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枣子·风淅淅 文翻注赏
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微风吹拂,细雨蒙蒙,每一个丝雨都将心底的春愁加剧。
往事已在脑海里渐渐模糊,那些经历究竟是真是梦,我分辨不清。
纵然你在梦里到来,也隔着一重帘幕,让我无法接近。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468页
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淅淅(xī xī):象声词,指轻微的声音。
纤纤:形容细长的样子。
细细:形容轻柔的样子。
一重帘:此处之帘是现实中的帘子,意指实境之帘隔开了虚幻之梦境。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468页
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春雨总是惹人愁,这样的天气里,也怪不得纳兰写出这样的词句。
斜风细雨斜织着,迷蒙一片。
“淅淅”是象声词,形容风声。
总觉得象声词也是有感情的,像“淅淅”两字,同样是风,却有种柔弱迷惘的情绪在里面。
唐朝李咸用《闻泉》诗中有一句: “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似乎是约定俗成,“淅淅”的风总与大喜大悲无关,多是愁绪,即便有些欢乐,也是似有还无的那么一丁点。
“纤纤”两字转而描画春雨的形态,这两个字本是用来描画女子双手柔细之态的,《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就有: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用这里描摹雨丝,倒也有种婉约雅致的风情。
细雨如丝,依然朦朦胧胧地笼罩着一方天地,又慢慢地浸入心底。
秋雨愁,是不能愁过这连绵的春雨。
雨打芭蕉,春雨愁结,于是乎凄凄惨惨切切。
春雨的细腻和夏雨的豪情截然不同,只有春天才会有这连绵的细雨。
空气中布满浓浓的湿气,阴阴的灰色,映在眼底,隐在心里,胸口被堵得紧紧的,似磐石般压得使人透不出气来,所有的委屈苦恼全部喷涌而出,伤感瞬间在心底最潮湿的角落里发芽。
因此纳兰才说,“难怪春愁细细添。
”风雨凄迷中最是容易自怜。
尤其是一人独处,怀思之情便难免。
而南这浓重的愁情而致似梦非梦的幻觉生起了。
词人喃喃自语着,那过去了的事已记不分明了。
庄子曾经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
此言一出,便成就了千百年文人墨客心中的一个结。
真实是什么,是眼睛看到的,还是手指触碰到的,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什么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如今眼前的这一切,或许一朝梦醒皆成幻影。
但纳兰随即苦笑摇头,即使在梦中,也隔着一层厚厚的帘,看不清楚。
这种愁绪就像一场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跑步,因为起点便是终点。
也像是梦,醒来时分明觉得梦是真的,而再真实的梦也不过只是场梦罢了,与现实永远隔着一重甚至多重的帘。
帘里帘外,有的人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一种朦胧恍惚的境界,也从中流露出一种莫可名状的惆怅。
纳兰的词总是意深而情婉,就如这首小令,语句中有“花间”风韵,却更湿得清丽自然。
寥寥几笔,景致情感都在其中。
参考资料: 1、 张远编著.纳兰词全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8:第325页
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 文翻注译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
一钩新月几疏星。
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
小阑干外寂无声。
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
一钩新月几疏星。
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昨夜与情郎相约定,在三更时分相会。
城楼上漏壶显示,已到三更。
天际一弯新月,伴着几颗星。
夜将尽,她还在等待中未眠。
一片静谧,只有老鼠在灯下张望不停。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
小阑干外寂无声。
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他定是被什么事情耽搁了吧,刚才真不该暗恨他无情爽约。
小栏杆外寂静无声,没有人来,只有几次轻风吹响了护花铃,提醒独自等待的她现在多么寂寞,徒增伤悲。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张秉戌.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18-19 2、 秦 圃.人生若只如初见——重温最美古诗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490 3、 苏樱 毛晓雯.纳兰词全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294-295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
一钩新月几疏星。
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个人:那人。
严城:戒备森严的城池。
新月:农历每月初出现的弯形的月亮。
鼠窥灯;
形容环境寂静荒僻。
用秦观《如梦令·遥夜沈沈如水》“梦破鼠窥灯”词意。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
小阑干外寂无声。
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瞿唐:即瞿塘,峡名,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
号称西蜀门户,峡口有夔门和滟滪堆。
阑干:即栏杆。
护花铃:为保护花朵驱赶鸟雀而设置的铃。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张秉戌.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18-19 2、 秦 圃.人生若只如初见——重温最美古诗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490 3、 苏樱 毛晓雯.纳兰词全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294-295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
一钩新月几疏星。
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昨夜与情郎相约定,在三更时分相会。
城楼上漏壶显示,已到三更。
天际一弯新月,伴着几颗星。
