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几年封植爱芳丛,韵艳朱颜竟不同。

从此休论上春事,看成古木对衰翁。

闻籍田有感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

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

皇帝不久就要率领百官去东郊祭典,而我就像被贬长沙的贾谊又过了一年。

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汉帝刘恒曾经在宣室向贾谊请教过鬼神的事,我即使写成典籍,滞留周南却无法送达皇帝面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

皇舆(yú于):天子坐的车。

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釐(xī希)事:指鬼神与幸福吉祥方面的事情。

“釐”同“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

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使用了两个典故,因此显得比较深奥难懂。

第一个典故跟汉朝的贾谊有关。

贾谊是雒阳(今河南洛阳)人,生活在公元前200—168年之间。

据《史记·贾谊传》记载:贾谊才十八岁时,就因为能够写诗做文章而著名。

后来被河南太守吴治平推荐给汉文帝刘恒,二十多岁就成了博士,并在一年之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干部)。

本来深受文帝的器重,打算给他授予公卿的职位,但由于不少高官的反对与毁谤,汉文帝逐渐疏远了他,将他贬为长沙王的老师。

贾谊经过湘江时,写了一篇吊唁屈原的诗词,借屈原被谗言所害放逐到江南来比喻自己。

他在长沙滞留了四年多的时间,还算幸运,终于被文帝想起来了,急忙派人把他征召回京城。

入朝觐见时,文帝正坐在宣室之中,品尝祭神之后剩余下来的肉,因为对鬼神的事情有不少疑问,所以向他请教有关鬼神和幸福吉祥的缘故。

贾谊于是非常详细地解说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此后,汉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的老师,并经常向他询问国家大事方面的得失。

梁怀王刘胜,是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爱好读书,没过几年,因为骑马时不小心摔死了。

贾谊觉得没有尽到自己当老师的责任,常常流泪哭泣,伤心过度,第二年也死了。

他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三岁。

  第二个典故跟汉朝的太史公司马迁一家有关。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从公元前140年开始,就在汉武帝刘彻的朝中担任太史,对“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的学说,都颇有研究,精通四书、五经和六艺,常有“治民、治天下”的夙愿。

到公元前110年时,汉武帝采纳大臣的建议,去泰山封禅。

司马迁的父亲身为太史,被迫滞留在周南,无法跟随天子前往泰山,参与封禅盛典,悲愤而死。

临终前曾抓住司马迁的手,流着泪嘱咐他:“天子去泰山封禅,我不能随同前往,这是我的命运不好。

我死了之后,你必定接任太史的官职;

身为太史,不要忘记我所想写的论著和文稿。

”过了三年,司马迁果然当上了太史令,博览国家的藏书,秉承父亲的遗愿,潜心修史。

公元前99年,他因为替李陵投降匈奴辩解,被关进狱中,受了腐刑。

出狱后当上了中书令,虽然历经磨难,他却无怨无悔地发愤著述,终于在公元前91年编写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通史,即《史记》。

全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柳宗元的《闻籍田有感》,第一句是写公元810年(元和五年)旧历十月,唐宪宗李纯传旨,次年的正月十六日,要去东郊举行祭拜大典,命令有关部门的官吏撰写典仪方面的文稿。

任务繁重,时间却又非常紧迫。

第二句是写柳宗元自认为才华出众,而且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完全能够承担如此重任,但因为滞留在永州,就像当年西汉时期被贬到长沙的贾谊,没法参与这种重大的祭典活动。

  第三句写贾谊后来终于被汉文帝重新起用,而自己满腹的学问和才识,却不能展示在皇帝的面前。

第四句写柳宗元以司马谈来比喻自己,因为无缘参与这种规模宏大且相当隆重的庆典,心情非常难受。

他特别希望能够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将自己写成的典仪文稿,送到唐宪宗的手里,以便引起重视和青睐,但又没有真正能够信任与委托的人,帮助自己实现这种愿望。

  柳宗元在公元803年,进入朝廷,担任监察御史里行,“里行”是见习的意思,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的部长助理,曾经主持过祭祀之类的事情。

过了一年多,即公元805年的四、五月,他又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专门掌管礼仪、享祭、贡举之类事情。

从诗中所引用的两个典故,不难看出柳宗元那种跃跃欲试、极愿为国分挑重任的积极进取精神;

