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六首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无时独不见......更多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匈奴为掠夺秋季丰收的粮食而悍然入侵,朝廷派出军队抗击。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将军受命出兵,战士们行军到塞外,在龙沙一带暂时安营扎寨。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边塞的月光伴着弓影,胡地的雪霜拂过剑锋。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战士们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们不要长声感叹。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汉武帝握剑拍案而起,回头召来李广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战斗的气氛弥漫着天空,震天的鼓声,连山坡底下都可清晰听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在将士们的奋勇拼杀下,一仗就消灭了敌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天山:指祁连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xiāo)眠抱玉鞍(ān)。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天兵:指汉朝军队。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xián)恩甚。衔恩:受恩。甚: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lǒng)头寝。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高枕:高枕无忧。 骏马似风飙(biāo),鸣鞭出渭(wèi)桥。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天骄:指匈奴。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biāo)姚(yáo)。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sà)沙棠枝。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独不见:《独不见》是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塞虏(lǔ)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虎竹:兵符。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jiē)。殊:远。嗟:感叹。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合:满。陇底:山坡下。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负:凭借。妖氛:指敌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天山:指祁连山。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晓战随金鼓,宵(xiāo)眠抱玉鞍(ān)。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天兵:指汉朝军队。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xián)恩甚。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衔恩:受恩。甚: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lǒng)头寝。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高枕:高枕无忧。 骏马似风飙(biāo),鸣鞭出渭(wèi)桥。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天骄:指匈奴。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biāo)姚(yáo)。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摧残梧桐叶,萧飒(sà)沙棠枝。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独不见:《独不见》是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塞虏(lǔ)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匈奴为掠夺秋季丰收的粮食而悍然入侵,朝廷派出军队抗击。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将军受命出兵,战士们行军到塞外,在龙沙一带暂时安营扎寨。虎竹:兵符。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边塞的月光伴着弓影,胡地的雪霜拂过剑锋。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jiē)。战士们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们不要长声感叹。殊:远。嗟:感叹。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汉武帝握剑拍案而起,回头召来李广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战斗的气氛弥漫着天空,震天的鼓声,连山坡底下都可清晰听闻。合:满。陇底:山坡下。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在将士们的奋勇拼杀下,一仗就消灭了敌人。 负:凭借。妖氛:指敌人。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李白有《塞下曲》六首。元人萧士赟云:“此《从军乐》体也。”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其一】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这首《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其二】   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其三】   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在唐代前期,胡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被迫“称臣于突厥”(《旧唐书·李靖传》)。因此,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   “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   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插羽”,鞍上箭。“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然而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既然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天兵所向,势如拉枯摧朽。这是符合逻辑和顺理成章的。也暗示将领指挥得当,这次战役完全符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   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   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风也。”(《李太白全集》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诗人为“济苍生,安社稷”,是“愿为辅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归隐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谢人间”(《翰林读书言怀》)。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   【其四】   这首诗写的是闺中女子对远征亲人的思念。开头写闺中女子想象亲人戍守边塞的情形,以此寄托思念之情。接着写女子在离愁的煎熬中,度日如年的情景。   【其五】   首联两句,分述了敌我两军的态势,指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塞虏”,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当时的北方诸胡,有的还是原始部落,有的则转向世袭王权制,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他们对唐王朝的物质文明常怀觊觎之心,故边境屡遭蹂躏边塞战争大都起因于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天兵”,天朝的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他们堂堂正正,出塞去抗击胡虏。通过措词的褒贬色彩,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颔联两句,与首联“天兵”照应。“虎竹”,兵符,分铜虎符与竹使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将军分虎竹”,是指将领接到征战的诏令。“战士卧龙沙”,指军队已抵达塞外战场。“龙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这两句属对工整,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清人吴汝纶说这两句“有气骨有采泽,是太白才华过人处”(《唐宋诗举要》),是深中肯綮的。   颈联两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胡霜”与首联的“秋”相照应。“边月”、“胡霜”,均为静物。皎洁的月色,银白的寒霜,笼罩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胧苍凉的气氛。而“弓影”飘移,“剑花”闪烁,则包含着战士的行动。用“随”和“拂”这样两个锤炼而得的动词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使静物和人物的动态融为一体,显得生机勃勃。这就构成一种奇妙的意境: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诚如沈德潜所说:“只弓如月,剑如霜耳,笔端点染,遂成奇彩。”(《唐诗别裁》)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同。诗人巧妙地利用它们的某种共性,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谐,使艰苦的军旅生活衬托得轻松、愉快。因此邢昉说:“以太白之才咏关塞,而悠悠闲淡如此,诗所以贵淘炼也。”(《唐风定》)在尾联中以诗中主人公的口气抒发了“天兵”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把全诗推向了高潮。“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是征人向少妇劝慰:未获全胜,玉门关还不能入,请亲人耐心等待,不必长吁短叹。大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据《后汉书》,班超上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艺苑雌黄》云:“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李白之善于用典,大率类此。结局不落边塞诗以乡愁,闺怨作结的窠臼,而造成余音袅袅余韵无穷之感。这别具一格的结尾,使贯串全诗的壮美情怀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升华了。   【其六】   这首诗写了由于匈奴南侵引起新的战争,但在杰出将领的率领下,勇敢的战士们又一次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中原地区长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唐时北方突厥非常凶悍,对李唐王朝形成了长期严重的威胁。诗人选择汉军抗击匈奴的题材,部分原因即在于此。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塞上曲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离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将士们受命西征,大军横行于阴山之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惊叹:失我燕支山,使我妇立无颜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汉兵转战万里,大获全胜。

