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思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叶翠之绿。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124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7-228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燕草:指燕地的草。

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秦桑:秦地的桑树。

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

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君:指征夫。

怀归:想家。

妾:古代妇女自称。

此处为思妇自指。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wéi)。

罗帏:丝织的帘帐。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124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7-228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叶翠之绿。

燕草:指燕地的草。

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秦桑:秦地的桑树。

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

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君:指征夫。

怀归:想家。

妾:古代妇女自称。

此处为思妇自指。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wéi)。

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

罗帏:丝织的帘帐。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124 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27-228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此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此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

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

“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

“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

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

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

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

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

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

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

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

“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

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

元代萧士赟对此诗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

诗中看似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旧时俗话说:“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

”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

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

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

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

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51-252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

(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

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

(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

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

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

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参考资料: 1、 陈耳东,陈笑呐.情词: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页 2、 吴熊和,沈松勤.唐五代词三百首:岳麓书社,1994.04:第2页 3、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3页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míng)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平林:平原上的林木。

《诗·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

” 毛 传:“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

”漠漠:迷蒙貌。

烟如织:暮烟浓密。

伤心:极甚之辞。

愁苦、欢快均可言伤心。

此处极言暮山之青。

暝色:夜色。

玉阶空伫(zhù)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

(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玉阶:玉砌的台阶。

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

谢眺《秋夜》诗:“夜夜空伫立。

”归:一作“回”。

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

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

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

“更”一作“连”。

参考资料: 1、 陈耳东,陈笑呐.情词: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页 2、 吴熊和,沈松勤.唐五代词三百首:岳麓书社,1994.04:第2页 3、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3页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míng)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

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平林:平原上的林木。

《诗·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

” 毛 传:“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

”漠漠:迷蒙貌。

烟如织:暮烟浓密。

伤心:极甚之辞。

愁苦、欢快均可言伤心。

此处极言暮山之青。

暝色:夜色。

玉阶空伫(zhù)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

(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

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

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

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玉阶:玉砌的台阶。

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

谢眺《秋夜》诗:“夜夜空伫立。

”归:一作“回”。

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

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

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

“更”一作“连”。

参考资料: 1、 陈耳东,陈笑呐.情词: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页 2、 吴熊和,沈松勤.唐五代词三百首:岳麓书社,1994.04:第2页 3、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3页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连短亭。

(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

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

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这首词选择的时间是一个暮色苍茫、烟云暖暧的黄昏,季节是秋冬之交。

开头两句为远景,“平林漠漠烟如织”便传达出一种空寞惆怅的情绪,它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如烟如织,扯也扯不开,割也割不断。

就连那远处碧绿的山色也使人着恼,叫人伤感。

这似乎是静态的写生,是一种冷色的画面,但静态之中又夹杂着主观的感受,给人一种潜在的骚动感,撩人意绪。

接着,这种骚动感由潜在到表面化了。

“暝色”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一个“入”字使整个画面波动起来,由远及近、由潜在到表面化。

看起来是客观景物感染了其人,实际上是此人内心感受在不断深化。

至“有人楼上愁”句,这个由客观到主观、由物到人的过渡完成了。

这个“愁”字把整个上片惆怅空寞的情绪全部绾结在一起,同时又自然地过渡到下片。

承上启下,臻于绝妙。

  下片立足于主观的感受上。

在暮霭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

“空”也是上片所勾画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结果。

主观情绪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立刻又融入了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

这一句插得很巧妙。

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成强烈的对照。

一方面,南宿鸟急归反衬出人的落拓无依;

另一方面,宿鸟急归无疑地使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加剧烈。

于是,整个情绪波动起来。

如果说上片的“愁”字还只是处于一种泛泛的心理感受状态,那么,现在那种朦胧泛泛的意识逐渐明朗化了。

它是由宿鸟急归导发的。

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

可是归程在何处呢?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

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间。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

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

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

”短短的一首词中,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烟霭、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短亭,借此移情、寓情、传情,手法极为娴熟,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活动,反映了词人在客观现实中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无限落拓惆怅的愁绪。

  历来解说此词,虽然有不少论者认为它是眺远怀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却说它是羁旅行役者的思归之辞。

后一种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莹《湘山野录》所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一语的影响。

以为既然题于驿楼,自然是旅人在抒思归之情。

其实,古代的驿站邮亭等公共场所以及庙宇名胜的墙壁上,有些诗词不一定是即景题咏,也不一定是写者自己的作品。

细玩这首词,也不是第一称谓,而是第三称谓。

有如电影,从“平林”、“寒山”的远镜头,拉到“高楼”的近景,复以“暝色”做特写镜头造成气氛,最终突出“有人楼上愁”的半身镜头。

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场景变换。

下片的歇拍两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拟出画中人的心境。

而且词中的“高楼”、“玉阶”,也不是驿舍应有之景。

驿舍邮亭,是不大会有高楼的,它的阶除也决不会“雕栏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画栋雕梁”形容一样。

同时,长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

即使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苍茫中视野所能及。

何况“长亭更短亭”,不知凡几,当然只能意想于心头,不能呈现于楼头人的眼底。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16页

