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tuò),无复鸡人报晓筹(chóu)。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

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筹:计时的用具。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tuò),无复鸡人报晓筹(chóu)。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

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筹:计时的用具。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

“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

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

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春雨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新春时节,我穿着白夹衣,怅然地卧在床上;

白门寂寞,令我心中万分感伤。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隔着蒙蒙细雨凝视着那座红楼,只觉得凄冷茫茫,我只好顶着珠帘般的细雨,在依稀闪烁的灯光中黯然归来。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凄楚的暮春,遥远的路途,哪里可以寄托我的悲凄伤感?

缠绵的思绪,化做空泛的梦,在残宵的梦中依稀与你相见。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有玉珰一双作为信物,怎么样才可以送达;

我只有寄希望于万里长空中,那一只刚刚飞来的鸿雁。

参考资料: 1、 赵丹萍,从《春雨》看李商隐诗歌的美感,《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6)

怅卧新春白袷(jiá)衣,白门寥(liáo)落意多违。

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白门:指今江苏南京市。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bó)飘灯独自归。

红楼:华美的楼房,多指女子的住处。

珠箔:珠帘,此处比喻春雨细密。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xiāo)犹得梦依稀。

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

玉珰(dāng)缄(jiān)札(zhá)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珰:耳环。

云罗:像螺纹般的云片。

参考资料: 1、 赵丹萍,从《春雨》看李商隐诗歌的美感,《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6)

怅卧新春白袷(jiá)衣,白门寥(liáo)落意多违。

新春时节,我穿着白夹衣,怅然地卧在床上;

白门寂寞,令我心中万分感伤。

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白门:指今江苏南京市。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bó)飘灯独自归。

隔着蒙蒙细雨凝视着那座红楼,只觉得凄冷茫茫,我只好顶着珠帘般的细雨,在依稀闪烁的灯光中黯然归来。

红楼:华美的楼房,多指女子的住处。

珠箔:珠帘,此处比喻春雨细密。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xiāo)犹得梦依稀。

凄楚的暮春,遥远的路途,哪里可以寄托我的悲凄伤感?

缠绵的思绪,化做空泛的梦,在残宵的梦中依稀与你相见。

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

玉珰(dāng)缄(jiān)札(zhá)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有玉珰一双作为信物,怎么样才可以送达;

我只有寄希望于万里长空中,那一只刚刚飞来的鸿雁。

珰:耳环。

云罗:像螺纹般的云片。

参考资料: 1、 赵丹萍,从《春雨》看李商隐诗歌的美感,《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6)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诗中的男主人公穿着白布夹衫,和衣怅卧。

他的心中究竟隐藏着什么?

究竟何以如此呢?

诗在点明怅卧之后,用一句话作了概括的交待 :“白门寥落意多违 。

”据南朝民歌《杨叛儿》:“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

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 。

”白门当指男女欢会之所。

过去的欢会处,今日寂寞冷落,不再看见对方的踪影。

与所爱者分离的失意,便是他愁思百结地怅卧的原因。

怅卧中,他的思绪浮动,回味着最后一次访见对方的情景:“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仍然是对方住过的那座熟悉的红楼,但是他没有勇气走进去,甚至没有勇气再靠近它一点,只是隔着雨凝视着。

往日在他的感觉里,是那样亲切温存的红楼,如今是那样地凄寒。

在这红楼前,他究竟站了多久,也许连自己都不清楚。

他发现周围的街巷灯火已经亮了,雨从亮着灯光的窗口前飘过,恍如一道道珠帘。

在这珠帘的闪烁中,他才迷蒙地沿着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独自走回来。

  他是这样地茫然若失,所爱者的形影,始终在他的脑际萦回。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他想象着 ,在远方的那人也应为春之将暮而伤感吧?

如今蓬山远隔,只有在残宵的短梦中依稀可以相会了。

强烈的思念 ,促使他修下书札,侑以玉珰一双,作为寄书的信物 。

这是奉献给对方的一颗痛苦的心,但路途遥远 ,障碍重重,纵有信使,又如何传递呢?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

”且看窗外的天空,阴云万里,纵有一雁传书,又能穿过这罗网般的云天么?

