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无题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流水无情,潮到空城头尽白。

离歌一曲怨残阳,断人肠。

东风官柳舞雕墙。

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说兴亡,燕双双。

流水无情,潮到空城头尽白。

离歌一曲怨残阳,断人肠。

东风官柳舞雕墙。

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说兴亡,燕双双。

  词的上片借助景色描写离愁。

“流水无情,潮到空城头尽白”,送行的场景是在长江边上,本来没有感情的江水此时扮演了一个无情的角色,因为友人就要离别,就像滔滔的江水不可逆流一样,让人产生无限的伤感,简直就要把人的头发都急白了。

“离歌一曲怨残阳,断人肠”,离别的歌曲惹人伤感偏偏夕阳也像是催促友人上路一样越来越向西斜。

“残阳”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词人送别友人,肯定不会在傍晚才送,这里用“斜阳”是为了说明作者与友人依依难舍,从上午到下午都舍不得分离,一直拖延到了天色将暮,可是词人依然抱怨夕阳为什么不能多停留一会,可见其离愁之深。

  下片由离别之伤感生发而去,写到古今兴亡之事。

一般送别作品只是单纯的就事论事,抒发离别愁绪。

作者却一反常理,将建康这样一个六朝古都所具有的沧桑的历史兴亡之感用沉痛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建康也曾是魏晋六朝时极其繁华的城市,现在却是残柳摇曳,百花落泪,飞燕来去,似乎在诉说那朝代更迭的旧事。

  这首词突破了一般送别词单为离愁而作的窠臼,不仅抒发了深深的离愁,而且还怀古伤今,抒发了沉重的兴亡之感,体现了稼轩沉郁雄浑的词风。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39页

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

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

梨花也作白头新。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

殷勤谢却甑中尘。

村子里的父老们都争先恐后地对我说,今年风调雨顺,一定会有一个好收成,他们不会再像去年那样紧锁眉头地发愁了,也不会再愁无米下锅,而让甑子积满着灰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

梨花也作白头新。

树枝上的鸟儿欢快地啼叫着,像是在劝我多喝几杯,桃树的嫩枝上已经绽出娇艳的花朵,十分逗人喜爱。

梨花开满树,那白色的花朵,像是给它新添了一头白发。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98

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敧枕婆娑两鬓霜。

起听檐溜碎喧江。

那边云筋销啼粉,这里车轮转别肠。

诗酒社,水云乡。

可堪醉墨几淋浪。

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

水龙吟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词,为赋水龙吟。

芗林侍郎向公告老所居,高宗皇帝御书所赐名也,与盘园相并云 断崖千丈孤松,挂冠更在松高处。

平生袖手,故应休矣,功名良苦。

笑指儿曹,人间醉梦,莫嗔惊妆。

问黄金余几,旁人欲说,田园计、君推去。

叹息芗林旧隐,对先生、竹窗松户。

一花一草,一觞一咏,风流杖屦。

野马尘埃,扶摇下视,苍然如许。

恨当年、九老图中,忘却画、盘园路。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只消闲处遇平生。

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

问谁千里伴君行。

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沁园春·和吴尉子似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

怅平生肝胆,都成楚越,只今胶漆,谁是陈雷。

搔首踟蹰,爱而不见,要得诗来渴望梅。

还知否,快清风入手,日看千回。

直须抖擞尘埃。

人怪我柴门今始开。

向松间乍可,从他喝道:庭中且莫,踏破苍苔。

岂有文章,谩劳车马,待唤青刍白饭来。

君非我,任功名意气,莫恁徘徊。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遍存。

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陶渊明晚年躬耕田园,安于清贫,以薄肴淡酒邀会相邻,彼此融合无间。

他鄙薄晋宋年间的社会现实,向往和平淳朴的上古生活。

千载后,百遍存。

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千年过后,流传下来的陶诗有一百多篇,没有一字不是清新纯真的。

他晚年归耕在柴桑,即便是柴桑的尘土也远较王、谢诸郎高洁。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辛弃疾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253-254