夜将尽,她还在等待中未眠。
一片静谧,只有老鼠在灯下张望不停。
个人:那人。
严城:戒备森严的城池。
新月:农历每月初出现的弯形的月亮。
鼠窥灯;
形容环境寂静荒僻。
用秦观《如梦令·遥夜沈沈如水》“梦破鼠窥灯”词意。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
小阑干外寂无声。
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他定是被什么事情耽搁了吧,刚才真不该暗恨他无情爽约。
小栏杆外寂静无声,没有人来,只有几次轻风吹响了护花铃,提醒独自等待的她现在多么寂寞,徒增伤悲。
瞿唐:即瞿塘,峡名,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
号称西蜀门户,峡口有夔门和滟滪堆。
阑干:即栏杆。
护花铃:为保护花朵驱赶鸟雀而设置的铃。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张秉戌.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18-19 2、 秦 圃.人生若只如初见——重温最美古诗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490 3、 苏樱 毛晓雯.纳兰词全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294-295
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 文翻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欲眠还展旧时书。
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
幽窗冷雨一灯孤。
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欲眠还展旧时书。
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窗外,雨打芭蕉的点滴声,使我记起了当初的情景,让我的心都快要碎了。
临睡前又翻检旧时书信,看着那写满相思情意的书笺,便记起当时她初学书写还不熟练的模样。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
幽窗冷雨一灯孤。
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看着这些散乱的书册,不禁泪眼模糊。
在这个冷冷的雨夜里,幽暗的窗前,我点着一盏孤灯。
原以为情缘已尽,可谁又道得清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情呢?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94
清平乐·凄凄切切 文翻注译
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
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
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
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
冷冷清清又到深秋时节,菊花开遍;
夜深入梦之际捣衣声仍没有停歇的意思,杂乱鸣叫的蟋蟀声彻夜不停。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
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人生如燕转眼人去楼空,无心弹奏乐器丢在一旁。
又是这般晓风残月的情景,只是到如今不禁触动心绪,又添了许多新愁。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编著.《最美还是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第79页 2、 纳兰性德.纳兰词 (平装).北京:万卷出版公司,第1版 (2012年7月1日):178
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
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
切切:哀怨、忧伤貌。
黄花节:指重阳节。
黄花,菊花。
砧(zhēn)声:捣衣声。
蛩(qióng):指蟋蟀。
悲咽:悲伤呜咽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
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弦索:弦乐器上的弦,指弦乐器。
触绪:触动心绪。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编著.《最美还是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第79页 2、 纳兰性德.纳兰词 (平装).北京:万卷出版公司,第1版 (2012年7月1日):178
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
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
冷冷清清又到深秋时节,菊花开遍;
夜深入梦之际捣衣声仍没有停歇的意思,杂乱鸣叫的蟋蟀声彻夜不停。
切切:哀怨、忧伤貌。
黄花节:指重阳节。
黄花,菊花。
砧(zhēn)声:捣衣声。
蛩(qióng):指蟋蟀。
悲咽:悲伤呜咽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
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人生如燕转眼人去楼空,无心弹奏乐器丢在一旁。
又是这般晓风残月的情景,只是到如今不禁触动心绪,又添了许多新愁。
弦索:弦乐器上的弦,指弦乐器。
触绪:触动心绪。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编著.《最美还是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第79页 2、 纳兰性德.纳兰词 (平装).北京:万卷出版公司,第1版 (2012年7月1日):178
于中好·独背残阳上小楼 文赏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
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
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
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
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独背斜阳上小楼”,一开场先摆动作,画面里,纳兰性德(纳兰容若)独上小楼,背后是红红的斜阳,很有气氛,接下来是用音乐进一步烘托气氛:“谁家玉笛韵偏幽”,不知道哪里传来的背景音乐,是笛子曲,韵律幽幽。
八卦一下:纳兰性德(纳兰容若)独上小楼,听到“谁家玉笛”,也就是说,他并没有看见那个吹笛子的人,那么,他是怎么单靠耳朵听出来人家吹的是玉笛而不是竹笛或金笛呢?