  以上是这首诗大致包含的意境。

男主人公的处境、活动、心情,基本上是清楚的。

读者所难于知道这种恋爱的具体对象和性质。

据作品本身看,所爱的对方大约是由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远离而去了。

李商隐在他的组诗柳枝五首》序中便曾述及洛阳有一个女子属意于他,但不幸被“东诸候取去 ”,而铸成了遗憾事。

《春雨》诗中推想对方“远路应悲春晼晚”,又感到当时的环境如“万里云罗 ”,可见这种恋爱或许也是与受到“东诸侯”之类权势者的阻离有关。

不过,这终究只能是一种推测。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

诗借助于飘洒天空的春雨 ,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前一句色彩(红)和感觉(冷)互相比照。

红的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怅望反觉其冷;

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微地写出主人公寥寂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

末联“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也富于象征色彩。

特别有创造性地借助于自然景,把“锦书难托”的预感形象化了,并把忧郁怅惘的情绪与广阔的云天,融为一体。

凡此,都成功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生活、处境和感情,情景、色调和气氛都令人久久难忘。

这种真挚动人的感情和优美生动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艺术魅力,在它面前,人们是免不了要支付出自己的同情的。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

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

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

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软软轻轻。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

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fěi)翠,麝(shè)熏(xūn)微度绣芙蓉。

半笼:半映。

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

《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

这里即指香气。

度:透过。

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

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

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蜡照半笼金翡(fěi)翠,麝(shè)熏(xūn)微度绣芙蓉。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

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软软轻轻。

半笼:半映。

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

《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

这里即指香气。

度:透过。

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

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

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

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

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

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

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

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

“梦为远别啼难唤”,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而相会;

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

梦中相会而来的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止的梦啼。

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远别造成的深刻伤痛,强化了刻骨的相思。

因此对句“书被催成墨未浓”写梦醒后立刻修书寄远。

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有在“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连墨也成磨浓。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

六、七句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很富有象征暗示色彩。

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所见的室内景象在朦胧光影中浑为一片,分不清究是梦境还是实境。

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

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疑梦境为实境,写恍惚迷离中一时的错觉与幻觉极为生动传神。

  幻觉一经消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室空人杳的空虚怅惘,和对方远隔天涯、无缘会合的感慨。

尾联借刘晨重寻仙侣不遇的故事,点醒爱情阻隔,“已恨”“更隔”,层递而进,突出了阻隔之无从度越。

  全篇围绕“梦”来写离别之恨。

但它并没有按远别——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写。

而是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

这样的艺术构思,曲折宕荡,有力地突出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全诗充满迷离恍惚的情怀。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夕阳楼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人的一生总是非常多的波折,花明柳暗之事让人兴起无限愁绪,就像尽力登上很高的城楼才发现更高的楼还在前方。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仰望天空,万里寂寥,只有一只孤雁在夕阳余光的映照下孑然飞去,但到了这个时候,忽然才顿悟自己的身世原来也和这秋日的孤雁一样孑然无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这首诗以眼前看到的景物入手,以艺术的手法来诠释心中的愁绪和感慨,读起来沉郁真挚,依稀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花明柳暗、高楼独立、孤鸿飞翔的画面。