同时,也夹杂着对朝廷不辨忠奸、排斥贤德人士的做法深表遗憾与忧愤的苦闷心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韩漳州书报彻上人亡因寄二绝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早岁京华听越吟,闻君江海分逾深。

他时若写兰亭会,莫画高僧支道林。

频把琼书出袖中,独吟遗句立秋风。

桂江日夜流千里,挥泪何时到甬东。

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久忘上封事,复笑升天行。

窜逐宦湘浦,摇心剧悬旌。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

岁月杀忧栗,慵疏寡将迎。

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石角恣幽步,长乌遂遐征。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风篁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稍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

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乔木余故国,愿言果丹诚。

四支反田亩,释志东皋耕。

叠后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事业无成耻艺成,南宫起草旧连名。

劝君火急添功用,趁取当时二妙声。

答刘连州邦字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连璧本难双,分符刺小邦。

崩云下漓水,劈箭上浔江。

负弩啼寒狖,鸣枹惊夜狵.遥怜郡山好,谢守但临窗。

龟背戏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长安新技出宫掖,喧喧初遍王侯宅。

玉盘滴沥黄金钱, 皎如文龟丽秋天。

八方定位开神卦,六甲离离齐上下。

投变转动玄机卑,星流霞破相参差。

四分五裂势未已, 出无入有谁能知。

乍惊散漫无处所,须臾罗列已如故。

徒言万事有盈虚,终朝一掷知胜负。

修门象棋不复贵, 魏宫妆奁世所弃。

岂如瑞质耀奇文,愿持千岁寿吾君。

庙堂巾笥非余慕,钱刀儿女徒纷纷。

重别梦得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二十年来历经沧桑患难相同,今天忽然歧路分别各自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如果皇恩浩荡允许回家种地,晚年就日夕相处做邻居老翁。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50-551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二十年来: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同时中进士,到作此诗时已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

岐(qí)路:岔路。

《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氏之竖追之。

杨子曰:‘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多岐路。

’”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皇恩:皇帝的恩德。

《文选·张衡〈西京赋〉》:“皇恩溥,洪德施。

”李善注:“皇,皇帝。

”归田:谓辞官回乡务农。

《艺文类聚》卷六六引晋鲁褒《钱神论》:“谚曰: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晚岁:晚年。

唐杜甫《羌村》诗之二:“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邻舍:邻居。

《后汉书·陈忠传》:“邻舍比里,共相压迮。

”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50-551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这首诗写临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

“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

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风云变幻,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

去国十年以后,二人又一同被召回京,却又再贬远荒。

共同的政治理想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这一对挚友“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坎坷遭遇。

然而使诗人慨叹不已的不仅是他们个人出处的相同,还有这二十年来朝廷各种弊政的复旧,刘禹锡深深理解柳宗元的这种悲哀,所以在答诗中抒发了同样的感慨:“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他们早年的政治革新白白付之东流,今朝临岐执手,倏忽之间又将各自东西,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

“今朝”二字写出了诗人对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恋,“忽”字又点出诗人对光阴飞逝、转瞬别离的惊心。

“西东”非一般言别套语,而是指一去广东连县,一去广西柳州,用得正切实事。

  由于是再度遭贬,诗人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次分别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便强忍悲痛,掩藏了这种隐约的不祥预感,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田隐居,那么他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

这两句粗看语意平淡,似与一般歌咏归隐的诗歌相同,但只要再看看《三赠刘员外》中,诗人又一次问刘禹锡:“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就可以明白诗人与刘禹锡相约归田为邻的愿望中深蕴着难舍难分的别愁离恨和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

身处罻罗之中而向往遗世耦耕,是封建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碰壁以后唯一的全身远祸之道和消极抗议的办法。

因此这“皇恩”二字便自然流露了某种讥刺的意味。

“若许”二字却说明目前连归田亦不可得,然而诗人偏偏以这样的梦想来安慰分路的离愁,唯其如此,诗人那信誓旦旦的语气也就更显得凄楚动人。

  这首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

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

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

苏东坡赞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这也正是这首小诗的主要特色。

参考资料: 1、 葛晓音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9-920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

