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笑令·眷恋 文
照阁 文
口号 文
三月晦日偶题 文翻注译赏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
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
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39-140页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
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儿女:这里泛指男女。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香花芳草。
何须:何必,何用。
可人:称人心意。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39-140页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
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
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
节物: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
儿女:这里泛指男女。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
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
芳菲:香花芳草。
何须:何必,何用。
可人:称人心意。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39-140页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文人伤春,似乎是永恒的主题,春风春雨,落花垂柳,引起过多少诗人感叹。
三月晦日,是春天的最后一天,更难免激起诗人无计留春住的愁思。
唐诗人贾岛有首著名的《三月晦日赠刘评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表现的就是浓重的惜春情绪。
秦观这首绝句,与贾岛诗一样,也是通过议论,表达春将逝去时的感想。
但秦诗一反旧例,没有悲伤的情调,却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
诗富有哲理,蕴含“理趣”。
“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
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
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
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
“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
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
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
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
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
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
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诗是说理,指出了对春天的逝去的两种不同看法,强调应该顺其自然。
推而广之,诗人也是在阐述自己的处世观:人生是处在不断地转换之中,好的可以变坏,祸福相倚。
因此,当你失去了什么时,不要过分抱憾,要正视现实,知足常乐。
春天有春天令人留恋的地方,夏天也有夏天使人 合意的所在;
顺境有顺境的快乐,逆境何尝不可磨炼人,使人步入顺境。
通过这诗,我们充分理解到诗人宽广的胸怀,并从中得到勉励。
宋人的说理诗,虽然常常有陈腐惹人生厌的地方,但也不乏像这首诗一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139-140页
秋兴九首其七拟杜子美 文
点绛唇·醉漾轻舟 文翻译赏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
不记来时路。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我酒醉后架着小船,在湖中荡漾,听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处。
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
不记来时路。
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
两岸的青山排列无数,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
参考资料: 1、 俞朝刚 、 周航.全宋词精华 (二):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2、 陆林.宋词 白话解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99页
醉漾(yàng)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我酒醉后架着小船,在湖中荡漾,听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处。
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尘缘:佛教名词。
佛经中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作 “六尘”。
以心攀缘六尘,遂被六尘牵累,故名。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mù)。
山无数,乱红如雨。
不记来时路。
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
两岸的青山排列无数,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
乱红:落花。
参考资料: 1、 俞朝刚 、 周航.全宋词精华 (二):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2、 陆林.宋词 白话解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99页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
不记来时路。
上片首二句本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开篇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这个“花深处”,就是指桃源。
在郴州,词人为了排忧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
醉眼朦胧之中,词人受潜意识的支配,仿佛觉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轻松自如地随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进发。
路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词人十分欣喜,他左顾右盼,不知不觉中,已“林尽水源”,来到了“花深处”。
阅读这两句,关键是要抓住“醉”这个核心词语。
醉入梦乡,本是常事,所以说这两句是写梦境幻象。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是词人神志清爽后的抱恨之言。
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
秦观在这儿是借“尘缘”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类,自是相对灵境而言的。
假如自己不出来求仕为宦,就不至于有此时的迁谪之祸,这就是“尘缘相误”。
在写法上,只说“尘缘相误”,隐去尘缘的具体内容,便产生空灵蕴藉,词情摇曳生姿的效果。
此刻自己身受官府羁绊,即使想找一个类似于“桃花源”的远僻之地平安度日也不可得——这就是“无计花间住”。
过片二句,勾勒出一幅“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山抹微云》)一般的黄昏景象。
“茫茫”“千里”尤给人天涯飘泊之感。
紧接一句“山无数 ”,与“烟水茫茫”呼应,构成“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的境界,这就与上片“尘缘相误”二句有了内在的联络,上下片意脉不断。
下片开头四句,乃是词人有意识地择取人世间的四种凄凉景象,来影射他黯淡、感伤的心境。
“烟水茫茫”,则前途渺遥可知;
“千里斜阳暮”,暗示着词人的处境将每况愈下;
“山无数”,正是阻力重重、难回朝廷的象征;
“乱红如雨”,就是说美好事物正在横遭摧折。
这四种景象并集一起,凝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词人虽无片言只语关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满纸面。
结句“不记来时路”,源于《桃花源记》。
陶渊明说,武陵渔人出桃花源后,在返家的路上处处作了标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个结句正暗应了题目和开头,道出了词人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窘境和苦况,表达了他“抽身退步悔已迟”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绪。
这首词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于无端遭受打击,导致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并由此产生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但有的评论者认为句句都有暗寓,这只能是一种猜测。
此词所表现出的那种迷离恍忽的境界,只是秦观在艺术上喜欢朦胧美的一种手法而已。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861-862 2、 成绶台 等.历代长江词曲赏析.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53
河传(二之二) 文
满园花 文
一向沈吟久。
泪珠盈襟袖。
我当初不合、苦撋就。
惯纵得软顽,见底心先有。
行待痴心守。
甚捻著脉子,倒把人来僝僽。
近日来、非常罗皂丑。
佛也须眉皱。
怎掩得众人口,待收了孛罗。
罢了从来斗。
从今后。
休道共我,梦见也、不能得句。
醉桃源/阮郎归 文
满庭芳·北苑研膏 文
北苑研膏,方圭圆璧,名动万里京关。
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
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
纤纤捧,香泉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方病酒,一觞一咏,宾有群贤。
便扶起灯前,醉玉颓山。
搜揽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
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晓妆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