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月下有怀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

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

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院子里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

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相隔遥远。

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什么事也做不了,就那样傻站着。

参考资料: 1、 萧枫,桑希臣编.唐诗宋词元曲 一:线装书局,2002.01:第178页 2、 吴霞,陆险峰本册主编.小学生天天诵读 5年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7:第32页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第一,二句“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极为平淡的文笔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图,此时的明月很是寂静,甘心悬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将光彩照到晶莹的露水上,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淡如水的关怀,就如诗人与明月有着一层微妙的关系。

  第三,四句“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飞”,这是极好的动态描写,惶诚惶恐的鹊仍没有找到自己的住处,而飞萤早巳随灯光飞人寻找它的寄托。

这是对比的描写,在此写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惊鹊的彷徨与恐惧,诗人正也如它,在众人欢聚的夜晚却不知何去何从,又得流连徘徊。

  而第五,六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更是加深了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树影中,在邻家急急的夜杵声中,他更显得形单影只,骨子深处的孤独更是无处逃逸,全部涌上心头,强烈而含蓄。

  于是诗人再也抑制不住,发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旷何许”的感叹,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伫立”。

冷清凄凉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伫立、沉默,不愿离去。

描绘了一幅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单只影远望的画面。

  通读整篇,发现并无任何用词新奇之处,但妙就妙在这意境的成功营造。

诗人以流水般流畅的文笔,以“明月”“惊鹊”“寒影”等一组意象画出了一幅别样的孤清月夜图。

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见他的思痕,触摸到他跳跃的文思,听到他的叹息。

参考资料: 1、 陆坚主编.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08:第194-195页 2、 吴颖民总主编.华南师大附中语文科课题组实验班学生作品选集: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53页 3、 吴颖民总主编.华南师大附中语文科课题组实验班学生作品选集: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53-354页

凉州词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浑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可以做成琵琶其声音洪亮直上云霄。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遥远的胡地三万里,即使是送与王明君马上作乐的琵琶声又哪能穿越。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身处异地即便是欢乐也让人觉得悲凉,这羌笛胡笳也不用再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坐在边塞看着今晚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杀光边关的敌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双文葵上传),版权归原作者双文葵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浑成紫檀(tán)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jiā)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双文葵上传),版权归原作者双文葵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与诸子登岘山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尚在 一作:字在)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尚在 一作:字在)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75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7-48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代谢:交替变化。

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

登临:登山观看。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jīn)。

(尚在 一作:字在) 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75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7-48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代谢:交替变化。

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

登临:登山观看。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jīn)。

(尚在 一作:字在)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75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7-48 .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尚在 一作:字在)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

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

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7-48 . 2、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64 . 3、 李景白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3-84 .

春中喜王九相寻 / 晚春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二月里的湖水呀是那么清澈,家家户户春意盎然,鸟儿快乐地鸣叫。

树林里的花儿开了又谢,扫也扫不完;

小径上翠绿的青草呀,充满了勃勃生机,踏上去之后,很快就又可以生长起来。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我的酒友又来喊我去喝酒了,我们拿出酒杯啊,打开酒瓮。

酒杯握在手中啊,歌妓们在眼前唱歌跳舞。

歌舞是那么的优美动人啊,千万不要停下来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chéng)。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二月里的湖水呀是那么清澈,家家户户春意盎然,鸟儿快乐地鸣叫。

树林里的花儿开了又谢,扫也扫不完;

小径上翠绿的青草呀,充满了勃勃生机,踏上去之后,很快就又可以生长起来。

酒伴来相命,开尊共解酲(chéng)。

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我的酒友又来喊我去喝酒了,我们拿出酒杯啊,打开酒瓮。

酒杯握在手中啊,歌妓们在眼前唱歌跳舞。

歌舞是那么的优美动人啊,千万不要停下来啊!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秋登兰山寄张五 / 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试 一作 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试 一作 始)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3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7-69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

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

北:一作“此”。

隐者:指张五。

相望:互相遥望。

试:一作“始”。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试 一作 始)“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一作“清境”。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

渡头:犹渡口。

过河的地方。

天边树若荠,江畔(pàn)洲如月。

“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

”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

荠:荠菜。

洲:又作“舟”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

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3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7-69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

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

北:一作“此”。

隐者:指张五。

相望:互相遥望。

试:一作“始”。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试 一作 始)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一作“清境”。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

渡头:犹渡口。

过河的地方。

天边树若荠,江畔(pàn)洲如月。

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

”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

荠:荠菜。

洲:又作“舟”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

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3 2、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7-69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试 一作 始)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

“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

”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开头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三四两句起,进入题意。