长歌行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桃李花得日而开,花朵缤纷,装点新春。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东风已经复苏万物,草木皆似欣欣欲语。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枯枝上发出了美丽的新叶,涸流中也清泉汩汩,一片生机。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造化运转着天地,太阳乘着日车不停地飞奔。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如果不早立功名,史籍怎能写上您的名字?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

桃李须待春天,但谁能使春日永驻不逝?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时不我待,富贵与神仙两者皆会错肩而过。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金石之坚尚会销蚀殆尽,风霜日月之下,没有长存不逝的东西。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我深深地畏俱日月如梭而逝,因此才欢歌纵酒,强以为欢。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就像是秋天寒霜下的蒲柳,倏忽之间,老之将至,身已衰矣!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39-240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待:一作“得”。

荣华:草木茂盛、开花。

《荀子·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东风:春风。

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

”百物:犹万物。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脩之。

”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枯枝”句:谓枯枝生新叶,皆可爱也。

大力运天地,羲(xī)和无停鞭。

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驾御日车的神。

《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王逸注:“羲和,日御也。

” 功名不早著,竹帛(bó)将何宣。

竹帛: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

引申指书籍、史乘。

《史记·孝文本纪》:“然后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

”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shì)白日。

务:需要。

青春:指春天。

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

《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

”贳:出借,赊欠。

富贵与神仙,蹉(cuō)跎(tuó)成两失。

蹉跎:失意;

虚度光阴。

南朝齐谢朓《和王长史卧病》:“日与岁眇邈,归恨积蹉跎。

” 金石犹销铄(shuò),风霜无久质。

销铄:熔化,消磨。

汉枚乘《七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欢:一作“饮”。

秋霜不惜人,倏(shū)忽侵蒲柳。

倏忽:迅疾貌,形容出乎意外之快。

《吕氏春秋·决胜》:“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

”蒲柳:即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

蒲与柳都早落叶,这里用来比喻人的早衰。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篇》:“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39-240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桃李花得日而开,花朵缤纷,装点新春。

待:一作“得”。

荣华:草木茂盛、开花。

《荀子·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东风已经复苏万物,草木皆似欣欣欲语。

东风:春风。

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

”百物:犹万物。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脩之。

”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枯枝上发出了美丽的新叶,涸流中也清泉汩汩,一片生机。

“枯枝”句:谓枯枝生新叶,皆可爱也。

大力运天地,羲(xī)和无停鞭。

造化运转着天地,太阳乘着日车不停地飞奔。

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驾御日车的神。

《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王逸注:“羲和,日御也。

” 功名不早著,竹帛(bó)将何宣。

如果不早立功名,史籍怎能写上您的名字?

竹帛: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

引申指书籍、史乘。

《史记·孝文本纪》:“然后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

”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shì)白日。

桃李须待春天,但谁能使春日永驻不逝?

务:需要。

青春:指春天。

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

《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

”贳:出借,赊欠。

富贵与神仙,蹉(cuō)跎(tuó)成两失。

时不我待,富贵与神仙两者皆会错肩而过。

蹉跎:失意;

虚度光阴。

南朝齐谢朓《和王长史卧病》:“日与岁眇邈,归恨积蹉跎。

” 金石犹销铄(shuò),风霜无久质。

金石之坚尚会销蚀殆尽,风霜日月之下,没有长存不逝的东西。

销铄:熔化,消磨。

汉枚乘《七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我深深地畏俱日月如梭而逝,因此才欢歌纵酒,强以为欢。

欢:一作“饮”。

秋霜不惜人,倏(shū)忽侵蒲柳。

就像是秋天寒霜下的蒲柳,倏忽之间,老之将至,身已衰矣!

倏忽:迅疾貌,形容出乎意外之快。

《吕氏春秋·决胜》:“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

”蒲柳:即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

蒲与柳都早落叶,这里用来比喻人的早衰。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篇》:“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39-240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李白这首《长歌行》深受同题古辞的影响。

长歌行古辞或写及时建功立业,不要老大伤悲;

或写游仙服药,延年长寿;

或写游子思乡,感伤人命短促。

陆机《长歌行》恨功名薄,竹帛无宣;

谢灵运《长歌行》感时光流速,壮志消磨;

梁元帝《长歌行》写及时行乐;

沈约《长歌行》写羁旅行后倦恋金华殿,功名未著,竹帛难宣。

总之李白之前运用长歌行古题者,均触景感时,抒写悲伤之情,寄寓着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怅惘感伤的心灵。

李白由此感悟人生,联想反思自己功业无成,游仙不果,重蹈古人的覆辙,陷入痛苦之中,不抒不快。

于是尽情倾吞,激昂文字,悲歌式的心灵,融汇着千古人所共有的情愫,感发着人意,体验着人生的苦乐。

  此诗前十句为第一段。

开端两句,总述桃李迎春得朝阳而鲜花怒放,争芳吐艳,然而它也只是荣华当年。

一年一度春芳桃李,这是自然规律,因而桃李花开是春天的象征,是美好的象征。

经过幽闭冬藏的寒日笼照之后,转而接受春日温暖的朝阳抚摸,使大地万物顿感复苏,呈现了活跃的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精神倍增,昂扬奋进,这是物之常理与人之常情。

