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道中二首 文
承知府待制诞生之辰辄广善怀菩萨故事成古诗 文
岁星欲吐芒不开,昴星避次光低回。
麒麟鸑鷟纷夹侍,善怀菩萨当重来。
仙公风流今几岁,再托高门瑞当世。
买香趁浴惊众聋,要识此僧今我是。
金粟后身何足言,释迦亲送非虚传。
稽首西来大菩萨,住世小劫须千年。
宰官说法聊应会,余事文章亦三昧。
世间底物堪寿公,本自金刚无可坏。
红葵 文
襄邑道中 文翻注译
咏牡丹 文翻译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参考资料: 1、 张海鸥主编 .宋名家诗导读 .广东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 .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了,回望故乡洛阳,路是那么的漫长。
一自:自从。
胡尘:指金兵。
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
《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
”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青墩(dūn)溪畔(pàn)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岁月使我变得衰老不堪,今天,我独自一个,流落在青墩溪畔,在煦煦春风中,欣赏着盛开的牡丹。
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
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参考资料: 1、 张海鸥主编 .宋名家诗导读 .广东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 .
春寒 文翻注赏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
料峭的春寒还未结束,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开放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阳市。
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 海棠不惜胭(yān)脂(zhī)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
也泛指红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
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
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
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因此,头两句的“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诗人则“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
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
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
诗人点化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别创意境,不但更具风致,而且更具品格。
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送人归京师 文翻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山村中仍旧幽梦不断。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奴的我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