也已离去,假如纣正做恶还不算多而自己死去,武庚能为暴乱而忧虑并力图保存社稷,国中要是没有箕于这样的人,谁和武庚一起使国家复兴并加以治理呢?这也是人事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啊。这样来看箕子能忍辱含屈到这种地步,莫非正是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吗?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唐朝的某一年,在汲郡修建了箕子的庙宇,逢年遇节便祭祀他。我敬慕先生被特别地列为《易经》中的卦“象”,便写了这篇颂: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箕子:名胥余,商纣王叔父,因封在箕地,又称箕子。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谟:谋划。范:法,原则。隤(tuí):跌倒。明夷:卦名,象征暗君在上、明臣在下,明臣隐藏起自己的智慧。彝(yí):常规。伦:人伦。《洪范》:相传为禹时的文献,箕子增订并献给周武王。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殄:灭绝。向使:如果。未稔:没成熟,没达到顶点。武庚:名禄父,纣王子。周武王灭商,封武庚以存殷祀。武王死,武庚与管叔蔡叔反叛被杀。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颂:即从“蒙难以正”至结束“继在后儒”处,《古文观止》未录“颂”。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一般说来,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受危难仍能保持正直的品德;二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典传授给圣明的君主;三是使人民受到教化。殷朝有位贤人叫箕子,确实具备这三方面的德行而在世上立身行事,因此孔子在概述“六经”的要旨的时候,对他特别重视。  箕子:名胥余,商纣王叔父,因封在箕地,又称箕子。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在殷纣王那时候,大道背弃,政治混乱,天威显示不能加以制止,圣人的教诲毫不起作用。牺牲生命以便维护天命国运,确实是一种“仁”德,只是不利于家族的延续,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委身降顺以便保存自己宗庙的奉祀,确实也是一种“仁”德,只是参与灭亡自己的国家,故而他也不忍心去做。上述这两种办法,已经有这样做的人了。因此他便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随顺适应这混乱的世道;隐藏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貌似糊涂却不去做邪恶之事,形同柔弱而却自强不息。故而在《易》中说;“箕子能做到韬晦。”这就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啊。等到天命更改了,人民得到了公正和安定,于是便献出治国的大法,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使周朝的人们能根据这些法则来调整伦理道德。创立典章制度。故而在《书经》中说:“因召回了箕子而写成了《洪范》。”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则传授给圣明的君主啊。等到被封在朝鲜,推行道义来训化民俗,使德行不再鄙陋,人民不再疏远,以便发展推延殷朝宗绪,使外夷变为华夏,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啊!所有这些崇高的品德,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天地变化发展,自己能获得其中的正“道”,难道不是伟大的人吗?   谟:谋划。范:法,原则。隤(tuí):跌倒。明夷:卦名,象征暗君在上、明臣在下,明臣隐藏起自己的智慧。彝(yí):常规。伦:人伦。《洪范》:相传为禹时的文献,箕子增订并献给周武王。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啊!当那周朝的时运尚未到来,殷朝宗庙的香火还没灭绝,比干已经死掉,微子也已离去,假如纣正做恶还不算多而自己死去,武庚能为暴乱而忧虑并力图保存社稷,国中要是没有箕于这样的人,谁和武庚一起使国家复兴并加以治理呢?这也是人事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啊。这样来看箕子能忍辱含屈到这种地步,莫非正是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吗?   殄:灭绝。向使:如果。未稔:没成熟,没达到顶点。武庚:名禄父,纣王子。周武王灭商,封武庚以存殷祀。武王死,武庚与管叔蔡叔反叛被杀。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唐朝的某一年,在汲郡修建了箕子的庙宇,逢年遇节便祭祀他。我敬慕先生被特别地列为《易经》中的卦“象”,便写了这篇颂:  颂:即从“蒙难以正”至结束“继在后儒”处,《古文观止》未录“颂”。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三赠刘员外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夙抱丘壑尚,率性恣游遨。