李商隐用他生动的笔墨,既写出了夕阳楼的真实风景,也尽情倾诉了他的心事和渴望。

  “首两句”是倒装语。

“花明柳暗”的风景是在“上尽重城更上楼”后所见。

但第二句对于第三句的“欲问孤鸿向何处”,又是顺叙。

可见诗人构思炼句之巧妙。

像《登乐游原》一样,诗人的身心异常疲累,灵与肉遭受着痛苦的煎熬,心灵的宇宙愁云密布,内心深处感到异乎寻常的压抑与孤独。

所以诗人“上尽重城更上楼”时,不愿,不甘,乏力,又无可奈何,“上尽”,还要“更上”,成了一种负担,一种难以承受的体力和精神的负担。

这与王之涣“更上一层楼”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

诗人登楼所见景物有二:一曰花明柳暗。

二曰悠悠孤鸿。

众所周知,任何诗人描摹景物,都有他自己的独特的审美选择,并把选择对象在自己的心灵中加以主观化的熔铸。

成为诗人自己的经过改造了的景物。

《夕阳楼》诗中所出现的“花明柳暗”,说明时值春色烂漫的季节,大自然本应是一派生机盎然的天地。

但是李商隐却没有“峰回路转”、“又一村”的那种感觉,而是把弥漫在诗人自己胸际黯淡的愁云,又转而弥漫到“花明柳暗”的景物之上,使如许春色也蒙上了一层万里愁云万里凝的黯淡色彩,而且诗人胸际的愁云又放而大之,弥漫充塞到了天地间,成了“绕天愁”,此愁不同于它愁,此愁悠长、纷乱。

李商隐诗在遣词造句上是非常讲究的,同一事物,他不说“柳暗花明”,而写成“花明柳暗”,词序排列由明而暗,而愁,以显出情绪变化的层次,如按通常“柳暗花明”的说法,便乱而无序了。

由此可见诗人对意象的关注,造境的巧妙。

  诗中三 、四两句专就望中所见孤鸿南征的情景抒慨。

仰望天空,万里寥廓,但见孤鸿一点,在夕阳余光的映照下孑然逝去。

这一情景,连同诗人此刻登临的夕阳楼,都很自然地使他联想起被贬离去、形单影只的萧澣,从内心深处涌出对萧澣不幸遭际的同情和前途命运的关切,故有“欲问”之句。

但方当此时,忽又顿悟自己的身世原来也和这秋空孤鸿一样孑然无助、渺然无适,真所谓“不知身世自悠悠”了。

这两句诗的好处,主要在于它真切地表达了一种特殊人生体验:一个同情别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未有意识到他自己原来正是亟须人们同情的不幸者;

而当他一旦忽然意识到这一点时,竟发现连给予自己同情的人都不再有了 。

“孤鸿”尚且有关心它的人,自己则连孤鸿也不如。

这里蕴含着更深沉的悲哀,更深刻的悲剧。

冯浩说三四两句“凄惋入神 ”,也许正应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而“欲问”、“不知”这一转跌,则正是构成“凄惋入神”的艺术风韵的重要因素。