“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

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

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

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

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

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

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

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

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

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

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

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

……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

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

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参考资料: 1、 李景白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6-77 .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29 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 3、 杨永胜.唐诗宋词元曲大鉴赏:外文出版社,2012:26 4、 吴兆基.唐诗三百首:三秦出版社,2007:53 5、 聂巧平.崇文国学经典文库·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2:42-43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余:我。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qī)隐处。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fēi)松径长寂寥(liáo),惟有幽人自来去。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29 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 3、 杨永胜.唐诗宋词元曲大鉴赏:外文出版社,2012:26 4、 吴兆基.唐诗三百首:三秦出版社,2007:53 5、 聂巧平.崇文国学经典文库·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2:42-43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余:我。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qī)隐处。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fēi)松径长寂寥(liáo),惟有幽人自来去。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29 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 3、 杨永胜.唐诗宋词元曲大鉴赏:外文出版社,2012:26 4、 吴兆基.唐诗三百首:三秦出版社,2007:53 5、 聂巧平.崇文国学经典文库·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2:42-43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

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

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

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81 2、 余恕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29 3、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

留别王侍御维 / 留别王维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

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5年1月版 . 2、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141-142页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 :华文出版社京 ,2009年11月版 :第122-123页 .

寂(jì)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寂寂:落寞。

竟何待:要等什么。

空自:独自。

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归隐。

芳草:香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

违:分离。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fēi)。

当路:当权者。

假:提携。

扉:门扇。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5年1月版 . 2、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141-142页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 :华文出版社京 ,2009年11月版 :第122-123页 .

寂(jì)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

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寂寂:落寞。

竟何待:要等什么。

空自:独自。

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归隐。

芳草:香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

违:分离。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fēi)。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当路:当权者。

假:提携。

扉:门扇。

参考资料: 1、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 .古代汉语字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5年1月版 . 2、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141-142页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 :华文出版社京 ,2009年11月版 :第122-123页 .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

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

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

“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

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

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

“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

“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

“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

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

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

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

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

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

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

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

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

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

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

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

“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

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

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

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

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

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

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 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

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

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6-87页 .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夕阳越过了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暗静寂。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月照松林更觉夜晚清凉,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尽,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丁大约定今晚来寺住宿,独自抚琴站在山路等你。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夕阳度西岭,群壑(hè)倏(shū)已暝(míng)。

度:过、落。

壑:山谷。

倏:一下子。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满清听:满耳都是清脆的响声。

樵(qiáo)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樵人:砍柴的人。

烟:炊烟和雾霭。

一作“磴”。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jìng)。

之:此。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宿来:一作“未来”。

孤琴:一作“孤宿”,或作“携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夕阳度西岭,群壑(hè)倏(shū)已暝(míng)。

夕阳越过了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暗静寂。

度:过、落。

壑:山谷。

倏:一下子。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月照松林更觉夜晚清凉,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

满清听:满耳都是清脆的响声。

樵(qiáo)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尽,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

樵人:砍柴的人。

烟:炊烟和雾霭。

一作“磴”。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jìng)。

丁大约定今晚来寺住宿,独自抚琴站在山路等你。

之:此。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宿来:一作“未来”。

孤琴:一作“孤宿”,或作“携琴”。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此诗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

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

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

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

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

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融统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

特别是“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

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字再点出一个“候”字。

“孤琴候萝径”,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

  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

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

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

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见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

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如在读者眼前。

  扎看起来,前六句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写候友。

其实不然,诗从一开始就在写候友,不过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

前六句看起来是无人之境,实际上是有人之境。

“群壑倏已暝”是诗人看到的,“松月生夜凉”是诗人感到的,“风泉满清听”是诗人的感觉,“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也是诗人看到的。

透过这些诗句,可想而知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待读到“孤琴候萝径”,暗藏在景物中的人,与抚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蓦地活起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全诗色彩不断变幻,景物描写十分清幽,语言含蓄委婉却不失韵味。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此诗名句。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岁暮归南山 / 归故园作 / 归终南山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阙(què)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

《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

明主:圣明的国君。

多病:一作“卧病”。

故人:老朋友。

疏:疏远。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mèi),松月夜窗虚。

老:一作“去”。

青阳:指春天。

逼:催迫。

岁除:年终。

永怀:悠悠的思怀。

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

寐:一作“寝”。

虚:空寂。

一作“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阙(què)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

《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

明主:圣明的国君。

多病:一作“卧病”。

故人:老朋友。

疏:疏远。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mèi),松月夜窗虚。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老:一作“去”。

青阳:指春天。

逼:催迫。

岁除:年终。

永怀:悠悠的思怀。

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

寐:一作“寝”。

虚:空寂。

一作“堂”。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

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

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

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

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

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

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

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

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令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

“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

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

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

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

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

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

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

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

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

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

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

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

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

“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

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

“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

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

”(《唐摭言》卷十一)可见此诗尽管写得含蕴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结果,孟浩然被放还了。

封建社会抑制人才的现象,于此可见一斑。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南归阻雪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十上耻还家,裴回守归路。

678910 共31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