故人们把人生美好时刻称之为青春。

可是作者认知不限于此,而更深入探索桃李迎春吐艳,其条件是须春阳细腻的化育,苦心无私地用功,生存发展离不开春日阳光。

由此作者更悟出君臣关系的相互依存的道理,预伏后面“功名不早著”之因。

日这个描写意象在古诗中曾有象征君王之意。

桃李遇春阳而开,贤相逢明君而荣,自然常律与人事常理,有其相似之点,明写桃李,暗喻君臣事理。

这可能是用“得日开”的甘苦用心吧!美好意象的描写,深含着美好感情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美虽美;

但尤感不足之处,只是荣华当年,因而更值得珍惜。

接着作者连用四句诗赞美春光之妙用,“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芬。

”东风送暖,遍吹大地万物,阳气萌发,万物从蛰伏中苏醒,争现新姿,构成了一个生命律动的美的境界。

因而草木尽欲显露英姿,冬日的枯枝丑叶败落净尽。

“无丑叶”的对应之意是“竟美叶”。

已经乾涸的水泉,也喷吐着清香的水柱。

这四句从开端的桃李花开一点,铺叙春回大地的全景。

桃李艳美又衬托东风不停地化育万物,草木换新颜,涸泉复吐清芬,尽现出春之美,写出春之境界。

总上六句诗正是诗人触景所生之美感,又以平淡自然的文字与诗句,绘成春光美的形象与意境,诗人入于境中,而又出于境外,妙笔生花,与境冥合。

于平淡的描写中凝聚着深蕴美与哲理性认知,然而它绝不同于自然教科书的说理。

这一段后四句则由上面春光境界的描写而转入讨论,发抒感慨,寻求造成这一美景的力量来源。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作者依据中国古代哲学家见解,也认为这是自然界的神力,运转天地,故而有春、夏、秋、冬四季,因而也就生成了宇宙中万物的自然生存、发展、死亡的各自规律,形成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不过人们总是偏爱春日,而厌恶冬日,不过这是当时人们无法改变这一阴阳变化的规律。

当然他们也从天地运行不止,时光流速,永无停止中,观察万物的生衰,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悟出了一个人生道理,人亦应如春日桃李花一样,要在青春的美好时刻,展示怀抱,建立丰功伟业。

生时为人们仰慕赞美,死后美名留青史,千古流芳。

可是在现实中的李白,虽有美好的理想和作人的价值观,以及奋进不止的精神,但由于得不到“日”(皇帝)的温暖抚育,年华老大,驾着六龙的日神车,驭手羲和又催赶不停,如不能在青春时早立功名,就更不能留名于竹帛的史书之中。

默默无闻地离开人世,故深为痛恨。

外在的无形压力与内在愤激之情的积郁,终于迸发出忧患不平的心声。

从过去的借鉴,目前的现状,到未来的预测,拓展时空,言浅而意深,雅正而浑厚,发展了五言古诗的传统特点。

诗写到这里诗情与意旨都该停顿,但留给人们的是为何功名不早立,结局又是如何的悬念。

  诗的后十句为第二段。

头两句照应开端,深化诗意。

桃李既然是专在追求青春,应青春而显美容。

那么有人能赊取太阳,使其不动,青春不是永在吗?

“谁”字有疑问之情,本是不能之事,设想其能,从幻想中慰勉自己,从幻境中享受快感,从而减轻了心里压力,从困境得到解脱。

然而幻想是暂时的,当其转化为现实之时,也就从狂热转化为冷静,用理智滤取生活的轨迹,明确是非与得失,于是铸成“富贵与神仙,蹉跎两相失”的痛定思痛的诗句。

对于自己的言行作出了新的判断,知昨日之非。

追求富贵功名,神仙长生,这是统治阶级的享乐意识和人生价值观。

当了官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志,自然富而且贵。

于此又滋生长生不死的幻想和妄求,目的永远保持自己的权贵地位与富裕的生活条件,名与利两收。

求官不得则游仙,表示超然物外,清高自恃,平等官吏,也能获得美名。

可在唐代它又是作官的终南捷径,初盛唐的封建士人多通此径。

李白亦不例外,拜谒官吏,寻访名山高僧仙师,获取功名富贵。

于今两相失败,一事无成,虚度年华,悔恨不及,再次跌入痛苦的深渊之中。

进而想到古人曾说的“人生非金石,”“寿无金石固,岂能长寿考”,于是发展成为“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就算人生如金石之固,可金石在长久的风霜侵袭与磨蚀之下,也会使完整之体粉碎为沙砾,更不用说人又不是金石。

春之桃李、草木、清泉等也自然难以保持它们春日美姿了。

言外之意,人不能长生,其功名富贵就要及早得到,否则就有得不到危险;

