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景纯十四丈三绝 文
元日 文翻注译赏
春夜 文翻注译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
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金炉香烬(jìn)漏声残,翦(jiǎn)翦轻风阵阵寒。
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剪剪:形容初春的寒风削面,尖刻刺骨。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金炉香烬(jìn)漏声残,翦(jiǎn)翦轻风阵阵寒。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
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
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剪剪:形容初春的寒风削面,尖刻刺骨。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江上 文翻注译赏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宋诗精华二百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55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4-65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漾:吹过。
脱:脱下。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被:让。
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宋诗精华二百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55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4-65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漾:吹过。
脱:脱下。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被:让。
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宋诗精华二百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55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4-65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
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
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
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
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
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
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
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
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
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53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4-65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文翻注译赏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谈笑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困窘和顺利的境遇全都经历过了。
他俩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奴仆。
如果两位英雄遇不到英明的君主,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谈笑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他们偶然与成汤和周武王相遇,英明的君主得到了贤臣,犹如云生龙、风随虎一般,谈笑中建起了王业。
到现在已几千年了,谁又能与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一争高下呢?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51-52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40-241 3、 高克勤 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81-82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伊吕:指伊尹与吕尚。
伊尹名挚,尹是后来所任的官职。
他是伊水旁的弃婴,后居莘(今河南开封)农耕。
商汤娶莘氏之女,他作为奴隶陪嫁给商汤。
后来,汤王擢用他灭了夏。
伊尹成为了商的开国功臣。
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称姜子牙。
他晚年在渭水河滨垂钓,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辅武王灭商,封侯于齐。
衰翁:老人。
穷通:穷,处境困窘;
通,处境顺利。
钓叟:钓鱼的老翁,指吕尚。
耕佣:指曾为人拥耕的伊尹。
老了英雄:使英雄白白老死。
指伊吕二人若不遇汤文二王,也就终老山野,无所作为。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谈笑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汤武:汤,商汤王,商朝的创建者。
武,周武王姬发,周朝建立者。
风虎云龙:易经中有“云从龙,风从虎”,此句将云风喻贤臣,龙虎喻贤君,意为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建邦兴国。
兴王:兴国之王,即开创基业的国君。
这里指辅佐兴王。
争:争论,比较。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51-52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40-241 3、 高克勤 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81-82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困窘和顺利的境遇全都经历过了。
他俩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奴仆。
如果两位英雄遇不到英明的君主,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
伊吕:指伊尹与吕尚。
伊尹名挚,尹是后来所任的官职。
他是伊水旁的弃婴,后居莘(今河南开封)农耕。
商汤娶莘氏之女,他作为奴隶陪嫁给商汤。
后来,汤王擢用他灭了夏。
伊尹成为了商的开国功臣。
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称姜子牙。
他晚年在渭水河滨垂钓,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辅武王灭商,封侯于齐。
衰翁:老人。
穷通:穷,处境困窘;
通,处境顺利。
钓叟:钓鱼的老翁,指吕尚。
耕佣:指曾为人拥耕的伊尹。
老了英雄:使英雄白白老死。
指伊吕二人若不遇汤文二王,也就终老山野,无所作为。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谈笑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他们偶然与成汤和周武王相遇,英明的君主得到了贤臣,犹如云生龙、风随虎一般,谈笑中建起了王业。
到现在已几千年了,谁又能与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一争高下呢?