此诗体现了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98-1199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在昨日)蜡烛点点、滴泪成灰,凄凄满别情的送别宴席上,(您的儿子)十岁的韩偓文思敏捷的就像东晋的袁虎一样,走马之间即成文章;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不久,您将带您的儿子到果州上任了)在那万里长的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花丛中传来那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您儿子的才华会比你这只老凤凰的声音还清亮)。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我在靠近剑门栈道的巴蜀之地,你在有风樯的江南,我们俩天各一方。当初分别正值冰天雪地的时候,没想到,现在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如果将韩冬郎的诗才比作何逊,将我自己比作沈东阳的话,为了休联句,我就要像沈某人般瘦尽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zhú)动离情。十岁:公元851年(大中五年),韩偓十岁。裁诗:作诗。走马成:言其作诗文思敏捷,走马之间即可成章。冷灰残烛:当是当时饯别宴席上的情景。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chú)凤清于老凤声。桐花:《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现常用后句,泛指后起之秀将更有作为,不可限量。桐,梧桐,传说凤凰非梧桐不宿。丹山:传说为凤凰产地。雏凤清于老凤声:此戏谑韩瞻,并赞其子韩偓的诗才。老凤:指韩瞻,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 剑栈(zhàn)风樯(qiáng)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剑栈:剑阁栈道,此指李商隐在梓州柳仲郢幕府中。风墙:当指赴蜀途中的一段水程,指韩瞻在江南之地。各苦辛:兼指水陆行程。别时冰雪到时春:商隐大中五年冬赴梓,故说“别时冰雪”。大中十年春随柳仲郢还长安,故说“到时春”。 为凭何逊(xùn)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凭:请。此诗“别时冰雪到时春”巧妙联合何逊与范云联句中的“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姓沈人:沈约曾为东阳太守,其《与徐勉书》中说到自己的老瘦:“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此处以何逊比偓,以沈约自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在昨日)蜡烛点点、滴泪成灰,凄凄满别情的送别宴席上,(您的儿子)十岁的韩偓文思敏捷的就像东晋的袁虎一样,走马之间即成文章;十岁:公元851年(大中五年),韩偓十岁。裁诗:作诗。走马成:言其作诗文思敏捷,走马之间即可成章。《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李白《与韩荆州书》:“虽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冷灰残烛:当是当时饯别宴席上的情景。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不久,您将带您的儿子到果州上任了)在那万里长的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花丛中传来那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您儿子的才华会比你这只老凤凰的声音还清亮)。桐花:《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现常用后句,泛指后起之秀将更有作为,不可限量。桐,梧桐,传说凤凰非梧桐不宿。丹山:《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之山,丹水出焉,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史记·货殖传》:“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 现常用后句,泛指后起之秀将更有作为,不可限量。丹山:传说为凤凰产地。雏凤清于老凤声:此戏谑韩瞻,并赞其子韩偓的诗才。《晋书·陆云传》:“陆云幼时,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又杜甫有“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诗句,商隐此言“清”“老”,当即此意。在商隐赴梓幕后不久,韩瞻亦出任果州刺史,韩偓必随行,所以这里说丹山路上,有“雏凤”“老凤”之声。"雏凤"指韩冬郎,“老凤”指韩瞻,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我在靠近剑门栈道的巴蜀之地,你在有风樯的江南,我们俩天各一方。当初分别正值冰天雪地的时候,没想到,现在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剑栈:剑阁栈道,此指李商隐在梓州柳仲郢幕府中。风墙:当指赴蜀途中的一段水程,指韩瞻在江南之地。各苦辛:兼指水陆行程。别时冰雪到时春:商隐大中五年冬赴梓,故说“别时冰雪”。大中十年春随柳仲郢还长安,故说“到时春”。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如果将韩冬郎的诗才比作何逊,将我自己比作沈东阳的话,为了休联句,我就要像沈某人般瘦尽了。凭:请。此诗“别时冰雪到时春”巧妙联合何逊与范云联句中的“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姓沈人:沈约曾为东阳太守,其《与徐勉书》中说到自己的老瘦:“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此处以何逊比偓,以沈约自比。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其一   酒宴上的蜡烛烧残了大半,烛芯的灰烬也冷却了。用“冷灰残烛”,说明送别的筵宴已近尾声,阖座的人触动离情。在这种惨淡的气氛中,十岁的冬郎触发了诗思,飞速地挥写成送别的诗章。这就是此篇头两句对当年情景的追述。别宴的情况交代简略,重点突出冬郎题诗,是为了主题的需要。   记事已毕,转入评赞。为了不使诗句沦于一般的套语,诗人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冬郎父子比作凤,以“雏凤清于老凤声”表明青出于蓝,抽象的道理从而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如此还不够生动。诗人又联想到,传说中凤凰产在丹山,它喜欢栖息的是梧桐树。经过想象的驰骋,便构成这样一幅令人神往的图景:遥远的丹山道上,美丽的桐花覆盖遍野,花丛中不时传来雏凤清脆圆润的鸣声,附和着老凤苍凉的呼叫,显得更为悦耳动人。这是非常富于诗情画意的描绘。看了这幅图画,冬郎的峥嵘年少和俊拔诗才就都跃然纸上了。   使用鲜活生动的联想和想象,将实事实情转化为虚拟的情境、画面,这可以说是李商隐诗歌婉曲达意的又一种表达形式。一首本来容易写得平凡的寄酬诗,以“雏凤声清”的名句历来传诵不衰,除了诗人对后辈的真切情意外,跟这样的表达形式是分不开的。   其二   李商隐自注:“沈东阳约尝谓何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终未能到。’余虽无东阳之才,而有东阳之瘦矣。”《南史·何逊 传》:“沈约尝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   李商隐自注在文字上与此语略有出入。凭:请。何逊:南朝梁代著名诗人。《南史·何逊传》: “逊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何逊与范云曾合作写《范广州宅联句》一诗:“洛阳城东西,却作经年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濛濛夕烟起,奄奄残晖灭。非君爱满堂,宁我安车辙。”此诗的前四句为范云作,后四句为何逊作。东阳:沈约(441—513) 字休文,号东阳,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沈约自幼孤贫,笃志好学,博览群书,历仕宋、齐、梁等三朝,官至尚书令,封建昌县侯。瘦: 瘦弱。《南史·沈约传》:“初,约久处端揆,有志台司。论者咸谓为宜,而帝(梁武帝)终不用。乃求外出,又不见许。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己老 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意谓自己年老多病,因瘦弱的缘故,身上的腰带常常要移动孔洞)。”   在写法上,此诗别开生面。首句中的 “各”字,紧扣诗题“兼呈畏之员外”,写与韩瞻天各一方的思念之情。二句顺势而下,将这种思念之情从冬季延续到春天,即通过时间上的延长暗寓思念之长久。 三四句回到赞扬韩偓的诗才方面,“瘦尽”二字回应首句中的“苦辛”,以沈约瘦弱之事并写两面,一写才不如韩偓,二写身世之感,暗寓诗人政治上的失意。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无题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

