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笑令·眷恋 文
照阁 文
点绛唇·醉漾轻舟 文翻译赏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
不记来时路。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我酒醉后架着小船,在湖中荡漾,听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处。
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
不记来时路。
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
两岸的青山排列无数,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
参考资料: 1、 俞朝刚 、 周航.全宋词精华 (二):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2、 陆林.宋词 白话解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99页
醉漾(yàng)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我酒醉后架着小船,在湖中荡漾,听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处。
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尘缘:佛教名词。
佛经中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作 “六尘”。
以心攀缘六尘,遂被六尘牵累,故名。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mù)。
山无数,乱红如雨。
不记来时路。
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
两岸的青山排列无数,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
乱红:落花。
参考资料: 1、 俞朝刚 、 周航.全宋词精华 (二):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2、 陆林.宋词 白话解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99页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
不记来时路。
上片首二句本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开篇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这个“花深处”,就是指桃源。
在郴州,词人为了排忧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
醉眼朦胧之中,词人受潜意识的支配,仿佛觉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轻松自如地随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进发。
路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词人十分欣喜,他左顾右盼,不知不觉中,已“林尽水源”,来到了“花深处”。
阅读这两句,关键是要抓住“醉”这个核心词语。
醉入梦乡,本是常事,所以说这两句是写梦境幻象。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是词人神志清爽后的抱恨之言。
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
秦观在这儿是借“尘缘”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类,自是相对灵境而言的。
假如自己不出来求仕为宦,就不至于有此时的迁谪之祸,这就是“尘缘相误”。
在写法上,只说“尘缘相误”,隐去尘缘的具体内容,便产生空灵蕴藉,词情摇曳生姿的效果。
此刻自己身受官府羁绊,即使想找一个类似于“桃花源”的远僻之地平安度日也不可得——这就是“无计花间住”。
过片二句,勾勒出一幅“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山抹微云》)一般的黄昏景象。
“茫茫”“千里”尤给人天涯飘泊之感。
紧接一句“山无数 ”,与“烟水茫茫”呼应,构成“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的境界,这就与上片“尘缘相误”二句有了内在的联络,上下片意脉不断。
下片开头四句,乃是词人有意识地择取人世间的四种凄凉景象,来影射他黯淡、感伤的心境。
“烟水茫茫”,则前途渺遥可知;
“千里斜阳暮”,暗示着词人的处境将每况愈下;
“山无数”,正是阻力重重、难回朝廷的象征;
“乱红如雨”,就是说美好事物正在横遭摧折。
这四种景象并集一起,凝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词人虽无片言只语关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满纸面。
结句“不记来时路”,源于《桃花源记》。
陶渊明说,武陵渔人出桃花源后,在返家的路上处处作了标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个结句正暗应了题目和开头,道出了词人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窘境和苦况,表达了他“抽身退步悔已迟”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绪。
这首词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于无端遭受打击,导致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并由此产生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但有的评论者认为句句都有暗寓,这只能是一种猜测。
此词所表现出的那种迷离恍忽的境界,只是秦观在艺术上喜欢朦胧美的一种手法而已。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861-862 2、 成绶台 等.历代长江词曲赏析.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53
河传(二之二) 文
满园花 文
一向沈吟久。
泪珠盈襟袖。
我当初不合、苦撋就。
惯纵得软顽,见底心先有。
行待痴心守。
甚捻著脉子,倒把人来僝僽。
近日来、非常罗皂丑。
佛也须眉皱。
怎掩得众人口,待收了孛罗。
罢了从来斗。
从今后。
休道共我,梦见也、不能得句。
秋兴九首其七拟杜子美 文
和子瞻双石 文
天鑱海滨石,郁若龟毛绿。
信为小仇池,气象宛然足。
连岩下空洞,鼎张彭亨腹。
双峰照清涟,春眉镜中蹙。
疑经女娲链,或入金华牧。
炉熏充云气,研滴当川渎。
尤物足移人,不必珠与玉。
道旁初无异,汉将疑虎伏。
支机亦何据,但出君平卜。
奇礓入华林,倾都自追逐。
我愿作陈那,令吼震山谷。
一拳既在梦,二驹空所欲。
大士舍宝陀,仙人遗句曲。
惟诗落人间,如传置邮速。
南池 文
春日杂兴十首 文
满庭芳·山抹微云 文翻注译赏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万点 一作:数点)销魂。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万点 一作:数点)会稽山上,云朵淡淡的像是水墨画中轻抹上去的一半;
越州城外,衰草连天,无穷无际。
城门楼上的号角声,时断时续。
在北归的客船上,与歌妓举杯共饮,聊以话别。
回首多少男女间情事,此刻已化作缕缕烟云散失而去。
眼前夕阳西下,万点寒鸦点缀着天空,一弯流水围绕着孤村。
销魂。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悲伤之际又有柔情蜜意,心神恍惚下,解开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
徒然赢得青楼中薄情的名声罢了。
此一去,不知何时重逢?