既或得到了也难以长存。

所以古人求仕的经验,“早据要路津”,实现竹帛留名的人生价值。

表面上看这两句与前两句无关,然而它是似断实连,是对游仙长生的否定。

诗意的发展,感情跳荡,思潮起伏的写照,因而表现为诗句的跳跃性,留给人们以悬念,追求究竟,诱人深入,弄得水落石出。

当其悔恨昨非之时,必然改弦更张,作出新的抉择,“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及时行乐,纵情歌唱,酣饮消忧。

否则就要落在时间的后面,衰朽之躯,想行乐也不可能了,空空地走向死亡世界,白活了一生。

一个“强欢”,透露出其内心曲隐之愁情,是不情愿地造作欢情,是无欢心地造作欢情,是借歌与酒消解胸中愁情,是一时的麻醉。

这种有意识麻醉自己是心灵更痛苦的表现,这是李白艺术上超常的表现,发人人所感而尚未意识到的内心深曲。

这是大家路数,而非小家捉襟见肘的手法。

然而,就是这一点强作排解的自我克制的希望,也难以达到与满足,痛心地写下了结尾诗句:“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严酷的秋霜从无仁爱之心,萧杀万物,于人也无所惜,突然间降临,侵害蒲柳之姿。

蒲柳为草木之名,体柔弱而经不起风霜,经霜而枯枝败叶,苦无生机。

这里是用典,《世说新语》记载,顾悦与梁简文帝同岁,而顾发早白。

简文帝问顾“卿何以先白?

”顾答:“蒲柳之姿,望秋而落;

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蒲柳之姿是顾自指,松柏之姿喻简文帝。

李白用此典切合自己身份,微贱之躯,经不得风霜摧残。

秋霜这里既是自然的威力,同时又是象征邪恶的政治势力的残酷打击。

以不可抗御的力量打击毫无准备的柔弱微贱之躯,其结果不言自明。

结句不仅含蕴丰厚,而感情也至痛。

令人不平,催人泪下。

真是可以称作长歌当哭之作。

  李白这篇乐府诗综合前人同题之作的长处,而自成一格,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清新俊逸,奇伟特出,是大家手笔。

诗以比兴诗句开其端,触景生情,但它并非泛咏桃李荣谢,人生无常,及时行乐之作,而是表现出用常得奇,抒写出超出常人的胸怀壮思,生命的价值。

绝非庸庸碌碌的小人私欲,它是盛唐时代精神的高扬。

它描写出一代人的精英的爱国衷肠,对美好的自然春景的赞颂,对爱美与追求美好理想的倾诉,对自己事业无成的愤懑及自我解脱不成的痛苦,敞开心扉,让人们尽情了解他的内心衷曲。

一颗跳荡的心,激荡的变化,万端的感情,牵动着优美的自然画面,透视出社会的不公正。

美好理想总是难以兑现,为此而忧患着,抗争着,终不免遭受秋霜的厄运。

美好的人性遭受摧残,不是一个时代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中共有的现象。

盛唐社会尤其如此,令人深思。

  李白成功地塑造这天才者遭受厄运的心象,还借助于他熔铸古诗的叙事、抒情、议论手法于一炉,运用得出神入化,挥洒自如,成为一个完整艺术表现体系,只见诗境美,而不见技法。

这正是李白所追求的清真美。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212-215

上李邕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50-351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bǒ)却沧溟水。

假令:假使,即使。

簸却:激起。

沧溟:大海。

恒:常常。

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余:我。

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

见《新唐书·礼乐志》。

宋本“宣父”作“宣公”。

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50-351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

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bǒ)却沧溟水。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假令:假使,即使。

簸却:激起。

沧溟:大海。

恒:常常。

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余:我。

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

见《新唐书·礼乐志》。

宋本“宣父”作“宣公”。

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50-351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

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

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

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

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

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

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

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

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大鹏的神力。

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

“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

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

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

《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

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

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

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

”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

“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58-159

沙丘城下寄杜甫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

高枕安卧在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沙丘城边有苍老古树,白日黑夜沙沙有声与秋声相连。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鲁地酒薄难使人醉,齐歌情浓徒然向谁。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托着我的深情。

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

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

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89-490 .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

沙丘城一说为位于今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东、大汶河南下支流洸河(今名洸府河)分水口对岸。

而根据1993年出土于兖州城东南泗河中的北齐沙丘城造像残碑(又名沙丘碑),兖州古地名为沙丘,又名瑕丘,于唐代为鲁西南重要治所,李白应于此居住。

由于此重大考古发现,学术界基本上认同兖州为李白居住之沙丘城。

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

竟:究竟,终究。

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

《晋书·陶潜传》:“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

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夕:傍晚,日落的时候。

连:连续不断。

秋声:秋风吹动草木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鲁酒”两句:古来有鲁国酒薄之称。

《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

”此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

齐歌之艳,听之无绪。

皆因无共赏之人。

鲁、齐:均指山东一带。

空复情:徒有情意。

思君若汶(wèn)水,浩荡寄南征。

汶水:鲁地河流名,河的正流今称大汶河,其源有三:一发泰山之旁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流经兖州瑕丘县北,西南行,入大野泽。