答案是这种耳音别说纳兰性德(纳兰容若),就连笛子专家家也很难做到,像“玉笛”这种词语,仅仅是源远流长的一种诗人语言——比如,同样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的笛子声,如果你想表达君子情怀,那就说“玉笛”;
如果你想表达乡野之情,那就说“竹笛”;
如果你想表达豪客沧桑,那就说是”铁笛”;
如果你写武夫小说,那就写成“金笛少年”。
只有笛子是真的,那些玉、竹、金、铁一般都只是诗人为塑造意境而主观加上的修饰,不可当真。
就诗人们而言,这些修饰都是意象符号,是一种传统的诗歌语言。
接下来,纳兰性德(纳兰容若)已经在笛声的渲染下登上小楼了,在诗歌里边,主人公只要一登高I无论是高台还是高楼l,往往就要感怀了。
由登高而感怀,这也是一个相当有传统的诗歌套路。
登高之后,纳兰性德(纳兰容若)先写了一下登高之所见,即“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天上一句,地上一句。
天上是暮色沉沉,一行白雁在飞;
地上是秋景萧瑟,几点黄花堆积。
白雁,比大雁体形略小,据说是纯白色的。
白色的雁虽然我们很难想象,但唐诗里有“东溪一白雁,毛羽何皎洁”,宋词里咏白雁也有“冰魂问归何处,明月影中藏”,看来还真是白色的。
地上,几点黄花而已,并不是满地黄花,但纳兰性德(纳兰容若)却说”几点黄花满地秋”,这比“满地黄花堆积”更显得凄凉萧瑟,后者就好比一个人已经躺在血泊中喘息最后的几口气,前者却如一个人眼睁睁地看着敌人的屠刀正在朝自己砍过来。
下片“惊节序,叹沉浮”,开始登高感怀了,季节代谢,人生沉浮,总是惹人伤感,“秾华如梦水东流”,好事情总是才一来到就马上消失了,像梦一样容易破灭,像河水东流一样不可逆转。
“水东流”在诗歌意象里一般有这样几种含义: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不可逆转。
李煜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很无助,人的一生无法摆脱命运,就像电影里的人物无法摆脱剧本。
我们看电影的时候,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喜怒哀乐,而揪心着急,其实冷静下来一想,我们也知道这些故事早就在电影胶片里被固定好了。
李煜和纳兰性德(纳兰容若)他们有时候就像电影里的人物突然有片刻的灵光一闪:哎,我不会只是一个电影人物吧?
“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化自曹唐诗“人间何事堪惆怅,海色西风十二楼”,纳兰性德(纳兰容若)换“何事”为“所事”,比较难解,有注本说“所事”即事事,很多事,钟继先有“所事堪宜,件件可咱家意”,看来这个词大概是从元曲里来的俗语。
横塘,较难解。
若当地名讲,南京和苏州都有横塘;
若当泛指讲,诗人语言里和这个词有关的一般都涉及男女情事。
有注本说这首词是纳兰性德(纳兰容若)怀念南方友人,也讲得通。
以横塘代指江南,也说得过去。
如果这是怀人之作,那么“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意思就是南方的老朋友啊,人生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发愁,我还是省点心别去惦记你好了。
当然,这是在说反话,实质上的意思是:南方的老朋友啊,你看,我有这么多的事情需要发愁,可我还是很惦记你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眼儿媚·咏红姑娘 文翻注译赏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
霞绡裹处,樱唇微绽,靺鞨红殷。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
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
霞绡裹处,樱唇微绽,靺鞨红殷。
秋风瑟瑟,给夜晚带来些微寒意,红始娘花的绿叶被风吹得斜倚着栏杆,好似少女般温婉可爱红姑娘的花冠好像丝织品一样,花朵微微绽放了些,殷红的颜色好像玛瑙一样好看。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
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
当年宫殿里的往事还能向谁询问呢,只有这红姑娘花还依稀尚存。
记得当年元代至正年间,宫殿前的红姑娘花争相斗艳,宫女们争相采摘插戴,而如今,花还在,采花人已经不在了。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263页-第264页 2、 闵译平编.纳兰词全集 汇校汇注汇评:崇文书局,2015.07:第17页 3、 (清)纳兰性德著;
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271页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
霞绡裹处,樱唇微绽,靺鞨红殷。
骚屑:风声。
霞绡(xiāo):谓美艳轻柔的丝织物,此处形容红姑娘的花冠。
靺鞨(mò lè):形容红姑娘殷红的颜色,好像是红色的宝石(红玛瑙)一样。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
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
玉墀(chí):女子的头饰,玉制之钗,由三股合成,燕形。
至正:元顺帝年号(1341—1370)。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263页-第264页 2、 闵译平编.纳兰词全集 汇校汇注汇评:崇文书局,2015.07:第17页 3、 (清)纳兰性德著;