回渡黄河,凯旋收兵。

从此休兵,胡汉人民都乐其太平。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茫茫瀚海,沙浪寂寂,萧条万里,和平安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4-176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大汉句:谓中原汉族政权对付匈奴实在没有办法。

大汉:汉朝,实指唐朝。

中策:中等之策。

《汉书·匈奴传》:“严允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焉。

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

后世三家周、贵、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

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

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

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

故天下标明,是称中策。

汉武帝选符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二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

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

疆界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足为无策。

’”[2]  2. 匈奴句:意谓匈奴侵略军已逼近长安。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自率十万余骑进寇武功,京师戒严。

癸末,颉利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太宗率大臣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驰至渭水,与颉利隔河而语,责其负约,后众军皆至,军威大盛,太宗独与颉利临水对话。

颉利请和,引兵而退。

见《旧唐书·突厌传》。

此即写此事。

渭桥,汉唐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五原:唐郡名,在今陕西定边县一带。

史称颉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骚扰唐边境。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西极:汉唐时之长安以西的疆域。

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东西走向,横亘二千余里。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燕支二句:燕支,亦作焉支。

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

山名,因产燕支草得名。

燕支草可作染料,匈奴妇女用以化妆。

山在今甘肃省山丹县境。

《史记·匈奴传》: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

正义曰:《括地志》云:焉支山一名删丹山,在甘州删丹县东南五十里。

《西河故事》云: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萧条:平静之意。

班固《封燕支山铭》:“萧条万里,野无遗寇。

”瀚海句:全句意谓匈奴被平息。

以翰海风平浪静喻边地太平。

瀚海,亦作翰海,指大漠。

《史记·匈奴传》:汉骠骑将军之出代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获敌人首级)万余级,左贤王将皆遁走。

骠骑封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4-176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此诗一开篇借用汉武帝历史典故、借汉喻唐的修辞手法,以铺叙方式描绘出一幅大汉无中策、匈奴侵犯入境的景致,加倍形容战况非常危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无中策”、“犯渭桥”起烘托气氛之意,点明题旨,升华主题,为下文作铺垫。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紧扣上文,主要介绍战况相当危急,战事一触即发,讲述匈奴驻扎离长安不远的五原,以“秋草绿”“一何骄”突显匈奴趁草茂马壮之时侵犯中原,直逼都城长安。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描绘一幅战将们受命西征、报家为国的壮丽景致,明写汉军战将西征,横行阴山,实则写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出征平定突厥离叛之事。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借用汉使骠骑将军的典故,写汉军征途所向无前,恃勇锐冲锋出战,大败匈奴军,让匈奴人叫苦连天,暗寓出诗人歌颂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与此同时,以借古鉴今为警戒,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讲述汉军渡黄河、临瀚海、战胜休兵后,胡汉人民处处平安无事,突显出战争残酷与和平民安的鲜明对比,抒发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描绘出一幅平息匈奴侵犯、百姓安乐如瀚海无波的景致,而“萧条”、“清”、“寂”、“无波”点染出边塞秋景,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萧煞悲凉之意,起到照应上文,着重渲染出诗题“塞”,渲染气氛,制造声势。