耿元端说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里处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联想到汶水,不能认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

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

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89-490 .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

高枕安卧在沙丘城。

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

沙丘城一说为位于今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东、大汶河南下支流洸河(今名洸府河)分水口对岸。

而根据1993年出土于兖州城东南泗河中的北齐沙丘城造像残碑(又名沙丘碑),兖州古地名为沙丘,又名瑕丘,于唐代为鲁西南重要治所,李白应于此居住。

由于此重大考古发现,学术界基本上认同兖州为李白居住之沙丘城。

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

竟:究竟,终究。

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

《晋书·陶潜传》:“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

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沙丘城边有苍老古树,白日黑夜沙沙有声与秋声相连。

夕:傍晚,日落的时候。

连:连续不断。

秋声:秋风吹动草木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鲁地酒薄难使人醉,齐歌情浓徒然向谁。

“鲁酒”两句:古来有鲁国酒薄之称。

《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

”此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

齐歌之艳,听之无绪。

皆因无共赏之人。

鲁、齐:均指山东一带。

空复情:徒有情意。

思君若汶(wèn)水,浩荡寄南征。

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托着我的深情。

汶水:鲁地河流名,河的正流今称大汶河,其源有三:一发泰山之旁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流经兖州瑕丘县北,西南行,入大野泽。

耿元端说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里处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联想到汶水,不能认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

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

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89-490 .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

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

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

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

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

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

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

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

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

”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

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

“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

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

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

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

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

“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

“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

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

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

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

”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

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

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

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

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85-286 .

