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田园杂兴 文注赏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
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
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
系牛莫系门前路,移系门西系碡边。
寒食花枝插满头,......更多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
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鞭笋:竹根。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椎鼓:击鼓。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
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斗草:以草相赛为戏。
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
系牛莫系门前路,移系门西系碡边。
骑吹:指地方长官出行时之仪仗。
碡(zhóu):碌碡,碌轴,石制的圆柱形农具,用来轧谷物、平场地。
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
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
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
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
郭里:即城里。
醪(láo)酒:即醪糟酒,米酒。
步屧寻春有好怀,雨余蹄道水如杯。
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边忽自回。
步屧(xiè):徒步。
屧:一种木屐。
种园得果廑赏劳,不奈儿童鸟雀搔。
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纲盖樱桃。
樊:用为动词,插棘为篱。
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
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
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
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
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
系牛莫系门前路,移系门西系碡边。
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
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
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
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
步屧寻春有好怀,雨余蹄道水如杯。
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边忽自回。
种园得果廑赏劳,不奈儿童鸟雀搔。
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纲盖樱桃。
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
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
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
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这首跟杨万里的《初夏午睡起》异曲同工。
头两句来点儿懒洋洋的环境描写,后两句都是睡一觉起来又满足又无聊,对边看着点东西,发呆。
虽然季节不同,这种无情思的心绪一样。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土膏,指泥土滋润状,是言多场春雨过后,土地润泽松动,万草千花一下子草也绿了花也开了。
这春天里生命的蠢蠢欲动,春雨的频催之下,一晌间爆发,万草千花灿烂。
“饷”是“晌”的通假,一会儿,不多久的时间。
商务出版社第四版《古代汉语字典》上,饷只是饭和送饭的意思,但汉典上说,后来才用作“晌”的,唐韩愈还写“虽有一饷乐,有如聚飞蚊”。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春天化荒芜为绿秀,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异曲同工之妙。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
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杜茅柴,指自家酿的薄酒;
官酒,则是官酿官卖的酒。
自家老盆酿新酒,初熟,便带到田头祭社。
后两句是说:巫婆啊你莫嫌弃我家酒味淡,旗亭的官酒里落灰更多。
旗亭,一指酒楼,悬旗为酒招,故称;
二指市楼。
古代观察、指挥集市的处所,上立有旗,故称。
此处取市楼意,因在田头祭社,算是官方大型活动。
“祭社”,祀土地神,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止雨》“祭社,击鼓三日而祝”。
潮阳、谷饶、泉州,都有这个风俗,客家人称担社。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斗草,又称斗百草,古代游戏,竞采花草,比赛多寡优劣,多见端午行之。