中为吏役牵,十祀空悁劳。

外曲徇尘辙,私心寄英髦。

进乏廓庙器,退非乡曲豪。

天命斯不易,鬼责将安逃。

屯难果见凌,剥丧宜所遭。

神明固浩浩,众口徒嗷嗷。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

再怀曩岁期,容与驰轻舠.虚馆背山郭,前轩面江皋。

重叠间浦溆,逦迤驱岩嶅。

积翠浮澹滟,始疑负灵鳌。

丛林留冲飙,石砾迎飞涛。

旷朗天景霁,樵苏远相号。

澄潭涌沉鸥,半壁跳悬猱。

鹿鸣验食野,......更多

哭连州凌员外司马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

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

凌人古受氏,吴世夸雄姿。

寂寞富春水,英气方在斯。

六学成一贯,精义穷发挥。

著书逾十年,幽赜靡不推。

天庭掞高文,万字若波驰。

记室征两府,宏谋耀其奇。

车酋轩下东越,列郡苏疲羸。

宛宛凌江羽,来栖翰林枝。

孝文留弓剑,中外方危疑。

抗声促遗诏,定命由陈辞。

徒隶肃曹官,征赋参有司。

出守乌江浒,左迁湟水湄。

高堂倾故国,葬祭限囚羁。

仲叔继幽沦,狂叫唯童儿。

一门即无主,焉......更多

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

遭贬后不仅被众人所弃,更为鬼神相辱相欺。

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

人才难得,果然就是这样,像凌准这样的才子,居然于悲苦中客死他乡。

凌人古受氏,吴世夸雄姿。

凌家的祖先为尧舜时代的受氏,三国时的《吴书》曾对凌统大加夸赞。

寂寞富春水,英气方在斯。

尔后的富阳凌氏寂寞无闻,凌准的才气又使家族名冠江南。

六学成一贯,精义穷发挥。

六经要旨一气贯通,你把所有的精妙之处都加以发扬。

著书逾十年,幽赜靡不推。

卧薪尝胆,著述十年,你为多少玄奥解疑释难。

天庭掞高文,万字若波驰。

你在朝廷中撰写的雄文,万言文辞有若洪波奔放。

记室征两府,宏谋耀其奇。

你曾受聘于邠宁、泾原两府担任智囊,宏略高论足以显露出奇思妙想。

车酋轩下东越,列郡苏疲羸。

你奉命出巡浙东一带,惩治贪吏,慰劳百姓,了解他们的苦难。

宛宛凌江羽,来栖翰林枝。

犹如回旋翻飞在大江之上的丹凤,终于栖憩在翰林的枝端。

孝文留弓剑,中外方危疑。

在德宗意外崩驾的重大关头,宫廷内外谣言四起,危机重重。

抗声促遗诏,定命由陈辞。

是你力排众议,迅速公开遗诏,为拥立新君慷慨陈辞,使天下转危为安。

徒隶肃曹官,征赋参有司。

执掌徒隶簿,你为同僚做出了廉洁的榜样,主管征赋事,你坚持制度处处为朝廷打算。

出守乌江浒,左迁湟水湄。

曾出任和州太守,又左迁至湟水之畔。

高堂倾故国,葬祭限囚羁。

母亲病故于家乡,而你为谪人,生不能养死不能葬。

仲叔继幽沦,狂叫唯童儿。

不久后两弟又相继辞世,在他们身边痛哭的只有尚未省事的儿郎。

一门即无主,焉用徒生为!

家中失去了主心骨,苟活的生者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一去不返。

举声但呼天,孰知神者谁?

无奈中只好抬头喊天,万能的神呵,你今在何方! 泣尽目无见,肾伤足不持。

你痛哭得泪尽声绝双目失明,肾气衰竭,走路摇晃。

溘死委炎荒,臧获守灵帷。

你竟然暴死于炎热的蛮荒,守灵的没有亲人,只有仆人与丫环! 平生负国谴,骇骨非敢私。

你在生被贬谪在边远之地,死后骸骨也不能回归故乡。

盖棺未塞责,孤旐凝寒颸。

悲哀呀!

