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早晨的愚池露白风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这景致最合我脱俗心意,何况与隐士携手同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朝霞散去众山显得更远,高阔的天空大雁长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把机变诡诈交给当权者,我暂且去体验伏羲时的民情。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3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9-290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此诗写诗人与谢山人早晨同到愚池游览时情景,虽飘然有出尘之思,然毕竟身处逆境,聊作羲皇上人,也只是暂时的自我安慰。

  诗的首联写道:“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在一个露白风清的早晨,诗人与谢山人来到愚池边,用清澈的池水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沐浴着习习凉风,惬意极了。

这真是一幅无比清静幽雅的图画。

天地间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只有愚池边的诗人和相携而至的谢山人。

诗句中一个“清”字,既是写眼前景物,同时又点出了诗人心境,情与景交融成一种境界,渲染出诗人的恬淡情趣。

初看,上句是叙事,下句是写景。

其实,诗人是把自己也当作一景来写了,由于有了人的活动,景物才会如此生动而富于情趣。

  愚池早晨这种清静幽雅的景致,使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的感叹。

诗人谪居永州已经六年,随着时光的流逝,永州奇异的山水之美,使诗人的心灵多少得到一些慰藉。

他移居愚溪之畔后,过着与农圃为邻的村居生活。

这种闲适恬淡的生活,使诗人觉得仿佛就是隐居山林。

他在《溪居》一诗中写道:“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所以,当他与谢山人来到愚池边,置身于这清静幽雅的景致中,浑然觉得自己已超尘出世,俨然就是一位山林客了。

诗的首联与颔联,景与情融溶为一体,创造出了一种物我合一、脱俗造化的境界。

  颈联“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高远寥阔的图景:云霞散去,天朗气清,几只大雁鸣叫着飞过蓝天,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直延伸到天际。

景因情设,这眼前的景致正是诗人此时胸襟开阔舒坦的具象。

政治革新的失败,仕途的失意,曾给诗人以沉重打击。

流贬永州的头几年,他倍感冤屈,满怀忧愤。

他努力为自己辩谤祛诬,希望一朝昭雪,憧憬有朝一日能够“起复”。

但在移居愚溪后,他的心情平定多了。

“起复”既已无望,驱散心头的云雾,退一步也海阔天空。

于是诗的尾联写道:“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此联妙在一个“付”字,从字面上看,“付”是“交付”的意思,其实则包含着诗人对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机心”极度的轻蔑与鄙视。

官场的机变诡诈,诗人向来不屑,更何况此时已远离是非纷争。

地处南荒的永州,民风淳朴敦厚,诗人生活在他们中间,仿佛走进了远古的伏羲时代,所以他说“聊适羲皇情”。

而句中的“聊”字,又反映出诗人的无奈心情,这种隐居般的生活并非诗人的真心追求,只是暂时自我安慰而已。

  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柳宗元把个人的情感渗透在景物中,写出了一种“无我之境”。

写景与抒情相交错,情与景相融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脱俗造化,境界清新高阔,情趣恬淡幽雅,意兴洒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闻籍田有感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

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

皇帝不久就要率领百官去东郊祭典,而我就像被贬长沙的贾谊又过了一年。

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汉帝刘恒曾经在宣室向贾谊请教过鬼神的事,我即使写成典籍,滞留周南却无法送达皇帝面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

皇舆(yú于):天子坐的车。

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釐(xī希)事:指鬼神与幸福吉祥方面的事情。

“釐”同“禧”。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

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使用了两个典故,因此显得比较深奥难懂。

第一个典故跟汉朝的贾谊有关。

贾谊是雒阳(今河南洛阳)人,生活在公元前200—168年之间。

据《史记·贾谊传》记载:贾谊才十八岁时,就因为能够写诗做文章而著名。

后来被河南太守吴治平推荐给汉文帝刘恒,二十多岁就成了博士,并在一年之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干部)。