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271页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
霞绡裹处,樱唇微绽,靺鞨红殷。
秋风瑟瑟,给夜晚带来些微寒意,红始娘花的绿叶被风吹得斜倚着栏杆,好似少女般温婉可爱红姑娘的花冠好像丝织品一样,花朵微微绽放了些,殷红的颜色好像玛瑙一样好看。
骚屑:风声。
霞绡(xiāo):谓美艳轻柔的丝织物,此处形容红姑娘的花冠。
靺鞨(mò lè):形容红姑娘殷红的颜色,好像是红色的宝石(红玛瑙)一样。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
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
当年宫殿里的往事还能向谁询问呢,只有这红姑娘花还依稀尚存。
记得当年元代至正年间,宫殿前的红姑娘花争相斗艳,宫女们争相采摘插戴,而如今,花还在,采花人已经不在了。
玉墀(chí):女子的头饰,玉制之钗,由三股合成,燕形。
至正:元顺帝年号(1341—1370)。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263页-第264页 2、 闵译平编.纳兰词全集 汇校汇注汇评:崇文书局,2015.07:第17页 3、 (清)纳兰性德著;
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271页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
霞绡裹处,樱唇微绽,靺鞨红殷。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
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
纳兰之心,细致到微小的野果亦能勾起忧虑重重。
《元故宫记》中有对红姑娘描述道: “金殿前有野果,名红姑娘,外垂绛囊,中空有子,如丹珠,味酸甜可食,盈盈绕砌,与翠草同芳,亦自可爱。
”西风瑟瑟惹得些微寒意,翠袖斜倚阑干,清清朗朗的,红姑娘好似少女般温婉可爱。
花冠似有丝织之感,美艳轻柔,殷红之色视同红玛瑙,红姑娘形色甚是好看。
首句“骚屑”,意为风声,汉时刘向《九议·思古》中有“风骚屑以摇木兮,雪吸吸以湫戾”。
行文至此皆是刻画红姑娘之态,读来惹人喜爱,可以想象一片葱郁之景,引得人心随它沉醉在一片风情之中。
故前半部分基调积极,呈现的多是欢愉。
但至下片语意顿转,质问“故宫事往凭谁问”,霎时转为沉重的历史之思,洋溢的许是悲苦之意。
朱颜无恙,过往何存,野果如今还依稀尚存,葱葱郁郁美好地保留着,点缀着这个世间,当年王朝却早已沦为陈迹。
依稀只记得当年元代至正年问,宫殿前的红姑娘争相娇艳,宫中女子争相采摘插戴,一派活泼场面。
而今只留萧条旧宫,美景依旧,对比之下更显得寥落。
至正年间用作背景,自有深意。
至正即元惠宗顺帝第三个年号,故时值元末。
顺帝昏庸,不谙权术,有一年元朝境内发生通货膨胀,加之为治水加重徭役,以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其后各地义军蜂拥而起。
最终,元朝灭亡,政权为朱元璋所夺。
故至正年间这一时代背景隐藏些耐人寻味的意味。
纳兰借用此典,表达的或许是今昔之叹,又或许有对时下的深深忧虑。
再细究“无恙是朱颜”,又要联想纳兰对后主词的偏爱。
这朱颜一词,正是因李后主的绝笔《虞美人》而出名。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每每轻诵此句,都是满怀的怅惘无奈。
“欲语泪先流”的凄婉动人,都寄附于犹在的雕栏玉砌上,偏是为了那不再的朱颜。
传达之意,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百般无奈,与纳兰的“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一句,可谓异曲同工。
纳兰迷后主之词,确实得其精髓而不失纳兰之风。
后主句中的“朱颜”单从释义上看, “朱颜,即红颜,少女的代称”,表义上看应指南唐旧日的宫女,当然后人也有理解其还应包括旧日南唐的青山、碧水、明月等一切美好的事物。
当年李后主被押到东京,从一个尽享君主之乐的国君沦为亡国之俘,辛酸不已,每日以泪洗面,故感叹,当初“物是”,如今“人非”。
纳兰深得后主词义,物是人非的今昔之叹,叹得沉郁内敛,自有精魂。
花草之趣,植株争艳之景,人处虽小,小中见大。
历史遗恨,不用说尽往昔风华绝代,只需轻轻勾勒当下的细枝末节,就足够令怀史之人,流尽含恨之泪。
深感今昔之别,变迁之苦,而今之世,也不知能否安定。
扼腕之痛,忧心之苦,郁结之人,轻轻问道: “故宫事往凭谁问”就足够引人哀愁万分。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菁菁主编.纳兰词全编全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第350页-第351页
满江红·代北燕南 文翻译
代北燕南,应不隔、月明千里。
谁相念、胭脂山下,悲哉秋气。
小立乍惊清露湿,孤眠最惜浓香腻。
况夜鸟、啼绝四更头,边声起。
销不尽,悲歌意。
匀不尽,相思泪。
想故园今夜,玉阑谁倚。
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
道别来、浑是不关心,东堂桂。
代北燕南,应不隔、月明千里。
谁相念、胭脂山下,悲哉秋气。
小立乍惊清露湿,孤眠最惜浓香腻。
况夜鸟、啼绝四更头,边声起。
你我天南地北,然而却不能阻隔千里明月,天涯此时。
我伫立在寒夜风中,承受着这寒冷凄清,孤枕难眠。
已近四更,城乌夜啼,边声四起,此刻谁又在远方挂念塞外苦寒的我呢?
