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人说海北事有感 文
读书 文
吾性虽嗜学,年少不自强。
所至未及门,安能望其堂。
荏苒岁云几,家事已独当。
经营食众口,四方走遑遑。
一身如飞云,遇风任飘扬。
山川浩无涯,险怪靡不尝。
落日号虎豹,吾未停车箱。
波涛动蛟龙,吾方进舟航。
所勤半天下,所济一毫芒。
最自忆往岁,病躯久羸尫。
呻吟千里外,苍黄值亲丧。
母弟各在无,讣归恐惊惶。
凶祸甘独任,危形载孤艎。
崎岖护旅榇,缅邈投故乡。
至今惊未定,生还乃非常。
忧虑心胆耗,驰驱筋力伤。
况已近衰境,而常......更多
题淮阴侯庙: 文
白马津阻雨 文
次归耕堂稀字韵 文
临海驿夏日 文
闷书 文
次程伯禹尚书见寄韵 文
往年书到西风凉,病夫随牒天一方。
今年书到玉溪上,暧空白露为清霜。
人生俯仰成陈迹,只有一丘如宿昔。
故乡杰阁公饱山,野寺幽轩我横碧。
石交晓月长庚星,势交飞絮水上萍。
往时玉溪二三老,死生贵贱论交情。
归来访旧其谁羡,程公笔力犹强健。
郑公霜鬓未成丝,挂冠不受儿曹劝。
公于道德犹耕猎,所得不随天下裂。
胸中具眼世莫知,笔端有口公能说。
豹文未省一斑窥,戏逐群儿日课诗。
诗病无人与商略,湔肠浣胃付神医。
下第有怀 文
边城思 文赏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
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
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婀娜多姿的杨柳和离情相思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名的《诗经·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人借道中所见,以言行役之久,寄托离情乡愁。
到汉代,折柳赠别更蔚成风气。
可怜灞桥柳,愁煞离别人。
人们把杨柳和离别联系在一起,大概是因为那长长的柳丝最容易引起绵绵离情的缘故吧。
可是对于多情善感的诗人来讲,在那杨柳尚未垂下万条绿丝绦之时,他已敏锐地察觉到春天的来临,从而触动了他的乡愁。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写的正是早春景象。
柳色黄而已,尚未吐出细叶;
水色绿而已,苔衣尚未长成。
这正是冬尽春来的一、二月之际,春意萌动,春色逗露之时。
杜审言说得好:“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飘泊边城的游子,对时令和景物的变化特别敏感。
忽见边城杨柳色,已觉春色动地来。
一个“动”字,把萌动的春意写得活泼泼地。
而这种敏感,正是由客居异地而产生的刻骨的乡愁催发的。
元稹诗云:“何处生春早,春生客思中。
”(《生春二十首》其十九)赵嘏诗云:“何事最能悲少妇,夜来依约落边城。
”(《新月》)而当边城春色动的时候,客居边城的游子也就格外思乡念家了。
为什么春色最能撩拨人的乡思呢?
王维的这首诗可以算一个让人满意的答复:“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送沈子福归江东》)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