这个接上句刚刚好,田头祭社的鼓声如雷,傍晚的时候大人们被歪歪斜斜的扶回家。
院子里的花花草草一片狼藉,知道是小孩子又在斗草玩。
“新开醪酒荐青梅”,应该是新开的米酒配青梅,他用了“荐”这个字,就觉得特别的,诱人。
还有下文那个“随人黄犬搀前去”,“搀”字,描写出来黄狗是巴巴得蹭上来的神态,特亲近黏人。
但是走到溪边,黄狗又忽儿自己转头回去了。
这就是说,黄狗的心思你别猜,人类无法理解狗的生活哲学。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
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
”这首最后的“日暮裹盐沽酒归”,带着十足的厨房的油烟气。
美的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超凡脱俗,反而这种浅浅淡淡的生活气息,才是美的表达。
菘,本草纲目里说有两种:“一种茎圆厚微青,一种茎扁薄而白。
”头一种估计是油菜,第二种是北方的大白菜。
这里指的是油菜,因为作者当时在苏州。
当时油菜花还没开,菘心青嫩。
芥苔,是芥菜开花新生的嫩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横塘 文翻注赏
醉落魄·栖乌飞绝 文注赏
栖乌飞绝。
绛河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
昭华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
栖乌飞绝。
绛河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绛河:即天河。
簟(diàn):竹席。
樾(yuè):成荫的树木。
好风碎竹声如雪。
昭华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栖乌飞绝。
绛河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
昭华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
此词写退隐生活中一个吹笙自娱的清夜。
乌鸦已归林栖息,不再飞翔。
天河笼罩着淡绿色的雾霭,透过它,可以看见时隐时显,若有若无的星光。
绛河,即天河。
古人观星象以北极星为标准,天河在南,南之代表色为丹、为绛,所以天河又叫绛河(见明王逵《蠡海集·天文类》)。
此时,正好点燃香炉,展开竹席,卧于清荫之下。
簟(diàn),竹席。
樾(yuè),成荫的树木。
“花影吹笙”,是在花影下吹笙的省文。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音乐与淡黄月色,扶疏花影互相映衬,越显得空灵剔透。
近代词评家俞陛云激赏此句并以近人鸥堂词“月要被它,愁着酒般黄”比较,认为没有“花影”两句融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下片即接写笙声,如好风碎竹,雪清玉脆。
昭华,古乐器名,即玉管。
传说秦咸阳宫有玉管,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上面刻有“昭华之琯”,此指笙。
“弄”,有两层意思,一指奏乐,又指一曲为一弄。
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
“凉满北窗”呼应“临风”,故鬓丝撩乱,纶巾吹折。
软红,即红尘,如此良夜,如此风情,那些碌碌奔走于红尘之人,是不能够理解、不会欣赏的。
清代词评家宋翔凤认为“此词正咏吹笙也。
上解(片)从夜中情景点出吹笙。
下解‘好风碎竹声如雪’,写笙声也。
‘昭华三弄临风咽’,吹已止也。
‘鬓丝撩乱’,言执笙而吹者,其竹参差,时时侵鬓也。
如吹时风来则‘纶巾折’,知‘凉满北窗’也。
”(《乐府余论》)正所谓“草灰蛇线”,脉络分明。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秦楼月·浮云集 文
眼儿媚·酣酣日脚紫烟浮 文翻注译
菩萨蛮·湘东驿 文赏
客行忽到湘东驿。
明朝真是潇湘客。
晴碧万重云。
几时逢故人。
江南如塞北。
别后书难得。
先自雁来稀。
那堪春半时。
客行忽到湘东驿。
明朝真是潇湘客。
晴碧万重云。
几时逢故人。
江南如塞北。
别后书难得。
先自雁来稀。
那堪春半时。
词题标明的湘东驿,在南宋时属萍乡县,即现今江西西部、靠近湖南的萍乡市西。
当时是比较闭塞的山乡。
考作者范成大一生行履,这首小令大约作于1172年(乾道八年)冬作者调任静江知府(治所在今桂林市),为广西经略安抚使,越岁之后途径此地之时。
此前几年,作者曾奉使出行金朝,归迁中书舍人并任朝廷史官,接着因对朝廷用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辞官引退归苏州。
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抑郁,这时接到调令,首途广西,来到了荒僻的湘东驿。
旅中的孤独凄凉,难以排遣,不禁回想旧日京中故里的友人,忧从中来,写下了这首小令。
上半阕首句点明了客行所至的地点——湘东驿,“忽到”二字,便有非所预想、难料今日的意味,可见远迁广西本非己愿。
然而“岂不归怀官有程”(陆游句),官事在身,明朝不得不继续前行,进入潇湘(湖南二水名)之境。
“真是”二字,透露出“不意至此,居然至此”的感慨和怅惘。
作一个公忠体国的正直官员也是身不由己,乃至不容于朝。
作者并没有交待迁官的具体始末,仅从自惊自叹的感喟中表露出微弱信息,供读者去联想得之。
怅望苍茫晴空中的重重云彩,意识到自身的所在,距三吴故地是那样的遥远。
“几时逢故人?
”作者此问,充满了怀旧的情思,也反衬出客行的孤寂境况和失望的悲哀。
江南本山明水秀之区,但对辞乡远别的孤旅来说,一切美景均同虚设,无意观赏,这与荒凉的塞北便无区别了。
下半阕首句便发出了如此沉痛的表述:“江南如塞北”,更何况交通阻塞、音书难通,连鸿雁的踪迹也稀少而不易见到。
那么,这暮春三月,面对生机盎然的大千世界,岂不更令人孤苦难耐吗?