本来深受文帝的器重,打算给他授予公卿的职位,但由于不少高官的反对与毁谤,汉文帝逐渐疏远了他,将他贬为长沙王的老师。

贾谊经过湘江时,写了一篇吊唁屈原的诗词,借屈原被谗言所害放逐到江南来比喻自己。

他在长沙滞留了四年多的时间,还算幸运,终于被文帝想起来了,急忙派人把他征召回京城。

入朝觐见时,文帝正坐在宣室之中,品尝祭神之后剩余下来的肉,因为对鬼神的事情有不少疑问,所以向他请教有关鬼神和幸福吉祥的缘故。

贾谊于是非常详细地解说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此后,汉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的老师,并经常向他询问国家大事方面的得失。

梁怀王刘胜,是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爱好读书,没过几年,因为骑马时不小心摔死了。

贾谊觉得没有尽到自己当老师的责任,常常流泪哭泣,伤心过度,第二年也死了。

他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三岁。

  第二个典故跟汉朝的太史公司马迁一家有关。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从公元前140年开始,就在汉武帝刘彻的朝中担任太史,对“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的学说,都颇有研究,精通四书、五经和六艺,常有“治民、治天下”的夙愿。

到公元前110年时,汉武帝采纳大臣的建议,去泰山封禅。

司马迁的父亲身为太史,被迫滞留在周南,无法跟随天子前往泰山,参与封禅盛典,悲愤而死。

临终前曾抓住司马迁的手,流着泪嘱咐他:“天子去泰山封禅,我不能随同前往,这是我的命运不好。

我死了之后,你必定接任太史的官职;

身为太史,不要忘记我所想写的论著和文稿。

”过了三年,司马迁果然当上了太史令,博览国家的藏书,秉承父亲的遗愿,潜心修史。

公元前99年,他因为替李陵投降匈奴辩解,被关进狱中,受了腐刑。

出狱后当上了中书令,虽然历经磨难,他却无怨无悔地发愤著述,终于在公元前91年编写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通史,即《史记》。

全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柳宗元的《闻籍田有感》,第一句是写公元810年(元和五年)旧历十月,唐宪宗李纯传旨,次年的正月十六日,要去东郊举行祭拜大典,命令有关部门的官吏撰写典仪方面的文稿。

任务繁重,时间却又非常紧迫。

第二句是写柳宗元自认为才华出众,而且有过这方面的经历,完全能够承担如此重任,但因为滞留在永州,就像当年西汉时期被贬到长沙的贾谊,没法参与这种重大的祭典活动。

  第三句写贾谊后来终于被汉文帝重新起用,而自己满腹的学问和才识,却不能展示在皇帝的面前。

第四句写柳宗元以司马谈来比喻自己,因为无缘参与这种规模宏大且相当隆重的庆典,心情非常难受。

他特别希望能够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将自己写成的典仪文稿,送到唐宪宗的手里,以便引起重视和青睐,但又没有真正能够信任与委托的人,帮助自己实现这种愿望。

  柳宗元在公元803年,进入朝廷,担任监察御史里行,“里行”是见习的意思,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的部长助理,曾经主持过祭祀之类的事情。

过了一年多,即公元805年的四、五月,他又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专门掌管礼仪、享祭、贡举之类事情。

从诗中所引用的两个典故,不难看出柳宗元那种跃跃欲试、极愿为国分挑重任的积极进取精神;

同时,也夹杂着对朝廷不辨忠奸、排斥贤德人士的做法深表遗憾与忧愤的苦闷心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久忘上封事,复笑升天行。

窜逐宦湘浦,摇心剧悬旌。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

岁月杀忧栗,慵疏寡将迎。

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石角恣幽步,长乌遂遐征。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风篁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稍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

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乔木余故国,愿言果丹诚。

四支反田亩,释志东皋耕。

叠后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事业无成耻艺成,南宫起草旧连名。

劝君火急添功用,趁取当时二妙声。

重别梦得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二十年来历经沧桑患难相同,今天忽然歧路分别各自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如果皇恩浩荡允许回家种地,晚年就日夕相处做邻居老翁。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50-551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二十年来: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同时中进士,到作此诗时已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