盖棺之后仍是流言四起,孤独的灵旗在寒风中冻凝不扬! 念昔始相遇,腑肠为君知。

想当年我们初次相识,一见如故,互诉衷肠。

进身齐选择,失路同瑕疵。

我们选择了共同的改革目标,进身朝廷,又因为一样的原因被贬南蛮。

本期济仁义,合为众所嗤。

我们原本期望以仁义普济众生,那必然为愚蠢的人群讥笑中伤。

灭身竟不试,世义安可支!

我们到死也未有用武之地,维系正义,还有何指望?

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

死去的,当然一了百了,苟活者,却忧思千万。

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

我自己每晚都多次梦回长安,不知是否能与你同路返乡?

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

兄弟呀!

我长歌当哭全然出于心灵深处的哀恸,为国为民,并非仅仅是为你而悲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

鬼神欺:凌准贬后,母丧,两弟相续死,己又丧其明以殁,灾难踵至,故云“鬼神欺”也。

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

“才难”句:《论语·泰伯》:“才难,不其然乎!

”大患:谓死。

凌人古受氏,吴世夸雄姿。

凌人:《周礼·天官》凌人:“凌人,掌冰。

”“吴世”句:《三国志·吴书·凌统传》“凌统字公绩,吴郡馀杭人也”。

寂寞富春水,英气方在斯。

“寂寞”二句谓凌统之后,富阳凌氏遽尔衰落,无有声望之人。

英气所聚乃在准也。

六学成一贯,精义穷发挥。

六学: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精义:《易乾》“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著书逾十年,幽赜靡不推。

幽赜:《易系辞》“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 天庭掞高文,万字若波驰。

天庭:宫廷。

掞(shàn善):舒展,铺张。

记室征两府,宏谋耀其奇。

车酋轩下东越,列郡苏疲羸。

东越:指浙东地区。

宛宛凌江羽,来栖翰林枝。

宛宛:《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宛宛黄龙,与德而升。

” 孝文留弓剑,中外方危疑。

孝文:德宗谥曰“德宗神武孝文皇帝。

”中外:谓宫内与朝廷。

抗声促遗诏,定命由陈辞。

“抗声”二句:德宗崩,近臣议秘三日乃下遗诏,凌准独抗危词,以语同列王伾,画其不可者六七,乃以旦日发丧,六师万姓安其分。

徒隶肃曹官,征赋参有司。

徒隶:狱中服役的犯人。

《管子·轻重》:“今发徒隶而作之”。

出守乌江浒,左迁湟水湄。

乌江浒:谓和州也。

左迁:贬职。

高堂倾故国,葬祭限囚羁。

高堂:旧称父母为高堂。

仲叔继幽沦,狂叫唯童儿。

“仲叔”句言两弟相续去世。

一门即无主,焉用徒生为!

举声但呼天,孰知神者谁?

“举声”句言呼天不应。

泣尽目无见,肾伤足不持。

“泣尽”句言凌准悲伤过度,“不食,哭泣,遂丧其明以没。

” 溘死委炎荒,臧获守灵帷。

溘死:屈原《离骚》:“宁溘死而流亡兮。

”臧获:奴婢贱称也。

平生负国谴,骇骨非敢私。

负:遭受,遭遇。

骇:通骸。

盖棺未塞责,孤旐凝寒颸。

旐(zhào照):一种黑色魂幡,出丧时用。

飔(sī思):凉风。

念昔始相遇,腑肠为君知。

进身齐选择,失路同瑕疵。

本期济仁义,合为众所嗤。

灭身竟不试,世义安可支!