销不尽,悲歌意。
匀不尽,相思泪。
想故园今夜,玉阑谁倚。
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
道别来、浑是不关心,东堂桂。
悲歌不胜消受,悲泪暗流不止,在家乡的故园里,谁又在独倚着栏杆同样神伤呢?
只恨无梦可慰相思,唯以违心之字的书信自慰。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77页
代北燕南,应不隔、月明千里。
谁相念、胭脂山下,悲哉秋气。
小立乍惊清露湿,孤眠最惜浓香腻。
况夜鸟、啼绝四更头,边声起。
你我天南地北,然而却不能阻隔千里明月,天涯此时。
我伫立在寒夜风中,承受着这寒冷凄清,孤枕难眠。
已近四更,城乌夜啼,边声四起,此刻谁又在远方挂念塞外苦寒的我呢?
代北燕南:泛指山西、河北一带。
代北,原指汉、晋时期之代郡,唐以后之代州北部等。
燕南,泛指黄河以北之地。
胭(yān)脂(zhī)山:即燕支山。
在古匈奴境内,以产燕支(胭脂)草而得名因其地水草丰美,宜为畜牧,是为塞外之宝地。
古诗中多代指值得怀念之地。
秋气:指秋日的凄清、肃杀之气。
边声:指边境上羌管、胡茄、角号等诸多声响。
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销不尽,悲歌意。
匀不尽,相思泪。
想故园今夜,玉阑谁倚。
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
道别来、浑是不关心,东堂桂。
悲歌不胜消受,悲泪暗流不止,在家乡的故园里,谁又在独倚着栏杆同样神伤呢?
只恨无梦可慰相思,唯以违心之字的书信自慰。
匀(yún):抹。
青海:本指青海省内之最大的咸水湖,北魏时始用此名。
后以之喻边远荒漠之地。
红笺(jiān):红色笺纸,多用以题写诗词等,这里是指书写信札。
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浑是:全是。
东堂桂:因科举考试而及第称为“东堂桂”。
语出《晋书·郤洗传》:郤冼以对策上第,拜仪郎。
后迁官,晋武帝于东堂会送,问洗曰:“卿自以为何如?