岐(qí)路:岔路。

《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氏之竖追之。

杨子曰:‘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多岐路。

’”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皇恩:皇帝的恩德。

《文选·张衡〈西京赋〉》:“皇恩溥,洪德施。

”李善注:“皇,皇帝。

”归田:谓辞官回乡务农。

《艺文类聚》卷六六引晋鲁褒《钱神论》:“谚曰: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晚岁:晚年。

唐杜甫《羌村》诗之二:“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邻舍:邻居。

《后汉书·陈忠传》:“邻舍比里,共相压迮。

”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50-551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这首诗写临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

“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

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风云变幻,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

去国十年以后,二人又一同被召回京,却又再贬远荒。

共同的政治理想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这一对挚友“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坎坷遭遇。

然而使诗人慨叹不已的不仅是他们个人出处的相同,还有这二十年来朝廷各种弊政的复旧,刘禹锡深深理解柳宗元的这种悲哀,所以在答诗中抒发了同样的感慨:“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他们早年的政治革新白白付之东流,今朝临岐执手,倏忽之间又将各自东西,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

“今朝”二字写出了诗人对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恋,“忽”字又点出诗人对光阴飞逝、转瞬别离的惊心。

“西东”非一般言别套语,而是指一去广东连县,一去广西柳州,用得正切实事。

  由于是再度遭贬,诗人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次分别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便强忍悲痛,掩藏了这种隐约的不祥预感,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田隐居,那么他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

这两句粗看语意平淡,似与一般歌咏归隐的诗歌相同,但只要再看看《三赠刘员外》中,诗人又一次问刘禹锡:“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就可以明白诗人与刘禹锡相约归田为邻的愿望中深蕴着难舍难分的别愁离恨和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

身处罻罗之中而向往遗世耦耕,是封建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碰壁以后唯一的全身远祸之道和消极抗议的办法。

因此这“皇恩”二字便自然流露了某种讥刺的意味。

“若许”二字却说明目前连归田亦不可得,然而诗人偏偏以这样的梦想来安慰分路的离愁,唯其如此,诗人那信誓旦旦的语气也就更显得凄楚动人。

  这首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

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

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

苏东坡赞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这也正是这首小诗的主要特色。

参考资料: 1、 葛晓音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9-920

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今朝蹋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柴门多日紧闭不开,门前石阶铺满了白雪皑皑。

今朝蹋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

如今有人把琼玉般的积雪踏碎,是友人从京城给我寄了诗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柳州峒氓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柳州城南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渡口,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无法亲近。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食品。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以鸡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为判决案件要靠翻译发愁,真想脱掉官府当纹身峒人。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39-40

跂乌词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城上日出群乌飞,鸦鸦争赴朝阳枝。

刷毛伸羽和且乐,尔独落魄今为何?

无乃慕高近白日,三足妒尔令尔疾?

无乃饥啼走路旁,贪鲜攫肉人所伤?

翘肖独足下丛薄,口衔低枝始能越。

还顾泥涂备蝼蚁,仰看栋梁防燕雀。

左右六翮利如刀,踊身失势不得高。

支离无趾犹自免,努力低飞逃后患。

汨罗遇风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我从南方归来不必再象屈原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悲伤自怜,眼看着就能回到长安回到朝堂。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在这春风中行进在汨罗江边的路上,回想起先贤,激励着自己要有所作为,不要辜负了这开明的时代。

参考资料: 1、 孙立.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80-81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我从南方归来不必再象屈原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悲伤自怜,眼看着就能回到长安回到朝堂。

楚臣悲:《五百家注》引韩醇曰:“屈原投汨罗而死。

公方召回,故云‘不作楚臣悲’。

”修门:《五百家注》引孙汝听曰:“《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兮。

注云:修门,郢城门。

”此借指长安城门。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在这春风中行进在汨罗江边的路上,回想起先贤,激励着自己要有所作为,不要辜负了这开明的时代。