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

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

九逝魂:《楚辞·九章·抽思》:“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 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

最后二句言柳宗元与凌准二人同命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

遭贬后不仅被众人所弃,更为鬼神相辱相欺。

鬼神欺:凌准贬后,母丧,两弟相续死,己又丧其明以殁,灾难踵至,故云“鬼神欺”也。

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

人才难得,果然就是这样,像凌准这样的才子,居然于悲苦中客死他乡。

“才难”句:《论语·泰伯》:“才难,不其然乎!

”大患:谓死。

凌人古受氏,吴世夸雄姿。

凌家的祖先为尧舜时代的受氏,三国时的《吴书》曾对凌统大加夸赞。

凌人:《周礼·天官》凌人:“凌人,掌冰。

”“吴世”句:《三国志·吴书·凌统传》“凌统字公绩,吴郡馀杭人也”。

寂寞富春水,英气方在斯。

尔后的富阳凌氏寂寞无闻,凌准的才气又使家族名冠江南。

“寂寞”二句谓凌统之后,富阳凌氏遽尔衰落,无有声望之人。

英气所聚乃在准也。

六学成一贯,精义穷发挥。

六经要旨一气贯通,你把所有的精妙之处都加以发扬。

六学: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精义:《易乾》“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著书逾十年,幽赜靡不推。

卧薪尝胆,著述十年,你为多少玄奥解疑释难。

幽赜:《易系辞》“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 天庭掞高文,万字若波驰。

你在朝廷中撰写的雄文,万言文辞有若洪波奔放。

天庭:宫廷。

掞(shàn善):舒展,铺张。

记室征两府,宏谋耀其奇。

你曾受聘于邠宁、泾原两府担任智囊,宏略高论足以显露出奇思妙想。

车酋轩下东越,列郡苏疲羸。

你奉命出巡浙东一带,惩治贪吏,慰劳百姓,了解他们的苦难。

东越:指浙东地区。

宛宛凌江羽,来栖翰林枝。

犹如回旋翻飞在大江之上的丹凤,终于栖憩在翰林的枝端。

宛宛:《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宛宛黄龙,与德而升。

” 孝文留弓剑,中外方危疑。

在德宗意外崩驾的重大关头,宫廷内外谣言四起,危机重重。

孝文:德宗谥曰“德宗神武孝文皇帝。

”中外:谓宫内与朝廷。

抗声促遗诏,定命由陈辞。

是你力排众议,迅速公开遗诏,为拥立新君慷慨陈辞,使天下转危为安。

“抗声”二句:德宗崩,近臣议秘三日乃下遗诏,凌准独抗危词,以语同列王伾,画其不可者六七,乃以旦日发丧,六师万姓安其分。

徒隶肃曹官,征赋参有司。

执掌徒隶簿,你为同僚做出了廉洁的榜样,主管征赋事,你坚持制度处处为朝廷打算。

徒隶:狱中服役的犯人。

《管子·轻重》:“今发徒隶而作之”。

出守乌江浒,左迁湟水湄。

曾出任和州太守,又左迁至湟水之畔。

乌江浒:谓和州也。

左迁:贬职。

高堂倾故国,葬祭限囚羁。

母亲病故于家乡,而你为谪人,生不能养死不能葬。

高堂:旧称父母为高堂。

仲叔继幽沦,狂叫唯童儿。

不久后两弟又相继辞世,在他们身边痛哭的只有尚未省事的儿郎。

“仲叔”句言两弟相续去世。

一门即无主,焉用徒生为!

家中失去了主心骨,苟活的生者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一去不返。

举声但呼天,孰知神者谁?