汤武:汤,商汤王,商朝的创建者。
武,周武王姬发,周朝建立者。
风虎云龙:易经中有“云从龙,风从虎”,此句将云风喻贤臣,龙虎喻贤君,意为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建邦兴国。
兴王:兴国之王,即开创基业的国君。
这里指辅佐兴王。
争:争论,比较。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51-52 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40-241 3、 高克勤 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81-82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谈笑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
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
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处。
起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的变化。
伊尹,原名挚;
尹,是他后来所担任的官职。
传说他是伊水旁的一个弃婴,以“伊为氏,曾佣耕于莘(《孟子·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莘,古国名,其地在今河南开封附近),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而随着归属于商,后来得到汤王的重用,才有了作为。
吕尚,姜姓,吕氏;
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
传说他直到晚年还是因顿不堪,只得垂钓于渭水之滨,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猎,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辅文王,继佐武王,终于成就了灭商兴周之大业。
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所以说他们“历遍穷通”;
吕尚显达的时候,年岁已老了,所以称作“衰翁”。
封建时代的士人由穷到通,总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侥幸成分,也就是说,能够由穷到通的毕竟是少数,此并言“伊吕两衰翁”,伊尹佐汤时年老下否,书无明文,此是连类而及。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若使当时身不遇”。
作者颇有自许之意。
“若使”即假如。
当伊、吕为耕佣、钓叟之时,假如不遇商汤、周文,则英雄终将老死岩壑。
伊、吕是值得庆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运却是大可惋惜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被发现、被赏识、被任用机会,他们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没了的英雄。
下片,“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合,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
《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
”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出,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末,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
伊、吕有真实的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才真正称得起是人才。
因这这是问题的实质之所在,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
结尾,也是对这一句的引申,说伊、吕不仅功盖当世,至今超越千载,也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
在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的背后,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读孟尝君传 文翻注译赏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
唉!
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
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
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参考资料: 1、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九年级上) 2、 陈振鹏.古文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300—1302页 3、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月:第1081—1082页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zú)赖(lài)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不然,擅(shàn)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称:称颂,赞扬。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贵族),封于薛地(今山东省滕县东南)。
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学识或有技艺的人。
归:投奔,投靠。
卒,终于,最终。
赖:依仗,依靠。
其:指门下士。
特:只,仅,不过。
鸡鸣狗盗:孟尝君曾在秦国为秦昭王所囚,有被杀的危险。
他的食客中有个能为狗盗的人,就在夜里装成狗混入秦宫,偷得狐白裘,用来贿赂昭王宠妃,孟尝君得以被放走。
可是他逃至函谷关时,正值半夜,关门紧闭,按规定要鸡鸣以后才能开关放人出去,而追兵将到。
于是他的食客中会学鸡叫的人就装鸡叫,结果群鸡相应,终于及时赚开城门,逃回齐国。
后成为孟尝君能得士的美谈。
雄:长、首领。
耳:罢了。
擅:拥有。
宜:应该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
君王坐位面向南,故云。
制:制服。
夫:发语词。
参考资料: 1、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九年级上) 2、 陈振鹏.古文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300—1302页 3、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月:第1081—1082页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zú)赖(lài)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不然,擅(shàn)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
唉!
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
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
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称:称颂,赞扬。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贵族),封于薛地(今山东省滕县东南)。
士:士人,指品德好、有学识或有技艺的人。
归:投奔,投靠。
卒,终于,最终。
赖:依仗,依靠。
其:指门下士。
特:只,仅,不过。
鸡鸣狗盗:孟尝君曾在秦国为秦昭王所囚,有被杀的危险。
他的食客中有个能为狗盗的人,就在夜里装成狗混入秦宫,偷得狐白裘,用来贿赂昭王宠妃,孟尝君得以被放走。
可是他逃至函谷关时,正值半夜,关门紧闭,按规定要鸡鸣以后才能开关放人出去,而追兵将到。
于是他的食客中会学鸡叫的人就装鸡叫,结果群鸡相应,终于及时赚开城门,逃回齐国。
后成为孟尝君能得士的美谈。
雄:长、首领。
耳:罢了。
擅:拥有。
宜:应该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
君王坐位面向南,故云。
制:制服。
夫:发语词。
参考资料: 1、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九年级上) 2、 陈振鹏.古文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300—1302页 3、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月:第1081—1082页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第一句摆出待批驳的观点,说明世人对孟尝君的传统看法:“孟尝君能得士”。
接着写出这一论点的两个依据:一个是“士以故归之”,这是概括地说;
一个是“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这是从具体事例说。
干净利落,开门见山竖起了要论驳的靶子,可谓“立”。
第二句先用感叹词“嗟呼”加强语气,然后直接了当地驳斥“孟尝君能得士”的说法,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能得士呢?