西江月(三山作)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贪数明朝重九。

不知过了中秋。

人生有得许多愁。

惟有黄花如旧。

万象亭中_酒。

九江阁上扶头。

城鸦唤我醉归休。

细雨斜风时候。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聚散匆匆不偶然。

二年遍历楚山川。

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

明朝放我东归去,後夜相思月满船。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少年痛饮。

忆向吴江醒。

明月团圆高树影。

十里蔷薇水冷。

大都一点宫黄。

人间直恁芳芬。

怕是九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

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

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这首词写桂花,并非只是咏物,词人身世之感,隐然其中。

它不专门扣住桂花题材,而是能离开桂花本身,把自己的经历结合来写,意境更为开阔,感情更加亲切,写得别有情趣。

  上片忆昔。

起笔回顾痛饮吴江,酒酣沉醉,醉而复醒的情景。

作者从自己的游踪引入桂花。

少年时有个秋夜,在吴江痛饮醒来,看见一轮明月,中间映着团团的桂树影子;

江边桂树,十里花香,飘散在烟波江上,倍添清冷之气:天上人间,都笼罩在桂香桂影之中。

桂花虽身世如断梗飘蓬,而意气不衰。

辛弃疾年轻时游过吴江,所以他对此地颇为怀念。

大概吴江两岸,当时桂花颇盛,所以他咏桂花便想起吴江之游。

“少年痛饮”,实有“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之意。

“明月”句,“团团”语意双关,既指月,又指地上高大的桂树,影像丰富而优美,也符合酔中奇妙的观赏状态。

词人借自己一次客中酒醒后看桂影、闻桂香的经历来写桂花,情调豪放,生动自然。

“十里”句,用“水沉”来指桂花馨香,引出下片专咏桂花芳香。

  上片前二句叙事,后二句写景,绘出少年辛弃疾的意气风发,雄放挥洒,情景谐和,是一幅诗中有画的境界。

  词转入下片“意脉不断”,由写作者自己的经历,转到桂花本身。

“大都”两句赞赏桂花,即小见大。

田艺蘅《留青日扎》卷二十一:“额上涂黄,汉宫妆也。

”《西神脞说》则谓“妇人匀面,惟施朱傅粉而已。

至六朝乃兼尚黄。

”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

”李商隐《蝶》诗云:“寿阳宫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桂花体积小,金黄色,宛如妇女淡施“宫黄”,星星点点,可是开在人间,竟然这般芬芳。

花小、色黄、香浓,正是桂花特征。

这几句把桂花特征都写到,但着重写它的香味,抓住重点,与上片相呼应。

最后别出新意:“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激情满怀,放言凭借秋天风露的传播,桂花会将整个世界都熏染得浓郁芬芳。

江顺诒《词学集成》卷六引张砥中曰:“后结如泉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

这里正是“有尽而不尽”,词已写完,而意未尽。

  此词不只是赞美桂花的芳香十里。

作者一生都“志在塞北江南”,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而竭尽全力恢复宋室山河。

旧说“招摇之山,其上多桂”(《山海经》),“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吕氏春秋》)。

无论是异香的桂花,或“纷纷如烟雾,回旋成穗,散坠如牵牛子,黄白相间,咀之无味”(《词林纪事》)卷一引)的桂子,一向是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

李清照咏桂花词《摊破浣溪沙》云:“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人们总是既称颂桂花的形态美,又赞扬它的精神美。

辛弃疾以“染教世界都香”来歌赞,似隐寓有他“达则兼善天下”的宏愿的。

  况周颐云:“以性灵语咏物,以沉着之笔达出,斯为无上上乘”(《蕙风词话》卷五)。

此词的佳处正在于咏物与性灵融为一体,即性灵即咏物,词人将自己淡化到不露痕迹的地步,而又非沾沾然咏一物矣。

全词非寄托之作,但结句并不排斥似为作者济世怀抱的自然流露。

  这首词意境优美,写桂花能抓住其特征,联想自然,用词简练,不愧为词中佳品。

参考资料: 1、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490 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81-1582

6667686970 共8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