离别的泪水沾湿了衣襟与袖口。
正是伤心悲情的时候,城已不见,万家灯火已起,天色已入黄昏。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徐培均.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73-83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qiáo)门。
暂停征棹(zhào),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péng)莱(lái)旧事,空回首、烟霭(ǎi)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万点 一作:数点)连:一作“黏”。
谯门:城门。
引:举。
尊:酒杯。
蓬莱旧事:男女爱情的往事。
烟霭:指云雾。
销魂。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màn)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消魂:形容因悲伤或快乐到极点而心神恍惚不知所以的样子。
谩:徒然。
薄幸:薄情。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徐培均.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73-83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qiáo)门。
暂停征棹(zhào),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péng)莱(lái)旧事,空回首、烟霭(ǎi)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万点 一作:数点)会稽山上,云朵淡淡的像是水墨画中轻抹上去的一半;
越州城外,衰草连天,无穷无际。
城门楼上的号角声,时断时续。
在北归的客船上,与歌妓举杯共饮,聊以话别。
回首多少男女间情事,此刻已化作缕缕烟云散失而去。
眼前夕阳西下,万点寒鸦点缀着天空,一弯流水围绕着孤村。
连:一作“黏”。
谯门:城门。
引:举。
尊:酒杯。
蓬莱旧事:男女爱情的往事。
烟霭:指云雾。
销魂。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màn)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悲伤之际又有柔情蜜意,心神恍惚下,解开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
徒然赢得青楼中薄情的名声罢了。
此一去,不知何时重逢?
离别的泪水沾湿了衣襟与袖口。
正是伤心悲情的时候,城已不见,万家灯火已起,天色已入黄昏。
消魂:形容因悲伤或快乐到极点而心神恍惚不知所以的样子。
谩:徒然。
薄幸:薄情。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徐培均.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73-83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万点 一作:数点)销魂。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满庭芳》是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
起拍开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雅俗共赏,只此一个对句,便足以流芳词史了。
一个“抹”字出语新奇,别有意趣。
“抹”字本意,就是用别一个颜色,掩去了原来的底色之谓。
传说,唐德宗贞元时阅考卷,遇有词理不通的,他便“浓笔抹之至尾”。
至于古代女流,则时时要“涂脂抹粉”亦即用脂红别色以掩素面本容之义。
按此说法,“山抹微云”,原即山掩微云。
若直书“山掩微云”四个大字,那就风流顿减,而意致全无了。
词人另有“林梢一抹青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
”的名句。
这两个“抹”字,一写林外之山痕,一写山间之云迹,手法俱是诗中之画,画中之诗,可见作者是有意将绘画笔法写入诗词的。
少游这个“抹”字上极享盛名,婿宴席前遭了冷眼时,便“遽起,叉手而对曰:”某乃山抹微云女婿也!
“以至于其虽是笑谈,却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作者炼字之功的赞许。
山抹微云,非写其高,概写其远。
它与”天连衰草“,同是极目天涯的意思:一个山被云遮,便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
一个衰草连天,便点明了暮冬景色惨淡的气象。
全篇情怀,皆由此八个字里而透发。
“画角”一句,点明具体时间。
古代傍晚,城楼吹角,所以报时,正如姜白石所谓“正黄昏,清角吹寒,都空城”,正写具体时间。
“暂停”两句,点出赋别、饯送之本事。
词笔至此,便有回首前尘、低回往事的三句,稍稍控提,微微唱叹。
妙“烟霭纷纷”四字,虚实双关,前后相顾。
“纷纷”之烟霭,直承“微云”,脉络清晰,是实写;
而昨日前欢,此时却忆,则也正如烟云暮霭,分明如,而又迷茫怅惘,此乃虚写。
接下来只将极目天涯的情怀,放眼前景色之间,又引出了那三句使千古读者叹为绝唱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于是这三句可参看元人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天涯”,抓住典型意象,巧用画笔点染,非大手不能为也。
少游写此,全神理,谓天色既暮,归禽思宿,却流水孤村,如此便将一身微官濩落,去国离群的游子之恨以“无言”之笔言说得淋漓尽致。
词人此际心情十分痛苦,他不去刻画这一痛苦的心情,却将它写成了一种极美的境界,难怪令人称奇叫绝。
下片中“青楼薄幸”亦值得玩味。
此是用“杜郎俊赏”的典故:杜牧之,官满十年,弃而自便,一身轻净,亦万分感慨,不屑正笔稍涉宦郴字,只借“闲情”写下了那篇有名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其词意怨愤谑静。
而后人不解,竟以小杜为“冶游子”。
少游之感慨,又过乎牧之之感慨。
结尾“高城望断”。
“望断”这两个字,总收一笔,轻轻点破题旨,此前笔墨倍添神采。
而灯火黄昏,正由山林微云的傍晚到“纷纷烟霭”的渐重渐晚再到满城灯火,一步一步,层次递进,井然不紊,而惜别停杯,流连难舍之意也就尽其中了。
这首词笔法高超还韵味深长,至情至性而境界超凡,非用心体味,不能得其妙也。
后,秦观因此得名“山抹微云君”。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826-831