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春游

作者: 陈子龙 朝代: 明代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

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

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

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有人在桃树下试穿丝衣,蝴蝶在残余的花间飞舞。

芳草被华美的车子辗平,花枝上,花落已半。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

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风变得薰暖,白天开始长起来,杨柳的枝条柔美细长。

一双燕子在风中飞舞,杨柳絮飘飘扬扬,地上铺满了落日的余晖。

  参考资料: 1、 温庭筠.婉约词 豪放词:万卷出版公司,2010:第122页 2、 木河.乖孩子学名诗 明代诗歌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第272页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

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有人在桃树下试穿丝衣,蝴蝶在残余的花间飞舞。

芳草被华美的车子辗平,花枝上,花落已半。

罗裳:织锦的裤裙。

裳,下身的衣服,裙装。

蝶粉:指桃花初放,蕊粉末褪。

斗:比试。

遗香:指罗裳和少女身体散发出的清香。

玉轮:华贵的游车。

半面恼红妆:即“恼半面红妆”之倒装句。

指因花瓣凋零而心生懊憾。

半面:指凋残。

红妆:指花瓣。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

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风变得薰暖,白天开始长起来,杨柳的枝条柔美细长。

一双燕子在风中飞舞,杨柳絮飘飘扬扬,地上铺满了落日的余晖。

乍:开始。

袅(niǎo):细柔摇曳的形态。

  参考资料: 1、 温庭筠.婉约词 豪放词:万卷出版公司,2010:第122页 2、 木河.乖孩子学名诗 明代诗歌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第272页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

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

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上片“小桃枝下试罗裳”,是说出游前的准备。

天气渐暖,要换上春天的罗裳,不是一换就得,所以要试,试衣于小桃枝下,很可能是普通农家的女孩子。

站在小桃枝下,映衬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不仅如此,鲜艳的桃花和女子衣上的香泽又引来了翩翩的蝴蝶。

不说蝴蝶环绕飞舞,却说“蝶粉斗遗香”,蝶翅上扑落的粉末和女子遗落的香泽比赛,哪一种更香,这就婉转曲折深有意趣了。

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本来也是美的化身,所以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中,才有化蝶之说。

  游春的人自然很多,有乘宝马香车的,“玉轮碾平芳草”,从芳草地上忽忽驶过,车中的贵妇娇娃,也只在车窗中露出了半面。

但“半面恼红妆”,这半面娇容却引起这位游春少女的不快。

可能是因为她们乘坐的香车对于芳草的摧残,也可能因为她们不暇他顾的高傲姿态。

李商隐《南朝》诗云:“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讽刺南朝苟安于半壁江山,犹如徐妃之半面妆,如取用李商隐诗意,则“半面恼红妆”当指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只图苟安一时,如同南朝梁、陈末年故事。

这种时事使人烦恼,故云:“半面恼红妆。

”惟此,前面的“玉轮碾平芳草”也可解释为暗指南明弘光朝排斥忠良压制贤才,这样来解释这两句词,可能显得牵强一些,但是,“半面恼红妆”又似乎不是一般语言,很值得探究。

  下片“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三句,写的是初春景象。

风才开始变暖,白天才开始变长,垂挂的柳枝才缀上新绿而随风飘荡。

三句非常紧凑。

从几种事物中观察,感受表现了初春的特点。

而以下的三句“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却大有春事已过的景象。

关于燕子,在子龙词中多次提及,如《山花子·春恨》“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眼儿媚》“只愁又见,柳绵乱落,燕语星星”、《蝶恋花·春日》“燕子乍来春渐老,乱红相对愁眉扫”、《江城子·病起春尽》“凭燕子,骂东风”。

几乎都是与暮春春尽联系着。

此处“一双舞燕”恐怕也不是早春景象,“万点飞花”更是暮春特有之景,“满地斜阳”也平添了一份凄清。

这后面的三个四字句,与前面的三个三字句,意思上有承接,时间上有发展,似是感叹着“九十韶光如梦短”(《渔家傲》),由初春写到春夫,时间上的跨度是为了表现情感上的跨度。

  这首词描写春游所见,情景相生,处处透着词人盎然的游兴。

词的开始两句用烘托法。

桃下试裳能让人产生“桃之天天,灼灼其华”的联想。

而蝶粉斗香,又可想见女子春服艳丽如花的美好形象。

接下来轮碾芳草,红妆半露,也是情态毕现,鲜明如画。

整个上片着笔于人,浓墨重彩。

下片则转而写景。

风暖日长,垂杨袅袅,双燕翩翩,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

景润人心,词人想必也是逸兴满怀。

结尾“万点飞花,满地斜阳”微微露出美景不能永驻的淡淡春愁。

正如杜甫《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及梅尧臣《苏幕遮》“落尽梨花春事了。

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所歌咏,在这样的时刻,文人总不免会透出一丝纤柔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333-334页 2、 薛玉坤,鞠婷,何抗.古小词精华: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第212页

版权声明:他人将文学素材网提供的内容与服务用于商业、盈利、广告性目的时,需得注明出处,转载时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wenxuesucai.com/search/SC_gushiwen/1/87425939.html

点击加入QQ交流群:{{qqQ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