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钱穆父出守越州绝句二首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簿书常苦百忧集,杯酒今应一笑开。

京兆従教思广汉,会稽聊喜得方回。

若耶溪水云门寺,贺监荷花空自开。

我恨今犹在泥滓,劝君莫棹酒船回。

酬诸公见过(时官未出,在辋川庄)

作者: 王维 朝代: 唐代

嗟予未丧,哀此孤生。

屏居蓝田,薄地躬耕。

岁晏输税, 以奉粢盛。

晨往东皋,草露未晞。

暮看烟火,负担来归。

我闻有客,足扫荆扉。

箪食伊何,疈瓜抓枣。

仰厕群贤, 皤然一老。

愧无莞簟,班荆席藁。

泛泛登陂,折彼荷花。

静观素鲔,俯映白沙。

山鸟群飞,日隐轻霞。

登车上马, 倏忽云散。

雀噪荒村,鸡鸣空馆。

还复幽独,重欷累叹。

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代

长安雨洗新秋出,极目寒镜开尘函。

终南晓望蹋龙尾, 倚天更觉青巉巉.自知短浅无所补,从事久此穿朝衫。

归来得便即游览,暂似壮马脱重衔。

曲江荷花盖十里, 江湖生目思莫缄。

乐游下瞩无远近,绿槐萍合不可芟。

白首寓居谁借问,平地寸步扃云岩。

云夫吾兄有狂气, 嗜好与俗殊酸咸。

日来省我不肯去,论诗说赋相喃喃。

望秋一章已惊绝,犹言低抑避谤谗。

若使乘酣骋雄怪, 造化何以当镌劖。

嗟我小生值强伴,怯胆......更多

懊恼曲

作者: 温庭筠 朝代: 唐代

藕丝作线难胜针,蕊粉染黄那得深。

玉白兰芳不相顾,青楼一笑轻千金。

莫言自古皆如此,健剑刜钟铅绕指。

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

庐江小吏朱斑轮,柳缕吐芽香玉春。

两股金钗已相许,不令独作空成尘。

悠悠楚水流如马,恨紫愁红满平野。

野土千年怨不平,至今烧作鸳鸯瓦。

藕丝作线难胜针,蕊粉染黄那得深。

玉白兰芳不相顾,青楼一笑轻千金。

莫言自古皆如此,健剑刜钟铅绕指。

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

庐江小吏朱斑轮,柳缕吐芽香玉春。

两股金钗已相许,不令独作空成尘。

悠悠楚水流如马,恨紫愁红满平野。

野土千年怨不平,至今烧作鸳鸯瓦。

  懊恼曲,亦作《懊侬曲》、《懊恼歌》。

据《古今乐录》云:“《懊恼歌》者,晋石崇为绿珠所作。

”《懊恼曲》即其变曲。

《南齐书·王敬则传》:“ 仲雄於御前鼓琴,作《懊侬曲》,歌曰:‘常叹负情侬,郎今果行许。

’”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前四句借反面例子发端,含有明显的怨情。

其后四句情绪发生转折,表达了女主人公仍相信人间有至死不渝的爱情。

后八句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凄惨的爱情故事证明人间确有至死不渝的爱情,而这正是女主人公所希望得到的。

诗的最后四句写的沉郁感人,悠悠的楚水映衬千年的野土,拉开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给后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

在神驰古人爱情故事的同时又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怀恋之情。

由满平野的“恨紫愁红”则可见同情焦仲卿和刘氏的人、物极多,甚至连泥瓦匠都不忍化作尘土的这对伉俪分开,就是烧瓦也要让他们成双成对,永不分离。

最后二句写的颇有新意,在沉郁中又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

”这一联运用象征隐喻手法,借物写人。

九月深秋时节,庭院葱绿的草木无不迎霜变色;

惟有水上荷花,虽也叶枯蕊蔫,粉英凋零,却至死犹不改其红。

诗句中一贬一褒,感情强烈;

一绿一红,色彩对比鲜明,可谓瑰丽奇崛,凄艳动人。

“守红死”的荷花,被诗人赋予了带有悲剧美的崇高人格,她同那些迎霜变色的绿草相对照,更显得坚贞不渝,光彩照人。

以荷花至死犹红的意象喻指历代那些美丽多情,气节凛然的妇女,是诗人的独创。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宣城崔大夫召联句,偶疾不获赴因献

作者: 许浑 朝代: 唐代

心慕知音命自拘,画堂闻欲试吹竽。

茂陵罢酒惭中圣, 漳浦题诗怯大巫。

鬐鬣几年伤在藻,羽毛终日羡栖梧。

还愁旅棹空归去,枫叶荷花钓五湖。

山居午睡起弄花三首

作者: 杨万里 朝代: 宋代

数片荷花漾水盆,忽然相聚忽然分。

从教压捺沉盆底,依旧浮来无水痕。

瓶中红白二莲五首

作者: 杨万里 朝代: 宋代

折得荷花伴我幽,更搴荷叶伴花愁。

孤芳欲落偏多思,一片先垂半不收。

筠庵晚睡三首

作者: 杨万里 朝代: 宋代

享了荷花上番香,却穿竹径百弓长。

满园亭榭都参遍,秪有筠庵第一凉。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作者: 晏殊 朝代: 宋代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闺阁内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