”洗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
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77页
洞仙歌·咏黄葵 文注
铅华不御,看道家妆就。
问取旁人入时否。
为孤情淡韵、判不宜春,矜标格、开向晚秋时候。
无端轻薄雨,滴损檀心,小叠宫罗镇长皱。
何必诉凄清,为爱秋光,被几日、西风吹瘦。
便零落、蜂黄也休嫌,且对依斜阳,胜偎红袖。
铅华不御,看道家妆就。
问取旁人入时否。
为孤情淡韵、判不宜春,矜标格、开向晚秋时候。
黄葵:即秋葵、黄蜀葵。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于七至十月开花。
其状貌颇似蜀葵,唯其叶裂痕较蜀葵深而多,花亦不像蜀葵之色彩纷繁,大多为淡黄色,近花心处呈紫褐色。
铅华二句:此言黄葵宛若不饰粉黛,身着黄袍的道士。
铅华,搽脸之粉。
道家妆,即身着黄色之道袍。
宋晏殊《菩萨蛮》:“染得道家衣,淡妆梳洗时。
”判不宜春:谓情愿不合春时。
无端轻薄雨,滴损檀心,小叠宫罗镇长皱。
何必诉凄清,为爱秋光,被几日、西风吹瘦。
便零落、蜂黄也休嫌,且对依斜阳,胜偎红袖。
滴损二句:檀心,指黄葵紫褐色之花心。
镇,久、常之意。
此二句言雨水滴洒在花上,使那像宫罗一样的花心久久地微微地摺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平乐·将愁不去 文翻译
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
六曲屏山深院宇。
日日风风雨雨。
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
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
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
六曲屏山深院宇。
日日风风雨雨。
秋意愈浓,心内惆怅愈发挥之不去。
成天锁在深宅大院里,曲折的屏风后面,这些日子,风雨交加,我的心情灰暗异常。
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
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
雨过天晴之后,篱笆那边的菊花发出缕缕清香。
人们说今天就是重阳节,回首看那凋残的秋云秋叶,黄昏时分,我不由得百感交集。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89页
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
六曲屏山深院宇。
日日风风雨雨。
秋意愈浓,心内惆怅愈发挥之不去。
成天锁在深宅大院里,曲折的屏风后面,这些日子,风雨交加,我的心情灰暗异常。
将愁:长久之愁。
将:长久之意。
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
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
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
雨过天晴之后,篱笆那边的菊花发出缕缕清香。
人们说今天就是重阳节,回首看那凋残的秋云秋叶,黄昏时分,我不由得百感交集。
重阳:重阳佳节。
凉云:阴凉之云。
南朝齐谢朓《七夕赋》:“朱光既夕,凉云始浮。
”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墨香斋译评.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89页
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 文翻译
无恙年年汴水流。
一声水调短亭秋。
旧时明月照扬州。
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
玉钩斜路近迷楼。
无恙年年汴水流。
一声水调短亭秋。
旧时明月照扬州。
汴水依旧如隋时的样子,年年东流。
秋日的短亭传来一首《水调》的歌声。
明月仿佛也是旧时的,静静地照耀着扬州城。
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
玉钩斜路近迷楼。
想隋朝的时候这里曾是何等繁华侈靡,如今河岸杨柳像人一般清瘦多愁,隋代葬埋宫女的墓地还是靠近了歌舞之楼。
参考资料: 1、 徐燕婷 朱慧国.纳兰词评注:上海三联书店 ,2014-1:56-57 2、 施议对 .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36-37
无恙年年汴水流。
一声水调短亭秋。
旧时明月照扬州。
汴水依旧如隋时的样子,年年东流。
秋日的短亭传来一首《水调》的歌声。
明月仿佛也是旧时的,静静地照耀着扬州城。
无恙:安好。
汴水:古河名,原河在今河南荥阳附近受黄河之水,流经开封,东至江苏徐州转入泗水。
隋炀帝巡幸江都即由此道。
今水已湮废,仅泗县尚有汴水断渠。
水调:曲调名,传为隋场帝时,开汴渠成,遂作此。
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此曲为商调曲,唐曲凡十一叠。
短亭:旧时城外大道旁,五里设短亭,十里设长亭,为行人休憩或送行饯别之所。
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
玉钩斜路近迷楼。
想隋朝的时候这里曾是何等繁华侈靡,如今河岸杨柳像人一般清瘦多愁,隋代葬埋宫女的墓地还是靠近了歌舞之楼。
曾是句:长堤,指隋堤。
隋炀帝大业元年,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水、洛水入黄河;自板渚引黄河入汴水,经泗水达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长江。
渠广四十步,旁筑御道,并植杨柳,后人谓之隋堤。
白居易《隋堤柳》:“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 锦缆,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谓隋炀帝“至汴,帝御龙舟,萧妃乘凤舸,锦帆彩缆,穷极侈靡。
……每舟择妙丽长白女子千人执雕板镂金揖,号为殿脚女。
锦帆过处,香闻十里.”后以此典喻指帝王穷奢极侈,招致国破身亡。
玉钩斜:隋代葬埋宫女的墓地。
近:靠近。
迷楼:楼名。
故址在今扬州西北。
隋炀帝时,浙人项升进新宫图。
帝令依图起造于扬州,经年始成。
回环四合,上下金碧,工巧弘丽,自古无有,费用金玉,努库为之一空。
《古今诗话》云:“帝幸之,曰:‘使真仙游此,亦当自迷。
’乃名迷楼。
” 参考资料: 1、 徐燕婷 朱慧国.纳兰词评注:上海三联书店 ,2014-1:56-57 2、 施议对 .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