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人说海北事有感

作者: 聂夷中 朝代: 唐代

故乡归路隔高雷,见说年来事可哀。

村落日中眠虎豹, 田园雨后长蒿莱。

海隅久已无春色,地底真成有劫灰。

荆棘满山行不得,不知当日是谁栽。

读书

作者: 曾巩 朝代: 宋代

吾性虽嗜学,年少不自强。

所至未及门,安能望其堂。

荏苒岁云几,家事已独当。

经营食众口,四方走遑遑。

一身如飞云,遇风任飘扬。

山川浩无涯,险怪靡不尝。

落日号虎豹,吾未停车箱。

波涛动蛟龙,吾方进舟航。

所勤半天下,所济一毫芒。

最自忆往岁,病躯久羸尫。

呻吟千里外,苍黄值亲丧。

母弟各在无,讣归恐惊惶。

凶祸甘独任,危形载孤艎。

崎岖护旅榇,缅邈投故乡。

至今惊未定,生还乃非常。

忧虑心胆耗,驰驱筋力伤。

况已近衰境,而常......更多

题淮阴侯庙:

作者: 张耒 朝代: 宋代

云梦何须伪出游,遭谗犹得故乡侯。

平生萧相真知己,何事还同女子谋。

白马津阻雨

作者: 司马扎 朝代: 唐代

津树萧萧旅馆空,坐看疏叶绕阶红。

故乡千里楚云外,归雁一声烟雨中。

漳浦病多愁易老,茂陵书在信难通。

功名倘遂身无事,终向溪头伴钓翁。

次归耕堂稀字韵

作者: 杨冠卿 朝代: 宋代

精忠贯日古来稀,帷幄从容扈六飞。

风虎云龙方际会,故乡未许我公归。

临海驿夏日

作者: 寇准 朝代: 宋代

岭外突蒸当盛暑,雨馀新馆觉微凉。

最怜夏木青阴合,时有莺声似故乡。

闷书

作者: 寇准 朝代: 宋代

秋忆故乡魂欲断,晚临寒浦思如流。

归来古屋寒灯暗,能较骚人几处愁。

次程伯禹尚书见寄韵

作者: 曾几 朝代: 宋代

往年书到西风凉,病夫随牒天一方。

今年书到玉溪上,暧空白露为清霜。

人生俯仰成陈迹,只有一丘如宿昔。

故乡杰阁公饱山,野寺幽轩我横碧。

石交晓月长庚星,势交飞絮水上萍。

往时玉溪二三老,死生贵贱论交情。

归来访旧其谁羡,程公笔力犹强健。

郑公霜鬓未成丝,挂冠不受儿曹劝。

公于道德犹耕猎,所得不随天下裂。

胸中具眼世莫知,笔端有口公能说。

豹文未省一斑窥,戏逐群儿日课诗。

诗病无人与商略,湔肠浣胃付神医。

下第有怀

作者: 章碣 朝代: 唐代

故乡朝夕有人还,欲作家书下笔难。

灭烛何曾妨夜坐, 倾壶不独为春寒。

迁来莺语虽堪听,落了杨花也怕看。

但使他年遇公道,月轮长在桂珊珊。

边城思

作者: 何逊 朝代: 南北朝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

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

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婀娜多姿的杨柳和离情相思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名的《诗经·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人借道中所见,以言行役之久,寄托离情乡愁。

到汉代,折柳赠别更蔚成风气。

可怜灞桥柳,愁煞离别人。

人们把杨柳和离别联系在一起,大概是因为那长长的柳丝最容易引起绵绵离情的缘故吧。

可是对于多情善感的诗人来讲,在那杨柳尚未垂下万条绿丝绦之时,他已敏锐地察觉到春天的来临,从而触动了他的乡愁。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写的正是早春景象。

柳色黄而已,尚未吐出细叶;

水色绿而已,苔衣尚未长成。

这正是冬尽春来的一、二月之际,春意萌动,春色逗露之时。

杜审言说得好:“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飘泊边城的游子,对时令和景物的变化特别敏感。

忽见边城杨柳色,已觉春色动地来。

一个“动”字,把萌动的春意写得活泼泼地。

而这种敏感,正是由客居异地而产生的刻骨的乡愁催发的。

元稹诗云:“何处生春早,春生客思中。

”(《生春二十首》其十九)赵嘏诗云:“何事最能悲少妇,夜来依约落边城。

”(《新月》)而当边城春色动的时候,客居边城的游子也就格外思乡念家了。

为什么春色最能撩拨人的乡思呢?

王维的这首诗可以算一个让人满意的答复:“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送沈子福归江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5657585960 共79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