美人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衣,呈露出芬芳洁白的肌体;

晚来浓妆的娇面,更胜似丰艳的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梳妆后微微下垂的秀发,与娥眉间的眉际月相得益彰;

微红的酒晕,如艳朝霞洒落在她的脸颊。

昼眠梦醒,夕阳西下,原来这一切都是春梦初醒的所作所为。

参考资料: 1、 王晓亮.《宋词三百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第155页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玉碗:古代富贵人家冬时用玉碗贮冰于地窖,夏时取以消暑。

粉融:脂粉与汗水融和。

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

胜荷花:语本李白《西施》:“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借“荷花”表现女子美貌。

鬓(bìn)亸(duǒ)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鬓亸:鬓发下垂的样子,形容仕女梳妆的美丽。

眉际月:古时女子的面饰。

有以黄粉涂额成圆形为月,因位置在两眉之间,故词称“眉际月”。

参考资料: 1、 王晓亮.《宋词三百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第155页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闺阁内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

美人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衣,呈露出芬芳洁白的肌体;

晚来浓妆的娇面,更胜似丰艳的荷花。

玉碗:古代富贵人家冬时用玉碗贮冰于地窖,夏时取以消暑。

粉融:脂粉与汗水融和。

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

胜荷花:语本李白《西施》:“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借“荷花”表现女子美貌。

鬓(bìn)亸(duǒ)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梳妆后微微下垂的秀发,与娥眉间的眉际月相得益彰;

微红的酒晕,如艳朝霞洒落在她的脸颊。

昼眠梦醒,夕阳西下,原来这一切都是春梦初醒的所作所为。

鬓亸:鬓发下垂的样子,形容仕女梳妆的美丽。

眉际月:古时女子的面饰。

有以黄粉涂额成圆形为月,因位置在两眉之间,故词称“眉际月”。

参考资料: 1、 王晓亮.《宋词三百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第155页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这首《浣溪沙》描绘的是一幅浓艳有余的仕女午睡图,写夏日黄昏丽人昼梦方醒、晚妆初罢、酒脸微醺的情状。

全词婉转有致,犹如一幅别具韵味、浓墨重彩的油画。

  上片首句写室内特定的景物—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

古时富贵人家,严冬时把冰块收藏在地窖中,夏天取用,以消暑气。

一“寒”字正反衬出室中的热。

接着,作者笔触写到室中人的身上:粉汗微融,轻薄的纱衣,芬芳洁白的肌体;

晚来浓妆的娇面,胜似丰艳的荷花,犹如一幅美人油画,将仕女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三句设喻。

用意用语均似“花间”派。

“粉融”,意谓脂粉与汗水相互融和的唯美之状,不点出“汗”字,正是作者高明之处。

“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虽亦古诗词中常用之语,但在本词中却有特殊的意义,它跟“冰寒”句配合,在盛夏中得清凉之意。

以“玉”、“冰”、“粉”、“雪”之白,衬托“妆面”之红,写夏日黄昏女子妆罢的情景,真如一幅优美的彩照。

过片写她那下垂的鬓发,已靠近眉间额上的月形妆饰;

微红的酒晕,又如红霞飞上脸边。

  下片一、二两句写女子微醉的情态,艳而不俗,细而不纤。

古时女子的面饰,有以黄粉涂额成圆形为月,因位置在两眉之间,故词称“眉际月”。

李商隐《蝶》诗之三“八字宫眉捧额黄”,似即指此。

“欲迎”、“初上”,形容绝妙。

不独刻画之工,且见词人欣赏之情。

“月”与“霞”,语意双关,既是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也是黄昏时的实景。

可以想象这位美艳的姑娘,晚妆初过,穿着件单薄的纱衣,盈盈伫立,独倚暮霞,悄迎新月。

末句“一场春梦日西斜”,方始点明,原来上边五句所写的,都是昼眠梦醒后的情景。

女子睡起,粉融香汗,重理明妆。

“春梦”,谓刚才好梦的短暂。

慵困无聊,闲愁闲恨,全词之意,至此全出。

末句倒装,“日西斜”三字,与上片“晚来”接应。

  此词纯用白描的手法叙述,选取了闺房中的一个情景,将美人的举止、姿容、睡态和醒时模样刻画得极为生动逼真,极具生活气息,让人可知可感。

词格浓艳,颇见“花间”遗风。

参考资料: 1、 夏于全.《唐诗宋词 第十三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第105页

调笑令·柳岸

作者: 秦观 朝代: 宋代

柳岸,水清浅。

笑折荷花呼女伴,盈盈日照新妆面。

水调空传幽怨,扁舟日暮笑声远。

对此令人肠断。

1112131415 共48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