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鹿门山怀古①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饵芝朮,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夏日与崔二十一同集卫明府宅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言避一时暑,池亭五月开。

喜逢金马客,同饮玉人杯。

舞鹤乘轩至,游鱼拥钓来。

座中殊未起,箫管莫相催。

襄阳公宅饮①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

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

②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

③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

④手拨金翠花,心迷玉红草。

⑤谈天光六义,发论明三倒。

⑥座非陈子惊,门还魏公扫。

⑦荣辱应无间,欢娱当共保。

宿建德江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9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99-200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9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99-200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9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99-200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

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

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

“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

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

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

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

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

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8-99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8-389

早寒江上有怀 / 早寒有怀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孤帆 一作:归帆)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孤帆 一作:归帆)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74页 . 2、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169-170页 . 3、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5-86页 . 4、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23页 .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

雁南度:大雁南飞。

南:一作“初”。

首二句从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句脱化而来。

我家襄(xiāng)水曲(qū),遥隔楚云端。

襄水曲:在汉水的转弯处。

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

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

襄:一作“湘”,又作“江”。

曲:一作“上”。

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

云:一作“山”。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孤帆 一作:归帆)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

孤:一作“归”。

天际:天边。

一作“天外”。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迷津:迷失道路。

津,渡口。

平海:宽广平静的江水。

漫漫:水广大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74页 . 2、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169-170页 . 3、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5-86页 . 4、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23页 .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

雁南度:大雁南飞。

南:一作“初”。

首二句从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句脱化而来。

我家襄(xiāng)水曲(qū),遥隔楚云端。

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襄水曲:在汉水的转弯处。

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

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

襄:一作“湘”,又作“江”。

曲:一作“上”。

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

云:一作“山”。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孤帆 一作:归帆)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

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

孤:一作“归”。

天际:天边。

一作“天外”。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迷津:迷失道路。

津,渡口。

平海:宽广平静的江水。

漫漫:水广大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74页 . 2、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169-170页 . 3、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5-86页 . 4、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23页 .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孤帆 一作:归帆)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

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

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

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

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襄水”,亦即“襄河”。

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

“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

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

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

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

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

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

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

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

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

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

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5-86页 .

凉州词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浑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可以做成琵琶其声音洪亮直上云霄。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遥远的胡地三万里,即使是送与王明君马上作乐的琵琶声又哪能穿越。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身处异地即便是欢乐也让人觉得悲凉,这羌笛胡笳也不用再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坐在边塞看着今晚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杀光边关的敌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双文葵上传),版权归原作者双文葵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浑成紫檀(tán)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jiā)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双文葵上传),版权归原作者双文葵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与诸子登岘山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尚在 一作:字在)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尚在 一作:字在)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75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7-48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代谢:交替变化。

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

登临:登山观看。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jīn)。

(尚在 一作:字在) 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75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7-48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代谢:交替变化。

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

登临:登山观看。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jīn)。

(尚在 一作:字在)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75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7-48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尚在 一作:字在)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

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

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7-48 . 2、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64 . 3、 李景白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3-84 .

春中喜王九相寻 / 晚春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二月里的湖水呀是那么清澈,家家户户春意盎然,鸟儿快乐地鸣叫。

树林里的花儿开了又谢,扫也扫不完;

小径上翠绿的青草呀,充满了勃勃生机,踏上去之后,很快就又可以生长起来。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我的酒友又来喊我去喝酒了,我们拿出酒杯啊,打开酒瓮。

酒杯握在手中啊,歌妓们在眼前唱歌跳舞。

歌舞是那么的优美动人啊,千万不要停下来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chéng)。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二月里的湖水呀是那么清澈,家家户户春意盎然,鸟儿快乐地鸣叫。

树林里的花儿开了又谢,扫也扫不完;

小径上翠绿的青草呀,充满了勃勃生机,踏上去之后,很快就又可以生长起来。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chéng)。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我的酒友又来喊我去喝酒了,我们拿出酒杯啊,打开酒瓮。

酒杯握在手中啊,歌妓们在眼前唱歌跳舞。

歌舞是那么的优美动人啊,千万不要停下来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29 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 3、 杨永胜.唐诗宋词元曲大鉴赏:外文出版社,2012:26 4、 吴兆基.唐诗三百首:三秦出版社,2007:53 5、 聂巧平.崇文国学经典文库·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2:42-43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余:我。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qī)隐处。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fēi)松径长寂寥(liáo),惟有幽人自来去。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29 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 3、 杨永胜.唐诗宋词元曲大鉴赏:外文出版社,2012:26 4、 吴兆基.唐诗三百首:三秦出版社,2007:53 5、 聂巧平.崇文国学经典文库·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2:42-43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余:我。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qī)隐处。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fēi)松径长寂寥(liáo),惟有幽人自来去。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29 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 3、 杨永胜.唐诗宋词元曲大鉴赏:外文出版社,2012:26 4、 吴兆基.唐诗三百首:三秦出版社,2007:53 5、 聂巧平.崇文国学经典文库·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2:42-43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

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

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

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81 2、 余恕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29 3、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

留别王侍御维 / 留别王维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

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5年1月版 . 2、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141-142页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 :华文出版社京 ,2009年11月版 :第122-123页 .

寂(jì)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寂寂:落寞。

竟何待:要等什么。

空自:独自。

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归隐。

芳草:香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

违:分离。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fēi)。

当路:当权者。

假:提携。

扉:门扇。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5年1月版 . 2、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141-142页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 :华文出版社京 ,2009年11月版 :第122-123页 .

寂(jì)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

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寂寂:落寞。

竟何待:要等什么。

空自:独自。

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归隐。

芳草:香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

违:分离。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fēi)。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当路:当权者。

假:提携。

扉:门扇。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5年1月版 . 2、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141-142页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 :华文出版社京 ,2009年11月版 :第122-123页 .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

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

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

“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

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

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

“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

“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

“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

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

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

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

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

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

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

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

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

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

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

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

“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

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

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

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

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

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

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 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

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

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6-87页 .

678910 共31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