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 文
七哀诗 文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文翻注译赏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文注赏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掩昏旦,遂复经圆缺。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弥:更加。
辍(chuò绰):停止。
但欲掩昏旦,遂复经圆缺。
遂:于是。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积:聚,累积。
峡:两山夹水处。
俄:突然间。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垅:丘垄。
沓(tà踏):多而重复。
辙(zhé哲):车轮压出的痕迹。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蔽:遮盖。
冬夏共霜雪:庐山由于襟江带湖,地势高峻,即使在夏天,也非常清凉。
据古书记载,过去在林木茂盛的峡谷中,夏天也能找到残雪,有“时见山翁来取雪”的句子。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掩昏旦,遂复经圆缺。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此诗是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
好山泽之游的谢灵运,来到庐山,并登上“绝顶”,实现了夙愿;
放眼四顾,只见“积峡忽复启”、“峦垅有合沓”,这壮丽的自然景色使诗人感奋。
这诗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明代钟惺、谭元春合编的《古诗归》,录有谢灵运这首《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只有六句: 积峡或复启,平涂俄已闭。
峦陇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他们对这诗很是欣赏。
钟云:“六句质奥,是一短记。
”谭云:“他人数十句写来,必不能如此朴妙。
”可是谢灵运的游览诗,绝没有这样寥寥数语的;
《古诗归》所录,实是残缺不全的一个片断。
至少,根据《文选》李善注等古籍记载,这诗前面还有六句: 山行非前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盈缺。
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
而且,按谢诗的一般习惯,在《古诗归》所录六句的后面,很可能还有许多句,只是不见记载罢了。
总之,钟、谭二人拿残诗当完篇来评论,近乎盲人摸象。
他们因此受到后人反复讥刺,这事情也变成文学批评史上一个有名的笑话。
可是,撇开学问不谈,人们是否注意到:这诗究竟是残缺的好,还是比较完整的好?
至少,《古诗归》所录六句,作为一首诗看,除开头有些突兀,总体上是不错的,诗意集中,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如果加上另外六句,就显得拖沓、累赘,节奏平缓无力。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06-607页
于玄武陂作诗 文
兄弟共行游。
驱车出西城。
野田广开辟。
川渠互相经。
黍稷何郁郁。
流波激悲声。
菱芡覆绿水。
芙蓉发丹荣。
柳垂重荫绿。
向我池边生。
乘渚望长洲。
羣鸟讙哗鸣。
萍藻泛滥浮。
澹澹随风倾。
忘忧共容与。
畅此千秋情。
隆中对 文翻注译赏
赠秀才入军·其十四 文翻注译赏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我们的部队于兰圃休息,在青草丰茂的山坡喂马。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在水边的原野用石弹(磻)打鸟,在长河里钓鱼。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一边目送着南归的鸿雁,一边信手挥弹五弦琴。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一举一动都悠然自得。
对大自然的奥妙之道能够心领神会,十分快乐!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不禁赞赏《庄子》中那位渔翁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捕鱼工具)的风神。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同心同德的郢人已经死了,这些话跟谁多说了都没用。
(作者担心嵇喜与他志趣相异,难以接受其劝谕,表示惋惜。
)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息徒兰圃(pǔ),秣(mò)马华山。
兰圃:有兰草的野地。
秣马:饲马。
流磻(bō)平皋(gāo),垂纶(lún)长川。
磻:用生丝做绳系在箭上射鸟叫做弋,在系箭的丝绳上加系石块叫做磻。
皋:水边地。
这句是说在皋泽之地弋鸟。
纶:指钓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五弦:乐器名,似琵琶而略小。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太玄:就是大道。
“游心太玄”,是说心中对于道有所领会,也就是上句“自得”的意思。
嘉彼钓叟(sǒu),得鱼忘筌(quán)。
筌:捕鱼竹器名。
《庄子·外物》道:“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又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得鱼忘筌”是“得意忘言”的比喻,说明言论是表达玄理的手段,目的既达,手段就不需要了。
郢(yǐng)人逝矣,谁与尽言?
郢:古地名,春秋楚国的都城。
《庄子·徐无鬼》有一段寓言说曾有郢人将白土在鼻上涂了薄薄一层,像苍蝇翅似的,叫匠石用斧子削去它。
匠石挥斧成风,眼睛看都不看一下,把白土削干净了。
郢人的鼻子毫无损伤,他的面色也丝毫没有改变。
郢人死后,匠石的这种绝技也不能再表演,因为再也找不到同样的对手了。
这个寓言是庄子在惠施墓前对人说的,表示惠施死后再没有可以谈论的对手。
这二句的意思是:像郢人死后,匠石再也找不到与他配合默契的人一样,嵇喜如对自然大道有所领会,在军中也难得解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息徒兰圃(pǔ),秣(mò)马华山。
我们的部队于兰圃休息,在青草丰茂的山坡喂马。
兰圃:有兰草的野地。
秣马:饲马。
流磻(bō)平皋(gāo),垂纶(lún)长川。
在水边的原野用石弹(磻)打鸟,在长河里钓鱼。
磻:用生丝做绳系在箭上射鸟叫做弋,在系箭的丝绳上加系石块叫做磻。
皋:水边地。
这句是说在皋泽之地弋鸟。
纶:指钓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一边目送着南归的鸿雁,一边信手挥弹五弦琴。
五弦:乐器名,似琵琶而略小。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一举一动都悠然自得。
对大自然的奥妙之道能够心领神会,十分快乐!