明时:政治清明之时。

参考资料: 1、 孙立.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80-81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吟咏屈原的诗词,也有相当多的是一些迁客骚人,宦游经过秭归等地时,于羁旅之中吊念屈原,含有对自己身世遭际的感叹。

诗人同情屈原的可悲命运,把个人遭受排斥打击的忿恨和不满压抑在心中。

柳宗元还写过“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

”引屈原为知己,抒被贬谪抑郁忧愤之情。

  “南来不作楚臣悲”,南来,点明自己的处境;

写诗人回顾贬湘时,已下定决心,不作悲怆的楚臣。

即不愿像屈原那样因愤世而怀沙自沉。

“不作楚臣悲”,表明自己的心境,自己不会像届原那样,因忧国忧民而自沉于水。

为何不悲?

  “重入修门自有期”,表明诗人憧憬未来,有信心励精图治,再干一番事业。

诗人以一达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开头二句写事、抒情,皆未言及风,三句则引入风的描写。

  “为报春风汨罗道”,述说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又来到汨罗,这条路不是沉沦之路,而是充满希望之路。

诗人为了答谢在汨罗江旅途道上春风吹拂,“莫将波浪枉明时”,再次指出不能像汨水的波涛淹没到大湖中,而是下决心不辜负元和中兴的美好时光。

波浪,人生波折,社会动荡。

“莫”、“波浪”、“枉”、“明时”暗寓出诗人不因为遭受到挫折而耽搁了自己在政治清明之时施展才干的情愫。

  观此诗作,以七绝近体而存古韵,以平实质朴而寄深情,中唐以后少有人能及。

东坡尝评子厚之诗:发纤秾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

此诗没有刻意渲染,只是平实的语句,却能感人至深;

没有刻意表白,只是普通的叙述,却是发自肺腑。

诗中写江中遇风,并未具体写风的表现,而是以人生的经历、体验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将“春风”作一点缀,以此与作者那乐观的心境相互映衬。

参考资料: 1、 孙立.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80-81

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

作者: 柳宗元 朝代: 唐代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住在湘江岸边四周没有邻居,世俗的尘网无法束缚总令人珍重。

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空闲的庭院种上芍药邀请国老,打开陈年老酒清扫厅堂接待贤人。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清泉浅浅地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上路偏偏又遭到鹅儿戏弄,出门却见鸥鸟自由飞翔相爱相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婴(yīng):缠绕,羁绊。

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延:邀请。

樽(罇)(zūn):酒杯,引申为盛酒的器皿。

值:当值,引申为接待。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筠(yún):竹子的表皮。

引申为竹子的别称。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闻道:闻,布达。

闻道,声闻于路,即上路。

五禽戏:古代一种体育治疗法。

其法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

五禽:指鸡、鸭、鹅、鸽、鹑五种家禽,五禽中鹅追赶人。

诗中以五禽代鹅既写丰足,暗寓自己的衷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

住在湘江岸边四周没有邻居,世俗的尘网无法束缚总令人珍重。

婴(yīng):缠绕,羁绊。

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

空闲的庭院种上芍药邀请国老,打开陈年老酒清扫厅堂接待贤人。

延:邀请。

樽(罇)(zūn):酒杯,引申为盛酒的器皿。

值:当值,引申为接待。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清泉浅浅地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

筠(yún):竹子的表皮。

引申为竹子的别称。

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

上路偏偏又遭到鹅儿戏弄,出门却见鸥鸟自由飞翔相爱相亲。

闻道:闻,布达。

闻道,声闻于路,即上路。

五禽戏:古代一种体育治疗法。

其法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

五禽:指鸡、鸭、鹅、鸽、鹑五种家禽,五禽中鹅追赶人。

诗中以五禽代鹅既写丰足,暗寓自己的衷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678910 共18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