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

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

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

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十年憔悴:指被贬十年的屈辱与痛苦生活。

憔悴:面貌惨淡,亦指艰难困苦。

秦京:秦都咸阳,此处代指唐都长安。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故道:指“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攻打越南曾走过的路。

风烟:风云雾霭。

翁仲:秦时巨人,秦始皇曾铸金人以像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

翁仲遗墟,指伏波故道上的汉魏古墓。

草树平,即草与树平,表示非常荒凉。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慵疏:懒散粗疏,这是托词,其实是说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

遭物议,遭到某些人的批评指责。

时名:一时的名声。

刘禹锡被贬官十年回到长安以后曾写诗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多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

由于“语涉讥刺,执政不悦”,这是其再次被贬官的原因之一。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临河:去河边。

濯缨:李陵赠别苏武的诗中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本诗意思是说,“垂泪千行”就可“濯缨”,所以不用象李陵、苏武分别时那样到河中去“濯长缨”了。

濯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表明自己与好友刘禹锡(刘梦得)都是清流,不是浊流,不言委屈,而人知其含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永州十年艰辛,憔悴枯槁进京;

长安三旬未尽,奉旨谪守边庭。

十年憔悴:指被贬十年的屈辱与痛苦生活。

憔悴:面貌惨淡,亦指艰难困苦。

秦京:秦都咸阳,此处代指唐都长安。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

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

故道:指“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攻打越南曾走过的路。

风烟:风云雾霭。

翁仲:秦时巨人,秦始皇曾铸金人以像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

翁仲遗墟,指伏波故道上的汉魏古墓。

草树平,即草与树平,表示非常荒凉。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你我无心攀附,奸佞诽谤忠臣;

诗文竟致横祸,劝君封笔隐名。

慵疏:懒散粗疏,这是托词,其实是说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

遭物议,遭到某些人的批评指责。

时名:一时的名声。

刘禹锡被贬官十年回到长安以后曾写诗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多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

由于“语涉讥刺,执政不悦”,这是其再次被贬官的原因之一。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今日生离死别,对泣默然无声;

何须临河取水,泪洒便可濯缨。

临河:去河边。

濯缨:李陵赠别苏武的诗中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本诗意思是说,“垂泪千行”就可“濯缨”,所以不用象李陵、苏武分别时那样到河中去“濯长缨”了。

濯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表明自己与好友刘禹锡(刘梦得)都是清流,不是浊流,不言委屈,而人知其含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柳子厚与刘梦得在公元793年(贞元九年)同为赐进士及第,踏上仕途,二十多年来,肝胆相照,取长补短,是中唐文坛上的“双星”。

孙昌武先生在《柳宗元评传》中 写道:“刘禹锡是柳宗元一生中最为亲密的友人,是一代差可与柳宗元比肩的卓越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二人交谊终身不渝,在政治斗争中同进退,相支持,在思想理论上互有影响,在文学上也共同切磋,相互学习。

”从步入仕途到“永贞革新”,从革新失败到被贬谪,从奉旨返京到再度远谪,他们始终患难与共。

永州十年,二人交谊最密切,通讯最频繁。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旧历二月,二人作为“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柳宗元《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上亭》)分别从永州、朗州回到长安,满以为劫难已过,对前途充满希望和幻想,谁知不到一个月,却被外放至更为荒僻的远州任职。

是年三月,二人打点行装,携家带口,又一次踏上南下之路。

就心态而言,彼此都凄然伤感,二人都幻想着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造福桑梓;

但朝廷一再疏远,新贵们造谣中伤,其理想已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纵有雄才大略仍无用武之地,因而更加愤懑。

柳宗元便有“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重别梦得》)的打算,刘禹锡则更低调:“耦耕若便遗身 世,黄发相看万事休”(《答重别》),他们已把功名看淡,悟出东山再起遥不可及的道理。

到衡阳后,一人往西南去了柳州,一人向南直奔连州,歧路分手,万语千言,甚为感人。

刘梦得形容惜别时的情景为“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分手之后,相互写诗酬答,共六首,其中七律二首,七绝二首,五绝二首,均字字含情,句句有泪,深沉而郁抑,哀伤而悲凄。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为第一首。

  首联两句,有回顾,有直面,起伏跌宕,贮泪其中。

始“伏”而“起”,旋“起”而又“伏”,短短十四个字,把两位诗人十几年来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炼地表现了出来,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遐思:“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八司马”们死的死,病的病。