无奈中只好抬头喊天,万能的神呵,你今在何方!“举声”句言呼天不应。

泣尽目无见,肾伤足不持。

你痛哭得泪尽声绝双目失明,肾气衰竭,走路摇晃。

“泣尽”句言凌准悲伤过度,“不食,哭泣,遂丧其明以没。

” 溘死委炎荒,臧获守灵帷。

你竟然暴死于炎热的蛮荒,守灵的没有亲人,只有仆人与丫环!溘死:屈原《离骚》:“宁溘死而流亡兮。

”臧获:奴婢贱称也。

平生负国谴,骇骨非敢私。

你在生被贬谪在边远之地,死后骸骨也不能回归故乡。

负:遭受,遭遇。

骇:通骸。

盖棺未塞责,孤旐凝寒颸。

悲哀呀!

盖棺之后仍是流言四起,孤独的灵旗在寒风中冻凝不扬!旐(zhào照):一种黑色魂幡,出丧时用。

飔(sī思):凉风。

念昔始相遇,腑肠为君知。

想当年我们初次相识,一见如故,互诉衷肠。

进身齐选择,失路同瑕疵。

我们选择了共同的改革目标,进身朝廷,又因为一样的原因被贬南蛮。

本期济仁义,合为众所嗤。

我们原本期望以仁义普济众生,那必然为愚蠢的人群讥笑中伤。

灭身竟不试,世义安可支!

我们到死也未有用武之地,维系正义,还有何指望?

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

死去的,当然一了百了,苟活者,却忧思千万。

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

我自己每晚都多次梦回长安,不知是否能与你同路返乡?

九逝魂:《楚辞·九章·抽思》:“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 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

兄弟呀!

我长歌当哭全然出于心灵深处的哀恸,为国为民,并非仅仅是为你而悲伤!

最后二句言柳宗元与凌准二人同命也。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

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

凌人古受氏,吴世夸雄姿。

寂寞富春水,英气方在斯。

六学成一贯,精义穷发挥。

著书逾十年,幽赜靡不推。

天庭掞高文,万字若波驰。

记室征两府,宏谋耀其奇。

车酋轩下东越,列郡苏疲羸。

宛宛凌江羽,来栖翰林枝。

孝文留弓剑,中外方危疑。

抗声促遗诏,定命由陈辞。

徒隶肃曹官,征赋参有司。

出守乌江浒,左迁湟水湄。

高堂倾故国,葬祭限囚羁。

仲叔继幽沦,狂叫唯童儿。

一门即无主,焉用徒生为!

举声但呼天,孰知神者谁?

泣尽目无见,肾伤足不持。

溘死委炎荒,臧获守灵帷。

平生负国谴,骇骨非敢私。

盖棺未塞责,孤旐凝寒颸。

念昔始相遇,腑肠为君知。

进身齐选择,失路同瑕疵。

本期济仁义,合为众所嗤。

灭身竟不试,世义安可支!

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

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

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

  “兔死狐悲”,比喻遭遇不幸的人总是引起同命人的震惊和哀怜,这是因为同样的人生遭遇,塑造了同样的人生感受,故一人有难,同命者必怜之。

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说的也是同样的感受。

人生的伤心事莫甚于此者,那就是与自己同呼吸共命运的朋友,突然死去,进而使自己联想到生的悲伤和死的幻灭。

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感受。

  第一部分   首先用点睛之笔大致介绍了凌准的“才”与“命”,凌准是个“才济命不济”的人,最后英年早逝。

  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第二部分   1、柳宗元介绍了凌准高贵的出身——他的祖先是尧舜手下的掌水之官,他的前辈凌统是三国孙权的大将,功勋卓著,威震江东。

2、写了他渊博的学识,他身怀六艺,发愤写作,才华横溢,捭阖纵横。

凌准是个学富五车的才子,他写了一首万言诗给当时的丞相,得到赏识,被提拔为崇文馆校书朗。

诗中所讲的“天庭才炎 高文,万字若波驰”讲的就是这件事。

凌准还著有30万言的《后汉春秋》,八万言的《六经解围人文集》。

柳宗元称赞他“著书逾十年,赜靡不推”,并不是用虚言为死人溢美。

3、写他的五大政绩,一是建中初年,凌准在邰宁节度使府中(又称征西府)以金吾兵曹的身份任掌书记,受到普遍好评。

二是他出巡浙东以观察判官的身份安抚老百姓,惩治贪官污吏,官声很好。

三是写他因为在浙东的政绩被皇上诏为翰林学士。

四是写凌准在公元805年(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德宗死后,朝廷大臣都认为五天以后再发丧,而凌准此时挺身而出,认为天下无主,必使四方猜疑,有野心的人乘机作乱,应该立即将皇上驾崩的消息通告天下;

