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致”乃到此结束
几乎所有识字的中国人都写过信,几乎所有写过信的人都会用“此致”、“敬礼”作为结束语。
“敬礼”的意思比较明白,“此致”到底什么意思,“此致”和后面的“敬礼”到底是什么关系,却是众说纷纭的问题。
先看一个例子,此例出于《鲁迅手稿全集·书信第六册》,在《1935年4月1日致徐懋庸》的结尾,鲁迅先生这样写道:“此致,即请道安。
”在《1935年8月3日致李霁野》的结尾,鲁迅先生写道:“此致,即颂暑......更多
修建十三陵一共累死多少民工
十三陵是明代13位皇帝陵寝的总称。
修建十三陵前后延续二百多年,朝廷甚至还设有管理陵墓修建的大臣,专门负责为皇帝修陵,比如,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曾担任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就曾经主持过修建隆庆皇帝的陵墓。
当然,恢弘浩大的十三陵更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血泪铸成的建筑杰作。
自永乐七年(1409年)修建“长陵”始,到清顺治初年完成“思陵”止,明十三陵的修建时间长达二百余年。
按陵墓建造的先后顺序,其陵墓名称依......更多
顾悦未老先衰,自嘲“蒲柳之姿”
说到“蒲柳之姿”,不得不提到东晋时期的顾悦。
顾悦性情爽朗,为人重义守信。
扬州刺史殷浩请他做官,让他全权处理州内大小事务。
感激于殷浩的知遇之恩,顾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起早贪黑,兢兢业业。
长期劳累,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健康,才30多岁就显得很老,满头白发。
有一次,顾悦因故谒见简文帝。
简文帝得知他与自己年龄差不多大小,就问:“我们年纪相仿,你的头发为什么比我先白呢?
”顾悦回答说:“蒲柳......更多
中国人使用筷子十二种忌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
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
但这要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长两短:......更多
第六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楚。
科学实验表明,人体除了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五个基本感觉外,还具有对机体未来的预感,生理学家把这种感觉称为“机体觉”、“机体模糊知觉”,也叫做人体的“第六感觉”。
国外把人的意念力或精神感应称为人的第六感觉,又称超感觉力(英文简写成esp)。
人体的“第六感觉”是指人们对内脏器官的感觉,是由于机体......更多
中国古代的葛、麻纺织
正文 中国古代的葛、麻纺织 (更新时间:2004-2-9 20:13:00 本章字数: 2753) 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 裴晋昌 王裕中 葛藤和大麻、苎麻①的韧皮纤维,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纺织原料。
我们的祖先在利用葛麻之类植物纤维方面,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技术方面也有卓越的创造。
麻纺织生产由来已久 1972年,江苏吴县草鞋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三块珍贵的葛布......更多
中国服饰
正文 中国服饰 (更新时间:2004-1-28 15:02:00 本章字数: 2325) 一部人类服饰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看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更多
乌纱帽小考
正文 乌纱帽小考 (更新时间:2004-1-27 19:50:00 本章字数: 354) 金 谷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戴的一种便帽,定为“官帽”则始于明代洪武年间。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
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在民间也流传开来。
于是,“乌纱帽”遂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公元......更多
人生礼仪与鞋
正文 人生礼仪与鞋 (更新时间:2004-1-27 18:19:00 本章字数: 2321) 在人生礼仪中,对穿鞋也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惯例,有些也成为礼仪的规范,如满月为婴儿送鞋;
婚宴时必穿婚鞋;
寿诞为寿翁送福字履;
丧葬时穿孝鞋和以鞋殉葬等。
1、下定送鞋履 在中国婚礼中,鞋子更是充当比较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为了表示男女有别,男的为乾,女的为坤,因此,女鞋被称作“坤鞋”。
结婚是人生的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