长相思三首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更多
长相思,在长安。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孤灯昏暗暗思情无限浓烈,卷起窗帘望明月仰天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亲爱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长相思,摧心肝。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日色将尽花儿如含着烟雾,月光如水心中愁闷难安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刚停止弹拨凤凰柱的赵瑟,又拿起蜀琴拨动那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只可惜曲虽有意无人相传,但愿它随着春风飞向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思念你隔着远天不能相见。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过去那双顾盼生辉的眼睛,今天已成泪水奔淌的清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假如不相信我曾多么痛苦,请回来明镜里看憔悴容颜。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美人在时,有鲜花满堂;美人去后,只剩下这寂寞的空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床上卷起不睡的锦绣袭被,至今三年犹存昙香。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香气是经久不润了,而人竟也有去无回。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这黄叶飘髦更增添了多少相思?露水都已沾湿了门外的青苔。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49-50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2-143 . 3、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65-966 . 4、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71-72 .
长相思,在长安。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和结尾。 络(luò)纬(wěi)秋啼金井阑(lán),微霜凄凄簟(diàn)色寒。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金井阑:精美的井栏。簟:供坐卧用的竹席。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wéi)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lù)水之波澜。渌:清澈。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关山难:关山难渡。 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欲素:一作“如素”。素:洁白的绢。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shǔ)琴欲奏鸳(yuān)鸯(yāng)弦。赵瑟:一作弦乐器,相传古代赵国人善奏瑟。蜀琴:一作弦乐器,古人诗中以蜀琴喻佳琴。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此处泛指塞北。 忆君迢(tiáo)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横波:指眼波流盼生辉的样子。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yú)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卷不寝:一作“更不卷”。闻余:一作“犹闻”。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落:一作“尽”。湿:一作“点”。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49-50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2-143 . 3、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65-966 . 4、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71-72 .
长相思,在长安。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常以“长相思”三字开头和结尾。 络(luò)纬(wěi)秋啼金井阑(lán),微霜凄凄簟(diàn)色寒。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金井阑:精美的井栏。簟:供坐卧用的竹席。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wéi)望月空长叹。孤灯昏暗暗思情无限浓烈,卷起窗帘望明月仰天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亲爱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lù)水之波澜。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渌:清澈。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关山难:关山难渡。 长相思,摧心肝。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日色将尽花儿如含着烟雾,月光如水心中愁闷难安眠。欲素:一作“如素”。素:洁白的绢。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shǔ)琴欲奏鸳(yuān)鸯(yāng)弦。刚停止弹拨凤凰柱的赵瑟,又拿起蜀琴拨动那鸳鸯弦。赵瑟:一作弦乐器,相传古代赵国人善奏瑟。蜀琴:一作弦乐器,古人诗中以蜀琴喻佳琴。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只可惜曲虽有意无人相传,但愿它随着春风飞向燕然。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此处泛指塞北。 忆君迢(tiáo)迢隔青天。思念你隔着远天不能相见。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过去那双顾盼生辉的眼睛,今天已成泪水奔淌的清泉。横波:指眼波流盼生辉的样子。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假如不相信我曾多么痛苦,请回来明镜里看憔悴容颜。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yú)床。美人在时,有鲜花满堂;美人去后,只剩下这寂寞的空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床上卷起不睡的锦绣袭被,至今三年犹存昙香。卷不寝:一作“更不卷”。闻余:一作“犹闻”。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香气是经久不润了,而人竟也有去无回。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这黄叶飘髦更增添了多少相思?露水都已沾湿了门外的青苔。落:一作“尽”。湿:一作“点”。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49-50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42-143 . 3、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65-966 . 4、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71-72 .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其一   这首诗大致可分两段。第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   其二   此诗首句“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开篇造境,渲染了愁苦迷蒙的相思气氛,暮色低沉烟雾缭绕的景物特征使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压抑之感,奠定了整首诗的悲凉调子。夕阳斜暮,渐渐西沉,几簇花丛在低沉的暮色里显得朦朦胧胧,如被烟雾缠绕。这种如烟似梦的感知显然部分来源于思妇的眼睛,来源于思妇被相思愁绪紧紧包裹的内心。牵肠挂肚的相思使思妇所观所感的一切都带上了浓重的忧郁色彩,不独花朵,也非烟雾使然。黑夜拉开帷幕,思妇却没有进入梦乡,对丈夫切切的思念使她辗转反侧无法成眠。更可恼的,是那一轮明月,依旧发出如绢如素光洁皎然的光辉,透过孤独的窗棂,搅得多情人心绪难宁。在这句诗中,代表着团圆的明月,因其特定情境而被诗人塑造成一个冷漠的、不解离人情怀的形象。北宋晏殊《蝶恋花》有“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也是这个意思。面对月色如水良辰美景,思妇却只能让他虚设,想起从前种种,一颗心久久不得平静。虽然思念只是徒劳,却也心甘情愿,无心睡眠。“日”与“月”在交替,白昼与黑夜在轮回,思妇的相思也像波浪中的小船,翻腾不息,相思之苦,也只有思妇最为明了。诗人用“愁”字把这种感情明白地表达出来。   接下来诗人描写了无法安睡的思妇,只好在月下弹一曲哀伤凄美的琴瑟,在回忆和期待中与心上人夫唱妇随。是有“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两句,琴瑟合鸣,鸳鸯凤凰都是用来喻指夫妻美满之意,诗人在这里互文见义,旨在表达思妇望夫心切而又无法排解的愁绪。琴瑟都作为传情达意之物,至于“蜀琴”,更被人传说与司马相如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有所关联。但如今琴瑟独鸣,凤凰曲难成,原本以为可以白头到老长相厮守的一对鸳鸯,竟然也天各一方,思妇的伤情可想而知。就连这思君念君为君弹奏的一首相思之曲,也无法令心上人听到,关山重重,天遥地远,纵有动听的音符,又弹于谁听呢?   紧承这个疑问,作者继续写出,“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曲中真意,绮丽动人,但此情此曲,却无人为我传递,思妇惆怅抱憾也于事无补。只有忽发奇想,托明日和煦的春风飞往燕然,送到夫君的手里,带去我的相思。燕然山远在塞北边疆,就算把相思曲寄到又能如何呢?范仲淹有诗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做此诗的一个补充。只要边疆未靖,那么重逢之念便是惘然。只是思妇的一点聊胜于无的假想罢了。但不管怎样,诗人的奇特想象仍然令人惊叹,思妇情之真、情之切,也令人为之唏嘘。   “忆君迢迢隔青天”独立成句,又承上启下,以青天的夸张比喻两人相隔万里,从而引出下文思妇回到现实,顾影自怜独自凄凉的描写。   这四句诗可以看作是同一个情形的表达,思妇揽镜自照,发现自己容颜憔悴,不禁悲从中来无法断绝。“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是唐时名句,形象而巧妙、夸张而令人信服地写出了相思成空的思妇的哀伤之状。曾经清澈如水明眸善睐的双眼,而今却成了流泪不止的两眼清泉,如此的想象和夸张让思妇的形象更具灵动的色彩,艺术之美感也更加深入人心。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一样,令人为之动容。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一句则深得含蓄隽永之妙,以思妇的口吻直抒对丈夫的思念,与前一句相得益彰。思妇不关心自己的容颜憔悴,也不担心自己双眼如泪泉,反而殷殷的希望,丈夫能够早日出现,哪怕他不相信自己切肤入骨的思念也无所谓,只要他早日归来,断肠人也就心满意足了。所谓“不信”云云,无须深究,只是夫妻俩的窃窃私语,取镜相照,更是带有了闺房亲密的意味,显然,在诗人奇特的构思中,在思妇恍惚的思念中,一切又都进入了想象。   其三   这首诗一题为《赠远》,一题为《闺情》,而《全唐诗》卷二十五把它与前两首收在一起,题为《杂曲歌辞·长相思三首》。   这首诗开头“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馀空床”两句诗,是写美人“在时”和“去后”心灵的巨大落差。美人在时,鸟语花香,满堂生辉;美人去后,花儿凋落,只留下一张空空的床。这里并不是说满堂真的有花儿盛开,而是因为有了美人的存在,心灵的花儿缤纷烂漫,姹紫嫣红。有美一人在我堂,满室生辉留余香。因为屋子里有美人的身影,有美人的言笑,有美人的步态,一切便鲜活起来,灵动起来,也便有了流动的气韵和色彩。只因美人在侧,花是艳的,天是蓝的,风是柔的,雨是润的。而今,物是人非,只有一张空闲着的床,再也不想去触碰。   诗人不言他物,只选择一张空床,来突出美人离去后的孤独寂寞,是很具匠心的。看到床,他想到了什么呢?他大概想到曾经的床笫之欢,想到了美人的冰肌玉骨,想到了美人的温柔缠绵,想到了美人的娇羞软语吧。美人在怀时,他度过了多少个销魂的夜晚。良宵苦短,日高庸起,那相爱相守的一幕幕,而今,都化作了梦。美人在时,越是幸福快乐,她离去后就越是孤苦和思念。   美人离开后,床上的绣被也被卷了起来,三年后还能闻到美人的余香。香气缭绕不绝,而美人还没有回来。多少相思,多少难眠之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实不是那香气真的还在,那是相思者思念至极的嗅觉错乱。被搁置了三年的空床,被卷起了三年的绣被,不可能会还留有香气。   花和床本是无情物,但一旦与自己喜欢的人有关,便涂抹上了感情色彩。所以,杜甫才会有“感时花溅泪”。《诗经·邶风·静女》中,那个年轻的男子等着心仪的女子,没有等着,抓耳挠腮之际,摆弄着女子送他的荑草,欣喜地吟唱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在他的眼里,荑草美得出奇,但这并不是荑草真的很美,而是美人送给他的,饱含着爱意。 参考资料: 1、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45-348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54-255 .