另立新主,诏告四方,以安定天下。

当时的重臣王伾听从他的意见,第二天发丧,结果验证凌准的意见是准确的。

由于及时发丧,确立了新君,天下人心安定,有异志者也不敢动。

五是凌准在翰林院调度钱粮,公正廉明,使那些作奸犯科者、想从国家的钱财中捞一把的人为之整肃。

柳宗元通过介绍凌准的政德、政行、政绩表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才能和练达利索的政治品格。

  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第三部分   柳宗元表达了对凌准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永贞革新”失败后,凌准开始被贬到四川河州作刺史,与柳宗元一样,永贞元年九月他是在赴河州刺史任的路上,再次被降职,被贬到更僻远的广东连州做司马。

在他被贬的途中,他的母亲经不起儿子远谪他乡的打击,因病而逝。

紧接着,他的两个弟弟死亡,而朝廷的命令却是被贬之人不能回家送丧,必须按期到任。

凌准为此痛不欲生,涕泪横流。

“泣尽目无见,肾伤足不持”——把眼睛哭瞎了,身体也垮了,不久便一命归天。

“溘死委灵荒,臧获守灵帷”,天下的人都认为他是罪人、小人,连他的尸骸都不敢接近。

人虽然死了,连个公正的评价都没得到,只有孤零零的灵幡和凄冷的寒风陪伴着他的孤坟。

柳宗元是在为好友鸣不平,也是夫子自道,是对共同的不公正的命运和世道的谴责与抗争。

  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第四部分   柳宗元一往情深,无限感慨地回顾了二人的友谊。

两人从认识开始便肝胆相照,后来同时因文章功夫被选拔为朝廷重臣。

在“永贞革新”运动中砥柱中流、冲锋陷阵,改革失败后,又同时贬为刺史,再贬为司马。

两个人都年轻气盛、壮志凌云,想为天下人谋福利、成仁义,想不到,一腔热血、几年艰辛,竟成了天下小人的笑柄。

少年壮志和一生功名都化为泡影。

接下来柳宗元表达了生死异路,从此永诀的巨大悲哀。

死者已逝,而活着人还将在世人的冷眼和唾沫,在心魔的滋扰下倍受折磨。

“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

我歌诚自恸,悲独为君悲。

”告别自己同命的亡友,柳宗元为朋友悲为自己悲,一颗孤心在泣血、颤栗,这不仅是共同的命运产生的强烈共振,不仅是为过去的事情而感叹。

柳宗元似乎是在凌准灵前长明灯的光焰里看到了自己同样不幸的未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奉平淮夷雅表。皇武命丞相度董师集大功也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皇耆其武,于溵于淮。

既巾乃车,环蔡具来。

狡众昏嚚,甚毒于酲。

狂奔叫呶,以干大刑。

皇咨于度,惟汝一德。

旷诛四纪,其徯汝克。

锡汝斧钺,其往视师。

师是蔡人,以宥以釐。

度拜稽首,庙于元龟。

既祃既类,于社是宜。

金节煌煌,锡质雕戈。

犀甲熊旂,威命是荷。

度拜稽首,出次于东。

天子饯之,罍斝是崇。

鼎臑俎胾,五献百笾。

凡百卿士,班以周旋。

既涉于浐,乃翼乃前。

孰图厥犹,其佐多贤。

宛宛......更多

12345 共18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