碧江地没元相引, 黄鹤沙边亦少留。

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

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无题二首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隐居的人不因游赏而感到疲倦,在秋天炎热邀请宾客时候,无人请我。 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我在碧竹林中来回走动,惆怅想望,池水清清,但仍是寂寥无人。 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野地里的花终被沾湿,风中的蝶强作妖娆。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种种忧愁不能排解,就算你我携手同行,我还是感到烦闷无聊。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诗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72-73 .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一)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2 .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偷:指羞涩,怕人看见。长眉:古以纤长之眉为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踏青:《月令粹编》引《秦中岁时记》:“上巳赐宴曲江,都人士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芙蓉:荷花。《离骚》:“集芙蓉以为裳。”裙衩:下端开口的衣裙。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筝(zhēng):乐器,十三弦。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用具。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六亲:本指最亲密的亲属,这里指男性亲属。悬知:猜想。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十五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泣春风: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背面:背着女伴。秋千下:女伴在高兴地打秋千。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隐居的人不因游赏而感到疲倦,在秋天炎热邀请宾客时候,无人请我。招邀:邀请。 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我在碧竹林中来回走动,惆怅想望,池水清清,但仍是寂寥无人。 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野地里的花终被沾湿,风中的蝶强作妖娆。裛(yì):沾湿。风蝶:风中之蝶。娇饶:柔美妩媚。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种种忧愁不能排解,就算你我携手同行,我还是感到烦闷无聊。不自聊:不能自行排遣,烦闷无聊。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诗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72-73 .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一)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2 .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  其一   这首诗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少年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这位少女八岁犹存爱美之心。古以长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犹为唐人入时装扮。十岁时就有了高洁的情操,郊外春游,知道缝缀荷花制成下裳。作者化用了屈原《离骚》语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即是说,裁剪荷叶制成绿色的上衣,缝缀荷花再把它制成下裳。没有人了解我也毫不在乎,只要我内心情感确实芬芳。十二岁学艺刻苦,学弹秦筝,所用的银爪从不曾取下。十四岁怀春羞涩,藏于深阁,回避关系最亲的男性戚属,“悬知”,表现了女子半是希望半是担忧的待嫁心理。十五岁无处说相思,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诗中女主人公前途未卜,忧伤烦闷,又无处说相思,更无心为秋千之戏,这还不够,作者善作情语,让少女独自对面春风而泣,何等情思。   从此诗的描述看,这位诗中的姑娘也许是诗人初恋对象,因为只有青梅竹马的异性,才可能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才写得出如此动人心弦的诗。可惜父母未能如其愿,姑娘在“泣春风”,也是诗人在叹息。“十五泣春风”正是写出了诗人与姑娘的这段恋爱,没有结果,从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了。   有专家研究此诗是自喻少负才华、渴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又忧虑前途,证据是诗人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称:“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近人韦然超认为,这是诗人在十六岁时因初恋对象之父母未能同意他们这段婚姻,而写下的这首诗,不能明题,故称“无题”。而且在其后的众多“无题”诗中有相当数量还是在写他的这段无果初恋。可见这位姑娘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尽管此后诗人结婚生子,与夫人感情深笃,但这段初恋却深深地埋藏心底,时时以“无题”作诗念之。   其二   这首诗是抒写诗人不得志之愁,或是描述睹物怀人之情,或是叙述当秋暑之愁时最贵邀请而实无人邀请之况,或是陈述因自己的“不自聊”虽值秋暑而不邀朋友同游的原因,有很多不同说法,莫衷一是。   最后一种观点较符合作者之秉性,而且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作者以诗人的视点,表现了一种世人常见的心理现象:即因主观的“不自聊”,亦即自己主观的不快乐,面对秋暑幽胜的客观风景,竟产生了一种错觉或幻觉,故眼前的碧竹清池也变得那样怅惘寂寥;露花风蝶,亦觉其强作娇饶。而且,这种错觉或幻觉也能传染周遭,影响他人。所以,此时此刻如果携君之手同游幽胜,不但不能提起不倦赏之幽人的游兴,反而徒然使君一起“不自聊”,不游也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者之儒雅风范略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著 周振甫 注 .李商隐诗选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72-73 .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一)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 3、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 .李商隐诗选 :中华书局 ,2006 :1-2 .