送友人入蜀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35-136页 .

见说蚕丛路,崎(qí)岖(qū)不易行。

见说:唐代俗语,即“听说”。

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

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

崎岖:道路不平状。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紧靠峭壁,山崖好像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

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著马头而上升翻腾。

芳树笼秦栈(zhàn),春流绕蜀(shǔ)城。

芳树:开著香花的树木。

秦栈: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

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

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

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升沉:进退升沉,即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

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35-136页 .

见说蚕丛路,崎(qí)岖(qū)不易行。

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

见说:唐代俗语,即“听说”。

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

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

崎岖:道路不平状。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

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紧靠峭壁,山崖好像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

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著马头而上升翻腾。

芳树笼秦栈(zhàn),春流绕蜀(shǔ)城。

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芳树:开著香花的树木。

秦栈: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

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

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

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升沉:进退升沉,即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

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35-136页 .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称的抒情诗,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这两方面落笔描述。

首联写入蜀的道路,先从蜀道之难开始:“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临别之际,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

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

它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始,写法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

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

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   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

“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   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

它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

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

秦栈便是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在山岩间凿石架木建成,路面狭隘,道旁不会长满树木。

“笼”字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

第二层的意思是: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

最后,“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

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

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

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

尾联忽又翻出题旨:“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

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这首诗,风格清新俊逸。

诗的中间两联对仗非常精工严整,而且,颔联语意奇险,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描写纤丽,又道风景可乐,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

最后,以议论作结,实现主旨,更富有韵味。

  此诗与《蜀道难》都是写蜀地风光,但在写法上有较大区别。

其同者都是从“传说”“见说”入题,着力虚拟夸说蜀道迷离神奇的色彩和点染烘托蜀道的艰险诡奇的气氛,突出难和险,继之按由秦入蜀的时空顺序,绘声绘色,穷形尽相地描绘了蜀道山水风光雄奇峻伟、高危惊险的独有特点。

然而,两诗之异则迥然有别。

《蜀道难》充满想象与夸张,而《送友人入蜀》则比较写实。

《蜀道难》着意于“难”,寓情于“忧”,诗突然“以嗟叹起,嗟叹结”,中间再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复呼再叹,呼前应后,将蜀道开辟之极苦,蜀道行路之极难,蜀地留居之极险,浑成为一,全诗起结开合,纵横起伏,既有雄浑之势,又有飘逸之神。

《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旨上讲,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难,从五言律诗体裁讲,更毋庸备述蜀道难行的苦况。

首联平静点出蜀道“崎岖不易行”的题旨,颔联则化虚说为“实感”,紧承“崎岖”二字。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尽显蜀道的狭窄、险峻、高危、诡异,颈联“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则灵笔一转,由险峻奇诡而优美瑰丽,清丽明畅。

尾联则以旷达顺适之情,劝慰友人随缘应机。

全诗起承转合皆紧贴诗题,叙事状物,写景寄情,一脉相连。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35-136页 . 2、 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12-313页 .

日出行 / 日出入行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

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太阳从东方升起,似从地底而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穿过天空,没入西海。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自古以来,从来如此。

人不是元气,怎能与太阳一样地天长地久呢?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花草不对春风的爱抚表示感谢,落叶也不对秋风的凋残表示埋怨。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哪里有谁挥鞭驱赶着四时运转呢?

其实万物的兴衰旨由自然。

羲和!

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羲和呀羲和,是谁要你载着太阳落入大海的?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鲁阳有什么德行,竟能挥戈驻日?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这些传说逆道违天,实在是荒谬绝伦!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我将要与天地合而为一,浩然与元气涅为一体。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8-36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1-102 .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隈:山的曲处。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元气: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术语,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被认为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

“安得”句:人怎能与日出日落一徉的长久呢?

