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作者: 陈与义 朝代: 宋代

山人本合居岩岭。

聊问支郎分半境。

残年藜杖与纶巾,八尺庭中时弄影。

呼儿汲水添茶鼎。

甘胜吴山山下井。

一瓯清露一炉云,偏觉平生今日永。

舟抵华容县

作者: 陈与义 朝代: 宋代

篙舟入华容,白水绕城堞。

夹津列茂树,倒影青相接。

远色分村坞,微凉动芦叶。

天地困腐儒,江湖托孤檝。

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作者: 陈与义 朝代: 宋代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

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

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

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

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

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午日:端午,酬:过,派遣。

节序:节令。

“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

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戎葵:即蜀葵,花开五色,似木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

据《简斋先生年谱》记载:“建炎三年己酉春在岳阳,四月,差知郢州;

五月,避贵仲正寇,入洞庭。

六月,贵仲正降,复从华容还岳阳。

”又《宋史。

陈与义传》载:“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踚岭桥。

”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词一开头,一语惊人。

“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

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

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陈与义因《墨梅》诗为徽宗所赏识,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相往来,歌舞宴会的频繁,可想而知。

而现在流落江湖,“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难怪五月的榴花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

但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

高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

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

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

在这值得纪念的节日里,词人心灵上的意识在歌声中起伏流动。

“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

“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

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

正如他在诗中所咏的,“老矣身安用,飘然计本”(《初至邵阳逢入桂林使作书问其地之安危》),“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其对自己岁数的悲叹,与词同调。

“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

墙边五月的葵花,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

“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

“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

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的心情。

满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

“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

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

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

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

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元好问在《自题乐府引》中说:“世所传乐府多矣,如……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桥下(应作上)饮……’又云‘高咏楚辞酬午日……’如此等类,诗家谓之言外句。

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

”以此词而论,吐言天拔,豪情壮志,意在言外,确如遗山所说“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

读者从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从对“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浩叹中,从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可以领略到词人“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

黄升说《无住词》“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句妙词选》卷一),指的也是这种悲壮激烈的深沉格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登岳阳楼二首

作者: 陈与义 朝代: 宋代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参考资料: 1、 陈与义 著 白敦仁 注.陈与义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48-552 2、 原建平.基础训练文言文全解·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大象出版社,2011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jīng)不动夕阳迟。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xǐ)倚(yǐ)湖山欲暮时。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徙倚:徘徊。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吊古:哀吊,凭吊。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 楼头客子杪(miǎo)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杪秋:晚秋。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白首:白发。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参考资料: 1、 陈与义 著 白敦仁 注.陈与义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48-552 2、 原建平.基础训练文言文全解·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大象出版社,2011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jīng)不动夕阳迟。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xǐ)倚(yǐ)湖山欲暮时。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徙倚:徘徊。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吊古:哀吊,凭吊。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 楼头客子杪(miǎo)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杪秋:晚秋。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白首:白发。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参考资料: 1、 陈与义 著 白敦仁 注.陈与义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48-552 2、 原建平.基础训练文言文全解·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大象出版社,2011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其一   《登岳阳楼》二首都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人终于在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沧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这一联似乎是诗人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就像是作者自己。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其二   第一首写登楼,而第二首转写景和归途。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这就描绘了多种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风”三字略显俗套,但这正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同韵味,不加修饰,只是写的是湖水之壮美,这更显手法独特。第二联写人亦写景,而且再次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第三联起,开始写诗人的归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将诗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见白草稀稀,向南望则见枫叶红红,这一联的描写将整首诗推向高潮,对仗工整,别有韵味。最后两句就是写诗人只顾观景,写着的诗到了江陵还未完,这就从侧面衬托了长江洞庭之间风光之好。整首诗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样,是“忧”的,因为两首诗记述的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隐藏了,这首诗实际上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30-831 2、 彭锡瑞,七律二首 登岳阳楼,朔方,1983

九日赏菊

作者: 陈与义 朝代: 宋代

黄花不负秋,与秋作光辉。

夜霜犹作恶,朝日为解围。

今晨岂重九,节意入幽菲。

孤芳擅天地,众卉亦已微。

殷勤黄金靥,照辉白板扉。

洁酒欲寿花,孔兄与我违。

清坐绝省事,未觉此计非。

夕英岂不腴,骚人自难肥。

夜步堤上三首

作者: 陈与义 朝代: 宋代

世故生白发,意行无与期。

平生木上座,临老始相知。

月中沙岸永,岁暮河流迟。

留侯庙前柳,叶尽空离离。

百年信难料,剩赋奇绝诗。

萤火

作者: 陈与义 朝代: 宋代

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

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

却马已录仙人方,映书曾登君子堂。

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

九日宜春苑午憩幕中听大光诵朱迪功诗

作者: 陈与义 朝代: 宋代

酒酣耳热不能歌,奈此一川黄菊何。

卧听西风吹好句,老夫无恨幕生波。

九月八日登高作重九奇父赋三十韵与义拾余意

作者: 陈与义 朝代: 宋代

九月风景好,节意满天涯。

书生尊所闻,登高乱城鸦。

虽无后乘丽,前驱载黄花。

两楼压波壮,众泽分夭斜。

居夷惊有苗,访古悲章华。

萧条湖海事,胜日一笑哗。

兴移三里亭,木影杂蛟蛇。

二士醉藜杖,两禅风袈裟。

奇哉古无有,未觉欠孟嘉。

天公亦喜我,催诗出微霞。

赋罢迹已陈,忧乐如转车。

却后五百岁,远俗增雄夸。

九日示大圆洪智

作者: 陈与义 朝代: 宋代

自得休心法,悠然不赋诗。

忽逢重九日,无奈菊花枝。

12345 共54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