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石门山居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窗灯欲灭夜愁生,萤火飞来促织鸣。

宿客几回眠又起,一溪秋水枕边声。

自蔚州南入真谷有似剑门,因有归思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我家蜀地身离久,忽见胡山似剑门。

马上欲垂千里泪,耳边唯欠一声猿。

洛源驿戏题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柳阴春岭鸟新啼,暖色浓烟深处迷。

如恨往来人不见,水声呦咽出花溪。

初醒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心中得胜暂抛愁,醉卧京风拂簟秋。

半夜觉来新酒醒,一条斜月到床头。

少年行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不倚军功有侠名,可怜球猎少年情。

戴铃健鹘随声下,撼珮骄骢弄影行。

觅匠重装燕客剑,对人新按越姬筝。

岂知儒者心偏苦,吟向秋风白发生。

哀蜀人为南蛮俘虏五章·初出成都闻哭声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但见城池还汉将,岂知佳丽属蛮兵。

锦江南度遥闻哭,尽是离家别国声。

哀蜀人为南蛮俘虏五章·出青溪关有迟留之意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欲出乡关行步迟,此生无复却回时。

千冤万恨何人见,唯有空山鸟兽知。

夜闻方响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方响闻时夜已深,声声敲著客愁心。

不知正在谁家乐,月下犹疑是远砧。

路逢有似亡友者,恻然赋此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吾友今生不可逢,风流空想旧仪容。

朝来马上频回首,惆怅他人似蔡邕。

天津桥望春

作者: 雍陶 朝代: 唐代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692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

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

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自然令人心醉。

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

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

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

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

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

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

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

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

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

“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

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124-1125

12345 共13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