之:指前文所说的日出日落。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四运:即春夏秋冬四时。

羲和!

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羲和:传说中为日神驾车的人。

汩没:隐没。

荒淫之波:指大海。

荒淫:浩瀚无际貌。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鲁阳:《淮南子·冥览训》说鲁阳公与韩酣战,时已黄昏,鲁援戈一挥,太阳退三舍(一舍三十里)。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大块:自然天地也。

《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喻气,其名为风。

”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称也。

”溟涬:谓元气也。

同科:同类。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8-361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01-102 .

紫藤树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紫藤缠挂在大树上,花蔓在春天里多么美丽。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小鸟在密叶里欢唱,美人留恋它的香气。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23-924 2、 葛世奇,杨春鼎编著.历代咏花诗词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9月第1版:400-401 3、 向新阳 孙家富.古代百花诗选注: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137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紫藤缠挂在大树上,花蔓在春天里多么美丽。

紫藤:又名“藤萝”、“牛藤”,豆科大型落叶藤本植物。

枝粗叶茂,其攀援茎势若盘龙,可伸展数十丈之高,为著名牵藤作棚花卉之一。

挂云木:挂在云端的树上,极言紫藤攀援得高。

云木:高耸入云的大树。

宜:适合。

阳春:温暖的春天。

《管子·地数》:“阳春农事方作,令民毋得筑垣墙,毋得缮冢墓。

”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小鸟在密叶里欢唱,美人留恋它的香气。

歌鸟:啼叫的鸟。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23-924 2、 葛世奇,杨春鼎编著.历代咏花诗词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9月第1版:400-401 3、 向新阳 孙家富.古代百花诗选注: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137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这是一首吟咏藤州景物的诗。

咏物诗重在借物抒情,这首诗主要是通过吟咏紫藤树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雕不典,意境清新。

宋沈括《梦溪笔读》说:“黄钚,即今之朱藤也,叶如槐,其花穗悬,紫色,如葛花,可作菜食,……谓之紫藤花者也,实如皂类。

”《辞海》:紫藤亦称朱藤,豆科,高大木质藤本,春季开花……由此可见紫藤树是高大木质藤本类植物。

  紫藤春季开花,花大有香,呈紫色或深紫色,花冠蝶形,花序长垂。

盛开之时,密花集聚,摇曳生姿。

远处仰望,似若群蝶列飞。

经诗人艺术想象,反映在古代诗词中的紫藤,有如晨霞映水,或似彩凤飞林,其姿色气象,更是绚丽迷人。

此诗生动地刻画出了紫藤优美的姿态和迷人的风采。

暮春时节,正是紫藤吐艳之时,但见一串串硕大的花穗垂挂枝头,紫中带蓝,灿若云霞。

而灰褐色的枝蔓如龙蛇般蜿蜒。

  “紫藤挂云木”,开门见山,指出紫藤攀附云木而生。

可见,诗人以高大的乔木搭配柔韧的紫藤,给予读者全新的阅读感受,感受“紫藤挂云木”的牢固、稳妥之感。

既点染出紫藤树的高大形象,也借用“云”字修饰树,使树高度形象化。

“挂”十分形象地表明紫藤从空而垂的神态。

  “花蔓宜阳春”,意为在这样温暖的春天里,紫藤树的花蔓切合时宜,点缀出烂漫的春景。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阳春里的花蔓是美艳动人的,而阳春里的紫藤叶也绚丽奇美,故云“宜阳春”、“密叶隐歌鸟”。

此句运用白描手法说明紫藤花蔓适合在春天的气候开放生长,笔触由树到花蔓,使紫藤树的形象更清晰。

  “密叶隐歌鸟”,描绘出一幅听见鸟儿动听的鸣啭、却见不到鸟儿身影的景致,明写叶况和密叶深处的啼鸟,以赞美紫藤树叶的稠密。

实则写诗人的感觉,突出紫藤树林的幽静,妙趣横生。

  “香风留美人”,为全诗最精彩之笔。

在前三句介绍了“树、花、叶”的基础上,笔锋一转写风,突出大自然的静美。

诗句中描绘出一幅紫藤花的芳香以无形的美和魅力吸引美人驻足的景致,实则以风写自己的感受,用风香赞古藤州大自然之美及紫藤花之香。

诗人运用超脱的想象力,以“留美人”作诠释,使风香具体化。

“留”,生动地展现了美人迷恋花香并沉醉于其中的情景。

  全诗朴质自然,不雕不典,诗人综合运用了白描、倒装、想象、对偶等手法,集紫藤、花蔓、密叶、香风、美人等等事物于二十字之中,天然去雕饰,意境新奇,形象地突出了紫藤树之美,歌颂了祖国自然风光,且都予以生动的描绘,足见诗人高度的概括力和艺术表现力。

参考资料: 1、 葛世奇,杨春鼎编著.历代咏花诗词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9月第1版:400-401 2、 读李白《紫藤树》.文学艺术 期刊:紫藤树 第1期,2010.12.24

姑孰十咏。桓公井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

石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

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

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彻。

12345 共8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