汉宫词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王母的信使青鸟啊,你飞去西方竟然还没回来,只累得求仙的君王,依然长久地守候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唉,有一位文学侍臣,最是有司马相如的消渴病,君王啊,你怎不赐予他那金茎上的仙露一杯?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82-1183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3-84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王母的信使青鸟啊,你飞去西方竟然还没回来,只累得求仙的君王,依然长久地守候在集灵台。

青雀:指青鸟,即《山海经》中提到的西王母所使之神鸟。

南朝宋鲍照《野鹅赋》:“无青雀之衔命,乏赤雁之嘉祥。

”君王:明指汉武帝,暗喻唐武宗。

集灵台:汉时台名。

冯浩笺注引《三辅黄图》:“集灵宫、集仙宫、存仙殿、望仙台,皆武帝宫观名,在华阴县界。

按:唐亦有集灵台,即华清宫长生殿侧,见《旧书纪》。

此则用汉事。

”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唉,有一位文学侍臣,最是有司马相如的消渴病,君王啊,你怎不赐予他那金茎上的仙露一杯?

侍臣:侍奉帝王的廷臣。

《仪礼·燕礼》:“凡公所酬既拜,请旅侍臣。

”相如渴:相如即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疾。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口吃而善著书。

常有消渴疾。

后即用“相如渴”作患消渴病的典故。

宋梅尧臣《魏文以予病渴赠薏苡二丛植庭下走笔戏谢》诗:“愧无相如才,偶病相如渴,潩水有丈人,薏苡分丛茂。

”金茎露:承露盘中的露,是汉武帝在建章宫神明台所立的金铜仙人承露盘接贮的“云表之露”。

传说将此露和玉屑服之,可得仙道。

冯浩笺注引《三辅黄图》:“建章宫有神明台,武帝造,祭仙人处。

上有承露台,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和玉屑服之。

”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82-1183 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3-84

春风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春风虽自好,春物太昌昌。

若教春有意,惟遣一枝芳。

我意殊春意,先春已断肠。

景阳井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代

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

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

胭脂井(也就是景阳井)到现在只剩下让人悲叹的故事了,明明之前皇帝和后妃在里面海誓山盟,要求同生共死的(可是后妃张丽华死了,陈后主却苟且偷生)。

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作为越国之功臣,吴国之罪人的西施最后的结局却是被越王勾践沉尸在吴国宫殿外的河里,那河中的污泥埋葬着美丽的西施。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5152535455 共363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