通篇就这样由境触情,由情而忆,由忆而感,由感而悲,倾诉了远别的伤痛、怀旧的积郁。
两阕之间,过度自然,浑然一体。
语言朴素明白,毫不费解,却又含蓄曲折,意蕴深沉,称得上是洗尽铅华、反璞归真。
说它道出了眼中景、心中情,意中事,是“人难言之而已易言之”,是不为过分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满江红 文
罨画溪山,行欲遍、风蒲还举。
天渐远、水云初静,柁楼人语。
月色波光看不定,玉虹横卧金鳞舞。
算五湖、今夜只扁舟,追千古。
怀往事,渔樵侣。
曾共醉,松江渚。
算今年依旧,一杯沧浦。
宇宙此身元是客,不须怅望家何许。
但中秋、时节好溪山,皆吾土。
后催租行 文注赏
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
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
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
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
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
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
老父(fǔ):老翁、老农。
高岸:防洪高堤。
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
佣耕:做雇农,为他人耕种。
抱长饥:经常遭受饥饿。
的知:确知。
无力:没有能力;
无能为力。
输:交纳。
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
乡官:地方官。
黄纸放尽白纸催:皇帝的诏书免除灾区的租税,地方官吏的命令仍旧紧催农民交纳。
黄纸:豁免灾区租赋税的告示。
白纸:地方官下令催收的公文。
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
纳却:纳了租税。
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
聊:姑且,暂时。
缚:绑缚,指被官府抓走。
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
去年:刚过去的一年。
到家口:轮到卖家中的人口。
临岐:指在歧路上,引申为分别之处。
“岐”通“歧”,岔道口。
两分首:相互分离。
意即大女儿已被迫嫁给他人。
分首,作分离讲,“首”一作“手”。
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
行媒:本指媒人介绍,这里是订婚之意。
亦复驱将换升斗:也只好把她卖了换来少量粮食缴租。
驱将,赶出去,这里指卖掉;
将,助词。
升斗,指很少的粮食。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5-01
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
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
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
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
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
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全诗是围绕着缴租展开的。
诗的前四句,交代因遭灾而无力缴租。
第一句说,秋雨淹田,颗粒无收;
第二句写江洪泛滥,灾难深重重,难以恢复家园;
第三句写不得不放弃家园,外出作佣,而佣耕又难以糊口。
这样一层意思进逼一层意思,逼出了第四句;
“的知无力输租米。
”从上面陈述的诸般景况中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无力缴租。
对这一事实的坚定叙述,为下面描写纳租者的痛苦,批判官府的横征暴敛创造了前提。
天灾与人祸古来是不单行的,而且天灾之年更能见出封建统治者的惨无人道,诗歌的后十句就分两步具体描写了缴租者的悲惨遭遇和凄苦心情。
第一步,卖衣完租;
第二步,衣服已尽,卖及人口。
在写第二步时,诗人并没有粘着于今年,而是从跟前即将被卖的二女儿,联想到去年被卖的大女儿,又推知明年的三女儿。
这种连年卖衣卖口的现实,就是对封建剥削的有力揭露。
从去年、今年、明年,大女儿、二女儿、三女儿的诉说顺序中我们又可以感受到诗人更深刻的言外之意。
试想一下,明年卖了三女儿,后来呢?
是否还有第四个女儿?诗歌戛然而止,留下一个顺势即可补足的想象空间,这里不难想象这位老农的悲惨结局。
而这,也正是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命运。
这首诗内容上的特点就在于揭露的深刻。
诗人写出了封建剥削的残酷和农民生活的悲惨,还揭露了在征敛问题上“黄纸放尽白纸催”的丑恶现象,这种现象在宋代是普遍的。
租税问题是中唐以来尤其是宋代农村题材诗歌的重要主题,但是,像范成大这样揭露得深刻的诗作不是很多,这是范成大这一类诗歌的思想价值所在。
作为一篇揭露和讽谕的文字,诗人并没有像自居易新乐府“首章标目,卒章显志”那样直接点揭自己的观点,而是采用老农自我诉说的方式展开内容。
诗人极力不露声色,在一种平静的、客观的叙述中表现沉痛的揭露。
开头四句,用极平静而又是丝毫不容置疑的语气诉述一个确凿的事实,对事实的认定就是对官府的有力指责。
第二三两层次更是如此,卖衣卖口的事实就是最深刻的批判。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平静的叙述中寄寓了反语的讥讽,诗人不渲染缴租的艰难,而是表现完租后的庆幸,把一个痛苦的经历以平静而略带庆幸的语气诉说出来,这是凄彻骨髓,痛入肺腑的表现。
这种冷峻的嘲讽在更广泛的背景上揭露了官府催租的残暴。
人们宁可忍饥挨冻,宁愿忍痛割爱,也不愿忍受催租的苦难,由此可以想知催租时的种种暴力和农民的诸般惨状。
这种把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寓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方法使批判具有更沉重的力量,反映了诗人严峻的批判态度。
诗中的叙述语言比较平实朴素,但也时见细致之处。
如“病骨虽寒聊免缚”,不经意中交代了老农的疾病。
大女、二女同是被卖,写来情况也见不同。
虽然哪一个被卖都是惨痛的事,但大女儿年岁大一点,终能体察家境父情,在一诀别之泪后默默地走上了牺牲的路,而二女儿年岁稍小,又有婚约,在生活中多了一份留恋和牵连,只是在父母的驱遣下才接受了被卖的现实。
一种况味,两种情样在这些地方,从平淡的叙述之中都可以见出用笔的细致和练达。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1018-1020页
霜天晓角 文
梦玉人引 文
送行人去,犹追路、再相觅。
天末交情,长是合堂同席。
从此尊前,便顿然少个,江南羁客。
不忍匆匆,少驻船梅驿。
酒斟虽满,尚少如、别泪万千滴。
欲语吞声,结心相对呜咽。
灯火凄清,笙歌无颜色。
从别后,尽相忘,算也难忘今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