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

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

分定金兰契,言通药石规。

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有月多同赏,无杯不共持。

秋风拂琴匣,夜雪卷书帷。

高上慈恩塔,幽寻皇子陂。

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儒风爱敦质,佛理赏玄师。

度日曾无闷,通宵靡不为。

双声联律句,八面对宫棋。

往往游三省,腾腾出九逵。

寒销直城路,......更多

春望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参考资料: 1、 范国平.初中生必背古诗词.北京市: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114-116页 2、 李存仁.新编初中古诗文一看通 .广州市: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01页 3、 李承林.中华句典 中华文典.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9-50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抵:值,相当。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经受,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参考资料: 1、 范国平.初中生必背古诗词.北京市: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114-116页 2、 李存仁.新编初中古诗文一看通 .广州市: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01页 3、 李承林.中华句典 中华文典.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9-50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抵:值,相当。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经受,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参考资料: 1、 范国平.初中生必背古诗词.北京市: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114-116页 2、 李存仁.新编初中古诗文一看通 .广州市: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01页 3、 李承林.中华句典 中华文典.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9-50页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唐诗300首鉴赏 汉英对照.北京市: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278-279页 2、 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文言诗文学习指导 语文 七年级 .北京市:语文出版社,2004年:188-189页

月夜忆舍弟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参考资料: 1、 龙儒民 .中国诗歌精选 .北京市 :线状书局 ,2010年 :103页 . 2、 杨立群 .唐宋诗词选析 .北京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7-18页 . 3、 贾浓铀 .最美的唐诗和宋词 .天津市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年 :20页 . 4、 余建忠 .中国古代诗词译赏 .昆明市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44-146页 .

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参考资料: 1、 龙儒民 .中国诗歌精选 .北京市 :线状书局 ,2010年 :103页 . 2、 杨立群 .唐宋诗词选析 .北京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7-18页 . 3、 贾浓铀 .最美的唐诗和宋词 .天津市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年 :20页 . 4、 余建忠 .中国古代诗词译赏 .昆明市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44-146页 .

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参考资料: 1、 龙儒民 .中国诗歌精选 .北京市 :线状书局 ,2010年 :103页 . 2、 杨立群 .唐宋诗词选析 .北京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7-18页 . 3、 贾浓铀 .最美的唐诗和宋词 .天津市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年 :20页 . 4、 余建忠 .中国古代诗词译赏 .昆明市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44-146页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 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