斩钉截铁,一下子就把“士”和“鸡鸣狗盗”之辈区别看来,开语警策,反驳有力,将“世皆称”云云一笔扫倒,此可谓“驳”。
第三句转折腾挪,加深反驳之意,用反证法提出自己对“士”的标准的看法:“士”必须是可赖以谋国制敌的能人,凭仗齐国强大的国力,得到一个“士”,就可以使齐国成为霸主,制服秦国。
正因孟尝君手下无一真正的“士”,才导致要靠鸡鸣狗盗之徒来帮助孟尝君逃脱秦国,从而证明孟尝君的“士”不足以称为“士”,用事实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
新意独出,直追根本,为一篇文章的旨意所在,此可谓“转”。
第四句承接上文,深入一层,运用逻辑推理解析孟尝君不能得士的原因,又驳首句所讲的“士以故归之”,下断语作结,补足对孟尝君能得士的批驳。
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的理由:鸡鸣狗盗之徒出入其门,真正的士是不会跟孟尝君走的,这一断,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不容置辩,此可谓“断”。
全篇紧紧围绕“孟尝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驳,一转,一断,把孟尝君能得士传统看法一笔扫到,虽转折三次但严谨自然,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参考资料: 1、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九年级上) 2、 陈振鹏.古文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300—1302页 3、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月:第1081—1082页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文翻注译赏
平岸小桥千嶂抱。
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
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
欹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
茫然忘了邯郸道。
平岸小桥千嶂抱。
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
时时自有春风扫。
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
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
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中。
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使得房屋清洁,纤尘皆无。
午枕觉来闻语鸟。
欹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
茫然忘了邯郸道。
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
斜倚枕头,想起当年做官时,听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如隔世。
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
如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40
平岸小桥千嶂抱。
柔蓝一水萦(yíng)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yǎo)窕(tiǎo)。
尘不到。
时时自有春风扫。
柔蓝:柔和的蓝色,多形容水。
萦:萦绕。
《广韵》:萦,绕也。
窈窕:幽深的样子。
午枕觉来闻语鸟。
欹(qī)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
茫然忘了邯郸道。
欹眠:斜着身子睡觉。
袁文《瓮牖闲评》卷五:“朝鸡者,鸣得绝早,盖以警入朝之人,故谓之朝鸡。
”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40
平岸小桥千嶂抱。
柔蓝一水萦(yíng)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yǎo)窕(tiǎo)。
尘不到。
时时自有春风扫。
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
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
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中。
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使得房屋清洁,纤尘皆无。
柔蓝:柔和的蓝色,多形容水。
萦:萦绕。
《广韵》:萦,绕也。
窈窕:幽深的样子。
午枕觉来闻语鸟。
欹(qī)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
茫然忘了邯郸道。
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
斜倚枕头,想起当年做官时,听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如隔世。
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
如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
欹眠:斜着身子睡觉。
袁文《瓮牖闲评》卷五:“朝鸡者,鸣得绝早,盖以警入朝之人,故谓之朝鸡。
”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40
平岸小桥千嶂抱。
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
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
欹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
茫然忘了邯郸道。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
历来的评论家,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
其实,这首词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色。
此词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诗入词。
起首二句写得极为娟秀,为人所称誉,乃融化他人诗句而来。
吴聿《观林诗话》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词,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之句。
盖追用其词。
”此见词人善于融炼诗句,浑然天成。
他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精华,调合得巧妙自然。
“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
他同期写的《竹里》诗可与此参读:“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
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此即词中“茅屋数间”的一般情景。
“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诗的全部情景,但情韵连续,融成一片,更见精严。
“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
“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恍如隔世。
这并非久静思动,却是绚烂归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应。
其比较的结果,马上的鸡声还是比此时枕上的鸟声动听。
此意由下文再补足。
“忽忆故人今总老”,反衬自己之已老。
而此时贪爱闲话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见唐沈既济《枕中记》)。