两位诗人总算万幸,只是外放而已。

但十年时间过的是囚徒般的生活,身心均受伤害。

为官乃徒有虚名,治民又力不从心,持家实艰难异常。

作者到永州后,老母爱女相继弃世,自己因水土不服而染病在身,所居处所凡四遭火,差点被烧死。

名为六品官员,实则“弼马温”而已。

故“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不足为怪。

好不容易等到皇恩浩荡,大赦天下,终于得以与友人在长安相见。

“到秦京”为一“起”,心境也稍微好一点。

谁知好景不长,到长安不到一个月,圣旨下,又把他们明升暗降地外放至更为荒僻的州郡做刺史,“谁料翻为岭外行”乃再一“伏”。

此刻,一切希望都化为泡影,海市蜃楼般顷刻之间无影无踪,本是“憔悴”的面容又蒙上厚厚风尘,更显其“憔悴”。

这一年柳宗元44岁,刘禹锡45岁,正是为国效力的大好年华,奈何贬谪远州,英雄失路,宁不哀哉。

  颔联以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暗点“古道西风瘦马”之意,令人瞻望前途,不寒而栗。

作者说:想当年,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大军南征到此,叱咤风云,威风八面,战旗猎猎,金鼓声声,似在目入耳,可睹可闻;

后人将其铸成石像,立于湘水西岸将军庙前,如巨人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门外一般,供人瞻仰,何其光灿。

而今他等踏上这条古道,只见将军庙前荒草遍地,断壁残垣,不觉怆然泪下,虽是季春,却有《黍离》之悲。

物已如此,人何以堪。

想想自己的境遇,看看唐王朝的倾颓,则又平添了几分愁思,多加了一层愤懑。

这一联妙在借古讽今,即景抒情。

写伏波风采,叹自己身世;

描故道荒凉,讽当朝衰微,从而再表“憔悴”之意,可谓一石双鸟,言在此而意在彼也。

此联失粘,仓促成章之未暇订正,或竟不以律害辞,不以辞害意。

亦见唐人知律而不为律所缚也。

  李白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对于柳、刘二人来说,头顶上就不只是一片浮云,而简直是满天乌云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事如幽灵般伴其左右。

据传刘梦得“十年憔悴到秦京”以后曾写诗两首嘲讽新贵,其中“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两句讽喻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们不过是他被排挤出长安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而“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再游玄都观》)二句则暗刺朝廷政治危机,旧宠新贵们一“花”不如一“花”的现实情况。

由于两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新贵们于是大进谗言,一时间风云突变,厄运又至,两位诗人再度遭贬。

作者说:老朋友,我们似失之慵疏呀。

“慵疏”者,非懒散粗疏也,意谓迂直,坚持操守,固其本性也,无怪乎新贵与你我冰炭不相容。

颈联“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妙在正话反说,寓庄于谐,似调侃,类解嘲。

言下之意是:倘若我们能违心地歌功颂德,趋炎附势,少写几句讥讽的诗文,也不至于再度遭贬南荒吧。

  尾联两句,表友情之深厚,叹身世之悲凄,将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说:你我即将分路,天各一方,想当年,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诗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 两句,我们分路,“怅悠悠”则同,但用不着“临河”取水,这流不尽的泪水便足以濯缨洗冠了——“垂泪千行”,看似乖谬,实则在理。

这艺术上的夸张同样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深沉的思考。

彼时彼地的两位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渺茫,可垂泪;

生离死别,无缘再见,可垂泪;

英雄失路,报国无门,可垂泪;

新贵弄权,国之日衰,亦可垂泪。

即使“垂泪千行”,也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悲痛、愤懑、伤感、失落、依恋、忧郁互为交织的复杂感情啊!

王勃云“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之中,尚有勉励,读之令人胸襟开阔,格调颇高,堪为千古名句;

而此诗结句从苏李赠别诗中翻出无穷之意。

尾联乃表两个断肠人相别,将国事家事融为一体,可忧可叹,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同样脍炙人口,且有令人潸然泪下的艺术效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今朝蹋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柴门多日紧闭不开,门前石阶铺满了白雪皑皑。

今朝蹋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

如今有人把琼玉般的积雪踏碎,是友人从京城给我寄了诗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12345 共18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