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

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畏 一作:裹)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更多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我被江边上的春花弄得烦恼不堪,无处讲述这种心倩只好到处乱走。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来到南邻想寻找酷爱饮酒的伙伴,不料他床已空十天前便外出饮酒。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畏 一作:裹)繁花乱蕊像锦绣一样裹住江边,脚步歪斜走入其间心里着实怕春天。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不过眼下诗和酒还能听我驱遣,不必为我这白头人有什么心理负担。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深江岸边静竹林中住着两三户人家,撩人的红花映衬着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我有去处来报答春光的盛意,酒店的琼桨可以送走我的年华。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东望少城那里鲜花如烟,高高的白花酒楼更是解人眼馋。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谁能携酒召我前往畅饮,唤来美人欢歌笑舞于盛席华筵?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又困又懒沐浴着和煦春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我该爱那深红还是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并不是说爱花爱得就要死,只因害怕花尽时迁老境逼来。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花到盛时就容易纷纷飘落,嫩蕊啊请你们商量着慢慢开。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5-556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3-165 3、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4-196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08 5、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 6、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82-384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diān)狂。彻:已,尽。颠狂:放荡不羁。颠,即“癫”。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南邻:指斛斯融。诗原注:“斛斯融,吾酒徒。”旬:十日为一旬。 稠(chóu)花乱蕊畏(wēi)江滨,行步欹(qī)危实怕春。(畏 一作:裹)稠:密。畏:通“隈”,山水弯曲处。一作“里”。行步:脚步。欹:歪斜。实:一作“独”。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在:语助词,相当于“得”。一说“在”相当于“时”。料理:安排、帮助。白头人:老人。诗中是作者自指。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多事:这里有撩人之意。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送:打发。生涯:生活。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少城:小城。成都原有大城和少城之分,小城在大城西面。《元和郡县志》载,少城在成都县西南一里。可怜:可爱。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yán)。盏:一作“锁”。佳人:指官妓。秀筵:丰盛的筵席。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黄师塔:和尚所葬之塔。陆游《老学庵笔记》:余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曰:“师塔也。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之句。懒困:疲倦困怠。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爱:一作“映”,一作“与”。 黄四娘家花满蹊(xī),千朵万朵压枝低。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蹊:小路。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娇:可爱的样子。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爱:一作“看”。肯:犹“拼”。一作“欲”,一作“索”。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ruǐ)商量细细开。纷纷:多而杂乱。嫩蕊:指含苞待放的花。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5-556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3-165 3、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4-196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08 5、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 6、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82-384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diān)狂。我被江边上的春花弄得烦恼不堪,无处讲述这种心倩只好到处乱走。彻:已,尽。颠狂:放荡不羁。颠,即“癫”。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来到南邻想寻找酷爱饮酒的伙伴,不料他床已空十天前便外出饮酒。南邻:指斛斯融。诗原注:“斛斯融,吾酒徒。”旬:十日为一旬。 稠(chóu)花乱蕊畏(wēi)江滨,行步欹(qī)危实怕春。(畏 一作:裹)繁花乱蕊像锦绣一样裹住江边,脚步歪斜走入其间心里着实怕春天。稠:密。畏:通“隈”,山水弯曲处。一作“里”。行步:脚步。欹:歪斜。实:一作“独”。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不过眼下诗和酒还能听我驱遣,不必为我这白头人有什么心理负担。在:语助词,相当于“得”。一说“在”相当于“时”。料理:安排、帮助。白头人:老人。诗中是作者自指。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深江岸边静竹林中住着两三户人家,撩人的红花映衬着白花。多事:这里有撩人之意。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我有去处来报答春光的盛意,酒店的琼桨可以送走我的年华。送:打发。生涯:生活。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东望少城那里鲜花如烟,高高的白花酒楼更是解人眼馋。少城:小城。成都原有大城和少城之分,小城在大城西面。《元和郡县志》载,少城在成都县西南一里。可怜:可爱。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yán)。谁能携酒召我前往畅饮,唤来美人欢歌笑舞于盛席华筵?盏:一作“锁”。佳人:指官妓。秀筵:丰盛的筵席。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又困又懒沐浴着和煦春风。黄师塔:和尚所葬之塔。陆游《老学庵笔记》:余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曰:“师塔也。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之句。懒困:疲倦困怠。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我该爱那深红还是爱浅红?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爱:一作“映”,一作“与”。 黄四娘家花满蹊(xī),千朵万朵压枝低。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蹊:小路。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娇:可爱的样子。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并不是说爱花爱得就要死,只因害怕花尽时迁老境逼来。爱:一作“看”。肯:犹“拼”。一作“欲”,一作“索”。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ruǐ)商量细细开。花到盛时就容易纷纷飘落,嫩蕊啊请你们商量着慢慢开。纷纷:多而杂乱。嫩蕊:指含苞待放的花。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5-556 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3-165 3、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4-196 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08 5、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 6、 韩成武.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82-384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畏 一作:裹)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春暖花开的时节,杜甫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在成都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意;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个体系,同时每首诗又自成章法。这组诗,第一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颇为突兀,见出手不凡。第二首写行至江滨见繁花之多,忽曰怕春,语极奇异,实际上是反语见意。第三首写某些人家的花,红白耀眼,应接不暇。第四首则写遥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与人之乐。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第七首总结赏花、爱花、惜花。这组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它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关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这组诗,每首都紧扣着寻花题意来写,每首都有花。第一首起句的“江上被花恼不彻”和末首的“不是看花即欲死”遥相呼应,真如常山蛇,扣首则尾应,扣尾则首应,而其中各首都抓绘着赏花、看花,贯串到底。   第一首:“江上被花恼不彻”,花恼人,实际上是花惹人爱。花在江上,花影媚水,水光花色,更是可爱。“颠狂”两字把爱花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于是诗人觅伴赏花,“走觅南邻爱酒伴”。可知杜甫是找他的邻居一同赏花的。“经旬出饮独空床”,明写这位爱酒伴是出饮,但他该也是独自赏花去了。这“无处告诉只颠狂”写的是两个人的事——他们都到江畔独步寻花去了。也可能寻花的还有更多的人,谁都爱美。这七首绝句写寻花,贯穿了“颠狂”二字,这第一首诗是解题。   第二首:“稠花乱蕊畏江滨”,是承第一首“江上被花恼不彻”而来的。江上的花是纷繁的花和杂乱的蕊左右包围着江的两边,浣花溪一片花海。第一首头一句说“江上被花恼不彻”,而这首第二句则说“行步欹危实怕春”。王嗣奭在《杜臆》把颠狂的形态和心理都讲得比较透辟。花之醉人如此,接着写驱使诗酒,“未须料理自头人”。这是写花之魅力,花添诗情酒意,花使青春长在。这是寓有哲理,也合乎情理的。   第三首:“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这两句又是承二首句“稠花乱蕊畏江滨”而来,把大的范围缩到小的范围——两三家。范围缩小了,花却繁忙起来了。诗的起句是写静态,红花白花也平常。而加“多事”两字,顿觉热闹非常。“多事”又是从前面花恼人而生发来的,其奇妙处也是前后辉映。末二句抒情,把春光拟人化。“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似乎有所妙悟,也似有所解脱,但其深情,仍该是爱花。   第四首:“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组诗又宕开一层,写洗花溪边的繁花缤纷,这是村居所见之花;作者这时又想象成都少城之花,“百花高楼更可怜”。这句和他后来写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两句前半截极相似,而后三字哀乐迥异。“更可怜”即多可爱的意思。遥看少城之花,本是烟雾迷惘的烟花,但不曰烟花,而曰花满烟,真如《杜臆》所云“化腐为新”了。这样把城中之花再来陪衬江上、江滨村中人家之花,有远望近观之异,而乐事则相同。末二句以发问作结,“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实叹招饮无人,徒留想象,余韵无穷。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第六首写寻花到了黄四娘家。这首诗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转。“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增添不少感染力。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最后一首:“不是爱花即欲死”。痛快干脆,毫不藏伏。杜甫惯于一拚到底,常用狠语,如“语不惊人死不休”,即是如此。他又写道:“只恐花尽老相催。”怕的是花谢人老。下两句则是写景,写花枝之易落,花蕊的慢开,景中寓借花之深情,以对句出之,更是加倍写法,而又密不透风,情深语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8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76-277 3、 林从龙.古典文学名篇赏析(第二辑).合肥:黄山书社,1983:39-42 4、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4-536 5、 黄慧娟.杜诗里的唐朝往事.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118-122