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而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
参考资料: 1、 盖国梁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19-521
伤春怨·雨打江南树 文注赏
雨打江南树。
一夜花开无数。
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与君相逢处。
不道春将暮。
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雨打江南树。
一夜花开无数。
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与君相逢处。
不道春将暮。
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恁:音nèn,拿奋反,如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雨打江南树。
一夜花开无数。
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与君相逢处。
不道春将暮。
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这首词上阕写景,表明春色将残。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
”起首二句写春到江南景色。
江南多雨,连贵如油的春雨也不稍缺,所以“雨打江南树”。
“雨”是飘飘洒洒的细雨,是知时节的好雨,是杏花春雨江南的春雨,而不是孟浩然《春晓》中所写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是催开百花的及时雨,而不是摧残百花的风雨,所以下句才说“一夜花开无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诗句)春雨降下,一夜之间,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天来到了。
这是写初春景色。
但是好景不长,时不我待,转瞬之间,阳春三月已过,就到暮春时节。
“绿树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三四两句写暮春景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是“绿树成阴果满枝”了,花期已过,累累果实已经挂满枝头。
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果树下已有游人踏出的归路,说明花期已过,游人渐少。
上阕纯写春景,但写景中已露惜春之意。
下阕抒情,词人欲留住春光。
“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
”一二句写词人与他的挚友刚相逢,正欲共赏美丽春景,无奈已经到了暮春,花事已残。
这当然十分令人惋惜,于是词人还想作最大努力,把春光留住:“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作者无法,便把希望寄托东风身上。
他端着酒杯,向东风祈祷:东风呀,你继续地吹吧,不要匆匆而去。
他知道,只要东风浩荡,春意便不会阑珊。
通过这一举动,词人的惜春之情、留春之意便跃然纸上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示长安君 文翻注译赏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年轻时别离,那种情意是不轻的;
如今老了,连相见也使我感到伤心。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随意准备些酒菜,为的是边吃边聊;
灯火昏暗,我们把别后所见所思,互相倾吐,直到夜深。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我正在感慨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却又要离开你去万里外的辽国,冒着风沙旅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要问我何日相会,怎说得准?
你见到那鸿雁南飞,会有我捎来平安的家信。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 3、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6-207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意非轻:情意不是轻的。
怆(chuàng)情:悲伤。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草草:随便准备的。
杯盘:指的是酒和菜。
昏昏:昏暗,光线暗淡。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后期:后会的日期。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 3、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6-207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年轻时别离,那种情意是不轻的;
如今老了,连相见也使我感到伤心。
意非轻:情意不是轻的。
怆(chuàng)情:悲伤。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随意准备些酒菜,为的是边吃边聊;
灯火昏暗,我们把别后所见所思,互相倾吐,直到夜深。
草草:随便准备的。
杯盘:指的是酒和菜。
昏昏:昏暗,光线暗淡。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我正在感慨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却又要离开你去万里外的辽国,冒着风沙旅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要问我何日相会,怎说得准?
你见到那鸿雁南飞,会有我捎来平安的家信。
后期:后会的日期。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 3、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6-207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诗以议论起,用递进法展开。
先说自己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在年轻时就对离别看得很重,到了年老,即使是会面,也引起心中的伤悲。
对句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年老了,会一次少一次,所以相见时对未来充满感伤;
一是有会必有别,因为对离别的感伤,就连对会面也感到心情沉重起来。
毕竟,与别相比,会还是快乐的。
第二联写会面时的亲情。
兄妹俩随意准备了些酒菜,只是为了把酒谈话,话很多,一直到夜间,还在昏暗的灯光下说着。
这两句,很形象地刻绘了兄妹俩的感情,都是就眼前实事组织进诗,显得十分亲切;
比那些着意雕镂、粉饰拔高的话自然得多。
正因为如此,这联成为传诵的名句。
宋吴可《藏海诗话》云:“七言律一篇中必有剩语,一句中必有剩字,如‘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如此句无剩字。
”赞赏了句中用语稳妥,浑成一气。
同时,王安石的诗以善用叠字闻名,这联中两个叠字也用得很成功。
“草草”二字,说出了兄妹俩的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
“昏昏”二字,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
下半四句写别,呼应首联。
刚刚在叹息已经三年没有见面,知心话说不完,眼下自己马上又要到万里外的辽国去,诗便自然而然地转入惆怅,话题也就引入别后。
于是,妹妹挂念地问:“后会在什么日子?
”兄长只能含糊地回答:“见到大雁南飞,我就会从北国带回消息了。
”其实,诗人自己不能预料会面的日子。
诗就在无可奈何的气氛中结束,留下了一丝安慰,一个悬念。
这首诗没有用一个典故,把人所习见的家庭生活细节捡选入诗,而以传神的语言表达出来,是那么地质朴自然,因而成为王安石七律中的名作。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58-159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