太玄:就是大道。
“游心太玄”,是说心中对于道有所领会,也就是上句“自得”的意思。
嘉彼钓叟(sǒu),得鱼忘筌(quán)。
不禁赞赏《庄子》中那位渔翁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捕鱼工具)的风神。
筌:捕鱼竹器名。
《庄子·外物》道:“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又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得鱼忘筌”是“得意忘言”的比喻,说明言论是表达玄理的手段,目的既达,手段就不需要了。
郢(yǐng)人逝矣,谁与尽言?
同心同德的郢人已经死了,这些话跟谁多说了都没用。
(作者担心嵇喜与他志趣相异,难以接受其劝谕,表示惋惜。
)郢:古地名,春秋楚国的都城。
《庄子·徐无鬼》有一段寓言说曾有郢人将白土在鼻上涂了薄薄一层,像苍蝇翅似的,叫匠石用斧子削去它。
匠石挥斧成风,眼睛看都不看一下,把白土削干净了。
郢人的鼻子毫无损伤,他的面色也丝毫没有改变。
郢人死后,匠石的这种绝技也不能再表演,因为再也找不到同样的对手了。
这个寓言是庄子在惠施墓前对人说的,表示惠施死后再没有可以谈论的对手。
这二句的意思是:像郢人死后,匠石再也找不到与他配合默契的人一样,嵇喜如对自然大道有所领会,在军中也难得解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本篇原列第十四首,诗人想象嵇喜行军之暇领略山水乐趣的情景。
他将在长满兰草的野地上休息,在鲜花盛开的山坡上喂马,在草地上弋鸟,在长河里钓鱼。
一边若有所思地目送南归的鸿雁,一边信手抚弹五弦琴。
他的心神游于天地自然之中,随时随地都对自然之道有所领悟。
显然这里所写的与其说是征人生活,不如说是抒写诗人自己纵心自然的情趣。
最后诗人用《庄子》中“匠石斫垩”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嵇喜从军远去的惋惜心情。
此诗中“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二句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妙句。
它以凝练的语言传写出高士飘然出世、心游物外的风神,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与造化相侔的哲理境界。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琴赋 文
与山巨源绝交书 文翻注译赏
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 文赏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
句式与曹植《赠徐干》中“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相同,表现出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生感情。
只不过阮诗未写“白日”匿于何处,曹诗落实是“西山”。
一偏于形象、一偏于说理;
一重在写景起兴,一重在寓意象征故也。
“去此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闻人倓说“去此”指“去魏盛时”,谓曹魏之盛在俯仰之间转瞬即逝。
由此可知,首句“朝阳”、“白日”之谓,不仅象征时光袂忽,且有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的深层寓意。
在这里,诗人把人生短促的挽歌与曹魏国运式微的感叹交融在一起,双重寓意互相交叉、互相生发,置于诗端而笼罩全篇,下十二句,均受其统摄。
先是“人生若尘露”二句,以“人生——天道”的强烈对比,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
在“悠悠”天道和永恒的宇宙中,曹魏政权都去若俯仰,何况区区一介寒士,不过如尘似露,倾刻消亡罢了。
下“齐景升丘山”四句,再用齐景公惜命,孔子伤逝的典故,极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
《韩诗外传》曾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时说:“美哉国乎?
郁郁泰山!
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
”言毕涕泪沾襟。
《论语·子罕》则记载孔子对一去不返的流水说:“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在齐景公登牛山,见山川之美,感叹自身不永痛哭和孔子对流水的惜逝中,诗人对个人命运和对国运的双重忧虑,比先前的比喻和对比更深了一层。
如此袂忽的人世,诗人将如何自保?
值此深重的忧患,诗人又如何解脱?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十字,乃大彻大悟语。
末六句,诗人断《楚辞·远游》、《庄子·渔父》两章而取其文意。
前四句,取《远游》“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句意,谓:三皇五帝既往,我不可及也;
后世虽有圣者出,我不可待也。
不如登太华山而与赤松子游。
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与仙人同游而有出世之想,语出《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
”末二句隐括《渔父》句意,表明要摆脱“怀汤火”、“履薄冰”(第三十三首《咏怀·一日复一夕》)的险恶处境,籍以自保和解脱,只有跟从赤松子,追随渔父,即或仙或隐,远离尘世之纷扰,庶几可以避患远祸,得逍遥之乐。
——然而这不过是一时的幻想。
仙则无据,隐亦不容,所以终究还是要跌回前面所描写的阴暗世界。
阮籍生当魏晋易代之际,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日趋残酷激烈。
司马氏为篡魏自代,大肆杀戮异己,朝野人人侧目,亦人人自危,诗人也屡遭迫害。
既要避祸全身,又要发泄内心的忧患与愤懑,因此,只能以曲折隐晦的方式,以冷淡的语言表达炽热的感情;
以荒诞的口吻表现严肃的主题。
这首诗即运用神话、典故、比兴和双重寓意的写法,致使其诗意晦涩遥深,雉以索解。
钟嵘《诗品》说阮籍《咏怀诗》“厥志渊放,归趣难求”。
可谓诗界知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