无题·八岁偷照镜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2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偷:指羞涩,怕人看见。

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chǎ)。

踏青:《月令粹编》引《秦中岁时记》:“上巳赐宴曲江,都人士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芙蓉:荷花。

《离骚》:“集芙蓉以为裳。

”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zhēng),银甲不曾卸。

筝:乐器,十三弦。

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

悬知:猜想。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背面:背着女伴。

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2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

偷:指羞涩,怕人看见。

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chǎ)。

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踏青:《月令粹编》引《秦中岁时记》:“上巳赐宴曲江,都人士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芙蓉:荷花。

《离骚》:“集芙蓉以为裳。

”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zhēng),银甲不曾卸。

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

筝:乐器,十三弦。

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

悬知:猜想。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背面:背着女伴。

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2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这首诗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少年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

这位少女八岁犹存爱美之心。

古以长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犹为唐人入时装扮。

十岁时就有了高洁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缝缀荷花制成下裳。

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即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

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

十二岁学艺刻苦,学弹秦筝,所用的银爪从不曾取下。

十四岁怀春羞涩,藏于深阁,回避关系最亲的男性戚属,“悬知”,表现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担忧的待嫁心理。

十五岁无处说相思,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诗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忧伤烦闷,又无处说相思,更无心为秋千之戏,这还不够,作者善作情语,让少女独自对面春风而泣,何等情思。

  从此诗的描述看,这位诗中的姑娘也许是诗人初恋对象,因为只有青梅竹马的异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写得出如此动人心弦的诗。

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风”,也是诗人在叹息。

“十五泣春风”正是写出了诗人与姑娘的这段恋爱,没有结果,从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有专家研究此诗是自喻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证据是诗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

”近人韦然超认为,这是诗人在十六岁时因初恋对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们这段婚姻,而写下的这首诗,不能明题,故称“无题”。

而且在其后的众多“无题”诗中有相当数量还是在写他的这段无果初恋。

可见这位姑娘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尽管此后诗人结婚生子,与夫人感情深笃,但这段初恋却深深地埋藏心底,时时以“无题”作诗念之。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李商隐诗选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72-7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2

池州送孟迟先辈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昔子来陵阳,时当苦炎热。

我虽在金台,头角长垂折。

奉披尘意惊,立语平生豁。

寺楼最鶱轩,坐送飞鸟没。

一樽中夜酒,半破前峰月。

烟院松飘萧,风廊竹交戛。

时步郭西南,缭径苔圆折。

好鸟响丁丁,小溪光汃汃。

篱落见娉婷,机丝弄哑轧。

烟湿树姿娇,雨馀山态活。

仲秋往历阳,同上牛矶歇。

大江吞天去,一练横坤抹。

千帆美满风,晓日殷鲜血。

历阳裴太守,襟韵苦超越。

鞔鼓画麒麟,看君击狂节。

离袖飐应劳,......更多

戏赠友人

作者: 贾岛 朝代: 唐代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一日不作诗,自己的心就如同那废弃的水井一样干枯。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笔砚好似那汲水辘轳,作诗时的吟咏就像那将水从井中提上来的告诉绳索。

”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虽然每日都思绪翻飞不停作诗,仍然可以作出新的清冷诗句。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这首诗是想告诉志同道合的朋友,作诗乃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辛苦事。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自尚书郎出为滁州刺史(留别朋友兼示诸弟)

作者: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少年不远仕,秉笏东西京。

中岁守淮郡,奉命乃征行。

素惭省阁姿,况忝符竹荣。

效愚方此始,顾私岂获并。

徘徊亲交恋,怆悢昆友情。

日暮风雪起,我去子还城。

登途建隼旟,勒驾望承明。

云台焕中天,龙阙郁上征。

晨兴奉早朝,玉露沾华缨。

一朝从此去,服膺理庶甿. 皇恩倘岁月,归服厕群英。

题厉玄侍御所居

作者: 姚合 朝代: 唐代

幽栖一亩宫,清峭似山峰。

邻里不通径,俸钱唯买松。

野人时寄宿,谷鸟自相逢。

朝路床前是,谁知晓起慵。

过友人山庄

作者: 姚合 朝代: 唐代

蕙带缠腰复野蔬,一庄水竹数房书。

举头忽见南山雪,便说休官相近居。

12345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