“犯渭桥”、”“征西极”、“乐事多”,是全诗的脉络。

  此诗声声实在,句句真情。

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的气势,又充溢着边塞秋景萧煞悲凉之意,表达出诗人对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匈奴离叛的祝颂之意,也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论李白的黄河绝唱: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期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清静的夜里坐在明月下,听着幽人卢先生弹奏起古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2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闲夜坐明月,一作“闲坐夜明月”。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钟期:指钟子期。

《列子·汤问》说,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俞伯牙弹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俞伯牙要表达的内容,钟于期都能听出来。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2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喧染悲凉的氛围,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用拟人手法: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便于作者尽情发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真情实感融入诗中,进而达到引人入胜之效果。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此句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这首诗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

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但其中也必定饱含着诗人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

一首诗中列出四首琴曲名来,可见李白对琴道是很熟悉的。

其中写《渌水》时,言其作用可以“清虚心”,这是李白的一个重要音乐观点。

其所以如此,恐与李白多受老庄思想影响有密切关系。

    从写作上看,首写弹琴,中写琴曲,末写慨叹。

在写琴曲时,诗人以《寒松吟》比《悲风》,虽是以琴曲比琴曲,却又使人能从曲名上想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悲”与“寒”皆冷色字,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风”与“松”则使人想到松涛,并进而想到乐音的特色。

又琴曲有《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风”与“松”相连,可使人想起这一琴曲。

此可见诗人的比喻是如何贴切!

再者,“《白雪》乱纤手”一句,诗人不仅以一“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而且从《白雪》还可使人想到纤手的白嫩,这样的配词,真是妙不可言!

参考资料: 1、 傅正谷选释.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03:29-30

铜官山醉后绝句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应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应须 一作:要)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

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

但见瀑泉落,如潈云汉来。

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

石黛刷幽草,曾青泽古苔。

幽缄倘相传,何必向天台。

送殷淑三首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海水不可解,连江夜为潮。

俄然浦屿阔,岸去酒船遥。

惜别耐取醉,鸣榔且长谣。

天明尔当去,应便有风飘。

白鹭洲前月,天明送客回。

青龙山后日,早出海云来。

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痛饮龙筇下,灯青月复寒。

醉歌惊白鹭,半夜起沙滩。

古风其三十九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登高望四海。

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

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

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

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

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

剑歌行路难。

(行一作悲)(此诗一作登高望四海。

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

风飘大荒寒。

杀气落乔木。

浮云蔽层峦。

孤凤鸣天倪。

遗声何辛酸。

游人悲旧国。

抚心亦盘桓。

倚剑歌所思。

曲终涕泗澜。

)

赠饶阳张司户燧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朝饮苍梧泉,夕栖碧海烟。

宁知鸾凤意,远托椅桐前。

慕蔺岂曩古,攀嵇是当年。

愧非黄石老,安识子房贤。

功业嗟落日,容华弃徂川。

一语已道意,三山期著鞭。

蹉跎人间世,寥落壶中天。

独见游物祖,探元穷化先。

何当共携手,相与排冥筌。

相和歌辞。君道曲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大君若天覆,广运无不至。

轩后爪牙常先太山稽, 如心之使臂。

小白鸿翼于夷吾,刘葛鱼水本无二。

土扶可成墙,积德为厚地。

幽州胡马客歌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

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

何时天狼灭?

父子得安闲。

678910 共8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